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静  年春志  蓝平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6):1003-1004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相应预防、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期间我院进行了208例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原因、类型及予以相应处理。结果:246眼中,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26眼,发生率为10.6%,其中滤过过畅16眼(61.5%),结膜瓣渗漏6眼(23.1%),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眼(15.4%)。术后对并发症相应处理后,除手术治疗4眼外,其余22眼通过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前有效地控制眼压、减轻眼部炎症反应,术中注意保持前房深度.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是预防浅前房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萱  兰长骏 《华西医学》2005,20(1):99-100
目的 :探讨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术后浅前房和控制眼压中的作用。方法 :130例 (184眼 )青光眼患者施行该术式 ,观察前房深度和眼压。术后随访 12~ 35月 ,平均 2 0 5月。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早期发生浅前房 12只眼 ,浅前房的发生率仅为 6 5 % ,明显少于传统小梁切除术。随访后期眼压完全控制 80 6 % ,相对控制 7 8% ,总有效率 88 4 %。结论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 ,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后 1年以上眼压控制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 88例(100眼)青光眼患者按就诊单双号随机分为常规组(47眼)和调整缝线组(53眼),常规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调整缝线组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情况.结果 调整缝线组术后浅前房3眼(5.6%),常规组术后浅前房16眼(3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青光眼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可使术后前房迅速形成,减少浅前房发生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从而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周斌  陈曦  明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0):2433-2433
目的:探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64例103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18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浅前房18眼,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14眼经非手术治疗前房恢复,4眼手术后恢复。结论:注意术前降眼压和术中准确操作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改良小梁切除术的各种类型青光眼住院病人共122例(132眼)。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并采用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控制术后浅前房或无前房,以获得功能型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结果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70%,其中浅前房20眼(15.15%),前房混血4眼(3.03%),一过性高眼压1眼(0.76%),一过性低眼压1眼(0.76%)。对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的26眼中的23眼采取保守治疗,治愈21眼(91.30%)。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明确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处理,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与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前房穿刺与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对2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例开角型青光眼、7例难治性青光眼共57例77眼进行了6个月至18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1~2行者4眼,术后视力不变67眼,下降1~2行6眼;出院时眼压平均在12.26mmHg左右,两周平均眼压为13.26mmHg左右,6~18个月眼压平均为15.69mmHg左右。无一例术后出现持续性浅前房。结论前房穿刺与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行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降低眼压,控制术后浅前房,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青光眼滤过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联合巩膜瓣调节缝线在婴幼儿青光眼滤过术中的应用。方法观察16例26眼婴幼儿青光眼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的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结果26眼婴幼儿青光眼术后一周眼压控制率为96.15%,术后半年眼压控制率为88.46%,术后3年眼压控制率为76.92%。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浅前房、术后滤过泡漏、术后低眼压、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等。结论尽管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在婴幼儿青光眼的治疗中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小梁切除术+MMC术后浅前房的处理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行常规小梁切除术+MMC手术患者共计854只限。术后观察浅前房的发生并予相应处理。结果:其中26只眼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率3%),对其采取保守(扩瞳,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高渗剂,压迫滤过泡)及手术等综合治疗,保守治愈22只眼,手术方法治愈4只眼。结论:青光眼早期浅前房,只要眼压不高,也不必过早地滥用手术治疗,应小心谨慎,以免造成更为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治疗56例(62眼)青光眼患者.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1~2条.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能有效降低眼压.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观察组30例(3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手术,术中采用可调整缝线方法;对照组30例(3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手术,术中未采用可调整缝线方法。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和眼压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12.50%(4眼),对照组为31.25%(9眼),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随访到20眼,18眼眼压低于21mmHg(90.00%);对照组随访到22眼,15眼眼压低于21mmHg(68.18%)。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持续高眼压下小梁切除中做调整巩膜瓣线,能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手术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使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较常发生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口疤痕化致滤道堵塞,从而使眼压复升,防止继续损害视功能的发生。方法我科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研究(即小梁切除+丝裂霉素C+可调节缝线)配合与之相适应的护理急救、心理护理、滤过泡护理、眼球按摩等护理技术,治疗护理原发性青光眼。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手术前后眼压比较说明复合小梁手术对患者远期的眼压控制得更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及视力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手术治疗和护理,大大减少了术后早期与滤过过强相关的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术后结膜伤口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172例(189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发生浅前房41眼(21.69%)。术前眼压≤21mmHg者146眼中发生浅前房17眼(11.64%),术前眼压22~35mmHg者32眼发生浅前房13眼(40.62%),术前眼压≥35mmHg者11眼中发生浅前房6眼(54.54%)。术后结膜瓣渗漏11眼(26.83%),滤过过强24眼(58.53%),脉络膜脱离5眼(12.19%),恶性青光眼1眼(2.44%)。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①术前眼压控制正常者,发生率低;②以滤过过强性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13.
选择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9眼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针对老年人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及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8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的89眼病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38眼,女性患者48例51眼,平均年龄69.8岁.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及其患眼的解剖特点选择不同术式,手术治疗方法分别为:小梁切除手术(12例)、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65例)、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9例).[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11眼行小梁切除术恢复眼压.66眼通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压恢复正常,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程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9眼首选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后眼压均恢复正常,另有2眼为单纯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压仍不能控制的病例又做了小梁切除手术,还有1眼小梁切除术后补充做白内障摘除术.[结论]单纯小梁切除术,容易出现滤过口关闭或过度滤过导致前房不形成.青-白联合手术需要白内障摘除及小梁切除两个手术同时进行,降眼压效果好.与这两者相比,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通过单纯摘除白内障解除了晶状体膨胀造成的瞳孔阻滞和浅前房,使得前房深度恢复,眼内房水行走正常循环通道,达到治疗青光眼的目的.该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散光小、不易出现过度滤过等优点,解决了许多其它手术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应用生物羊膜联合丝裂霉素C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7例(27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生物羊膜联合丝裂霉素C的围术期护理要点。结果患者术程顺利,术后视力改善4眼(14.8%),视力降低2眼(7.4%),视力不变21眼(77.8%);并发症情况:浅前房4眼,低眼压3眼,均经对症治疗及护理后痊愈出院;术后6~12个月随访,患者的中位眼压为12.3mmHg,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生物羊膜和丝裂霉素C可以减少疤痕的形成,提高滤过功能;而术后针对性的护理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眼底改变。随访时间为术后12月。结果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均较术前改善。并发症包括:术后一过性浅前房、角膜水肿、后发障。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施行穿透性或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青光眼患者共158例(186眼)的术后情况。结果①术后浅前房:穿透性小梁手术组(93例)32眼,发生率34.41%;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93例)3例,发生率为3.23%,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7.891,P=0.003);②浅前房的原因:35例浅前房中,脉络膜脱离20眼(占57.14%),引流过畅8眼(22.86%),房水生成不足4眼(11.43%),结膜渗漏2眼(5.71%),恶性青光眼1眼(2.86%);③浅前房发生的多因素分析表明,与青光眼类型(回归系数β=4.214,P〈0.01)及年龄(p=5.176,P〈0.01)有显著相关性,与性别(β=0.363,P=0.859)无关。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可显著降低浅前房的发生率;术者应注意浅前房的易发因素以降低术后浅前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汪德海  范峰  曾峰 《临床医学》2013,(11):30-31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淮北市人民医院眼科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2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以及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24例(对照组)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眼压、切口渗漏、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眼压、切口渗漏、滤过泡等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是治疗PACG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