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CT、MRI等诊断技术的应用,SAH后脑积水的报道逐渐增多,该病也是影响SAH死亡率和病残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受到广泛的重视。一、发生率及分类1928年Bagle歹首次报道TSAH后脑积水,此后医学文献报道日益增多[’-’J。Hasan等人[’]。对473例SAH病人于发病72小时内行CT等检查发现20%发生脑积水,但其中1/3的病人却无脑积水症状,约半数病人的早期脑积水和意识障碍症状在24小时内可_自动缓解.Gijn也观察到SAH后72小时20%发生脑积水,fodesti和En…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脑血管痉挛(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为脑底大动脉的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腔形态学变化,从而在动脉造影时表现的管腔狭窄。严重者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梗塞,引起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引起CV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对不同H-H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入院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aSAH患者,所有患者均与入院3 d内行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 依据H-H分级是否≥Ⅲ级将患者分类后分别对这两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脑脊液置换组和非脑脊液置换组。Ⅰ和Ⅱ级aSAH患者中非脑脊液置换组42例,脑脊液置换组46例; ≥Ⅲ级患者非脑脊液置换组53例,脑脊液置换组56例,比较脑脊液检查、颅内感染发生率、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入院90 d预后。结果 Ⅰ和Ⅱ级aSAH患者非脑脊液置换组与脑脊液置换组比较,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入院90 d预后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Ⅲ级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非脑脊液置换组(28.3%)明显高于脑脊液置换组(10.7%)χ2=5.415,P=0.020),且住院时间明显延长(t=2.231,P=0.045),预后较差χ2=4.380,P=0.036)。两类患者中非脑脊液置换组与脑脊液置换组颅内感染率均未见明显增加,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能够减少≥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但不能改善Ⅰ和Ⅱ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90 d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防治作用及缓解头痛的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将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SAH患者96例分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脑脊液置换组(置换组)及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脑脊液置换组(治疗组),比较3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和头痛缓解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置换组及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头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较置换组明显降低(PO.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对预防SAH患者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有效,可明显缩短患者头痛缓解时间,但为降低再出血发生率,脑脊液置换术应在动脉瘤填塞术后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效果。方法58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Rho激酶抑制剂组,采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探测治疗前、治疗后(3d、5d、12d)大脑中动脉血流(MCA)速度变化来分析判断Rho激酶抑制剂对tSAH后CVS的治疗效果。结果Rho激酶抑制剂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有效率81.16%,对照组41.69%。两组治疗前TCD检查MCA均轻度升高。Rho激酶抑制剂组治疗后(3、5、12d)MCA峰值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Rho激酶抑制剂能明显缓解tSAH后延迟性CVS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TCD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诊断、监测CVS的发生有实用价值。Rho激酶抑制剂为临床神经外科防止tSAH后CVS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及依据。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 rhage,sSAH)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急症,约80%~95%的sSAH患者是颅内动脉瘤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 rysmal SAH,aSAH)。aSAH患者常易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严重影响预后。CV是一种持续性的对血管舒张药物无反应的血管收缩状态。依据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有无可将其分为无症状性脑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颅脑损伤合并tSAH病人,在临床诊治和预后方面与无tSAH病人有显著不同。tSAH病人的预后明显较无tSAH差。本文就tSAH发生率、临床特征、CT成像分析、尼莫地平治疗tSAH的客观疗效及副作用、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19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作为治疗组,实行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置换脑脊液,同时对16例患者采用腰穿引流脑脊液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时间及脑脊液生化检测蛋白变化情况,头痛缓解时间、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的例数及治疗结果判断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 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脑脊液蛋白正常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头痛缓解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结果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采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9.
不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SAH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均匀血性脑脊液。临床上,不典型的SAH容易引起误诊,现将近年来献报道的不典型的SAH综述如下,以引起同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11.
<正>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脑积水等,有报道称颅脑损伤患者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25%~40%[1-2]。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进而引起相应血管受累,引起脑组织缺血,脑细胞死亡,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研究报道,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能显著减少其引起的缺血性脑损  相似文献   

12.
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伤后24h内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共73例,选择L3 ̄4或L4 ̄5椎间隙行穿刺置管术,使用全封闭无菌腰大池外引流套管(美国产Meditronic),进入椎管内头端方向置入引流管5 ̄6cm,通过调节引流管及引流袋的位置高低,控制引流量和流速,留管时间3 ̄10d,平均5 ̄6d,引流量:200 ̄300mL/24h。结果本组73例,脑脊液明显转清亮5 ̄6d,最长10d。拔管时脑脊液细胞计数≤500×106/L,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3 ̄10d(平均6.5d),头痛消失或明显好转3 ̄14d(平均8.5d),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3 ̄7d(平均4.8d)。5例行腰穿2次成功置管,2例术后48h出现发热、颈强直、脑脊液化验证实颅内感染,经鞘内注入敏感抗生素后,7 ̄10d后脑脊液恢复正常。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比率9.59%,随访一年后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比率4.1%。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早期腰大池外引流治疗,脑脊液转清快、脑膜刺激征恢复时间短、头痛症状缓解快,随访一年后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发生率低,避免了常规腰穿引流量有限,且反复操作导致感染局部红肿等缺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注氧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113例SAH均行腰穿放出5-20ml血性脑脊液,在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和氧气5ml,对脑脊液中红细胞消除时间和临床转归进行观察。结果:113例注氧3-6次,平均4次脑脊液中红细胞消除。临床治愈58例,治愈率51.3%;好转39例,有效率35.3%;并发脑梗死9例(7.9%),轻度脑积水4例(3.5%)。结论:注氧脑脊液置换可有效提高SAH病人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的脑血管痉挛(CVS)一直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易引起继发性脑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治疗SAH后CVS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且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结合以往文献,就目前CVS的临床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人剧烈头痛 ,尽快清除脑脊液中的血液 ,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 对 40例临床住院病人根据年龄、性别、病情程度随机分为内科治疗加分次腰穿脑脊液置换 ( 2 1例 )及单纯内科治疗组 ( 19例 )观察临床表现。结果 两组病人及头痛持续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血液清除时间 ,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都有显著差异。结论 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SAH简便易行 ,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刺五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将S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刺五加组(20例)和SAH对照组(24例),2组均于发病48小时内接受治疗,SAH对照组用脱不、止血等常规疗法,刺五加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1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7日。结果 一个月内,刺五加组的CV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14天时,刺五加组患者的病情级别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TSAH均行腰穿放出5~20ml血性脑脊液,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脑脊液和临床转归进行观察。结果30例患者经脑脊液置换痊愈19例,好转6例,并发轻度脑积水3例,死亡2例。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SAR可迅速缓解症状,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具有高病死率和高病残率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再出血和继发性脑缺血是导致患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随着动脉瘤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已经明显降低,然而由于继发性脑缺血发生率的增高,其总的预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因此,近年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继发性脑缺血损伤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高致死率、致残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率约为45%。过去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做了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从细胞、分子水平对CVS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论述,然而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SAH后CVS是由多因素所致,可能与内皮的损伤、平滑肌细胞内离子泵功能的紊乱和蛋白激酶(PKC)的激活、血管壁炎症反应以及血管细胞的增殖等有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压钳和单细胞通道记录等新技术的应用,医学界对钾通道的认识逐渐深入,在钾离子生理药理的研究领域特别是钾通道开放剂的开发项目上屡有重大突破,而后者也有望成为继钙通道阻滞剂后又一通过作用于离子通道而改善血管痉挛的临床用药。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报道,主要就SAH后钾通道的生理状态与CVS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