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姜林娣  蔡则骥 《上海医学》1996,19(1):F003-F003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结肠淋巴瘤二例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姜林娣,蔡则骥,袁弥满,潘文生溃疡性结肠炎(溃结)并发结肠淋巴瘤很少见。现将我院诊治的2例溃结并发结肠淋巴瘤报告于下。例1女,30岁。1990年初反复脐周疼痛,腹泻,解糊状黄色便。在当地医院纤维结肠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研究高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09-03~2014-03期间在宝鸡市金台医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60例,按照年龄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高龄组年龄在60~78岁之间,低龄组年龄在28~59岁之间。对两组患者进行发病症状、病变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的数据收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相比在发病症状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范围方面,直肠性和全结肠性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严重程度方面,轻度和重度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直肠性和全结肠性为主要的病变范围,重度患者较多,并发症发生率和癌变率并无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4.
清肠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白介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及清肠栓对其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清肠栓治疗UC的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空白组)、西药组(SASP组)、中药组(清肠栓组)共4组,每组14只。用TNBs100mg.kg-1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第3天开始,除正常组外,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柳氮磺胺吡啶、清肠栓处理,至7天后处死动物。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IL-1β、IL-13的含量。结果:UC大鼠血清IL-1β含量显著升高,西药组及中药组均能降低其含量。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P<0.01。而UC大鼠血清IL-13含量显著下降,西药组及中药组均能升高其含量,P<0.01。结论:中药清肠栓可以通过降低血清IL-1β含量,上调血清IL-13含量。从而调节肠道免疫平衡,达到缓解UC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迁延不愈,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亦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流行病学资料提示,UC的发病率不论在国内和国外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临床上至今没有特异性根治措施,问题的关键是对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从已有的报道看,参与UC发病机制的因素有免疫、遗传、环境、自由基损伤等,其中特别是某些细胞因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吴限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969-971
目的 探讨结肠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健康大鼠),模型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灵高、中、低剂量组(给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不同剂量的结肠灵治疗)、西药组(给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柳氮磺胺吡啶治疗).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IL-8和IL-18水平.结果 IL-8水平:模型组,结肠灵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大鼠IL-8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灵高、低剂量组大鼠IL-8水平与西药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8水平:模型组,结肠灵高、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剂量组、西药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灵高、低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灵通过降低IL-8和IL-18水平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免疫学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浩  欧业全 《广东医学》1996,17(11):767-769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微微  马贵同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100-1102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粘膜层 ,以溃疡为主 ,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 ,亦可遍及整个结肠。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UC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其病程漫长 ,病情轻重不一 ,常反复发作 ,治愈难度大 ,且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虽然目前UC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 ,但已取得很大进展。一般认为 UC的发病涉及免疫异常 ,与遗传因素有关 ,感染、精神…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60例内镜检查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冬凤  林庚金 《上海医学》1994,17(10):594-595
溃疡性结肠炎60例内镜检查与临床分析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何冬凤,林庚金本院1985年1月~1992年12月,在4976例抵达回盲部的大肠镜(下称内镜)检查中,检出溃疡性结肠炎(下称溃结)60例(1.2%)。本文就其临床资料及内镜诊断加以分析,并讨...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与克隆病 (Crohn’sDisease)同属炎症性肠病 (IBD) ,UC在我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然而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其免疫学机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肠道粘膜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结肠粘膜的炎症反应 ,并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相互作用[1] 。一般认为 ,异常的免疫反应或正常免疫调节的破坏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可在UC的结肠粘膜中查到 ,而上述免疫细胞的功能是受细胞因子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抗溃结复发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抗溃结复发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实验性大鼠UC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两治疗组急性期损伤减轻,但中药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表现为重;中期、缓解期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腺体破坏减轻,中药治疗组修复加快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西药物对局部黏膜均有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在急性期西药抑制损伤方面优于中药,在中期和缓解期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修复方面中药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抗溃结复发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实验性大鼠UC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两治疗组急性期损伤减轻,但中药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表现为重;中期、缓解期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腺体破坏减轻,中药治疗组修复加快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西药物对局部黏膜均有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在急性期西药抑制损伤方面优于中药,在中期和缓解期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修复方面中药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副作用及半年复发率。方法随机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给普伐他汀5mg,3次/d,复方谷氨酰胺0.2g,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1g,4次/d,复方谷氨酰胺0.2g,3次/d餐后服用。均治疗4周。治疗4周后复查生化,血尿便三大常规及肠镜,并随访半年。结果显效率、总有效率及半年复发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7.1%、30.0%;912%、73.3%;14.4%、23.3%,副反应治疗组主要表现尿酸轻度升高3例,尿隐血阳性2例。对照组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轻度减少3例,胃肠道反应7例。结论普伐他汀能有效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副作用少,半年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迪莎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白介素8(IL8)的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采用艾迪莎治疗,B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IL8的水平。结果A组显效率为80.0%(24/30),B组显效率为53.3%(16/3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治疗后血清IL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治疗后血清IL8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迪莎治疗UC疗效显著,能够下调IL8的表达及生成,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蒜素保留灌肠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疗效,副作用及半年复发率。方法随机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大蒜素液40mg,山莨菪碱10mg,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对照组40例,给予柳氮磺胺吡啶1g,4次/d,复方谷氨酰胺0.2g,3次/d,餐后服用。均治疗8周。治疗4周后复查有关生化指标,血尿便三大常规及肠镜,并随访半年。结果显效率、总有效率及半年复发率,治疗组分别为48.0%,86.0%和18.0%;对照组分别为30.0%,72.5%,35.0%。治疗组未见明显副反应,对照组副反应有白细胞轻度减少3例(7.5%),胃肠道反应9例(25.0%)。结论大蒜素保留灌肠能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副作用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为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治疗难度大,现代临床治疗UC的方法多种多样。文章主要对近几年该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应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5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sIL-2R水平溃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患者高于中度患者(P<0.05);中度患者显著高于轻度患者(P<0.01)。19例中、重度患者治疗后sIL-2R水平显著降低(P<0.01)。提示sIL-2R水平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及疗效判断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86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根据自制评估表评估患者存在不遵医行为的因素给予有针对性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对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PBMC体外诱生白细胞介素 6(IL 6)水平进行测定,同时与20例健康志愿者(HC)进行对照,结果UC组与HC组IL 6活性分别为26148±8201U/ml和100.00±57.65U/ml,P<0.001。UC组静止期与轻、中、重度3组比较,IL 6活性依次为121.06±43.00U/ml,240.23±61.60U/ml,275.83±78.46U/ml,315.00±142.92U/ml。P分别<002,002,0001。而静止期与HC相比,P>005。按病变累及部位,全结肠组与左半结肠组IL 6活性分别为31233±107.34U/ml,244.88±69.97U/ml,P>005。说明UC活动期患者IL 6活性明显高于对照与静止期患者,且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IL 6活性与病变累及部位无关。提示:观察IL 6活性,可反映疾病转归。针对IL 6活性进行调控,为UC治疗新动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8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和对照组(美沙拉嗪),观察两组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及在0、6、12个月疾病活动指数、内镜和病理评分。结果:两组在0、6、12个月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Sour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内镜和病理评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与美沙拉嗪在临床随访1年中具有相同的预防复发的效果,合并使用益生菌和美沙拉嗪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