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二十多年之前随陈旭麓先生学史,最先用学问功夫读的便是《曾文正公全集》和《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之后,是以胡文忠公、左文襄公、李文忠公,以及沈文肃、彭刚直、丁文诚、曾忠襄、刘忠诚、张文襄、翁文恭,还有李越缦、王湘绮、盛愚斋、张季子等等为书名的各类辑集。正是沿着这些人留下的奏议、书信、日记、诗文,我才能够具体地进入19世纪中国的历史,进入19世纪中国士大夫的真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并由此形成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和判断。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而我记忆最深的则始终是读曾国藩。记忆深的东西总是心血花得多的东西,在陈先生门下的那三年里我写过四篇文章,其中两篇的题目都是曾国藩。今日重阅旧文,当年师门耳提面命之教犹历历如在眼前,思绪绵连,不觉怅惘久之。当曾国藩被当作一个历史场景中的人物来追究和评说的时候,许多细节常常会过滤掉。然而细节其实更读之有味而且言之有味。同治中期在两江总督幕府里的赵烈文称曾国藩为老师,其日记中记录过一段问答。他问的是:“在师署中久,未见常馔中有鸡鹜,亦食火腿否?”曾国藩回答说:“无之。往时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亦每斤零沽。”彼时乡间的有田之家往往以坛藏绍酒为常事,然则“每斤零沽”便以...  相似文献   

2.
婉儿 《健康生活》2006,(3):32-33
曾国藩是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他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小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凡…  相似文献   

3.
作为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处世哲学至今仍受世人推崇。作为博览群书、治学严谨的大学问家,曾国藩的读书之道也值得今人研究。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二字激励自己。在军务繁忙之际,每天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曾国藩曾说:“君子有三乐。其一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求医     
道人足足切了半个时辰的脉,这才睁开眼睛,望着曾国藩说:“贫道偶过此地,于珂乡人地两生,亦不知大爷的身份。不过,从大爷双目来看,定非等闲之辈,但可惜两眼失神,脉亦缓弱无力。实不相瞒,大爷的病其来已久,其状不轻呀!” 曾国藩心里一怔,国潢正要抢着说话,他用眼色制上了,说:“弟子眼光虽有点凶,但实在只是荷叶塘一普通的耕读之徒。请问他师,弟子患的是什么病?” 丑道人微微一笑,收起棉垫,慢慢地说:“大爷得的是怔忡之症,乃长期心中有大郁结不解,积压日久而成。” 曾国藩点头称是,甚为佩服道人的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5.
《健康必读》2009,(10):29-29
长年与病魔做斗争 用曾国藩老家的话来说,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药罐子”、病号。他一生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与病魔做斗争。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知道曾国藩一生处世高明,却少有人知道他的养生观. 君逸臣劳.曾国藩崇尚道家养生思想——“精神修炼法”.他认为,“省思虑,除烦恼,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曾国藩所说的“君逸”即是养心,意即清心寡欲,胸怀坦荡.曾国藩所说的“臣劳”即是肢体常动,经常锻炼,保持健康.“君逸”是“静养”,“臣劳”是“动养”.可见,曾国藩非常重视劳逸结合的养生之法.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曾说:“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皆我分内事也.”所以曾国藩一生都在修身,做一个“天地完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曾国藩曾给自己立过一个“三戒”的规定,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的“三戒”.戒多言嘴巴是用来说话的,好论人长短,几乎是人的天性,只是有的人知道怎么把握分寸,有的人却信口开河,曾国藩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古语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教育孩子,要有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唐太宗教子讲究“遇物而诲,择机而教”;郑板桥教子主张“爱之必以其道”,反对溺爱,要求孩子自立自强;曾国藩教子坚持言传身教,勤俭持家,其教子家风传诵于世……今人教子,亦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子方面颇有心得的袁衰翔朋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教子新经。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一个人妄下结论,仅凭一眼的印象就想用一个现成的模式人为地把他归归类,这样既对自己不负责任,也对他人极不公平。虽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但这却是以人心里的一条底线为基准的。那条底线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各有各的原则,各有各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喘,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为特征,是以症状为名的一种疾患,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常为某些疾病重要的主证,治疗起来颇为棘手,故民间有“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的说法。传统中医在治疗上分实喘和虚喘两大类,其中虚喘最为难治。民间治疗喘证的方法很多,但有很多方法为方书所不载。如清代文献记载:曾国藩攻破太平天国国都南京,于天王府获东珠一挂,大如手指,圆若弹丸,数之得百余颗,诚稀世之宝也。曾国藩改作朝珠。每出熠耀有光,夺人之目。曾国藩病重,忽发哮喘之症,医者谓宜用珠粉,仓促间,乃脱其一,碎而进之。用珍珠治喘,医书未见记载,可见是民间效方。宋代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1.
做人要“诚”,诚恳、忠诚;做事要“实”,踏踏实实,两字连在一起就是“诚实”。这是张明做人的格言。  相似文献   

12.
也说曾国藩     
七、养生 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输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曾说:“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政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曾国藩一生博学,但主要是经籍方面的书,天文算学对于那时候的曾国藩来说还是一个洋玩意。  相似文献   

14.
陈可冀 《长寿》2004,(9):22-22
养生应该是全方位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素常生活中惩忿戒虑,心境经常处于郁闷不快状态,最是伤人,会导致寝食不香,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饮食养生了。所以,养生当以养心或养神为本。清代曾国藩堂匾题为“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是切肤之语。毛泽东曾云“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对于曾国藩的深思善悟、柔中寓刚,是深有所动的。  相似文献   

15.
杨锋 《长寿》2007,(9):16-16
睡眠,古人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将睡眠誉为“生命筵席”上的“滋补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睡得香”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之一。可见,睡眠对生命健康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6.
牛振国 《医药与保健》2004,12(10):62-63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里,在对“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脉象”、“气血”、“经络”、“六经、行气营血和三焦辩证”以及“病因”、“四诊八纲”有了大致了解和把握之后,历代医家一贯以之强调饮食忌口。比较一代代大医家的学术观点,从古至今,凡是大有作为的一代医家,都非常注重忌口。  相似文献   

17.
相传清咸丰皇帝有言,攻进天京的统帅可封为 王爵。1864年7月,湘军终于攻陷了太平天国首都 天京。但清王朝食言,以本朝无以王爵授异姓和文 臣为例,由是折成一侯、三伯和若干子、男等爵以 作嘉赏。 夫人无信而不立,出尔反尔,曾国藩心甚快 快,心里也产生异端。 他对大清王朝不抱幻想。 1867年夏,曾国藩和幕僚赵烈文就都城“气象 甚恶,明火执仗时出”,“民穷财尽,恐有异变”事谈 及,颇有感触。赵烈文即说,“以烈度之,异日之祸, 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 五十年矣”(《能静居士日记二十七》)。曾…  相似文献   

18.
袭燕 《山东卫生》2006,(12):13-14
一千多年前,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并论述了“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他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22年10月,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刚恶柔恶,各有所偏,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终身在此处克治。”曾国藩是一个能举一反三的人,唐…  相似文献   

20.
“宛陈则除之”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通“郁”,宛陈,郁积陈久,指对气血瘀滞、邪在血分的一些病证,宜用针刺出血的方法。 笔者临症时,据此制定治法,效果满意,列举一二,以飨同道,亦借砖引玉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