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丰满  张德新 《陕西中医》2009,30(2):253-254
笔者试就外感热病的瘥后调理治疗作一浅要探讨,希望能有益于外感热病的善后康复。 1 调摄精神情志 《内经》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医情志护理,是护理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对病人的康复起着巨大的作用。《医学正传》里把“喜、怒、忧、思、悲、惊、恐”谓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当患病后,无论病情轻、重、缓、急,都可导致情志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情志的变化是人的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属生理活动的范畴。如果超越了生理活动所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内经·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周围环境、病人起居,病室的卫生、光线,医务人员的语言、服装等对患者的情志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临床辨证施护中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需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4.
情志在中医学属于“神”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一种内心体验,反映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中医学素以“七情”、“五志”称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言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可见人体内存在着承担情志活动的统一系统,这个系统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精气为基础,脏腑活动为契机,心(脑)神任物为中枢,外界物感为条件,四者协调统一,从而产生了各种情志变化。其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一般不会致病,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持久,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时,便会成为致病因素。情志和调,可…  相似文献   

5.
情志病的督脉注线调神疗法及治验虞成英(江西省九江市第二医院332000)关键词情志病,督脉注线调神疗法情志病是指“七情”变化太过、精神受到刺激而引起人体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偏盛、经络受阻、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种种病症。临床有不少疑难杂症皆由情志所...  相似文献   

6.
萎缩性胃炎的心理护理蒋兰欣(河北省中医院050011)任紫宇(华北药厂职工医院050011)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发病原因与精神刺激、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焦虑,而情志障碍势必加重病...  相似文献   

7.
情志调节保健的基本法 五神脏调节学说是以上述情志论为基础,其核心论点是情志相胜,更相为治,及抑情预治。情志相胜,是指有意识地诱导一种情志,并使其产生调整或抑制所存在的不良或偏离情绪效果的过程。如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胜”体现为制约或调控的关系或作用。更相为治,是指有目的地努力改变或调整自身情志及行为,以达到养心调神、心身健康的效果。因此中医提出“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少”即为“不要”或“不再”。抑情预治则意指顺应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水平或乐观自在,也可达到避免情志过伤,防病健体的效果。此即所谓“智者乐。仁者寿”之说,其“智”意为豁达,“仁”意为善良。  相似文献   

8.
中医情志护理渊源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就有”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的论述。历代名医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充分阐述了注意情志调节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中的重要作用。情志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又把“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在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但七情过激过剩则会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  相似文献   

9.
略谈肝主疏泄与妇人情志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情志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情志病。“情志”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或五志(怒喜思悲恐)的简称,是人体“三宝”(精气神)之一——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常情况下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应,并不致病。但受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便可成为精神致病因素,影响人体脏腑的生理,使脏腑的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妇女要经历经、孕、产、乳的生理过程,肩负着服务社  相似文献   

10.
浅谈情志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灵枢·本神》中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灵枢·本神篇》中又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情志护理与人的健康、疾病的治疗及转归有着密切关系。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  相似文献   

11.
胸痹心痛是当今心身疾病的重点疾病之一 ,情志因素在本病病因病机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作用 ,在防治过程中十分重视从精神情志与心脏功能异常的关系 ,以及全身整体健康的关系两方面对本病进行综合性调整 ,以达到精神充实 ,情志调畅 ,病愈得复 ,心身健康的目的。现结合临床实际总结如下 :中医的精神包括精与神两方面。精者 ,谓气血津液之精华 ,为物质基础 ;神者 ,谓“灵通”的体现 ,为意识功能活动的反应。精足而神定 ,二者相辅相成 ,其异常则损心伤心而致病。“精神”状况为预测机体康复的宏观标准。情志包括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相似文献   

12.
万全对小儿心身医学的论述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彦  李宜瑞 《北京中医》2007,26(6):344-345
情志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小儿也不例外,相对成人虽情志致病在儿科较少,但并非如吴鞠通所言“小儿无七情六欲之伤”。笔者在研习明代著名医家万全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发现在历代众多儿科名家中,他是较早关注小儿精神卫生的医家,著作中不乏相关的论述。经系统整理,现总结其有关小儿心身医学的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13.
精神情志是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内脏息息相关,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有不同的影响。如过度精神紧张,或处於忧郁的心理状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内分泌异常,免疫力低下等。中医学历来重视这种精神与形体的统一观。为做好精神情志的调养,除患者本身外,更有赖於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4.
吴沛田 《养生月刊》2005,26(8):686-687
乙型肝炎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来自湿热疫毒的侵袭.但决定其向愈的因素主要是内因。象饮食情志、劳累等内因中.又以精神因素关系最大。正如《内经》所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尽管我们人体很多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预后多与情志相关.如胃溃疡等,但乙肝与人的情志因素、精神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陆秀兰 《中医药学刊》2004,22(5):944-945
从中医的“形神观”认识,异常的精神情志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的心理社会因素。如及时的获取这一潜在病理信息,把握住“中介状态”,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能积极地进行心理社会因素的干预,从而提高人的健康素质和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邬晓东  游红 《中医药学刊》2003,21(6):997-997
健康的标志,人体发生疾病时,精神也随之萎靡不振,许多疾病甚至肿瘤,往往是由于精神上的创伤所致。“神补”的具体方法很多,中外古今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临床实践证明,有助治疗肿瘤的作法主要有清心静神,怡养情志,避免精神刺激等。  相似文献   

17.
中医脾脏藏情相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一个完整的、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生物有机体,人体生命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和调节,从而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人类情志活动便是机体对外界精神刺激或既住刺激痕迹的一种“应答性反应”。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情志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中西医学共同研究的热点。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继璞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1010-1011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组排便异常,伴腹痛、腹胀,但并无形态学或生理学异常的临床征候群,常有精神因素与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归属于中医学“腹痛”、“胃脘痛”、“胁痛”、“泄泻”等病证中。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此病在中年人群中的发病呈增长趋势,多与情志变化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9.
梁静玉辨治精神情志病变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静玉辨治精神情志病变经验青岛市中医医院(266012)王兰青关键词精神情志病变辨证施治梁静玉梁静玉主任医师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善治疑难杂证,对精神情志病变的辨治尤有独到之处,笔者幸蒙教泽,颇受启迪,现将其辨治经验介绍如下。梁师将常见之精神、情志...  相似文献   

20.
七情,系指精神活动所呈现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属生理活动范畴,一般不会致病。但若情志过激,失去节制则可使内脏功能失常气皿逆乱而影响健康。近年,精神因素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愈来愈为国内外医家所重视。祖圈医学,视七情为内伤发病之主因,历来主张减少和避免情志所伤以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可见,精神保养是抗老防衰,摄生保健之要素,在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