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本文在室内(T15~28℃和RH66%~87%)及自然环境条件下,初步观察研究了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的生活史和某些生物学特征,并获得了有关参数。其生活史各期经历平均时间为:卵期22天,幼、若虫期分别为24和37天,成虫滞育越冬时间为233天,越冬后寻找宿主吸(饱)血时间为17天,饱血雌蜱孕卵期为15天,产卵期17天,总计一个世代发育周期大约为365天。每只雌蜱日平均产卵264.8粒,一生平均产卵4501粒;卵长宽径值为394.1×340.3μm,卵的孵化率为87.7%;幼、若虫期吸血率分别为69.5%和54.6%,由幼虫到若虫和由若虫到成虫其蜕变率分别为80.1%和94.6%;子代成虫雄雌比例为1∶1.3。以上基础数据,填补了国内对该蜱种生物学研究的某些空缺,对有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疆喀什地区农村群众普遍反映,“羊虱子”对人、畜危害很大,特别是有些人被叮后迅即引起全身反应,个别重症患者可很快死亡。所提供的标本经鉴定均为拉合尔鼻泡蜱(Alveonasus lahorensis,Neumann,1908)。现将多年积累的20余例之症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蜱是以吸食动物血液为生的寄生生物,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引起宿主患病。我国蜱种多样,分布广泛,多种蜱具有医学重要性。现就我国常见蜱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可传播疾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和小亚璃眼蜱(H. anatolicum)新疆地理株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差异。方法2019年4—5月,于新疆奇台和吐鲁番2个蜱流行地采集硬蜱,利用形态学特征鉴定蜱种,提取全蜱总DNA, PCR扩增蜱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 (CO1)基因保守片段,使用pEASY R-T1载体系统对目的基因进行克隆,挑取单菌落无菌扩大培养,培养后的菌液进行测序。采用NCBI中Blast在线分析软件,对测序后的靶基因序列与其他序列的同源性进行比对,分析CO1基因序列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供血饲喂不同发育阶段的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分别为幼蜱(200只)、若蜱(150只)和成蜱(50只),每个发育期分别取2只大白兔进行供血饲喂。采用饲蜱装置将蜱接种于兔子耳部饲血,每天对吸血蜱进行观察,直至各发育期蜱饱血脱落,记录各个阶段的发育时间,观察各蜱种不同发育期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于奇台和吐鲁番两地共采集317和291只硬蜱,分别为亚洲璃眼蜱(317只)和小亚璃眼蜱(291只)。经生物学特性的...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T:12-28℃,RH:6%-86%)条件下较系统地观察了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uarum)的生活史包括越冬,获得了有关生物学方面的参数,再次证明森林革蜱在幼蜱、若蜱和成蜱各个蜕化期均离开宿 主,表现为三宿主型,成蜱出现一年春秋二次,但秋季出现的成蜱不吸血,故成蜱侵袭家畜的高峰期在3-5月;经过幼蜱和若蜱后,7、8月发育的成蜱以饥饿状态越冬,然后在次年的2、3月开始寻找动物正常吸血,饥饿成蜱可活9-10个月,试验条件下,在兔体上完成一代共需64-130d,平均97d,即雌蜱吸血期为10-15d,产卵前期为3-8d,产卵期为11-25d,产卵量约4329粒,卵化期为10-20d,平均97d,即雌蜱吸血期为10-15d,产卵前期为3-8d,产卵期为11-25d,产卵量约4329粒,卵化期为10-20d,孵化率为82.5%,幼虫吸血期为3-7d,幼虫吸血期为3-7d,幼虫蜕化期为8-21d,其蜕化率为77%,。若虫吸血期为6-12d,若虫蜕化期为13-22d,其蜕化率为98%,其各变态期均吸血,其中雌蜱吸血量可达吸血前的152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比较分析国内外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前景,为我国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检索200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有关蜱及蜱传疾病文献,使用CiteSpace6.2.R2对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后纳入中文文献944篇,英文文献27 428篇。国内外蜱及蜱传疾病主题文献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英文文献数远超过中文文献。国内研究热点为森林脑炎、莱姆病、非洲猪瘟、长角血蜱、草原革蜱等;国外研究热点为莱姆病、森林脑炎、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蓖子硬蜱、微小扇头蜱等。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方向一致,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内研究前沿依旧侧重于森林脑炎、巴贝虫病、非洲猪瘟等疾病,并逐渐将分子技术应用于蜱传病原体检测等;国外研究前沿侧重于分子检测、疫苗、复合感染诊断等。结论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国内外均在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将多学科前沿技术和One Health (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  相似文献   

7.
目的 鉴定西藏亚东县蜱虫种类和调查蜱媒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2021年7月在西藏亚东县牲畜上检获的23只硬蜱和血蜱,根据蜱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X I)、线粒体16S rDNA和12S rDNA基因进行序列扩增并测序,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蜱虫体内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 SFGR)、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土拉热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的感染情况,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对2021年收集的亚东县居住人群184份血清,采用ELISA方法筛查莱姆病(Lyme disease)、Q热(Q Fever)、斑点热(Spotted fever)、土拉(Tularemia)的抗体阳性率,综合分析亚东县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结果 西藏亚东县采集的硬蜱分属两类,其中一类硬蜱COX I、16S rDNA、12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拟蓖硬蜱Ixodes nuttallianus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9....  相似文献   

8.
蜱能传播多种疾病,对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现有的蜱杀虫剂和疫苗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对蜱杀虫剂,包括化学杀虫剂和非化学杀虫剂(中草药、纳米材料、病毒、真菌、细菌杀虫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现有蜱杀虫剂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后续建立更高效、安全的蜱防控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1973~1985年对新疆30余县、市13种生境类型多种自然疫源进行了调查,阐述了主要媒介蜱的生态习性和分布以及与病原体的关系。所调查地区的蜱类隶属5属16种,曾分别从6种蜱体内分离检出森林脑炎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土拉菌,确定了这些疾病在新疆的自然疫源性。对调查地区的人群和家畜的血清抗体检查表明,血清学结果和病原学的发现一致,血清中均有上述疾病的抗体存在。人群森林脑炎抗体阳性率为2.30~20.66%,Q热抗体阳性率3.0~17.5%,斑点热群抗体阳性率2.30~30.95%,野兔热抗体阳性率4.22~13.8%。  相似文献   

10.
中华硬蜱叮刺宿主后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控制下,中华硬蜱重复叮咬家兔后吸血量明显减少,初次叮咬后吸血增重233.78±44.71mg,第二和第三次叮咬分别下降至67.03±25.18mg和80.23±29.96mg(P<0.001)。被咬后的家兔血清经ELISA测定其体内蜱抗体(OD值0.48)较对照组家兔(OD值0.08)显著高(P<0.01)。免疫后家兔其~3H-TdR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皮肤试验与对照组家兔有显著差异,表明家兔对中华硬蜱叮咬所产生的获得住免疫力,包括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1.
12.
13.
人体蠕形螨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关人体蠕形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就蠕形螨的检螨方法、成虫形态学、生活习性、体外存活与死亡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生物认识的深入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国际上对生物及寄生虫的分类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我国所用寄生虫的分类体系仍然是25年前确立的。本文概述了生物分类学的进展,并介绍了Cox的新的寄生虫分类体系,以期推动我国寄生虫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波摩那群波摩那型56608株和赛玛伦群帕托克型帕托克Ⅰ株的酚水提取物具有较大肠杆菌内毒素为弱的生物学活性。该提取物使鱟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凝胶化,注入家兔后能使动物出现发热、血糖升高和Shwartzman现象,但较大剂量时方能致死小鼠。小鼠内脏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各脏器均出现DIC,尤以肺组织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Tick paralysis is caused by a neurotoxin secreted in the saliva of a gravid female tick, and manifests with ataxia, areflexia, ascending paralysis, bulbar palsy, and ophthalmoparesis. An 84-year-old man presented in June in coastal Mississippi with several days of subacute ataxia, bulbar palsy, unilateral weakness, and absent deep tendon reflexes. MRI/MRA and extensive serum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investigations were unrevealing. His symptoms progressed over several days, until his nurse discovered and removed an engorged tick from his gluteal fold. Within hours of tick removal, his subacute symptoms completely resolved. While tick paralysis is rare in adults, it is a condition that internists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particularly in seasons and areas with high prevalence of disease. This case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erforming a thorough skin exam on patients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neurologic abnormalities.KEY WORDS: Infectious disease, Neurology, Neuromuscular disorder, Clinical vignette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鼠疫耶尔森菌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目的研究贵州省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学特征,探讨疫源地性质。方法对37株鼠疫菌进行生化试验、营养需求试验、毒力基因检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和脉冲场电泳分析。结果37株鼠疫菌均不发酵鼠李糖和甘油,发酵麦芽糖和阿拉伯糖,脱氮阳性。选择20株代表菌株检测均为苯丙氨酸依赖(Phe )、谷氨酸半依赖(Glu±);用Pla、Cafl、inv、hms4对引物分别进行PCR扩增,均得到456、249、1000和700bp的目标基因条带;随机引物(RAPD)分析均获得505、790、1140和1680bp的条带;脉冲场电泳图谱显示338、242.5、168和77kbp的条带。结论贵州省鼠疫菌株的生物学特征与云南省滇闽居民生态型鼠疫菌相同。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部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流行区,诸多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参与了棘球绦虫的传播。近年来,一种未知的棘球绦虫先后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藏狐(Vulpes ferrilata)中被分离出来。由于其特有的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寄生宿主和地理分布特征,而被作为新种 ——— 石渠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hiquicus,Xiao et al,2005)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对该虫种的生物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理论上的假设来解释一些仍不十分清楚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