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HO将围绝经期定义为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从绝经前开始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和临床症状起,至完全绝经后1年的这段时期,短则2~3年,长则十余年,多为45~55岁之间。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主要有潮红潮热、月经改变、情绪波动、疲乏、失眠、骨关节痛等。目前我国约有1.67亿围绝经期女性,约占全球1/4,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8.1%。围绝经期是女性人生中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要经过生理、心理等一系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围绝经期症状和相关疾病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存质量。本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及其保健与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最终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浙江省温州市围绝经期女性绝经相关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温州市2 965例40~65岁女性进行问卷调查,以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评估其绝经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为68.2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报告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疲乏乏力1 948例(65.70%)、焦躁激动1 785例(60.20%)、失眠1 638例(55.24%)、骨关节痛1 506例(50.79%)、性欲下降1 466例(49.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已婚状态、医务及教育工作者、未绝经、对绝经持不期待态度者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因素。70.22%被调查女性表示对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有需求。结论:温州市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较高,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也较高,因此需普及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加强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改善女性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女性围绝经期相关问题、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症状发生频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及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干预措施及策略。方法: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40~65岁)454人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用SPS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454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平均绝经年龄(49.8±4.37)岁,围绝经期症状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骨关节痛(52.42%)、疲乏(49.12%)、情绪波动(41.41%)、头痛(40.09%)、心悸(39.65%)、失眠(38.99%)、潮热出汗(36.56%)、性生活质量下降(23.57%)。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多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各症状发生频率及其严重程度与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限相关。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普及教育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现状调查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仁军 《中外医疗》2010,29(14):98-99
目的调查了解本市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状况,提出合理的保健措施,以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选取本市468例绝经期妇女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68例绝经妇女中自然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6.5±3.8)岁,自然绝经者332例(70.9%),手术绝经者7例(1.5%),卵巢早衰15例(3.2%)。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有潮热、多汗、失眠、急躁、心烦,心悸、阴道干燥、骨关节疼痛等。因有围绝经期症状而使用激素治疗者占8.8%。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疾病严重地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指导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健康保健措施可使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探讨利维爱对绝经前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作用.[病例报告]选择2001年1月—2003年12月就诊的43~47岁绝经前期妇女79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口服小剂量利维爱,对照组患者不予处理,观察开始时及3年后分别测定所有患者外周血中性激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中性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未出现明显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对照组患者血中E2水平明显下降,FSH,LH含量明显升高,且出现诸多卵巢功能衰竭症状.[讨论]绝经前期口服小剂量利维爱可有效地延缓进入绝经期,且可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黄哲人  魏双双  刘文华  汤珊珊  张治芬 《浙江医学》2016,38(14):1150-1153,1157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文化程度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妇科门诊年龄40~60岁的1632例围绝经期妇女,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妇女基本健康信息和绝经年龄,采集实验室检查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结果1501例妇女完成调查研究,杭州地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为(49.63±3.43)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前5位依次为潮热多汗(75.56%)、性生活问题(72.61%)、失眠(67.30%)、疲乏(65.56%)、情绪波动(61.90%)。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在自然绝经年龄、妊娠次数、分娩次数、BMI、骨密度、感觉异常、抑郁疑心症状、皮肤蚁行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文化程度越低,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自觉症状越严重(P<0.05)。结论杭州地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估计值为49.63岁,绝经年龄和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受文化程度影响,对于不同文化程度的围绝经期妇女,临床处理方法应当不同。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绝经期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蒋利华  姚珍薇 《重庆医学》2005,34(4):567-568
目的初步了解我市妇女的绝经期生殖健康保健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妇女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我们对2003年6月~2004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重庆地区502名绝经期妇女进行了调查.结果重庆市绝经妇女中自然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8.18岁,自然绝经占94.02%,手术绝经占5.98%.其中在围绝经期和/或绝经期妇女52.99%有潮热、汗多,32.87%有失眠等围绝经期综合征.因有围绝经期症状而使用激素治疗者占28.29%.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的健康保健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指导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绝经综合征(menopause syndrome)又称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出现月经紊乱、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失眠健忘、关节疼痛等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状。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有发病年龄提早、发病率上升的趋势[1]。在绝经综合征的治疗上,西医主要以性激素治疗(HT)为主,辅以非激素治疗、对症治疗[2]。激素替代疗法(HRT)可能出现雌孕激素相应的副作用,并有诸多慎用情况及禁忌症[1,3]。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方法多样,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对绝经综合征的中医各种疗法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9.
绝经是妇女一生中所必须经历的正常生理过程。妇女绝经年龄约为40-58岁,WHO将妇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一年内的时期称为围绝经期。由于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引起妇女生理和心理功能失调,文献显示大约85%-90%的围绝经期妇女会因不能适应内分泌的变化而表现出潮热多汗、头晕、心悸、易怒、失眠、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泌尿生殖系统萎缩、骨质疏松、血脂代谢异常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妇女的工作、生活及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以及健康女性血清脂肪因子网膜素和脂联素的表达差异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133例女性,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经CAG证实不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和是否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将患者分为以下4组: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年龄<55岁)76例,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年龄≥55岁)57例,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年龄<55岁)60例,绝经后健康对照组(年龄≥55岁)36例。分析血清网膜素、脂联素等临床指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结果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网膜素、脂联素分别低于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血清网膜素和脂联素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123,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低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和绝经后健康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和绝经后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女性(P<0.05)。结论网膜素和脂联素血清水平降低与围绝经期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补充性激素的临床表现。方法:选择围绝经期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及自然绝经,并且无雌激素使用禁忌症之妇女78例,给予尼尔雌醇(维尼安)2mg,每月1次或2次口服,观察用药后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尼尔雌醇对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后妇女各种症状,尤其是潮热、泌尿生殖道等症状有明显疗效,长期服用3年以上对子宫内膜、乳腺无明显影响。结论:维尼安比其他雌激素制剂具有价廉、服用方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对提高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围绝经妇女出现绝经综合征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城镇及农村1000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反映出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城镇围绝经期妇女的体力劳动强度较低,但绝经综合征的发生及程度相对更高。结论适当强度的体力劳动可降低或减轻绝经综合征的发生,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江雪芳,田丰莲,黄晓辉,等.围绝经期妇女运动对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091.]。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内分泌和免疫等功能的异常及其外在症状表现。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妇女约1/3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2/3妇女则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  相似文献   

15.
<正>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即从出现与卵巢功能下降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止。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围绝经期女性可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同时可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1]。进入围绝经期标志着女性老年期的开始,能否有效预防MPS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对于女性来说意义重大。笔者对肥胖与非肥胖女性MPS临床症状及各指标差异进行对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是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完全消失的过渡阶段。也是妇女必经的生理过程。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等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包括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时会引起骨密度下降并导致骨质疏松。绝经后的妇女还有患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围绝经期是指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最后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相当于40—55岁之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城市围绝经期妇女绝经综合征的发生现状及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西医妇科门诊、天河及越秀区某社区的40~60岁女性共1013名,采用问卷调查及Kupperman评分表收集出生日期,月经情况(初潮、绝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重庆市城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重庆市城区围绝经期妇女,调查了重庆市城区1680例围绝经期女性,围绕围绝经期症状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1680例围绝经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14.71±1.95)岁;平均绝经年龄(47.24±3.13)岁;1571例发生了围绝经期综合征,占93.51%,主要的症状包括有: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易怒、心慌、头痛、潮热多汗、性欲减退、性高潮障碍、性交疼痛、阴道干涩、骨肌肉关节疼痛、皮肤感觉异常、抑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记忆力减退(P <0.01)、睡眠障碍(P<0.01)、是否绝经(P<0.01)、有无性生活(P<0.05)、关注性生活(P<0.05)、对绝经的态度(P<0.05)。结论大多数重庆市城市围绝经期女性发生了围绝经期综合征,应重视围绝经期女性的保健工作,加强对围绝经期知识的认识,合理应用激素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19.
谭艳姣  邵良  张伶俐  刘玲 《广西医学》2022,(8):885-887+895
目的 调查株洲地区围绝经期女性绝经综合征(MPS)患病现状及其对激素替代治疗(HRT)的认知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株洲市386名围绝经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MPS患病情况及其对HRT的认知情况。结果 (1)386名围绝经期女性中,共诊断MPS患者283例,患病率为73.3%。(2)最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为疲劳乏力,其次为易激动、潮热出汗、失眠、性生活障碍和骨关节痛。绝经过渡早期以潮热出汗、易激动、疲乏无力、抑郁及疑心、心悸、失眠等症状为主;绝经过渡晚期各症状的发生率均较绝经过渡早期明显升高;而绝经后期则主要以性生活障碍、骨关节痛、疲乏无力、失眠、眩晕等症状为主。(3)仅有89名(23.1%)女性对HRT有所了解;了解途径以网络、医生、亲戚朋友为主;仅有4名(1.0%)女性接受过HRT;未接受过HRT的女性中,有79.1%在科普后仍表示不愿意接受HRT,主要原因是恐惧副作用。结论 株洲地区围绝经期女性MPS患病率较高,但对HRT的知晓率和接受率较低,且对HRT的抵触心理较强,主要原因在于恐惧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妇女在围绝经期或其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为主的症候群。临床观察发现,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上升,应用激素治疗(HT)可不同程度改善女性围绝经期症状,从而改善绝经后妇女的生存质量,但目前临床上关于HT对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