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IC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ICP监护组和常规治疗组,ICP监护组根据ICP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ICP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预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持续ICP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测定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并探讨NSE含量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223例,根据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重型三组,在伤后1、3、5、7d应用酶联免疫反应法测定血清NSE浓度水平,并结合ICP、CPP及患者预后进行分析。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体检者40例,其处理同颅脑损伤组。结果①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水平升高,轻型组轻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轻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重型组与中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重型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轻型组(P〈0.01)。②血清NSE含量与ICP呈正相关(P〈0.05),与CPP呈负相关(P〈0.05)。③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者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NSE浓度升高与脑损伤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颅脑损病情的重要指标;监测血清NSE水平联合ICP、CPP等指标,可更为准确地判断病情、评价预后,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组织氧分压、脑灌注压及颅内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11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灌注压(CC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比较CCP、ICP、PbtO2与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 PbtO2(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性相关,随着PbtO2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ICP(24h及72h)与预后显著相关,随着I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下降。C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性相关,随着C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 PbtO2、ICP、CPP与预后均有显著相关性,24h及72h的CCP、ICP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评估的作用及其表现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CD检测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h内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PI),同时记录ICP、CPP及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5分为良好,1~3分为恶劣)。结果30例(51%)预后良好患者MCA平均血流速度大于40cm/s,27例(73%)预后差的患者MCA平均血流速度小于40cm/s(P<0.025)。34例预后良好患者平均PI小于1.5,30例预后恶劣患者平均PI大于1.5(P<0.001)。ICP/CPP与PI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脑伤患者入院24h内TCD结果对伤后6个月的恢复结果具有预后价值,并与ICP、CPP监测结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无创检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52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TCD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持续监测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血压(MABP)。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MABP与ICP、CP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I、RI与ICP正相关系数分别为PI:r=0.881(P<0.0001);RI:r=0.789(P<0.0001),ICP和CPP与PI、RI、Vd、Vm、MABP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PI与ICP,CPP与PI、MABP关系最为密切(P<0.0001)。结论 无创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可实时反映ICP和CPP的变化,可作为ICP和CPP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安全、价廉的特点,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其颅内压(IC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GCS评分3~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HVHF,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患者ICP变化及预后。结果治疗组3 d、7 d及14 d时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 d、7 d及14 d时血清IL-6、TNF-α值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HVHF治疗可显著降低颅内压增高曲线,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术中持续脑灌注压(CPP)监测的意义.方法 解放军第一○一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sTBI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GOS 4~5分)及较差(GOS 1~3分)两组,对两组患者术中CPP、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ICP、CPP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MAP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ICP、MAP及CPP在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CP、MAP及CPP在不同时间点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持续CPP监测有助于术者及时判断和处理术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对改善sTBI患者的预后可能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判断病情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护,对照组根据传统方法评估颅内压。比较2组患者GCS评分和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颅内压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预后组间颅内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指标可能性及其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性。方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52例,每6h测定一次SjvO2,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及颅内压,计算出CPP,分析SjvO2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监测期间有2次或2次以上SjvO2<50%或SjvO2>75%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SjvO250%~75%者或仅有一次SjvO2<50%或SjvO2>75%者(P<0.01)。CPP≤60mmHg者,SjvO2与CPP显著正相关(r=0.679,P<0.01),而CPP>60mmHg者,SjvO2与CPP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SjvO2和CPP联合监测能较可靠地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护对重型颅脑损伤诊治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3~8分)进行ICP与CPP连续监测并与50例伤情基本相似的非监护组病人对比研究。结果监护组能根据ICP和CPP变化及时行正确治疗,非监护组仅按常规治疗,两组病死率分别为14%和28%(P<0.01),痊愈和生活自理者分别占74%和50%(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连续ICP与CPP监护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对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膨出并发症的控制作用.方法 选取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术后给予常规治疗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54例.术后12 h亚低温治疗前对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检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血氧饱和度(SaO2).术后7d判定患者脑膨出情况并再次检测ICP及CPP. 结果常规治疗组与局部亚低温治疗组在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布、亚低温治疗前GCS评分、ICP、CPP及SaO2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脑膨出发生率、脑膨出程度及ICP均低于常规治疗组,CPP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后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提高CPP、降低ICP,并且减少脑膨出的发生率和脑膨出程度,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术中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中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术中ICP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组(GOS 4 ~5分)和较差组(GOS1 ~3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开颅术中ICP的波动规律及其对手术操作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手术初始、去除骨瓣后及关颅术后的ICP均值以及两组各步骤间ICP波动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颅内压(ICP,)与动态心电图(DCG)的连续监护.结果显示:3O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同时有ICP及DCG异常改变者24例,占80%.4例死于特重型颅脑损伤及并发症的患者均有明显的心电图改变,余20例经治疗伤情逐渐平稳、好转及康复,其心电图改变也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至正常或好转.说明重型颅脑损伤的ICP和DCG监护对伤情和预后的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ICU监护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将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行早期ICU监护治疗。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显著较对照组高,研究组预后恶劣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率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ICU监护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预后质量,降低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情况、治疗结果,并于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治疗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GOS亦较对照组改变明显(P<0.05).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高压氧是一种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高,致残率低、并发症少、无痛苦的治疗方法,改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了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2例(监测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46例(常规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甘露醇应用的时间和计量作比较。结果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较未监测组低,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未监测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三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组预后优于常规组。结论动态ICP监测能较好地反应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治疗能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并发症,降低sTBI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05~2011-05,我院诊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监护组)和观察组(ICU早期监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愈率(76.7%)明显提高,伤残率(16.7%)和病死率(6.6%)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1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而观察组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 抽取上海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重型TBI住院患者535例,按是否行ICP监测分为两组(ICP组和非ICP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急性期总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寿命年费用及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结果 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的比例为28.0%.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非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2.2%(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ICP监测的患者死亡风险仅为非ICP监测患者的0.32倍(95% CI,0.19,0.5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ICP监测可使病死率下降15.5%,但平均多耗费住院费用69 620元(P<0.001);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5 995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2 236元(P<0.001);行ICP监测的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11 558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3 938元(P<0.001).结论 我国重型TBI行ICP监测的比例仍较低,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可能会增加经济负担,但却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变化及纳洛酮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变化及大剂量纳洛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计分3—8分)82例。随机分治疗组42例,除采用临床综合治疗外并应用大剂量纳洛酮;对照组仅采用临床综合治疗,监测颅内压及常规临床监护,观察病人预后。结果重症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增高明显,颅内压.急剧升高与死亡率明显相关。纳洛酮治疗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较对照组好,并发症少。结论重症颅脑外伤颅内压水平与病人预后明显相关。大剂量纳洛酮能够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脑水肿、高颅压,进而改善脑组织缺氧,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并发症的防治和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对我院住院治疗的5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GCS评分,合并症,并发症和手术治疗情况等与预后相关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预后不良32例,预后良好27例。预后不良组入院GCS评分为(4.8±1.7)分,低于预后良好组(6.7±1.2)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者合并症、并发症、行手术治疗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对合并症的诊治和并发症的防治,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