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ST段抬高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心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 (AMI)心电图ST段抬高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心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监护病房 (CCU)收治并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且符合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标准的 36 0例AMI患者 ,根据溶栓后心电图ST段抬高达到稳定性下移 5 0 %的时间 ,分成A组 (时间在 30min内 ,n =92 )、B组(6 0min内 ,n =12 6 )及C组 (90min ,n =14 2 ) ,分别测定 3组的梗死血管室壁运动的幅度。结果 ST段抬高达到稳定性下移 5 0 %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梗死相关心室壁运动幅度存在差异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MI)相关室间隔运动幅度A、B、C 3组分别为 (8 15± 1 6 2 )、(7 84± 1 4 3)及 (6 5 6± 2 15 )mm ,P <0 0 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 MI)相关左室后壁运动幅度 3组分别为 (8 78± 1 92 )、(7 32± 1 5 4 )及 (6 15± 2 0 5 )mm ,P <0 0 5 ,且随需要的时间延长 ,梗死相关的心室壁运动幅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越短 ,梗死相关的心室壁运动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并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且符合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标准的 180例AMI患者 ,根据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分成A组 (时间在 30min内 ,n =4 6 )、B组 (6 0min内 ,n =6 3)及C组 (90min内 ,n =71) ,分别测定 3组的梗死血管室壁运动幅度。结果 :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所需的时间不同 ,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存在差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关室间隔运动幅度A、B、C 3组分别为 (8.15± 1.6 2 )、(7.84± 1.4 3)及 (6 .5 6± 2 .15 )mm ,P <0 .0 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左室后壁运动幅度 3组分别为 (8.78±1.92 )、(7.32± 1.5 4 )及 (6 .15± 2 .0 5 )mm ,P <0 .0 5〕 ,且随需要的时间延长 ,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幅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越短 ,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92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分成A组 (时间在 3 0分钟内 ) ,B组 (时间在 60分钟内 )和C组 (时间在 90分钟内 )。比较不同组间 3 0天的左室收缩功能。结果 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不同 ,各组 3 0天左室收缩功能存在差异 ,其LVEF( % )分别为A组 65 4± 1 1 2、B组 5 7 6± 1 0 3、C组 49 9± 1 0 1 ,ST段恢复时间越短 ,左室收缩功能恢复越好 (P <0 0 5 ) ,并随梗死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 ,前壁MIST段恢复时间与左室收缩功能恢复关系更密切 (P <0 0 1 ) ,下壁MI随ST段恢复时间延长 ,左室收缩功能有下降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用心电图监测溶栓后ST段的变化 ,是预测左室收缩功能的良好指标 ,尤其对前壁MI有更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可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开通,其对于减少坏死心肌数量、限制梗死范围、改善患者预后非常有益。2002年10月~2005年10月,我们观察了107例静脉溶栓后ST段再抬高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静脉溶栓再通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方法将67例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人分为再通组和未通两组,再将再通组根据AMI发病时间分为<2h、2h~6h和>6h3个亚组,观察静脉溶栓后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ST段下降达50%时间及肌酸激酶(CK)峰时间。结果再通组从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到ST段下降达50%时间呈依此延长(P<0.05或P<0.01),且前述各指标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延长,未通组的CK峰时间明显长于再通组及各亚组(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按先后顺序为再灌注心律失常、胸痛缓解、ST段下降达50%及CK峰时间,且随梗死时间延长而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明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变化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对我院68例AMI患者溶栓后ST段变化及心肌灌注情况进行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pulse-wave doppler yissue imaging,PWDTI)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同治疗方案后局部室壁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AMI 患者72例,分为3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30例,溶栓组27例,保守治疗组15例。采用PWDTI 定量测定患者治疗一周时局部室壁运动速度同时结合常规16节段超声心动图资料,并在梗死后1个月及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72例中共出现异常室壁运动节段382个,3组间异常室壁节段,PCI 和溶栓组在1周时收缩波峰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收缩波加速度(acceleration of S wave,ACCs)及舒张早期峰速度/舒张晚期峰速度(E/A)均高于保守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到3个月时 Vs、收缩波时间速度积分(systolic velocity-timeintegral,VTIs)、ACCs 及 E/A 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但 PCI 组各项指标与溶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WDTI 评估 AMI 不同治疗对心脏局部室壁功能的影响,提示 PCI 或溶栓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方法95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AMI患者在治疗窗时间内给予尿激酶2万U/kg(总量100~150万U,年龄<75岁),溶于5%葡萄糖溶液100ml内于30min静脉滴入。溶栓前及溶栓后每30min做心电图1次,共6次;每2h测心肌酶谱1次,共4次;后24、45、72h各测1次。结果经溶栓治疗血管再通者49例,血管未通者46例。再通组严重心律失常率为8·16%,心衰为10·20%,休克为2·04%,死亡为8·07%,发病后1h内溶栓再通80·00%,3h内为74·28%,总再通率为51·18%。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时间愈早,血管再通率愈高,再通组的严重心律失常,心衰、休克、死亡病例少于未通组,AMI患者进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冠脉再通对急性心肌梗死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对64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患,以临床血管再通为标准,对比分析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存活率。结果:血管再通组存活率为97.6%,死亡率2.4%,未通组存活率为73%,死亡率2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ST段早期恢复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溶栓再通后早期ST段恢复与未恢复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探讨ST段早期恢复在心肌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 108例溶栓经酶学等指标临床判定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有无早期(溶栓后2h)ST段恢复分为两组。连续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了解心肌酶峰出现时间及峰值;放射性核素评估左心室功能。观察4周住院期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室壁瘤、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无论是前壁MI还是下壁MI,ST段早期恢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未恢复组(P<0.05);CK峰值则低于未恢复组(P<0.05)。住院期间ST段恢复组核素心肌显像充盈缺损、CHF及室壁瘤发生率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高(P值均小于0.05)。结论 同ST段未恢复组相比,溶栓再通后ST段早期恢复者临床预后好。心电图模式可以反映再灌注程度。 相似文献
13.
ST段持续抬高与室壁瘤、室壁运动异常与左室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Q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持续抬高与室壁瘤、室壁运动异常和左室大小的关系。方法 连续首次发病的 4 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发病 2周时行 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分别测量心电图上胸前导联ST段抬高的程度 ,左室心内膜面积指数 (ESAi)和室壁运动异常区心内膜面积 (AWMa)和室壁运动异常得分。结果 在V2导联、抬高最大的导联上 ,室壁瘤和非室壁瘤组ST段抬高程度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V1至V6导联ST段抬高之总和室壁瘤组大于非室壁瘤组 (P <0 0 5 )。室壁瘤组的室壁运动积分明显高于非室壁瘤组 (P <0 0 1) ,但AWMa和ESAi,两组均无显著差别 (P >0 0 5 )。V2导联、抬高最大的导联和V1至V6导联ST段抬高之总和 ,室壁运动异常积分≥ 8分组显著高于室壁运动异常积分 <8分组 (P均 <0 0 1)。但入院时ESAi增大组和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梗死后 2周 ,心电图胸前导联持续抬高与左室前壁、心尖部和室间隔的运动异常程度有关 ,它并不能帮助明确诊断室壁瘤存在 ,也与左室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2例AMI者,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组(A组)和未再抬高组(B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住院期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较B组低,A组CK峰值较B组高,而其LVEF低于B组(P〈0.05);A组充血性心衰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者血管再通率低,易并发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较无ST段再抬高者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非梗死相关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初发AMI住院并接受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的110名患者分为三组:持续性ST段压低组(1组)26例,一过性ST段压低组(2组)48例,无ST段压低组(3组)36例,随访30个月,观察3个组患者的存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与非梗死相关导联ST段压低的关系。结果 AMI溶栓治疗后,非梗死相关导联持续性ST段压低组的长期存活率(73%)显著低于2组(91.6%)和3组(91.7%)(P<0.05);而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NYHA)发生率显著高于2组和3组(P<0.05)。结论 统计学分析表明非梗死相关导联持续性ST段压低是AMI溶栓治疗后长期存活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梗死相关血管晚期开通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d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的特征,探讨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判定。方法选择19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中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69例、右冠状动脉远段闭塞80例、回旋支(LCX)闭塞48例,患者胸痛发作12h内的心电图。结果三组以及导联间比较,右冠状动脉(RCA)闭塞可出现STaVR压低(p<0.05),同时STⅢ↑>STⅡ↑(p<0.05),STaVL压低较STI明显(p<0.05),与RCA闭塞的部位无关。结合三者,其预测RCA闭塞的敏感性84%、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96%、阴性预测值60%。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除下壁导联ST抬高外,STⅢ↑>STⅡ↑、STaVL↓>STⅠ↓、STaVR↓提示RCA阻塞,是区别RCA闭塞或LCX闭塞的关键指标,对预后和决定是否采取血管重建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解永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9):55-57
目的对择期PCI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的患者的效果进行探讨,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6月前来我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的患者150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择期PCI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后,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他汀类等药物的巩固,通过随访,观察患者的出院康复情况,随访时间设定在6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择期PCI治疗以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患者较少,心血管事件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的情况并不理想。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的患者应用择期PCI术治疗,能够取得一个较为积极的临床效果,减少患者病痛的同时,还可以对患者的日后生活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简称心梗)伴不同下壁导联ST段改变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以及梗死面积及心功能情况。方法73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Ⅱ、Ⅲ、aVF中至少两个导联ST段抬高;B组为Ⅱ、Ⅲ、aVF中至少两个导联ST段压低,C组为Ⅱ、Ⅲ、aVF中少于两个导联ST段有改变。比较三组CK最大值,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梗死相关血管(IRCA)。结果CK最大值3组比较A组最低(1280±531IU/Lvs2034±911,1677±630IU/L,P<0.01);左室射血分数A组最高(0.54±0.09vs0.48±0.07,0.47±0.08,P<0.01);三组IRCAA组中85.7%的患者位于“绕过心尖的左前降支(LAD)”的中远段,有14.3%的患者位于右冠状动脉(RCA)的近段;B组的患者中全部为非“绕过心尖的LAD”,其中有70.4%的患者位于非“绕过心尖的LAD”的近段;C组中有96.7%的患者为非“绕过心尖的LAD”,其中有73.3%的患者位于非“绕过心尖的LAD”的近中段,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IRCA为LAD的急性前壁心梗时下壁ST段改变可能与LAD长度和病变部位有关;前壁合并下壁ST段同时抬高的患者若IRCA为“绕过心尖的LAD”,其梗死面积较小,心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20.
杨秀环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6):651-651,653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冠状动脉相关血管再通最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因其治疗方法简便、快捷、经济,目前已成为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但静脉溶栓治疗后少数患者再次出现ST段抬高现象(心电图测量以ST段最高的导联为准),为探讨其机制及意义,现总结10例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