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的研究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密切相关.一些感染因素如肺炎衣原体(CP)、幽门螺旋杆菌(HP)、巨细胞病毒(HCMV)和牙源性病灶等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作为机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的敏感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与ICVD的相关性目前在国内外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CRP与ICVD的关系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传统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已成为共识,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ain,CRP)是血管炎症反应的一个敏感性指标,因此,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有直接关系。旨在就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又占较高比例,约80%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涉及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炎症反应、一氧化氮(NO)的产生、细胞凋亡等,这一系列的级联反应形成的瀑布效应加重了神经细胞损伤,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并可能危及生命。目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方面研究较多,现将近年来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烟雾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在46~60岁,平均(51.25±4.40)岁,临床表现多样,头颅影像学有改变;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见明显烟雾病表现.结论:烟雾病是一种较少见的慢性脑血管进行性闭塞性疾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尽早行脑血管DSA检查,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脑血管介入治疗后近‐中期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影响。方法全脑血管造影术并脑血管介入手术246例(其中颈动脉支架182例,椎动脉支架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组123例和对照组123例,强化组术前7 d至术后6个月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80 mg晚一次口服,对照组术前7 d至术后6个月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20 m g晚一次口服,分别于7 d前、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术后3个月、6个月超声或脑血管造影评估支架稳定情况、血管再狭窄情况及随访记录术后3个月、6个月主要脑血管事件。结果2组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未见明显异常差别,术后3个月、6个月血管超声或脑血管造影评估支架稳定情况、血管再狭窄情况强化组未出现血管再狭窄,对照组出现8例血管再狭窄,记录介入治疗后近‐中期随访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强化组未发生脑血管疾病事件,对照组为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前及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脑卒中发生风险,中远期血管再狭窄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1980年Furchgott等首先在哺乳动物血管层发现一氧化氮(NO),1992年NO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分子”。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ease,NOS)分结构型(cNOS)和诱生型(iNOS)。NO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热点,但关于临床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NO及NOS浓度变化规律,以及NO与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相关性研究罕见报道。我们旨在通过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O、iNOS、cNOS浓度变化,探讨NO浓度对于鉴别诊断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糖尿病并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09—2013-09糖尿病患者120例,按照有无发生脑血管疾病,分为未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对照组和发生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患者120例作为正常组,比较血清hs-CRP水平,建立ROC曲线,评价hs-CRP在糖尿病并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正常组,研究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诊断糖尿病并脑血管疾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3.4%和81.3%。结论 hs-CRP与糖尿病并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水平检测可作为糖尿病并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Hcy(同型半胱氨酸)、FIB(纤维蛋白原)、D-D(D-二聚体)联合检测应用于老年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05-2012-07我院相关科室收治的老年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实验组)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循环酶法检测Hcy、比浊法检测FIB、免疫渗滤法检测D-D ,同时取同期健康人80例作为参照(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中 Hcy、FIB、D-D分别是(9.86±3.65)μmol/L、(2.56±1.02)g/L、(0.2±0.2)mg/L ;实验组中 Hcy、FIB、D-D分别为(24.58±5.24)μmol/L、(5.76±1.32)g/L、(0.7±0.2)mg/L ,2组3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人,老年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 Hcy、FIB、D-D含量明显升高,Hcy、FIB、D-D联合检测对老年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对脑梗死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成人外周血中鉴定出一类具有前体内皮细胞特性的细胞,称之为内皮祖细胞(EPC)。对于这种细胞的研究表明其具有干细胞特性,参与了神经再生和再血管化,在脑血管疾病中发挥正性作用,能够帮助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手段单一且疗效不确切,内皮祖细胞的修复潜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讨论了目前关于内皮祖细胞特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它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苯肽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吡拉西坦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评价一疗程后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02%)显著优于对照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平均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促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单纯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原因与处理方法,探讨预防措施。方法2012‐01—2014‐09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完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术316例,单纯脑血管造影156例,介入治疗160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共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3%,分别为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和迷走神经反射各1例;介入治疗组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4.4%,分别是腹膜后血肿1例,脑血管痉挛1例,缺血性卒中4例(其中包括眼动脉栓塞1例),皮质盲1例。结论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是安全的,并发症较低,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而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症状的出现与炎症活动密切相关。他汀类药物独立于降脂之外的抗炎作用已被逐渐认识,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A型行为的关系。方法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健康人各112例,作对照研究,并对该问卷中60个项目题逐项分析。结果病例组TH、CH及TH+CH计分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项目分析TH有二项,CH有六项,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A型行为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易患的行为模式,某些因子在该病的发生中可能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4,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主要原因是大脑深部的小动脉硬化、闭塞.目前认为大血管狭窄和栓子脱落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1],颈动脉超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故成为探索脑血管病变的早期观察指标,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92例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资料,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和血管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医学领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对其机制的研究已从大体病理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而AS也由先前被认为主要是管道问题、退行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1].炎症已经被公认是AS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2],炎症反应贯穿AS发生、发展的整个环节,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起始、发展以及稳定性丧失及斑块破裂脱落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积极寻找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标志物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预测的指标,并以其为治疗靶点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炎症进程已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超敏C反应蛋白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与预后呈正相关。而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点、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干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颅内外脑供血血管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引起脑血管狭窄的原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1].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已证实白种人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亚洲人及非洲人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2].我国30%~70%缺血性脑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3].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治疗我国缺血性脑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在我国比较常见,平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疾病患者约为250万例,其中约85%的患者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中,33%的患者由颈动脉病变引起。目前,随着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开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了巨大进步,特别在介入治疗方面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氦氖激光照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的影响.方法 19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65例.治疗组63例,对照组62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进行血液流变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及血清BDNF含量检测,同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与常规组和对照组比较,观察氦氖激光照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抗氧化能力、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和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与常规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低切变值和血浆黏度明显改善(P<0.01),血清SOD活力增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BDNF含量明显增加;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和对照组.结论 氦氖激光照射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理想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氧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用高压氧(HBO)疗法治疗ICVD有一定疗效,HBO对血氧含量、血氧张力、微循环和能量代谢起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于HBO可能引起的氧中毒和气压伤应以预防为重点,对HBO的临床疗效要做进一步的对照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