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补肾强督方治疗30例符合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测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股骨粗隆骨密度(BMD)、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BATH功能指数(BASFI)、病情活动指数(BASDI)、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补肾强督方治疗后患者的骨密度有显著提高(腰椎P<0.05、股骨颈P<0.001、三角区P<0.05、股骨粗隆P<0.01);BGP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1),PTH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ESR、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 BASFI、BASDAI明显减少(P<0.001);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论补肾强督方可以调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代谢水平,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骨量减少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肾强督汤合火龙灸技术对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治疗组予中医补肾强督汤联合火龙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疗程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证候疗效及后晨僵、疼痛时间、ESR、CRP、а-AGP指标及SF-36、SAS、SDS。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临床疗效、证候疗效及2组实验室指标ESR、CRP、а-AG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总积分及SF-36各项均明显升高,而SAS、SDS积分明显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补肾强督汤合火龙灸治疗肾虚督寒型AS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沙利度胺,治疗组予补肾活血方联合沙利度胺,疗程均为8周。比较治疗前后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度评分(ASDAS),脊柱痛(VAS),患者总体评估(PGA),夜间疼痛评分,指地距,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沉等相关炎症指标,对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指地距离较对照组短;症候评分及炎症相关指标下降幅度均较对照组大(P<0.01);ASAS20及ASAS40达标率也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补肾活血方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优于单用沙利度胺,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以自拟补肾骨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2例,连续用药2个月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近期治愈率46.9%,有效率93.8%。认为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是治愈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治疗6个月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中,循环瘦素与骨密度(BMD)水平、临床特征以及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来自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男性AS患者作为试验组,30例年龄与体质量匹配的健康男性作为正常对照组,评估其临床与生物学参数;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以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腰椎以及股骨颈BMD水平。结果在基线水平,AS患者的循环瘦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BMD T值与循环瘦素水平以及疾病活动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这种相关性主要在股骨颈。在根据WHO骨质疏松分类标准所划分的三组患者,循环瘦素水平、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以及脊柱痛与骨质疏松程度呈正相关(P<0.05)。当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6个月后,血清瘦素水平、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以及脊柱痛显著下降,伴随着BMD T值明显增加(P<0.01)。结论 AS患者高水平的循环瘦素水平及疾病活动性与BMD降低相关,TNF拮抗剂可减少循环瘦素水平,改善AS患者的骨质疏松,提示循环瘦素水平的变化在AS骨质疏松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与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128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观察组和健康组,对其展开相应的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指标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腰椎、股骨颈、三角区以及转子部骨密度较健康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BGP、PTH以及尿D-Pyr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即可出现骨质疏松,而由此导致的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骨质疏松主要与骨吸收增加有关,临床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变化,并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理。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210例AS患者跟骨的骨密度,其中男165例,女45例,并与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对照,分析AS的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AS患者早期即有较高的骨质疏松发病率,AS组骨密度(患者骨密度观测定和年轻人骨密度峰值的比较,t-Scor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男:-2.32±1.19和1.26±0.89,女:-1.01±1.18和1.45±0.36;t=29.8,13.7,P<0.05);AS组骨质疏松发生率(男47.9%,女2%)与对照组(男7.3%,女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77,0.35,P<0.05)。HLA-B27(+)与HLA-B27(-)患者骨密度(-2.26±1.15和-2.56±0.7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47,P>0.05)。结论:骨质疏松是AS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疾病早期即有骨质疏松发生,超声骨密度可敏感检测AS继发骨质疏松,提示对AS患者早期既应注意骨质疏松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跟骨定量超声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质疏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并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理。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210例AS患者跟骨的骨密度,其中男165例,女45例,并与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对照,分析AS的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AS患者早期即有较高的骨质疏松发病率,AS组骨密度(患者骨密度观测定和年轻人骨密度峰值的比较,t-Scor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男:-2.32&;#177;1.19和1.26&;#177;0.89,女:-1.0l&;#177;1.18和1.45&;#177;0.36:t=29.8,13.7,P&;lt;0.05);AS组骨质疏松发生率(男47.9%,女2%)与对照组(男7.3%,女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77,0.35,P&;lt;0.05)。HLA-B27(+)与HLA-B27(-)患者骨密度(-2.26&;#177;1.15和-2.56&;#177;0.7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47,P&;gt;0.05):结论:骨质疏松是AS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疾病早期即有骨质疏松发生,超声骨密度可敏感检测AS继发骨质疏松,提示对AS患者早期既应注意骨质疏松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重视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青少年,国内患病率为0.3%左右.鉴于本病对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以及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风湿病学工作者的重视.国际上已成立脊柱关节病的专门学术组织,并于1998年在比利时召开首届国际脊柱关节病学术会议,还出版了专门的杂志.国内廿年前在北京举行的首次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关于本病的论文属于空白.1985年南宁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有3篇关于本病的论文,无选入大会发言者.1988年在石家庄召开的第三届学术会议上,有1篇大会发言.1992年第四次会议上,本病才列为一个专题,有20多篇论文.到2001年在贵阳召开的全国关节炎学术会议上,有关本病的论文以稍逊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数量,成为大会关注的第2种骨关节病.可见90年代以来,本病已受到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育  李国青  孟德纤  马莉  顾健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660-2663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 柳氮磺胺吡啶(SASP) 帕夫林(TGP)、MTX TGP、MTX SASP以及SASP TGP四种联合方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S患者121例,随机分成4组,A组(MTX SASP TGP)28例、B组(MTX TGP)31例、C组(MTX SASP)29例及D组(SASP TGP)33例。观察治疗前后腰痛指数(VAS)、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Schober试验、指地距、枕墙距、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变化,同时观察了治疗前后骶髂关节CT改变,比较四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共有118例患者完成试验。(1)4组方案治疗半年时,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指地距、枕墙距、ESR、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对腰痛指数无显著影响;治疗1年时,腰背痛指数、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Schober试验、指地距、枕墙距、ESR、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胸廓活动度与治疗前无差异。(2)治疗后复查骶髂关节CT,与初诊时比较,无明显变化占大多数。(3)治疗半年时各组总有效率为76.9%、22.6%、28.6%和24.2%,A组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显著,B、C、D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年时,各组总有效率为92.3%、58.1%、82.1%和54.5%,A、C与B、D组相比差异显著,A与C组、B与D组无显著差异。(4)4组治疗副反应均较轻,其中D组副反应发生率最低,仅27.3%,C组最高达64.3%,A与B组类似,分别为42.3%和45.2%。结论:联合使用MTX、SASP和TGP治疗AS的疗效优于其中两两联合,具有见效快、维持时间长、安全性高、病人耐受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罗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7):142-144
目的:针灸对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独特的疗效,综述近年来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7—06/2006-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针灸,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0篇相关文献,2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6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24篇文献中,8篇涉及针刺疗法,3篇涉及艾灸,4篇涉及蜂针与穴位埋线,3篇涉及火针与梅花针,5篇涉及针刀疗法与挑筋疗法,l篇涉及刺络。资料综合:中医则从痹证角度辨证施治,对缓解临床症状、减缓病程有一定作用。针刺疗法是以相应病变椎体部位的夹脊穴和骶髂关节痛点为治疗点,进针后以中度提插捻转和刮柄法为主;关于艾灸多采用铺灸或长蛇灸,取穴均从大椎到腰俞穴的督脉脊柱段,但施灸药物存在差异;蜂针疗法是将民间蜂蛰疗法与针灸相结合;穴位埋线是在穴位植入可吸收的羊肠线,对穴位形成持续刺激;火针是将特制针具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腧穴,借火助阳,达到祛风散寒除湿的效果;梅花针取华佗夹脊穴,用梅花针由上而下叩刺,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度;针刀疗法是用针刀将脊柱各个关节粘连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和挛缩筋脉实施分离、切开和松解;挑筋疗法通过挑、提,摇、摆等手法将穴位相应的皮内或皮下筋膜纤维挑拨出来而达到治疗目的;刺络放血可以缓解强直性脊柱炎腰骶晨僵以及受累部关节肿痛或肌腱附着点疼痛等临床症状。结论: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手段多样、疗效好、显效快、无副作用等特点.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有效途径,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庆馀  肖征宇 《新医学》1998,29(1):14-15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治疗进展汕头大学医学院风湿病研究室(515031)曾庆馀1肖征宇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风湿病。本病多发生于10~40岁人群,发病高峰年龄为20~30岁,40岁以后发病少见。一般认为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所选80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益气养血补肾、祛邪通络法研究组40例和柳氮磺吡啶对照组40例,总疗程皆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变化等。结果 (1)研究组国际强直性脊柱炎工作小组提出的AS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改善20%(ASAS 20)、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改善50%(BASDAI 50)分别为80.0%,70.0%,对照组分别为75.0%,62.5%,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有效率(70.0%)显著高于对照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研究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研究组在降低患者少气懒言、心悸、胸闷、气短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躯体功能指数(BASFI)、健康综合评分(BAS-G)各项积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在改善BASFI、BAS-G积分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及各维度积分均显著升高(P0.01),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及各维度积分显著升高(P0.01),SAS、SDS显著降低(P0.01)。(6)治疗后研究组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Ig G)均降低;对照组ESR、hs-CRP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能显著降低Ig G水平(P0.05或P0.01)。研究组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养血益肾、祛邪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明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功能活动、生活质量、实验室检查、免疫学等综合指标,疗效与柳氮磺胺吡啶相当甚至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验、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新方法。方法观察综合物理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72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2例,经3~6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4%。结论综合物理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韧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2):116-117
强直性脊柱炎 (AS)至今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 ,但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 ,人们对本病认识的深化 ,诊断及治疗水平逐渐提高 ,已使许多病人取得满意的疗效 ,预后大有改观。由于晚期病例病情难以逆转 ,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而治疗方法得当与否以及病人的依从性如何是影响预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施桂英 《现代康复》1997,1(3):168-169
强直性脊柱炎(下简称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和炎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骶髂关节、脊柱骨突关节、脊柱旁软组织及四肢关节。该病也可发生关节外病变。AS的特点是椎间盘纤维环和纤维环附近结缔组织的纤维化和骨化,及受累关节的强直。以往将AS和类风湿关节炎混为一种疾病,称AS为类风关节炎的中心型,或类风湿关节炎的变异型。本世纪6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7.
我科2006—08/2007—08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50例,经治疗护理后效果满意,均健康出院,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47例,女3例,平均年龄18~49岁。39例臀部、腰骶部疼痛;24例出现多关节肿痛;23例出现驼背、颈项强直;16例累及髋关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灸对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独特的疗效,综述近年来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7-06/2006-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针灸,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0篇相关文献,2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6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24篇文献中,8篇涉及针刺疗法,3篇涉及艾灸,4篇涉及蜂针与穴位埋线,3篇涉及火针与梅花针,5篇涉及针刀疗法与挑筋疗法,1篇涉及刺络。资料综合:中医则从痹证角度辨证施治,对缓解临床症状、减缓病程有一定作用。针刺疗法是以相应病变椎体部位的夹脊穴和骶髂关节痛点为治疗点,进针后以中度提插捻转和刮柄法为主;关于艾灸多采用铺灸或长蛇灸,取穴均从大椎到腰俞穴的督脉脊柱段,但施灸药物存在差异;蜂针疗法是将民间蜂蛰疗法与针灸相结合;穴位埋线是在穴位植入可吸收的羊肠线,对穴位形成持续刺激;火针是将特制针具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腧穴,借火助阳,达到祛风散寒除湿的效果;梅花针取华佗夹脊穴,用梅花针由上而下叩刺,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度;针刀疗法是用针刀将脊柱各个关节粘连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和挛缩筋脉实施分离、切开和松解;挑筋疗法通过挑、提、摇、摆等手法将穴位相应的皮内或皮下筋膜纤维挑拨出来而达到治疗目的;刺络放血可以缓解强直性脊柱炎腰骶晨僵以及受累部关节肿痛或肌腱附着点疼痛等临床症状。结论: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手段多样、疗效好、显效快、无副作用等特点,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有效途径,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它主要以侵犯中轴关节为主,致残率较高。曹贻训教授采用自创方药"尪痹汤"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青年患者,因髋关节疼痛或强直行非骨水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7-01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2例(66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男34例,双侧髋关节受累19例,单侧15例;女8例,双侧5例,单侧3例;年龄18~40(29.60±6.35)岁,病程4~20(10.70±5.13)年.全部患者均采用双锥度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及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表现结合髋关节总活动度进行评价,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改善的评价,X射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DeLee and Charnley分区法分别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射线分析,根据Brooker等分级法进行异位骨化分级.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08个月,疗效满意.患者髋关节总活动度由置换前的平均(43.07±37.37)°提高到置换后(190.57±31.61)°.Harris评分置换前7~64(32.10±16.16)分,置换后2年随访时,Harris评分(86.71±7.16)分,较置换前(32.10±16.16)分明显提高,其中优25例(41髋),良11例(17髋),中5例(7髋),差1例(1髋),优良率88%.X射线平片观察未见假体松动,6髋(9%)发生异位骨化.随访42例(66髋)关节均无感染,假体无松动、移位、折断以及脱位. 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年轻者,全髋关节置换前后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