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治疗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导致的继发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1-12月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且术后2个月确定存在过矫(+5 △<斜视度≤+25 △)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8例,年龄4~8岁,配戴压贴三棱镜,度数为1/3~1...  相似文献   

2.
刘丽丽  于刚  吴倩  曹文红  樊云葳  崔燕辉 《眼科》2013,22(5):327-331
目的 探讨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的特点及原因,评价手术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7例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并再次手术的患儿。方法 总结17例患者既往外斜视手术方法和特点,外斜视术后出现内斜视时间、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中探查发现。选择间歇性外斜视50例作为对照组,以探讨继发性内斜视的原因。主要指标 第一次手术外斜视的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出现的时间。第二次手术探查发现、是否合并其他类型的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后眼位。结果 17例患者合并垂直斜视9例(52.9%),其合并中V征2例,合并DVD 4例;而对照组合并垂直斜视者9例(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P=0.01)。继发性内斜视出现时间为术后1~12个月,平均2个月。继发性内斜视患者16例为恒定性内斜视,1例为不典型周期性内斜视;17例中外展受限10例,手术探查发现肌肉滑脱2例,粘连综合征3例,3例术后进行缝线调整。17例患者治愈14例(82.3 %),2例过矫,1例欠矫。结论 继发性内斜视平均在外斜视术后2个月出现,外展受限、粘连综合征、肌肉滑脱以及合并垂直斜视为继发性内斜视可能的病因,合并垂直斜视的复合斜视在手术后更容易出现继发性内斜视。(眼科, 2013, 22: 327-331)  相似文献   

3.
共同性斜视矫正效果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术后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不足或过矫、称为继发性斜视。现将我院眼肌组1985—1991年间记录较完整的25例继发性斜视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我院眼肌组1985年7月—1991年11月共收入院行二次手术的继发性内斜视17例、其中9例为共转性内斜视矫正不足、4例为回退、2例为共同性外斜视过矫。继发性外斜视8例、其中4例为共同性外斜视矫正不足、2例为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影响内斜视术后继发性外斜视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49例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49例患者,内斜视的发病年龄为2~72月,平均为18.43月,4岁前发病48例(97.96%),1岁前发病29例(59.18%);内斜视术前28例患者(96.55%)表现为单眼抑制(5 m及33 cm),42例(100%)无立体视;继发性外斜视术前28例患者(57.14%)伴3Δ~25Δ的垂直斜视,平均为8.54Δ(5 m)和8.43Δ (33 cm);内斜视术前10例患者调节性集合/调节(AC/A)比率<4(28.57%),继发性外斜视术前18例患者AC/A比率<4(75%),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外斜视术前10例患者存在2.00D~5.00D的屈光参差,8例患者合并内转受限;继发性外斜视平均发生于内斜视术后4.08年,其9年内发生率为93.88%.结论 内斜视的发病年龄早,立体视功能不健全甚或无立体视,合并垂直斜视,调节性集合减弱,屈光参差及内转受限,是造成继发性外斜视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继发性外斜视可发生于内斜视术后多年,因此术后需长期随访,至少随访4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非对称性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的疗效。方法:选择13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其中包括共同性外斜视88例,共同性内斜视50例,合并垂直斜视度<7△的20例,合并轻度眼球隐性震颤的4例。其中外斜视平均斜视度30△~65△,内斜视平均斜视度30△~70△。所有患者均经过屈光矫正,弱视治疗视力提高至0.8以上,或双眼视力平衡0.6以上,同视机检查视功能,内斜患者戴镜矫正6mo以上。三棱镜检查33cm和5m斜视度差值≤15△的基本型斜视患者,斜视度在30△~70△的行单眼水平肌肉后徙加缩短的非对称性手术。术后1wk年龄在6~14岁的做10d同视机功能训练。结果:术后1mo复查:矫正正位126例,欠矫8例,过矫2例,垂直斜视度变化不大,复视2例。术后3mo复查:矫正正位128例,欠矫8例,过矫1例,复视1例。同视机检查三级功能:术后做过功能训练的Ⅰ,Ⅱ,Ⅲ级视功能建立,Ⅰ级视功能建立35例,Ⅱ级视功能建立58例,Ⅲ级视功能建立45例。结论:非对称性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效果满意,儿童术后行功能训练有助于早日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欠矫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欠矫问题。方法 对 3 97例外斜视经手术矫正为正位的病人观察 3年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年后 2 41人为正位 ,1 5 4人外斜视 >-8△ ,其中 5 8人≥ -1 5 △ 。病人发生外斜视的年龄 ,控制外斜视的能力及手术适度过矫与远期眼位有关。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欠矫是普遍存在的 ,欠矫可以发生在术后任何时间 ,远期欠矫很难避免。发病晚 ,手术适度过矫及间歇性外斜视的病人的远期欠矫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知觉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手术设计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知觉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觉障碍发病年龄、病因、知觉性斜视类型、屈光状态;83例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方式首选偏斜眼超常量手术,外斜视分为预期术毕正位组和预期术毕过矫组.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情况.结果 32例知觉性内斜视患者视觉障碍全部发生在出生后5岁内,其中29例(90.63%)患者发生在生后6个月内.67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生后5岁内发生视觉障碍者43例(64.18%),5岁以后发生视觉障碍者24例,内/外斜视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24,P =0.000).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屈光状态:知觉性内斜视和外斜视的健眼等效球镜分别为(-0.32 ±2.52)DS和(-1.31±2.25)DS,患眼等效球镜分别为(0.63±5.60) DS和(-1.78 ±6.34)DS,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9,P=0.181).术后随访6个月~1.2 a,27例知觉性内斜视患者末次随访时,正位19例、欠矫7例、过矫1例.知觉性外斜视中预期术毕正位组20例,末次随访时正位11例、欠矫9例;预期术毕过矫组36例,正位27例、欠矫7例、过矫2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 知觉性斜视中屈光参差性弱视为主要原因.知觉性斜视类型与视觉障碍发病年龄有关,5岁以内视觉障碍者宜发生内斜视.知觉性内/外斜视手术设计不同,通过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8.
脑瘫患者斜视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脑瘫患者斜视的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 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8岁,平均7岁.先天性外斜视7例,其中A、V征各1例;共同性外斜视2例;先天性内斜视1例.斜视角9例为15°~25°,1例为35°伴随DVD和隐性眼球震颤各3例.轻度远视7例,轻度近视散光1例,高度远视和中度近视各1例.10例都行斜视矫正术,9例用全麻,1例用局麻.结果 平均随访2年1个月.7例眼位获正位,2例欠矫5°~10°.1例先天性内斜视术后出现继发性外斜视,经再次手术治愈.多数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例获同时视.结论 本文多数病例具有先天性外斜视的特点,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强调在斜视诊疗上要重视全身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5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手术前后进行眼位检查、眼球运动,Titmus立体视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手术方法:手术前做全麻下或局麻下行牵拉试验.手术方式选择原则:依据视近和视远斜视角的不同,眼球运动受限制的受累肌肉和牵拉试验结果选择术式.术后追踪观察1~8年,平均2年.结果 (1)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13例中,除即刻过矫3例在手术后48h内施行内直肌探查术外,其余施行原后徙内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外直肌截除.治愈率76.9%.外斜视术后继发内斜视11例,施行原后徙外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内直肌截除.治愈率81.8%.伴有V型斜视和垂直性斜视者联合水平直肌移位或斜肌减弱术.(2)内斜视欠矫15例中,8例施行内直肌边缘切开联合外直肌截除术;选择单纯在同一眼上外直肌截除术2例;伴有斜肌异常患者,则选择对侧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并下斜肌后徙5例.术后正位率86.7%.外斜视欠矫16例中:6例施行原外直肌后徙眼边缘切开联合内直肌截除术;2例Ⅴ型外斜视联合双下斜肌后徙,4例外直肌周围瘢痕松解术,4例联合调整缝线.术后正位率87.5%.结论 (1)水平斜视过矫伴有受累肌运动障碍,结合看近与看远斜视角的差别,选择内直肌或外直肌复位术.(2)调整术后缝线可将再次斜视手术的非预期结果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缝线松弛治疗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68例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遮盖24h后最大手术量设计,双眼外直肌后徙10~14mm包括放松缝线2~4mm。所有患者行详细相关检查。术后随访24mo到3a,分析近期和远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wk:41例正位,斜视角为 8△~-8△;有14例轻度过矫。13例明显过矫,其中1例需要再手术。术后3mo,56例正位,斜视角为 8△~-8△;有6例轻度过矫,6例轻度欠矫;术后2~3a,56例正位,斜视度为 8△~-8△,有8例轻度欠矫。4例明显欠矫。眼球运动正常。结论: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缝线松弛治疗间歇性外斜视长期手术效果稳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共同性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性斜视是常见的眼病之一 ,常常伴有垂直偏斜 ,对视功能的危害较大。为探讨发生垂直偏斜的原因及斜视与AC/A的关系 ,现将我院 1 998年~ 2 0 0 0年收治的 71例共同性斜视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共同性斜视患者 71例 ,其中男性 3 8例 ,女性 3 3例。年龄 3~ 3 7岁 ,平均 1 3 3岁。内斜视 2 9例 ,外斜视 42例。内斜视中有非调节性内斜视 1 5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5例 ,先天性内斜视 9例 ;外斜视中有间歇性外斜视 2 7例 ,恒定性外斜视 1 1例 ,先天性外斜视 4例。2 检查方法( 1 )同视机检查AC/A比率。( 2 )三棱…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 993年 1月到 1 999年 1 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1 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 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3例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过矫 3例中 2例是由于术后手术肌肉缝线撕脱所致 ,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共同性斜视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共同性斜视再次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近5年来在我院住院手术的1329例共同性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因各种原因再次手术。结果 22例患者因手术欠矫或术后眼位回退再次手术,其中内斜视4例,外斜视18例2;0例因过矫再次手术,其中内斜视12例,外斜视8例。结论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是否正常、是否伴有弱视、术前斜视度测定是否准确、斜视类型、手术者临床经验等都是斜视再次手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间歇性外斜视双眼单视功能与发病年龄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间歇性外斜视发病于幼年 ,而且保持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间歇性外斜视双眼单视功能与发病年龄间有无关系 ,过去报道不多 ,本文对北京同仁医院 1 55例 6~ 1 2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象与方法对 2 0 0 1年 7月~ 2 0 0 2年 3月间施行外斜视矫正手术的 1 55例 6~ 1 2岁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 74例 ,女 81例。发病年龄 6个月~ 1 2岁 ,平均 4岁。手术年龄 6~ 1 2岁 ,平均 9岁。矫正视力0 9及以上者 2 93眼 ,占 94 51 % ,弱视 1 7例 ,占 5 49%。 1 7例弱视中除 2例为高度近视眼矫…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1993年 1月到 1999年 1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 (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 3例 (肌肉缝线撕脱 )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李莉  卢燕  焦永红 《眼科》2013,22(5):324-327
目的 分析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原因并探讨个性化设计的手术方式的术后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17例诊断为连续性外斜视并进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者。方法 对上述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发现内斜视的年龄、屈光度、矫正视力、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发生连续性外斜视年龄、斜视角度、眼球运动、屈光度、双眼视觉、实施外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与手术效果等。主要指标 发病年龄、屈光度、斜视角度、眼球运动、手术方式、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中,11例1岁以前发现内斜视;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2~19岁,平均(6.79±5.39)岁(中位数年龄4岁);连续性外斜视发病年龄为3~21岁,平均(9.00±4.97)岁(中位数年龄8岁)。屈光度为-1.0 ~ +2.0 D者9例(52.9%),>+2.0 D者7例(41.2%),1例(5.9%)为高度近视(-10.0 D)。4例伴有单眼弱视;13例无双眼视功能;平均外斜视角度看近为45△(15△ ~ 95△),看远为50△(20△ ~ 105△);5例(29.4%)内转受限。3例行内直肌复位术,14例行内直肌复位术+外直肌后徙术。术后眼位14例(82.4%)正位,欠矫3例,1例术后半年眼位发生外斜漂移现象;术后三级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本组连续性外斜视与内斜视发病年龄小,内斜视矫正手术实施年龄小,常伴有单眼弱视、无双眼视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对连续性外斜视进行个性化的手术设计,效果较好。(眼科, 2013, 22: 324-327)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传统与欠矫手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效果。 方法:将25例具有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和正常AC/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3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其余12例患者接受欠矫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是基于远距远视完全矫正所测量的偏差上,而欠矫手术比传统手术标准低20%。所有患者均进行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术后随访6mo。 结果:术后6mo,传统组与欠矫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46%和91%(成功标准定义为通过近距和远距远视的完全矫正斜视≤8^△)。传统组和欠矫组的手术过矫率分别为54%和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残余内斜视。手术成功率或欠矫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均值、术前眼偏斜量无相关性。 结论:对于具有正常AC/A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欠矫的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成功率较高,过矫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术后继发性外斜视与斜肌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8年至2013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共同性内斜视术后继发性外斜视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斜肌功能异常在发病因素中的作用。结果 26例中14例发生了新发的斜肌功能异常,包括上斜肌功能亢进8例次、下斜肌功能不足2例次、下斜肌功能亢进6例次、上斜肌功能不足3例次。继发性外斜合并A-V征的8例,其中合并A征5例,V征3例。结论 共同性内斜视术后发生的继发性外斜视可能与未矫正或新出现的斜肌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一些学者提出增加直肌后徙量以减少多肌肉的手术。我院对 6例大角度水平斜视病例施行双侧同名肌超常量后徙术 ,收到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6例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18~ 49岁 ,平均 2 9 8岁 ,其中共同性外斜 5例 ,斜视度 5 0~ 91△ ,平均 65 2 △ ,共同性内斜视 1例 ,斜视度 5 1 5 △ ,均为初次手术。术前采用角膜映光法、弧形视野计、马氏杆加三棱镜遮盖法测量 6m及 33cm斜视度 ,反复测量斜视度 ,牵引法确定有无复视 ,按统一标准测量术中后徙量及术后矫正效果。手术方法 :手术矫正量按内斜后徙或缩短 3…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手术方式及术后眼位的变化。方法手术治疗43例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病人,探讨其手术方式并观察术后1周、6周、6个月和1年的眼位变化情况。结果单眼内直肌前徙7例,单眼内直肌缩短4例,单眼内直肌前徙+单眼外直肌后徙20例,双眼外直肌后徙5例,单眼外直肌后徙3例;4例外斜视度数≥50△行3条肌肉的手术。术后1年35例眼位正位(81.3%),其中单眼内直肌前徙或缩短11例术后8例(72.7%)正位,外直肌后徙8例(5例为双眼,3例为单眼)术后6例(75%)正位,单眼内直肌前徙+单眼外直肌后徙20例术后18例(90%)正位;1周~6周斜视度数变化-5.2△±0.4△,6周~6个月变化-1.2△±0.4△,1周~1年变化-6.4△±2.1△。1周~6周有25例患者(58.1%)有外斜视漂移,变化-8.0△±1.4△,其中术中过矫组的10例继发外斜视患者,术后6周内均出现了外斜视漂移,平均为-8.3±2.0△。结论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徙是治疗继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式。术中5△~10△小度数过矫可提高远期的术后正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