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全肺切除术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行全肺切除术的病例分为2组。保护性肺通气组:小潮气量通气(5~8mL/kg),逐渐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常规通气组:潮气量10~12mL/kg,根据血气情况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尽可能以最低参数条件达到最满意效果。记录术中单肺机械通气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保护性肺通气组术中潮气量、气道峰压(PIP)、PEEP及吸入氧浓度(FiO2)与常规通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后24h氧合指数(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保护性肺通气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通气组,并发症发生率要小于常规通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以减少术后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莫亚华 《河北医学》2016,(8):1310-1312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ALI /ARDS 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2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其中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的(VT5~6mL/Kg)的27例(PEEP10~15cmH2 O),使用常规潮气量(VT 9~10mL /Kg)的25例((PEEP6~8 cmH2 O),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出现急性肺损伤的诊治过程。结果:常规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时间9.29±1.11d,肺保护性通气组机械通气时间7.01±1.05d,肺保护性通气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较常规机械通气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保护性通气组在氧合指数、P(A-a)O2、乳酸、PO2等呼吸功能指标的改善方面优于常规通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比常规潮气量+PEEP 效果更优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关键,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苏瑞雪 《甘肃医药》2014,(7):526-529
单肺通气(OLV)是胸科手术麻醉的一种常用但非生理性通气方式,也是引起急性肺损伤(ALI)的原因之一。为预防或减轻ALI, OLV中的保护性通气策略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保护性通气策略中小潮气量(VT)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肺复张策略(RM)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适宜的通气策略可以改善氧合减少肺损伤并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策略对单肺通气(OLV)胸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的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分为4组,每组各15例。A组:单肺间歇正压(IPPV)常规潮气量通气组;B组:单肺IPPV常规潮气量通气加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1cmH2O≈98Pa)通气组;C组:单肺IPPV低潮气量加PEEP 5 cm H2O通气组;D组:单肺IPPV低潮气量加PEEP 5 cmH2O通气及非通气侧肺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组。分别于OLV前(T1)、OLV 30 min(T2)、OLV 60 min(T3)和恢复双肺通气(TLV)30 min(T4)4个时间点观察患者气道峰值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动脉血气分析、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OLV后各时点B组Ppeak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0.01),而A、C及D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B组各时点Pmean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0.05),而A、C及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在各观察时点,4组HR及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在OLV后,各组PaO2明显下降(〈0.01),D组OLV后时点的PaO2明显高于其他3组(〈0.05)。结论在OLV期间应用单肺IPPV低潮气量加PEEP 5cmH2O通气及非通气侧肺CPAP通气可降低Ppeak,改善氧合,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保护性肺通气(PLV)对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VATS)患者术后谵妄(POD)及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择期VATS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保护性肺通气组(PPV组)52例和传统肺通气组(CPV组)48例。PPV组双肺通气设置:潮气量(VT)8?ml/kg+呼吸末正压(PEEP)5?cmH2O,吸入氧浓度(FIO2)0.7;单肺通气(OLV)设置:VT 6 mg/kg+PEEP 5?cmH2O+肺复张[持续肺充气法:3~5?s内将气道峰压(Ppeak)升到30?cmH2O,持续30?s恢复原状,重复3次],FIO2 0.7。CPV组双肺通气设置:VT 10?ml/kg,FIO2 1.0;OLV设置:VT 8?ml/kg,FIO2 1.0。两组吸呼比=1∶2,调整呼吸频率维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5~45?mmHg。通过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脑氧合情况,同时监测术中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OI);术后每天随访,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法(CAM)判定是否发生POD,并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PPV组术中PaO2、OI高于CPV组(P?<0.05);rSO2发生率低于CPV组(P?<0.05);POD和PPCs发生率低于CPV组(P?<0.05);且PPV组术后气管导管拔出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引流管拔出时间缩短(P?<0.05)。结论 PLV提高VATS患者机械通气时血氧饱和度和rSO2,降低POD发生率;并且降低PPCs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静态压力-容量(P-V)曲线指导个体化保护性肺通气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作用。方法:96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按术前肺功能分为2组:N组为肺功能正常组,D组为肺功能异常组。再根据通气方式将每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对照组(NC、DC组)和保护性肺通气组(NP、DP组)。NC组和NP组各30例,均为肺功能正常患者,DC组和DP组各18例,均为肺功能异常患者。NC和DC组设定单肺通气(OLV)潮气量9ml/kg,NP和DP组设OLV定潮气量6ml/kg,并在健侧肺采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以P-V曲线低位拐点对应压力(Pinfs)+2cmH2O确定PEEP值,术侧肺采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压力为5cmH2O。记录OLV前侧卧位(T1)、OLV开始后30 min(T2)、OLV开始后60 min(T3)的平台压(Pplat)、峰压(Ppeak)、肺顺应性(Cdyn);T1、T2、T3和关胸5min(T4)时抽取动脉血测血气指标,计算出肺内分流率(Qs/Qt);T1、T4和术后18h(T5)时抽取静脉血,检测IL-6、TNF-a浓度;监测术后1、3、5天胸部体征、血常规、胸片变化以判断预后。结果:T2、T3时,与DC、NC组比较,DP、NP组Pplat、Ppeak降低,Cdyn增加(P<0.05);T2、T3、T4时,与DC组比较,DP组Qs/Qt降低,PaO2升高(P<0.05);T4、T5时,与NC、DC组比较,NP、DP组IL-6、TNF-α浓度降低(P<0.05)。术后NP、DP组并发症减少(P<0.05)。结论:采用6 ml/kg潮气量,根据静态P-V曲线Pinfs+2cmH2O设置PEEP,术侧辅以5cmH2O的CPAP及容许性高碳酸血症(PH)的肺通气方式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低氧血症发生,减轻肺损伤,减少围术期肺部并发症发生;在老年肺功能异常患者中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时不同潮气量(VT)对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行食道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支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均先采用潮气量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双肺通气30min后转为单肺通气,OLV期间在保持分钟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三组:小潮气量组(A组),常规潮气量组(B组),大潮气量组(C组),每组患者分别于OLV前、OLV后30min、OLV后60min(分别称为T1、T2、T3)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结果OLV后30min、60min,各组间PaO2差异无显著性。Ppeak及Raw随潮气量增加而升高(P〈0.05)。OLV后A组Ppeak及Raw最小,但OLV后A组PaCO2比其他两组显著升高(P〈0.05)。OLV后C组PaCO2低于A、B组(P〈0.05),单肺通气后C组Ppeak及Raw值最大、显著高于A、B组(P〈0.05),与T1相比较显著增高(P〈0.05)。OLV后B组Raw高于A组(P〈0.05),但B组Ppeak及Raw保持在正常水平,OLV后B组获得较好的通气效果,PaO2、SpO2及PaCO2均较满意。结论单肺通气时采用常规潮气量组(VT=10ml/kg,f=12次/min)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其它两组小,是较为合适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单肺通气(OLV)食管癌患者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外科手术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F)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 策略组(DF),每组20例。F group在麻醉过程中单纯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DFgroup于麻醉诱导前10 min 开始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0.3 μg/kg/h,并维持至手术结束,同时术中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于术前双肺通气时(T0),OLV开始30 min(T1)、OLV后90 min(T2)和术毕(T3)四个时间点采集患者的桡动脉血5 mL,比较两组各时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表达水平,以及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指标。结果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白介素6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1、T2和T3时间点,DF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高于F group,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F grou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1、T2和T3时间点,DF组的PaO2、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水平均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通过抗炎与抗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肺脏损伤,改善患者的肺脏功能,降低了外科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单肺通气时不同潮气量对血液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学锋  毛志福  林辉 《广西医学》2007,29(2):193-194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时不同潮气量对血液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择期中、下段食道癌患者,ASAⅠ~Ⅱ级,全麻后,双肺通气(TLV)潮气量(VT)均采用10ml/kg,呼吸频率(f)12次/min,OLV期间在保持分钟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所有病人均在开胸后行OLV。依次采用OLV1(VT=15ml/kg,f=8次/min),通气25min;OLV2(VT=10ml/kg,f=12次/min),通气25min;OLV3(VT=8ml/kg,f=15次/min),通气25min;OLV4(VT=6ml/kg,f=20次/min),通气25min。在OLV前以及每组通气25min后分别进行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血气分析。同时监测气道吸气压力(Paw)及计算出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TLV与OLV比较:OLVPaO2均下降(P〈0.01),Qs/Q增加及Paw均增高(P〈0.01)。OLV时,PaO2在OLV4时有明显增高(P〈0.01),PaO2在OLV1时增加(P〈0.05或P〈0、01),Qs/Qt在OLV1时比较OLV2、OLV3增加(P〈0.05)。结论单肺通气时采用OLV2(VT=10ml/kg,f=10;K/min),OLV3(VT=8ml/kg,f=15次/min),对氧合及肺内分流影响较其他两组小,是比较理想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0.
郭云泽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72-73,80
目的:观察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呼吸力学监护指导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入院的30例急性呼吸衰竭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机械通气组(对照组)和保护性机械通气组(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潮气量(VT)、呼吸道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频率(RR)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所有患儿均治愈,顺利撤机。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机参数比较。观察组VT(8.2±0.9)ml/kg、PIP(35.1±3.8)cmH20(1cmH20=0.098kPa),对照组VT(10.5±0.5)ml/kg、PIP(45.5±3.7)cmH2O,两组VT、PIP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平均PaCO2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为33.33%(5/15),观察组VILI的发生率为13.33%(2/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的保护性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治愈患儿的呼吸衰竭,而且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呼气末正压对低潮气量单肺通气氧合及气道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0例开胸手术病人行低潮气量单肺通气期间呼气末正压(PEEP)对动脉氧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人开胸后行容量控制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单肺通气20min后加4cmH2OPEEP,20min后再恢复0cmH2OPEEP状态。双肺通气20min后、单肺通气20min后、单肺通气加用4cmH2OPEEP20min后以及恢复单肺通气0cmH2OPEEP20min后分别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将组内单肺通气应用PEEP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值、脉搏氧饱和度及气道压力进行比较。结果低潮气量单肺通气与常规潮气量单肺通气相比气道压力大大减小;4cmH2OPEEP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且可显著改善动脉氧合、提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论低潮气量容量控制单肺通气时加用4cmH2OPEEP可作为改善单肺通气动脉氧合的一种方法,对开胸手术也是一种保护性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胸腔镜下右肺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传统通气模式组(C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P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组(P?D组),每组20例。各组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前即刻(T1)、单肺通气30 min(T2)、单肺通气1 h(T3)、单肺通气2 h(T4)、恢复双肺通气15 min(T5)行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于T0、T1、T3、T4、术后2 h(T6)、术后24 h (T7)测定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含量;并记录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D组患者于T5时间点OI显著升高(P < 0.05),P?D组患者OI于T1~T5均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与P组比较,P?D组患者则于T1~T5 OI均显著升高(P < 0.05或 P < 0.01);与C组比较,P组患者于T4、T6、T7,D组和P?D组患者于T3、T4、T6、T7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 < 0.05或 P < 0.01),P组患者于T6、T7,D组患者于T4、T6、T7,P?D组患者于T3、T4、T6、T7 SOD水平显著升高(P < 0.05或 P < 0.01);与P组比较,P?D组患者于T3、T4、T6、T7 MDA水平显著降低,SOD水平显著升高(P < 0.05或 P < 0.01)。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可以进一步提高氧合,显著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压力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对单肺通气(OLV)期间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探讨OLV期间应用的最佳PEEP值。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OLV患者30例,患者侧卧位后分别于双肺通气30 min(T1)、单肺通气30 min(T2)、通气侧肺5 cm H2O30 min(T3)及通气侧肺10 cmH2O 30 min(T4)时行血气分析,记录各时间点动脉血氧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pH、心率
(HR)、平均动脉压(MAP)及气道峰压(Ppeak),并计算肺内分流(Qs/Qt)。结果:与双肺通气比较,OLV时PaO2明显下降,Qs/Qt明显升高(P<0.05)。T2到T3期间PaO2从(200.20±145.25) mmHg上升到(299.55±138.83) mmHg,Qs/Qt下降(P<0.05)。T3到T4期间PaO2从(299.55±138.83) mmHg下降到(237.30±135.57) mmHg,Qs/Qt有所升高(P<0.05)。OLV时Ppeak值从T2(21.15±3.60) cmH2O上升到T4 (27.20±3.78) cm H2O(P<0.05)。结论:OLV期间,通气侧肺应用PEEP 5 cmH2O能有效提高PaO2,减少Qs/Qt,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影响手术操作,是较合适的PEEP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反比通气(IRV)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对单肺通气(OLV)时肺囊腺瘤术婴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囊腺瘤手术单肺通气的婴儿患儿66 例,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N组,n=33)和反比通气组(R组,n=33)。记录双肺通气(TLV)15 min(T)、 l OLV30 min(T2)、OLV60 min(T3)、恢复TLV15 min(T4)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于术前和术后行支气管灌洗,并收集支气管灌洗液,检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水平。结果 共63例婴儿最终入选。在T2、T3时点,R组Cdyn、PaO2、OI显著高于N组同时间点(P<0.05),气道峰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低于N组同时间点(P<0.05)。T2、T3时间点的HR和MAP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RAGE与同组术前相比都明显增高(P<0.05),而术后与N组相比,R组的RAGE表达水平较低(P<0.05)。结论 合适的IRV联合PEEP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囊腺瘤术的OLV婴儿患者,既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能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峰压,改善氧合,安全可行,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地氟醚麻醉的深度对单侧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左侧开胸的成年手术患者36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0.5MAC地氟醚组(D-1组)和1MAC地氟醚组(D-2组),每组12例。分别用咪唑安定0.2mg/kg(D-1组和D-2组)、丙泊酚4μg/mL靶控输注(P组),及芬太尼4μg/kg和罗库溴铵0.9mg/kg行静脉诱导,经口插入Mallinckrodt右双腔支气管导管。以3%地氟醚(D-1组)、6%地氟醚(D-2组)、丙泊酚(P组,保持BIS值在40~49)、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麻醉。于双肺通气15min(TLV-15)、右单侧肺通气15min(OLV-15)、右单侧肺通气30min(OLV-30)时取足背动脉血和右心房静脉血做血气分析,计算Qs/Qt。结果D-2组单肺通气后Qs/Qt均值超过30%,OLV-15时Qs/Qt增幅比D-1组大70.6%(P<0.05)。3组单肺通气后PaO2降幅均超过40%(P<0.01)。结论1MAC地氟醚对单侧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而0.5MAC地氟醚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中自发性呼气末正压和氧分压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开胸手术患者行单肺通气,用呼气末呼气口堵塞的方法测量auto-PEEP,术中均做血气分析。结果:单肺通气auto-PEEP显著高于双肺通气;单肺通气中,auto-PEEp和术前FEV1/FVC呈负相关,和动脉PaO2无相关性。结论:在单肺通气过程中,很多患者不需要将气体呼出到功能残气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超前肺复张策略提高开胸单肺通气期间的氧合。方法40例择期肺叶切除左支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超前肺复张(PARS)组单肺通气(OLV)前先给累计10次使气道峰压缓慢达到40cm H2O的手工通气,对照组(C组)不采用PARS策略。记录OLV后15、30、45、60min及OLV结束前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动脉氧分压(PaO2),计算肺胸的动态与静态顺应性。结果PARS组较C组PaO2均有增加,尤以OLV 15min及OLV结束差异显著(P〈0.01),另外A—aDO2减少,尤以OLV 15min及OLV结束时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OLV前PARS加PEEP策略提高单肺通气期间的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