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研究消炎痛影响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与牙齿移动的机理。方法:通过扫描和透射显微镜(SEM和TEM),观察牙周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SEM和TEM观察表明,25g力可引起兔切牙牙周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在压力和张力侧均出现损伤和修复性反应,消炎痛对正畸牙周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抑制了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挫伤,另一方面也抑制了组织的修复过程,从而抑制  相似文献   

2.
MMP-3及TIMP-1在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大鼠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在SD成年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上颌切牙之间安置正畸装置,建立大鼠上移动实验模型。于牙齿移动1、3、5、7、14d后取材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观察MMP-3和TIMP-1表达的变化。结果:牙齿移动1d后,牙周组织细胞MMP-3表达增强,5d后MMP-3  相似文献   

3.
丹参对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血管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丹参对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血管化反应的影响,研究丹参促进正畸牙周组织改建及牙齿移动的机理。方法:采用墨汁血管灌注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正略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毛细血管数及形态的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丹参组血管化反应较对照组明显,牙周膜毛细血管数增多,血管扩张,单位面积内的血管数是对照组的1.5倍(压力侧)和1.6倍(张力侧),压力侧与张力测血管面积分别是对照组的1.4倍和1.48倍。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丹参通过促进毛细血管增生和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等作用,促进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血管化反应,从而有利于正略牙周组织改建和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方法:施加外力使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后,处死大鼠制备第一磨牙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大鼠受正畸力作用后,组织各种生理、病理反应更加明显,压力侧破骨细胞增多,线粒体、溶酶体增多,高尔基体发达,成纤维细胞排列紊乱、变性、萎缩甚至坏死。张力侧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内高尔基体、内质网丰富,分泌功能旺盛。结论:正畸力引起牙周组织细胞功能的旺盛,改建活跃。  相似文献   

5.
消炎痛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用健康的中国兔20只,以25克力推兔下牙远中移动,通过牙齿移动距离测量与组织学观察等方法观察消炎痛对正畸牙齿移动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消炎痛可抑制牙周组织对正畸力的反应。建议在矫治之前应充分了解消炎痛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免影响矫治、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前列腺素E_2(PGE_2)、地塞米松这二种药物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本实验选用家兔12只,分成PGE_2组、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除了测量各组兔牙分离距离外.还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结果表明:PGE_2能加速正畸牙移动,而地塞米松的作用相反.组织学观察三组兔牙的牙周组织超微结构未见明显的病理性改变和不良影响。本文并对PG与地塞米松对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与修复以及牙周膜的透明样变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光辉  潘晓岗 《口腔医学》2015,35(6):508-512
牙周组织的改建是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学基础。在牙冠上施加作用力引起牙周组织的微循环发生变化,发生短暂的急性炎症反应,牙周膜和牙槽骨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细胞因子、蛋白酶等,导致微环境的细胞发生增殖、分化,介导局部软硬组织的改建,牙齿从而移动到新的位置。到目前为止,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学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该文主要从分子层面对一些影响正畸牙移动的相关分子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成人正畸在我国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增加,已达到正畸患者人数20%,在成人正畸患者中,众多中老年患者因美观、咬合功能、牙周病及修复性咬合重建等原因,需要接受正畸治疗。骨密度降低与骨质疏松是骨代谢增龄改变的结果,是中老年骨骼的主要特征,但至今对骨质疏松时牙周组织在正畸力作用下能否进行正常的组织改建,是否会引起牙槽的进一步吸收仍不清楚,这是严重制约中老年正畸治疗的关键因素。为此,自 1996年起共有5位研究生从事该课题的研究,包括骨质疏松时正畸牙齿移动实验研究;雌激素与正畸牙周组织改建相关研究;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大鼠牙槽骨生物改建与正畸牙齿移动规律的实验研究;雌激素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生长与分化影响的研究等。我们通过复制骨质疏松时牙槽骨正畸生物改建特征及其正畸牙齿移动规律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在卵巢切除术后(OVX)第2天开始下降、第7天时降至最低并维持低水平。血清钙,磷离子及ALP检测结果显示,OVX大鼠与正常大鼠存在明显差异。并发现大鼠卵巢摘除以后5周天开始出现长骨骨质疏松,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此时大鼠牙槽骨出现骨质疏松表现,表现为骨小梁变细,骨髓腔增大,破骨细胞数量增多。牙齿移动实验结果显示,骨质疏松大鼠牙齿正畸移动速度明显快于正常对照大鼠,其牙槽骨改建的组织学改变也有所不同,表现为骨吸收活跃,而骨再生缓慢,容易出现牙周组织损伤,如牙骨质吸收等,但未发现槽骨高度降低。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破骨细胞功能活跃,而成骨细胞的功能较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骨质疏松大鼠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IL-1βIL-6、TNFα的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区别。骨质疏松大鼠补充雌激素后可使牙槽窝骨愈合速度加快,牙槽骨组织BMP表达增强。牙齿正畸移动研究结果表明,补充雌激素后可使可齿移动速度减慢,但牙周组织的损伤反应也减轻,破骨细胞功能减弱而成骨细胞功能活跃。体外细胞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碱性磷酸酶活性,雌激素对成骨细胞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结论骨质疏松时牙槽骨密度降低,可使牙周组织对正畸力的敏感性增加,牙槽骨吸收活跃,骨形成能力减弱,正畸牙齿移动速度加快,另外,牙周组织对矫治力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引起病理性损伤。但只要严格控制临床矫治力大小,并配合雌激素补充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变化,探讨MMP—3及TIMP—1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在SD成年大鼠上颌右侧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置正畸装置,建立大鼠磨牙移动实验模型。于牙齿移动1、3、5、7、14d后取材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牙齿移动1d后,牙周组织细胞MMP—3表达增强,5d后MMP—3表达达到高峰,此时破骨细胞脑浆亦呈强阳性表达。以后MMP—3表达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而TIMP—1于牙齿移动3d后表达开始增强,7d后显著表达。结论:MMP—3及TIMP—1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MMP—3在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丹参对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从细胞、亚细胞水平观察了丹参的药理作用。结果表明,丹参对正畸过程中牙周组织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丹参可减轻牙周组织在矫治中的损伤,包括缺氧性损伤与炎症性损伤,另一方面,丹参可以提高牙周组织的修复能力,包括清除变性坏死组织的能力和形成新生牙周组织的功能,从而促进了牙周组织改建。另外,本研究还观察了在中等矫治力作用下,兔牙周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发现,在压力与张力侧牙周膜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增龄性因素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不同年龄组的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在实验加力1d、3d、7d、14d及28d后,采用TUNEL方法检测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青少年组实验侧加力3d时,压力区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7d开始呈下降趋势,28d时细胞凋亡率基本同对照侧;成年组加力3d开始压力区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28d时细胞凋亡率开始降低.在牙齿移动过程中,成年组实验侧牙周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青少年组.结论 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正畸牙齿移动,但是增龄性因素使得成年组牙周组织细胞凋亡增加,进而影响各类细胞比例,改变牙周组织改建的速度和效果,使得牙齿移动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肤(Calcti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的变化,探讨CGRP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35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40-280g)分为7组,其中一组未加力为对照组。选择右上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牙,制备大鼠正畸牙移动12h、24h、3d、7d、14d、21d时牙周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不同区域CGRP表达发生改变。加力3d时,根尖牙周膜CGRP表达稍增加;加力7d时,所有观察区域牙周膜内CGRP表达显著增加。结论:CGRP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组织重建的多个阶段起作用,参与了牙周膜早期的重建和晚期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
正畸牙移动过程中Cbfa1/Osf2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琦  周洪 《口腔医学研究》2007,23(3):270-272
目的:了解Cbfa1/ Osf2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变化,探讨其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正畸牙移动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bfa1/Osf2在此过程中的表达.结果:Cbfa1/ Osf2在加力组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且张力侧表达强于压力侧;其中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破骨细胞均为强表达.结论:Cbfa1/Osf2参与了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可能在牙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及新骨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增龄性因素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HIF-1α及VEGF的影响。方法:建立不同年龄组的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加力1 d、3 d、7 d、14 d及28 d,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牙周组织中HIF-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青少年组大鼠实验侧压力区HIF-1α表达在加力1 d、3 d时明显高于成年组大鼠;VEGF表达量在加力1 d、3 d、7 d、14 d时明显高于成年组大鼠。结论:增龄性因素可使牙周组织对矫治力的反应速率降低,缺氧调控速率减慢,最终使牙槽骨改建减慢,牙移动速率降低。VEGF参与了正畸牙移动中组织改建过程,但成年组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VEGF表达量增加缓慢,使牙槽骨改建速度降低,造成牙齿移动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内STRO-1的动态变化,研究大鼠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在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及表达变化的规律.方法:选用幼年SD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的模型,分别在加力后1、3、5、7、10、14 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应用EnVision系统两步法和图像分析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牙周组织中STRO-1表达较低.STRO-1在加力组牙周膜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STRO-1阳性显色细胞明显增多.结论:STRO-1的表达强度与牙周改建的活跃程度相关,揭示了在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组织改建的可能机制和牙周膜干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正畸力作用下IL-6在大鼠牙周组织内的表达分布及牙槽骨高度的改变,研究正畸力对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将30 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加力组,施加0.49 N近中向正畸力于加力组25 只大鼠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形态分析法观测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加力后0、1、3、5、7、10 d的IL-6表达量及牙槽骨吸收量.结果:加力组大鼠牙周组织内IL-6的表达在受力后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其近中牙槽骨未见明显丧失.结论:正畸力虽可引发局部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及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但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不会导致牙周组织的严重破坏和牙槽骨的明显吸收.  相似文献   

17.
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变化,探讨VIP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40-280g)随机分为8组,其中一组未加力为对照组。选择右上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牙,制备大鼠正畸牙移动不同时间牙周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不同区域VIP表达发生改变。加力12小时,牙周膜VIP表达稍增加;加力14天时,所有观察区域牙周膜内VIP表达显著增加。结论:VIP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组织重建的多个阶段起作用,参与了牙周膜早期的重建和晚期的再生。  相似文献   

18.
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牙周组织内的变化,探讨TGF-β1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大习正畸牙移动不同阶段的牙及牙周组织联合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内TGF-β1表达增加。强力第5~10天,张力区TGF-β1表达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压力区。结论 TGF-β1在正  相似文献   

19.
Reduced periodontal support is a challenge that clinicians often face during rehabilitation of compromised dentition. The close and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iodontal tissues and the processes of tooth movement suggest that adjunct orthodontic therap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vercoming these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excessive movement of teeth beyond the anatomic boundaries of the alveolar process is commonly believed to contribute to further destruction of the periodontal tissues. This review evaluate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various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s on the surrounding periodontal soft tissues and alveolar bone. Another objective was to identify possible patient and treatment‐related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response of periodontal tissue to specific orthodontic treatments. Particular emphasis is placed on specific tooth movements, such as extrusion, intrusion, space closure and arch expansion. Limita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 are also highligh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are any differences in tooth movement or in the response of periodontal tissue to orthodontic force when the force is applied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day. One hundred 6-week-old male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one control group without force application and three experimental groups based on the time of day the force was applied to the upper first molars. Animals in the whole-day group received force continuously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while animals in the light- and dark-period groups received force only during the light (07:00-19:00) or dark period (19:00-07:00), respectively. Tooth movement was measured using the occlusal view of a precise plaster model with a profile projector. Periodontal tissues were evaluated histologically. The time course of tooth movement varied among the groups. Tooth movement over 21 days in the whole-day and light-period groups was about twice that as in the dark-period group. The formation of new bone on the tension side in the whole-day and light-period groups was more than twice that as in the dark-period group. On the pressure side, more osteoclasts appeared on the alveolar bone in the whole-day and light-period groups than in the dark-period group. The light-period group showed less extensive hyalinization of the periodontal ligament (PDL) than the whole-day group. The area of root resorption on day 21 also varied among the groups. Interference by masticatory forces did not seem to be a principal cause of the decreased tooth movement in the dark-period group.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considerable variations in tooth movement and in the response of periodontal tissue to orthodontic force when the force is applied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day in ra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urnal rhythms in bone metabolism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