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3,17(3):408-41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起搏方式主要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但RVA起搏可引起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而且心肌运动的不同步性与心功能不全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1,2].近年来研究的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表明可获得比RVA起搏更高的心排血量,但对起搏后左室心肌同步性的研究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SP)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将103例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型)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RVAP组51例和RVSP组52例。RVAP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RVSP组行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分别记录QRS波群宽度、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左室射血分数(LVEF)、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并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RVSP组QRS波群宽度明显小于RVAP组,且2组术后3个月LRVPE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起搏阈值、LVEF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P电极导线相对容易到位,长期随访导线参数稳定,无脱位及起搏感知不良等事件发生,是较为良好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5.
丁坤  王和平 《首都医药》2005,12(1):25-26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6例患者进行了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术。结果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心力衰竭患者4例,其中心房纤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纤颤并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替代双室同步起搏的方法,寻求心室再同步。结果:双部位起搏较单纯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输出量增加(P<0.05);3~10个月随访发现其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右室双部位起搏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易于临床掌握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因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DDD起搏器的96例患者,男52例,女44例,年龄(64.2±9.5)(41~83)岁。其中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右室间隔部起搏46例。两组植入起搏器前基本状况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成功植入,无并发症发生。分别观察基础情况下、植入起搏器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心电图。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①右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脏超声的EF值分别为:室间隔起搏术前(58.2±5.4)%,术后(60.2±4.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起搏术前(59.57±3.27)%,术后(55.15±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室间隔起搏术前(61.36±4.12)mm,术后(60.21±3.84)mm;心尖起搏术前(62.35±4.17)mm,术后(63.02±4.8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前与术后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宽度: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无明显变化(0.11±0.02s vs 0.12±0.01s);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增宽(0.11±0.03s vs 0.20±0.04s)。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明显窄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结论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室同步性好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平均EF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丁坤  王和平 《淮海医药》2004,22(6):454-455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6例患进行了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术。结果 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78例间歇性、持续性二度二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R)患者随机入选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39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9例)(均置入DDD起搏器),术后随访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LVEF和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 LVEF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术后两组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F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维持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起搏位点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组和右室心尖部(RVA)组,分别采用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植入与心尖部植入起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起搏房室间期(PAVI)、QRS波群形态和时限(QRSd)、左室与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3个月后QRSd、LRVPEI、SPWM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患者QRSd、LRVPEI、SPWMD、LVEF分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RVS起搏更好地改善了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改善了心功能,未来可能成为更好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疗效中有无不同,将心衰病人50例分为两组,其中RVA组28例,RVS组22例(于左前斜45°行右室间隔部定位)。两组治疗前的基础状况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人均在术后1周内在心脏超声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随访6个月,评估心功能、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及病死率。结果表明:①病死率:RVA组死亡2例(7%);RVS组死亡2例(9.1%)。②两组自身对照术后的NYHA心功能级,6 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改善(P<0.05~0.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6个月随访,CRT患者RVS起搏对心衰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与RVA起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陈启旸  俞杉  陈欣  夏旻  张萍 《贵州医药》2005,29(8):675-677
目的对比研究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及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QRS宽度(QRSd)、QRS电轴(QRSa)及心功能。方法8例患者于起搏器植入术中一次性完成研究.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RV-Bi起搏并于术后3月重复术中研究。结果RV—Bi与RVOT起搏的QRSa相似,但与RVA起搏的QRSa明显不同;RV—Bi起搏的平均QRSd(148ms)最窄,比RVA(191ms)缩短43ms(22.5%),比RVOT(174ms)缩短26ms(14.9%)。RV—Bi起搏时心功能最佳,其平均射血分数、每搏量及心输出量比RVA起搏分别提高20%、22%及24%,比RVOT起搏分别提高10%、11%和10%。RVOT起搏采用普通心房J型电极,经3月随访,无一例脱位。结论RV-Bi起搏可改善心室的激动顺序及同步性,提高心功能,并具有手术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及价格便宜的优点,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8例病窦或Ⅱ°AVB、Ⅲ°AVB行RVOT间隔部埋藏式起搏术患者,26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患者术后7~10d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54例行RVA埋藏式起搏术患者(其中42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进行对比;同时对上述2组患者行RQS间期(QRSd)测试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充盈时间(LVFT)、6MWT均有明显的提高,QRSd有显著的减少。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能获得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OVT)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室间隔(RVOT)起搏组(n=78)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RVA组n=72)。分别测量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1年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数(LvEF)、每搏量(SV)及BNP、QRS宽度。结论ROVT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了保证心室收缩的同步性,符合生理性起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P),它改变了窦性心律时正常心脏传导顺序,多数发生逆行室房传导,心房内血流逆流入静脉系统,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可导致起搏综合征,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同时心肌绍胞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包括胶原纤维排列异常,线粒体结构破坏,心肌钙化等,引起起搏器诱导的心肌病.而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acing,RVSP)因其起搏点更接近希氏束,理论上能更好地接近正常心室激动的电顺序,使心室同步性增强.笔者采用组织多普勒联合脑钠肽评价DDD起搏模式下,右室心尖部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心脏运动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6例住院患者,9例植入双腔频率应答型起搏器(DDDR),17例植入心室按需起搏器或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起搏器(VVI或VVIR).用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26例患者全部在RVOT成功植入螺旋电极.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的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VI)均明显增加(P<0.05).感知、起搏阈值、心室阻抗等起搏参数两者无明显差别;术后随访6~30个月,未见电极脱位.结论 采用螺旋电极行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传统的RVA起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心尖部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间隔部生理性起搏获得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间隔部起搏可减轻功能性房室瓣返流,增加左心室充盈,明显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缩短患者绝对卧床时间,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预防褥疮的发生,尤其对老年患者能够容易接受手术,使患者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朱琳 《中国医药》2022,(2):183-185
目的 分析右心室心尖部(RVA)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患者起搏诱导心肌病(PICM)发生情况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的351例患者,筛选其中心脏收缩功能正常且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154例,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组81例(RV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