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64例强直性脊柱炎的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骶髂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6例表现为单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髂骨侧关节面毛糙伴骨质硬化,36例表现为双侧骶髂关节髂骨侧硬化、毛糙,邻近骨质不同范围骨质硬化,关节面下可示小囊状透亮影。16例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硬化,呈锯齿样改变,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缩窄。6例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小梁贯通,形成骨性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CT检查对病变细节显示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有敏感性。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对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T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影像学表现。结果:早期X线表现关节面模糊(2例),关节面骨质破坏(14例)。CT表现关节面毛糙不平(4例),关节面虫蚀状骨质破坏(34例),关节面下微囊变(19例),关节面模糊(29例),关节面轻度硬化(26例)。CT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敏感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35例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表现特点:关节边缘骨侵蚀、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改变、软骨下骨硬化、骨性强直以及骶髂韧带钙化。结论根据骶髂关节的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CT检查可准确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之螺旋CT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CT Ⅰ~Ⅲ级即临床早期,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CTⅢ级即临床中期,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局部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含气征等。CTIV级即临床晚期,可见明显骨质疏松,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和关节间隙消失。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做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骶髂关节结核的临床资料、X线表现及CT表现.结果 在27例中,双侧发病8例,右侧13例,左侧7例,X线及CT影像表现为关节间隙模糊,间隙增宽或变窄,骨质破坏部分伴有骨质硬化,死骨形成,周围软组织脓肿.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CT较X线能更清晰显示病变情况,是诊断骶髂关节结核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的骶髂关节(SIJ)CT表现,评价CT诊断AS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分级,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①SIJ早期(CTⅠ~Ⅱ级)表现为关节面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②中期(CTⅢ级);骶髂关节面局部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气体影;为临床进展期。③晚期(CTⅣ级)为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明显骨质疏松,为临床稳定期。结论: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做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平片和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X线平片和CT检查对强直性脊椎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资料较完整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的X线和CT表现。结果:1、236例中见207例(占87.7%)双侧骶髂关节面骨质侵蚀破坏,边缘不整,周围骨质硬化,主要发生在髂骨侧下2/3部。2、脊椎各椎间小关节面模糊,椎体呈方形,并出现不同程度椎旁韧带钙化或软组织骨化。3、CT检查87例均见双侧骶髂关节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骨质糜烂,边缘模糊、毛糙不整,尚有不程度的软骨下骨硬化及囊样变,关节间隙变窄。结论:X线平片具有多部位、多角度摄像观察骨质及骶髂关节改变的特点,方便易行,目前仍是诊断AS的首选检查方法。CT对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发现和分级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附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31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扫描,总结AS骶髂关节的CT表现。方法:31例临床确诊为AS的患者,男21例,女10例,年龄14~64岁,平均24.5岁。全部病例行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1例中有30例骶髂关节异常,其中Ⅰ级5例(16.1%),Ⅱ级7例(22.5%),Ⅲ级16例(51.6%),Ⅳ级2例(6.5%)。骶髂关节早期CT表现为对称性关节面骨皮质粗糙,局限性微小皮质破坏,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为双侧骶髂关节面广泛骨皮质破坏,呈锯齿状或毛刷状,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晚期为关节僵直,关节面下骨质疏松。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助于AS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其骶髂关节的CT表现对临床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菁 《华西医学》2012,(8):1201-120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受累骶髂关节、腰椎小关节及髋关节的病变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2011年1月-10月对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4例骶髂关节、28例腰椎及14例髋关节行CT扫描,回顾性分析骶髂关节、腰椎小关节及髋关节的CT表现。结果 AS患者的CT表现特点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的髂骨侧,腰椎小关节及髋关节则表现为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毛糙及囊状破坏、面下骨硬化或吸收等改变。结论 AS骶髂关节、腰椎小关节及髋关节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方法收集分析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资料。结果50例患者骶髂关节有异常表现,包括:早期:骨关节面受侵蚀,骨皮质局限增厚、硬化,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呈虫蚀状改变,关节面皮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5例强直性脊柱炎经临床和X线平片证实,其骶髂关节均作SCT检查,对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SCT主要表现如下:骶髂关节间狭窄21例,关节面硬化21例,关节软骨下囊变16例,关节真空征16例,关节软骨钙化6例,骶髂关节强直3例,骶髂韧带钙化7例。结论:S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是检查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62-3664
研究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采用X线、CT和MRI诊断的临床价值。临床纳入85例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CT以及MRI影像学检查,观察三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关节面侵蚀、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骨质囊变以及关节软骨肿胀上均有差异(P0.05);MRI在关节面侵蚀和关节面骨质囊变上与CT有差异,P0.05。三种影像学检查在0~Ⅱ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级、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0~Ⅱ级中于C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CT以及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均具有诊断效果,其中MRI诊断率最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juvenile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S)的X线、CT、磁共振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JA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16岁以下有外周关节炎症状的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影像学显示病变侵犯骶髂关节30例(100%),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关节面受侵蚀、缺损,正常关节面致密线模糊或消失,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骶髂关节髂骨侧关节面下可见带状骨质增生硬化;脊柱可见骨质疏松,椎小关节未见明显破坏;外周关节如膝、足踝、肘关节可见不同程度的损害或水肿,其中5个关节以上受累者23例(77%)。全部病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leu-kocyteantigen-B27,HLA-B27)阳性。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诊断为JAS。结论:JAS的影像学特点以骶髂关节受累为主,外周关节可有不同程度病损,影像学检查对诊断JAS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SU)炎CT表现,旨在提高AS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80个)早期CT(≤Ⅱ级)表现。结果CT SIJ0级10个,关节未见异常改变。Ⅰ级30个,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模糊,毛糙,可疑局部凹陷、不规则;关节间隙积气。Ⅱ级40个,表现为骨板局部凹陷,不融合小侵蚀灶,或斑点状硬化,关节间隙同侧出现轻微局部不等宽或双侧不等宽,关节旁可见小囊变。结论CT可以发现SIJ炎的早期改变,对AS的早期诊断和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12-4814
目的分析X线、CT和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影像学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78例已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且X线平片Ⅱ级以下早期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CT和MRI检查,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比较三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MRI与CT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4.4%与61.5%,X线检出率为37.2%,MRI与CT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资料中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间隙异常、关节面侵蚀、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及关节软骨肿胀,其中MRI与CT检查阳性率均显著高于X线(P<0.05)。仅有MRI才能检出软组织肿胀、关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以及滑膜炎症。结论 X线、CT和MRI检查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MRI的检出率最高且能够更好地反映微小病变及软组织病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幼年强直性脊椎炎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幼年强直性脊椎炎的影像学改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本组12例,男性11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为9~16岁,平均为13岁。所有病例均摄取骨盆平片,双侧骶髂关节斜位。其中4例作了CT及MRI平扫检查。并作了类风湿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本组病例病变均累及骶髂关节,其中5例并累及双侧髋关节。X线表现:双侧骶髂关节下2/3处骨质硬化,尤以髂骨侧为甚。骶髂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宽窄不等,呈锯齿状改变。累及髋关节者,表现为髋臼和股骨头软骨面下小囊状透光区,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C平扫:患侧骶髂关节显示关节间隙宽窄不等,关节面下小囊状透光区。MTRI平扫:T显示患侧骶髂关节间1WI隙宽窄不等,骶髂关节旁可见低信号灶,该低信号灶在TWI压脂扫描时可显示为高信号。HLA-B27阳性。结论2幼年强直性脊椎炎因早期缺乏成人强直性脊椎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少关节型。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和转归不尽相同。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认为影像学检查和HLA-B27检查,可对本病作出早期和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影像特征,提高X线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骶髂关节骨质破坏,56例为双侧对称性侵犯,4例为单侧侵犯;47例有脊柱改变,均累及腰椎,其中24例向上累及胸椎,8例累及颈椎;有髋关节异常23例,膝关节异常7例,踝关节异常4例及肩关节异常5例;跟骨结节肌腱附着处骨膜增生呈"羽毛状"改变2例;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骨质浓密硬化9例。结论 X线影像表现为骶髂关节骨质破坏是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17-118
55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均行螺旋CT与X线平片检查,对比观察螺旋CT与X线平片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和各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螺旋CT对病变分级为Ⅰ、Ⅱ级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和软组织肿胀的显示率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更敏感,且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经明确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CT表现。结果:按纽约标准将骶髂关节分型:Ⅰ期可疑改变X线平片发现3例,CT发现6例;Ⅱ期轻度异常X线平片发现8例,CT发现10例,Ⅲ期明显异常X线、CT都发现17例,Ⅳ期关节骨性强直X线、CT都发现17例。结论:X线平片能作出初步分析,CT检查能对强直性脊柱炎作出正确分型,对临床治疗及治疗预后有较高的准确性,明显优于X线摄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与X线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收集本院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选择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87例患者,比较MRI及X线的诊断价值。结果:X线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程度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例数依次为23例、33例、22例、9例,与MRI诊断的骶髂关节病变严重程度25例、27例、28例、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骶髂关节局灶性斑点状脂肪沉积判断中,X线诊断等级与MRI脂肪诊断等级有一定相关性(rs=0.840,P<0.05);X线在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关节面软骨肿胀的检出率依次为43.68%、60.92%、2.3%,均显著低于MRI的67.82%、89.66%、13.79%(P<0.05),但两种检测方法在关节面间隙狭窄检测方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骶髂关节病变严重或症状突出的患者,X线与MRI均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但对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关节面软骨肿胀方面,MRI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