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与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及白/球蛋白比值(A/G)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438例患者的PA、PTA、TC及A/G的水平。结果PA、PTA和A/G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加重其水平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TC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无下降,中度组略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肝硬化组及重型肝炎组则下降明显,与轻、中度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且各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PA、PTA、TC及A/G能较准确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在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变化与意义.方法 乙型肝炎患者486例,健康人群50例,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HBV、DNA含量.分析PT、APTT、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在乙肝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变化.结果 除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的PT值与对照组无差异外,其余各组乙型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或P < 0.01),乙型肝炎各组APT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或P < 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FIB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 0.01),而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与PT、APTT值呈正相关,与FIB值有极弱相关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随病情而加重,FIB是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向重度或肝硬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牛易  高洪波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3):1525-1526
目的: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病理分度与血清HBV-DNA水平的关系,同时了解病理分度与免疫组化的关系。方法:对8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穿刺术,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血清HBV-DNA定量。结果:在病理分度轻、中、重度组之间血清HBV-DNA定量逐渐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肝组织HBcAg强度分级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HBcAg面积分级重度组显著高于轻、中度组。结论: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病人中HBV-DNA水平与病理严重程度相关,且组织HBcAg强度分级也与病理严重程度相关,故HBV-DNA高水平及组织HBcAg强度、面积分级高的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人应尽早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糖类抗原(CA)19-9水平,并分析其与肝纤化的相关性。方法 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慢性乙型肝炎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组,分别为25、21、26例。4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纳入肝硬化组,6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CA19-9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并分析血清CA19-9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的血清CA19-9、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和Ⅳ型胶原(ⅣC)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且两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中,轻、中、重度组的H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Ⅲ及ⅣC水平比较,重度组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L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9-9与病情严重程度、血清LN、HA、PCⅢ和ⅣC均呈显著正相关(r=0.913、0.580、0.676、0.634、0.669,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肝纤维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与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FrrA)、总胆固醇(TC)及A/球蛋白比值(A/G)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438例患者的PA、PTA、TC及A/G的水平。结果PA、PTA和A/G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加重其水平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TC在慢件乙型肝炎轻度组无下降,中度组略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肝硬化组及重型肝炎组则下降明显,与轻、中度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且各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PA、PTA、TC及A/G能较准确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GF-Ⅰ在慢性肝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表达,同时应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法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 不同程度肝病患者血清中IGF-Ⅰ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慢性乙肝(轻、中、重度)组血清游离IGF-Ⅰ水平均高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患者IGF-Ⅰ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在肝硬化组按Child-Pugh分级,IGF-Ⅰ从A级组到B级组、到C级组逐渐下降(A级组与B级组,B级组与C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IGF-Ⅰ水平随着HBV-DNA定量的升高而升高,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结论 IGF-Ⅰ是在肝脏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判断肝细胞功能不良的重要指标.检测IGF-Ⅰ对肝病患者尤其是判断肝硬化进展情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硬化分期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198名正常对照组、171例慢性乙肝组患者、144例肝硬化患者和164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中GP73水平,计算GP73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及GP73检测对肝硬化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检测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的乙肝病毒(HBV)-DNA载量和HBeAg水平,并对肝硬化组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及Child-Pugh分级,分析以上指标与GP73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中位GP73水平分别为40.80 ng/mL、42.49 ng/mL、83.46 ng/mL和45.19 ng/mL,肝硬化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慢性乙肝组(P<0.05)。结论:血清GP73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代偿期即升高,而随着肝硬化的进展,其呈显著上升趋势,且与HBV活动相关。因此,GP73可作为肝硬化诊断及慢性肝病进展期病情监测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护肝治疗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52例慢性乙肝护肝治疗患者随访资料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随访13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30.5%,共4个因素(HBVDNA,HBeAg,ALT分级、观察时间分级)被纳入回归模型;ALT水平越高,肝硬化累积发生率风险越高(P=0.047)。结论:HBVDNA高水平与HBeAg阴性状态是慢性乙肝护肝治疗患者肝硬化发生的高风险因素。长期护肝治疗可有效地降低ALT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累积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分析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仪(Fibroscan)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收集收治的63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38例、非肝硬化25例,给予患者进行多次肝脏硬度检测,取其平均值为患者的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values,LSM),同时在当天进行测试血清纤维化指标、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上腹部磁共振检查及电子胃镜检查等。慢乙肝肝硬化患者的LSM值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性乙肝患者LSM值与透明质酸、III型胶原、IV型胶原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43、0.27,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LSM值与血清学肝纤维化谱之间诊断符合率为72.9%,在48例行上腹部MRI检查的患者中,检查结果显示二者诊断符合率80.7%,32例行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中,诊断符合率85.3%。Fibroscan检查肝硬度值与影像学肝纤维化程度及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明显相关,是一种无创、无痛、快速、客观定量检测乙肝肝纤维化的有效方法,在慢性乙肝患者的长期随访与疗效评估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方法收集血防站诊治的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各5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血浆凝血功能(PT、APTT、TT、Fg)、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及纤溶功能[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⑴慢血组凝血功能(PT、APTT、TT、Fg)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差异有显著性,纤溶产物D-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而PLG无统计学差异;⑵晚血组PT、TT、Fg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和纤溶功能(PLG、D-D)差异有显著性;⑶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凝血功能、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2、慢血组与晚血组比较:PT、TT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Fg差异无显著性,AT-Ⅲ、PC差异有显著性而PS差异无显著性,D-D、PLG差异有显著性;3、慢血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凝血功能和抗凝血功能差异非常显著,纤溶功能PLG差异非常显著而D-D差异无显著性;4、晚血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凝血功能除TT差异无显著性外PT、APTT、Fg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差异有显著性;5、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比较:TT、Fg差异无显著性而PT、APTT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D-D差异有显著性,PL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且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监测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四项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指标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诊断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3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同时选择80例单纯慢性乙肝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NP)、Ⅳ型胶原蛋白(Ⅳ-Col)、层黏连蛋白(LN)、AST/ALT比值及乙肝DNA(HBV-DNA)指标水平。结果 (1)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A、Ⅳ-Col、PⅢNP、LN明显高于单纯慢性乙肝组(P<0.01)。(2)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在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106copy/mL组中除LN外,其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HBV DNA在103~105copy/mL组和HBV DNA<103copy/mL组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BV DNA 103~105copy/mL和HBV DNA<103copy/mL两组间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升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水平在AST/ALT>2、12时为(785.2±216.4)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Col升高水平在AST/ALT>2[(598.2±158.6)μg/L]和AST/ALT<1[(438.7±146.1)μg/L]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PⅢNP和LN升高的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纤维化四项与AST/ALT比值、HBV DNA有利于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病程的监测,同时为临床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及疗效的判定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时期慢性HBV感染者血清IFN-λs水平,探讨其变化与慢性HBV感染进程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HBV携带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乙肝肝硬化患者、HBV相关肝癌患者各30例,以2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IFN-λs (IL-29、IL-28A和IL-28B)水平。结果慢乙肝、乙肝肝硬化、HBV相关肝癌患者的血清IFN-λ1(IL-29)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慢乙肝、乙肝肝硬化、HBV 相关肝癌患者血清 IFN-λ1(IL-29)水平明显低于 HBV 携带者(P 均<0.01);HBV携带者血清IL-29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近(P>0.05)。各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IFN-λ2(IL-28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IFN-λ3(IL-28B)水平高于健康人、HBV携带者、慢乙肝患者、乙肝肝硬化患者(P均<0.01);HBV携带者、慢乙肝、乙肝肝硬化和健康对照组间血清IL-28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IFN-λ1(IL-29)水平明显下降,而且HBV相关肝癌患者血清IFN-λ3(IL-28B)的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将48例CT诊断早期肝炎后肝硬化组及96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组行肝脏穿刺活检。活检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HE)、网状纤维Gomori法、范基森(VG)、结缔组织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与临床及CT影像特征相对照。结果:CT检查提示早期肝硬化病理检查结果仅6例符合(6/48,12.5%)。慢性肝炎轻、中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各为85.7%(36/42)、75%(36/48)。但两组不符合部分仅为轻-中度之间的交叉。慢性肝炎重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6/6)。CT肝脏形态缩小的影像特征,与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指征符合率达100%。与无肝缩小征象组对照,无一例符合。结论:CT肝脏形态缩小是早期肝硬化的较可靠诊断依据。慢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符合率高,如非必要,可免将肝活检用于慢性肝炎的常规诊断检查。  相似文献   

14.
陈钟  肖峻 《山西临床医药》2010,(12):890-89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8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56例,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并均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8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检查,并进行Child-Pugh评分。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Child-Pugh评分下降,HBV DNA载量下降,肝纤维化指标下降,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配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Child-Pugh评分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抗肝纤维化及改善肝功能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抗病毒药阿德福韦酯,而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1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和脾肾阳虚证5种证候,观察各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湿热中阻证与肝郁脾虚证在5种证候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3.8%和31.7%;湿热中阻证的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阳性率分别为69.4%和68.8%,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肾阴虚证患者的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乙肝e抗原(HBe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湿热中阻证患者 HBV-DNA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HBV-DNA>105 copies/mL),病毒复制最为活跃。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实验室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论治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各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将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肝硬化组。选取2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超声检测门、脾静脉内径及平均流速,计算二者血流量及血流量比值,并行组间比较。结果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平均流速(Vpv)、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组的Vpv较对照组、轻度组减慢(P〈0.05)。重度组和肝硬化组的Vpv较轻、中度组及对照组减慢(P〈0.05)。重度组Dpv、Dsv较对照组增大(P〈0.05)。肝硬化组的Dpv、Dsv较其他组增大(P〈0.01)。肝硬化组脾静脉血流量(Qsv)和脾、门静脉流量比值(Qsv/Qpv)较其他组增高(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Vpv、Dpv、Dsv能反应肝脏功能损害程度,Qsv、Qsv/Qpv是反映门静脉压力的较好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价提供了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循环DNA水平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45例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30例、中度30例、重度25例;乙肝后肝硬化30例;肝癌30例。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浆中循环DNA的含量。结果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外周循环DNA水平逐渐升高,但在肝硬化组循环DNA水平反而降低,肝癌组又显著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5例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阳性79例,HBeAg阴性36例,HBeAg阳性患者外周循环DNA水平(68.79±14.23ng/mL)显著高于HBeAg阴性患者(23.68±12.56ng/mL)(t=-2.162,P=0.032);慢性HBV感染者外周循环DNA水平与ALT和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值分别为0.612和0.632,P值分别为0.014和0.021,但与血清HBVDNA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循环DNA水平与病毒复制无关,但可反映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慢性肝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并与正常人群作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取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5例不伴有肝硬化,205例伴有肝硬化,根据Child-Push分级:A级69例,B级62例,c级74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匹配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GE公司生产的Achilles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硬度指数(SI),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的跟骨SI(83.99±11.86)与对照组SI(98.73±13.1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A组(93.78±12.60)、B组(80.26±11.38)、C组(69.84±10.01)患者s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SI(98.73±13.19)(P〈0.001)。肝硬化A组(93.78±12.60)、B组(80.26±11.38)、c组(69.84±10.01)SI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I减少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SI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数据说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合并骨质疏松,而且,骨质疏松患病率随肝硬化的严重程度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脉冲波多普勒法(PW)与组织速度成像(TVI)测算左心室Tei指数评价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方法 肝硬化患者150例,慢性肝炎患者180例,分别应用TVI和PW技术测算左心室Tei指数.结果 肝硬化患者左心室的Tei指数大于慢性肝炎患者(P<0.01=;肝硬化Child A、B级患者及慢性肝炎患者TVI、PW两种方法所测Te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C级组与A、B级组及慢性肝炎组左心室的Tei指数比较P<0.01;TVI检测显示,Child B级组与慢性肝炎组的Te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法检测两组间,比较P>0.05;肝硬化患者按腹水量分组,各组间Te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左心功能异常,与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相一致,与腹水量无明显相关性;TVI法测算的Tei指数较PW法简便、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