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43例孕产妇死亡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1958-2004年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特征,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出预防和干预建议。方法:统计1958年1月2004年12月来我院就诊或住院的孕产妇死亡情况。将47年分6个阶段(1958-1960,1%1~1970,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04)。结果:47年间我院总活产数256062例,其中共有43例孕产妇死亡,总孕产妇死亡率为184.72/10万,死亡率从第一阶段的420.65/10万下降至第6阶段的0/10万。死亡原因羊水栓塞排列第1位,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子痫前期及子痫并列排在第2位。结论: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极其严重的分娩并发症,预防和重视羊水栓塞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和分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孕产妇安全。方法:对11年孕产妇死亡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结果:11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96.8/10万,其中1992年最高为265.41/10万;2002年下降为32.23/10万,孕产妇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占61.76%,内科合并症,占26.47%,死亡地点首位是家中,占44.12%,在孕产妇死亡中,小学以下文化31例,占91.18%;人均经济月收入小于100元22例,占64.71%;死亡审评可避免死亡21例,占61.76%。结论:产科出血及内科合并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凤城市1996年至2006年间40例孕产妇死亡原因进行初浅的分析,十年间活产数73613例,孕产妇死亡40例,死亡率54.34/10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27例,占67.5%,造成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滞留共19例,孕产妇的死亡是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进一步搞好妇幼卫生工作,降低农村孕产妇的死亡,促进我市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将40例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孕产妇死亡个案资料分析河源市孕产妇病死率、死因变化和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切实有效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07年孕产妇死亡个案资料。结果:2000年-2007年河源市孕产妇死亡60例,死亡率为21.64/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7年间下降了18.85%。孕产妇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其他。可避免死亡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48例占80.00%。结论:要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应强化孕产妇系统管理,加强产科建设,提高妇幼保健人员知识技能,尤其是产科急救技能,加大卫生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搞好全县孕产妇危急抢救工作,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直接、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对马龙县1992~2002年期间273例孕产妇危急抢救工作对照分析,并就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马龙县11年孕产妇危急抢救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进行孕产妇危急抢救的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占63.37%;其次为胎位性难产,占20,88%;多胎分娩,占5.13%;妊高症,占3.66%。结论:产科出血是孕产妇危急抢救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孕产妇危急抢救系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措施之一,防治重点是产科出血。  相似文献   

6.
农妇产后出血的防治(附101例临床分析)王良娟,裴玲332500江西省湖口县人民医院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1]孕产妇死亡率农村为58.7/10万,死亡原因以产科出血最多,占45.8%,而产后出血又占产科出血的8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本院孕产妇死亡原因和降低死亡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2005年42例孕产妇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死因中产科出血28例,妊高征、羊水栓塞各4例,合并重症心脏病、肝炎各3例。结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科出血,防治产后出血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3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寻找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对策。方法:对上饶市2003年43例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饶市2003年孕产妇死亡率为68.73%,死亡孕产妇均为农村妇产,62.8%为计划外怀孕,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高征,妊娠合并心脏病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应从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提高产科人员的诊疗水平着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对四川省汉源县1990~2006年孕产妇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统一调查上报表卡孕产妇死亡数及同期活产数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孕产妇死亡率为78/10万。在家中及转诊途中孕产妇死亡占孕产妇总死亡人数的45%,产科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结论应提高基层医疗保健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及改善医疗条件,特别是贫困偏远山区,对产科出血应做到积极预防、及时诊断、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0.
杨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5530-5531
目的:探讨37例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分析总结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二七区1988/2007年的孕产妇死亡情况。结果:第1位死因是产科出血,第2位是内科合并症,第3位是妊高征,第4位是羊水栓塞。结论: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需继续提高城、乡高危孕产妇检出率和管理率.农村需进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控制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已成为二七区乃至郑州市妇幼保健工作的新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四川省2004~2008年孕产妇死因变化趋势,为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省2004~2008年488例孕产妇死亡病例的死因变化趋势及构成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产科出血及妊娠合并症死亡始终占5年来孕产妇死亡原因的前两位,产科出血特别是产后出血已有明显降低,妊娠合并症种类逐步增加。讨论根据死因变化情况,针对不同地区及相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充分利用妇幼卫生项目平台,加强培训,推广产科适宜技术,规范基本操作,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并分析2011-2015年浙江省温州市孕产妇死亡情况,了解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因谱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改进工作方法和内容,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根据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要求,对2011-2015年温州市孕产妇死亡个案及评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温州市孕产妇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近5年,全人群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9.16/10万,其中户籍人口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6.47/10万,流动人口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4.93/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00,P0.01)。死亡孕产妇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产前检查5次比较多见、大部分为高危孕产妇。孕产妇主要死因居前4位的依次是妊娠合并内科疾病(40.74%)、产科出血(16.67%)、羊水栓塞(11.11%)、麻醉意外(7.41%)。产科直接原因和非产科直接原因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可避免死亡与不可避免死亡在2011-2015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7.7,P0.01;H=15.57,P0.01)。结论 规范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加强临床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与提高综合救治能力是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10 a来孕产妇死亡中产科出血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全省 16个监测点 10 a孕产妇死亡中产科出血 177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a孕产妇死亡中产科出血占孕产妇死亡的 4 3.9% ,而宫缩乏力仍是产科出血的首要原因。结论 提高住院分娩率是减少孕产妇死亡的首要措施 ,加强医疗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其知识技能 ,是降低孕产妇死亡中产科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六盘水地区2015年至2020年孕产妇死亡评审进行调查,了解孕产妇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六盘水市妇幼监测报告系统收集的2015年至2020年六盘水地区孕产妇死亡个案资料及评审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计算病死率及变化趋势,总结六盘水市孕产妇死亡变化趋势及死因构成情况。 结果2015年至2020年六盘水市报告显示孕产妇死亡51例,年平均病死率为20.45/10万;病死率每年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7.01%;死亡原因中前3位分别为产后出血13例(25.49%),羊水栓塞6例(11.7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例(11.76%),可避免及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36例(70.58%)。 结论2015年至2020年六盘水市孕产妇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孕产妇的死亡情况仍然需要重视,医疗机构需要加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及产科合并症的救治能力,同时提高孕产妇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及预防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急危重症孕产妇1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分娩期并发症、妊娠合并症、妊娠特有疾病是本研究中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症,其中产科出血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妊娠期高血压;产科出血的主要诱因依次为异位妊娠、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产前检查率明显低于正常孕产妇,而存在高危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孕产妇。P均〈0.01。结论: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临床抢救需要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尤其应重视产科出血,提高孕产妇的产前检查率及早期重症筛查率,是降低急危重症发病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产科医疗质量的提高,居于孕产妇死亡首位的产后出血已经得到高度的重视,而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征(PA-VTE)则逐渐成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PA-VT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特殊性决定了早期评估和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本文就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征的风险因素及评估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孕产妇VTE风险评估及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重症产科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年龄分布及发病因素,以指导治疗,降低病死率。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入住我院ICU的重症产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各疾病构成、住院时间和病死率。 结果342例重症产科患者中发病前3位分别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6例,占33.9%)、产后出血(105例,占30.7%)及脏器功能损害(95例,占27.8%)。不同年龄段病因趋势不同,≤20岁组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常见,21例患者中发生12例。21~30岁组以妊娠期高血压、脏器功能损害居多,172例患者中分别发生56、60例;31~40岁组以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主,128例患者中分别发生56、42例;>40岁组21例患者中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和脏器功能损害发生例数相当,分别为7、6、6例。不同病因下APACHEⅡ评分不同,其中脏器功能损害组评分最高[(15.56±6.14)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最低[(11.46±3.01)分],不同病因组之间APACHEⅡ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不同所致ICU住院时间不同,其中脏器功能损害组时间最长[(8.69±9.21)d],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最低[(4.38±1.67)d],不同病因组之间ICU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死亡人数为0例,脏器功能损害组死亡5例,其他类组死亡人数为1例。 结论重症产科常见原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不同年龄段表现不一,应加强孕期检查及干预,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Obstetric patients form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s in countries like India, where maternal mortality is high (440 per 100,000 deliveries). We studied the diseases requiring intensive car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obstetric patients. DESIGN: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 II data were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SETTING: Multidisciplinary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public hospital in Mumbai, India. PATIENTS: Women admitted during pregnancy or 6 wks post-partum during a 5-yr study period (1997-2001). INTERVENTIONS: None. 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 Four hundred fifty-three obstetric patients (age 25.5 +/- 4.6 yrs [mean +/- SD], mean gestational age 31 wks) were admitted (548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s per 100,000 deliveries), 138 with single organ failure and 152 with multiple organ failure. Ninety-eight women died (mortality rate 21.6%). Mortality was comparable in antepartum (n = 216) and postpartum (n = 247) admissions bu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organs affected. There were 236 fetal deaths (52%), of which 104 occurred before hospital admission. Median APACHE II score was 16 (interquartile range, 10-24), and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observed deaths/predicted deaths) was 0.78. Compared with pregnant patients admitted with obstetric disorders (n = 313), those with medical diseases (n = 140)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APACHE II scores (median 14 vs. 17) but higher observed mortality rate (28.6% vs. 18.5%; odds ratio, 1.7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8-2.87) and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1.09 vs. 0.66).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creased mortality rate was associated with acute cardiovascular (odds ratio, 5.8), nervous system (odds ratio, 4.73) and respiratory (odds ratio, 12.9) failure,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odds ratio, 2.4), viral hepatitis (odds ratio, 5.8),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dds ratio, 5.4), absence of prenatal care (odds ratio, 1.94), and >24 hrs interval between onset of acute symptoms and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odds ratio, 2.3). CONCLUSIONS: Multiple organ failure is common in obstetric patients; mortality rate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organ failure. APACHE II scores overpredict mortality rat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is lower in obstetric disorders than in medical disorders. Lack of prenatal care and delay in intensive care unit referral adversely affect outcome and are easily preventable.  相似文献   

19.
产后大出血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产科急症,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产后大出血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进行调节,是其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近年来有关产后大出血危险因素、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需要从早期实验室凝血功能监测评估、输注血液制品管理、止血药物、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应用等方面进行系列优化,以期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