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补肾强督方治疗30例符合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测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股骨粗隆骨密度(BMD)、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BATH功能指数(BASFI)、病情活动指数(BASDI)、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补肾强督方治疗后患者的骨密度有显著提高(腰椎P<0.05、股骨颈P<0.001、三角区P<0.05、股骨粗隆P<0.01);BGP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1),PTH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ESR、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 BASFI、BASDAI明显减少(P<0.001);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论补肾强督方可以调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代谢水平,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骨量减少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检测骨代谢标志在骨质疏松、糖尿病(DM)、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89例骨质疏松患者,DM、甲亢及RA患者各50例和6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尿中骨吸收指标尿脱氧吡啶酚(DPd)。结果 骨质疏松男性患者组骨形成标志BGP、B-ALP、PICP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骨吸收指标DPd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绝经女性组BGP、B—ALP、PICP及DP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未绝经女性组仅DP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型DM患者的BGP检测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DPd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B-ALP及PICP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RA患者DP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甲亢患者BGP、B-ALP、PICP及DP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检测骨代谢标志在上述4种疾病中可早期发现骨代谢紊乱,其中男性骨质疏松及RA患者均以骨吸收改变为主,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及甲亢患者又以骨丢失为主。4项标志的组合检测能反映骨代谢的整体状况,如仅用一项标志易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活性氧与骨基质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阐明活性氧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方法:选择深圳市中医院骨科2003—01/12的女性住院患者90例,所有患者年龄〈70岁,绝经1年以上。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QDR-4500A型、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测定其骨密度,将骨密度低于0.790g/cm^2者归于骨质疏松组,骨密度0.790-0.897g/cm^2者归于骨量减少组,骨密度不低于0.897g/cm^2者归于正常组,每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用SPSS10.0软件进行直线回归及相关分析,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9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丙二醛浓度: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高于正常组[(11.98&;#177;2.12),(9.28&;#177;1.44),(7.60&;#177;1.70)μmol/L,P〈0.01],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1)。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低于正常组[(722.61&;#177;105.10),(882.34&;#177;102.38),(1063.06&;#177;76.68)μkat/L,P〈0.011,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减少组(P〈0.01)。③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高于正常组[(10.90&;#177;1.96),(7.89&;#177;1.78),(5.47&;#177;1.58)μg/L,P〈0.01],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1)。,④丙二醛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呈显著负相关(r=-0.883,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活性氧水平较正常人增高,骨基质的降解也增多,提示活性氧能促进骨基质的降解,加速骨吸收,可能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SLE泼尼松治疗后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清  李艳  王芳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3):2633-2635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经长期泼尼松治疗后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生育年龄女性,SLE组(A组)26例(肾功能正常),于泼尼松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相关部位骨密度,同时测定空腹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BGP)等生化指标。健康对照组(B组)20例。结果:(1)SLE组治疗前各部分骨密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泼尼松治疗后3个月骨密度除桡骨远端外无明显变化,治疗6个月时腰椎骨密度较治疗前下降(P〈0.01)。(2)患者治疗后3、6个月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无明显变化,血PTH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血BGP较治疗前下降(P〈0.01)。结论:(1)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泼尼松治疗后桡骨远端骨密度较早发生改变,腰椎次之。(2)泼尼松治疗后血BGP下降、PTH上升,血BGP和PTH是反映继发性骨量减少的敏感性生化指标,较骨形态学改变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含量表达的变化规律。 方法:选择200605/06济南地区部队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查体人员。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应用Setriscam^TM数字化成像技术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代谢综合征组90例(其中骨质疏松22例和骨量减少30例),单纯高血压组38例,单纯糖尿病组30例,单纯高血脂组32例患者进行骨密度、骨钙素等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相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代谢综合征骨量减少组、单纯糖尿病组的骨密度和峰值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②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组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肽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甲状旁腺素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③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骨密度与骨钙素呈正相关关系(r=0.262),与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r=0.233),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r=-0.285),与生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钙素、甲状旁腺素、Ⅰ型胶原C端肽、血压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疾病活动性与综合工作能力(comprehensive work ability,CWA)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AS组)206例及正常对照组206例的CWA进行测评,同时计算观察对象的Bath强直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强直性脊柱炎整体指数(BAS—G),并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①AS组CWA指数(comprehensive work abilityindex,CWA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2.5±8.6VS55.1±6.9(P〈0.01);②AS组sAS和SDS值超过正常对照组(66.1±9.3)分VS(45.4±7)分(P〈0.05);(61.8±11.4)分VS(41.9±8.3)分(P〈0.05);③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SFI,BAS-AG)和CwAI呈负相关(r=0.326、-0.407、-0.371,P〈0.05);④AS组的抑郁状态与焦虑状态(SDS值和SAS值)和CWAI呈负相关(r=0.296、-0.249,均P〈0.05)。结论AS患者的CWA下降,CWA下降与疾病活动、焦虑及抑郁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 AS 患者中25(OH)VitaminD3水平以及疾病活动性指标(ESR、CRP)与 BMD 的关系及维生素D 的营养状况。方法 46例确诊的 AS 患者,按照 BMD 的检测结果分成三组: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分别检测三组人群中25(OH)VitaminD3、CRP、ESR 的水平。同时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 BMD 的测量,检测部位包括腰椎后前位(L1-L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结果 三组人群的25(OH)VitaminD3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CRP 与大转子处的骨密度呈负相关(r=-0.330,P <0.05)。骨质疏松组的 ESR、CRP 的水平与骨量正常、骨量减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质疏松组的 AS 患者 ESR、CRP 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AS 继发骨质疏松的发生可能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绝大多数的 AS 患者存在 VD 的缺乏和不足,并且随着骨量丢失的增加, VD 缺乏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维生素 D 是否参与其发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与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128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观察组和健康组,对其展开相应的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指标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腰椎、股骨颈、三角区以及转子部骨密度较健康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BGP、PTH以及尿D-Pyr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即可出现骨质疏松,而由此导致的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骨质疏松主要与骨吸收增加有关,临床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与骨代谢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测量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免疫测定分析仪测定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值,ACCESS法测定患者骨碱性磷酸酶值,并测定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雌二醇和睾酮。检测结果参照刘忠厚提供的分组方法和国际骨质疏松标准分组,分析用于骨质疏松检测的骨代谢指标。结果:62例骨质疏松患者纳入结果分析。①国际骨质疏松分组法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之间的病例差异不显著;按照刘忠厚骨质疏松的三个阶梯分组方法,三组女性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男性患者中度疏松与轻度和重度之间有差异。②30例绝经女性病例的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T—score)值与骨碱性磷酸酶(r=-0.573,P〈0.001)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r=-0.453,P〈0.05)的测定值间有相关性,未发现其与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的测定值间有相关性(r=-0.349,P〉0.05)。③27例男性病例的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T—score)值与骨碱性磷酸酶(r=-0.299,P〉0.05)、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r=-0.296,P〉0.05)和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r=-0.086。P〉0.05)的测定值间均无相关性。结论:用于骨质疏松检测的骨代谢指标存在不敏感性,特别是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因此不能广泛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量第1腰椎正位、双侧股骨颈及双侧桡骨远端骨密度,评价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联合治疗在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0—12/2003—12在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3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①治疗组予鲑鱼降钙素,50IU,肌注,1次/周;α维生素D3,0.25μg,口服,1次/d:碳酸钙,0.15g,口服,3次/d;另予抗血小板、神经营养药物、活血化瘀治疗等,共治疗1年。②对照组不予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其余治疗同治疗组,共治疗1年。③治疗前后采用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第1腰椎正位、双侧股骨颈及双侧桡骨远端骨密度。结果:105例患者由于未能坚持治疗等原因退出实验,其余259例(治疗组89例.对照组170例)进行结果分析。①治疗组治疗1年后第l腰椎、股骨颈(健侧)、股骨颈(患侧)、桡骨(健侧)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别为7.2%,6.1%,4.9%,3.0%(P〈0.05-0.001);桡骨(患侧)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幅度不大(P〉0.05)。②对照组治疗1年后各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8%,-2.5%,-10.2%,-3.9%和-11.3%(P〈0.01-0.001)。③治疗后治疗组各部位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腰椎:(0.891&;#177;0.066),(0.801&;#177;0.060)g/cm^2;股骨颈(健侧):(0.915&;#177;0.023),(0.846&;#177;0.078)g/cm^2;股骨颈(患侧):(0.887&;#177;0.120),(0.771&;#177;0.083)g/cm^2;桡骨(健侧)(0.609&;#177;0.057),(0.564+0.036)g/cm^2;桡骨(患侧):(0.595&;#177;0.095),(0.522&;#177;0.076)g/cm^2,P均〈0.001]。结论: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可明显增加患者第1腰椎、双侧股骨颈、双侧桡骨的骨密度,以患侧股骨颈及桡骨增加最明显,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质疏松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Graves病对骨矿物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骨密度测定以及骨代谢指标检测技术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骨病的特征,探讨Graves病对骨矿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测定96例Graves病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FT3、FT4、TSH浓度、血清骨钙素(BGP)、血钙、血磷、尿羟脯胺酸(HOP)浓度和骨密度(DMD)。结果 Graves病患者组血清FT3、FT4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O<0.01);血清BGP、尿HOP浓度与血清FT3浓度呈正相关(r=0.35,P<0.05;r=0.34,P<0.05),明显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lt;0.01);血钙、血磷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组L2-4、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的骨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骨量丢失发生率为41%(39/96)。结论 Graves病可导致骨矿物质代谢紊乱,并发骨量丢失和骨质疏松,应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强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采用维D钙咀嚼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鲑鱼降钙素注射液及骨肽粉针四联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组6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补肾强骨汤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的骨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O.01)。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值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转换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我院64例2型糖尿病成年男性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收集20例健康成年男性为对照组,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检测受试者正位腰椎(L1-L4)、右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并依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将病例组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同时检测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arboxy—terminal collagen crosslinks,β—CTX)、血钙(calcium,Ca)、血磷(phosphorus,P)、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 vitamin D3,25(OH)D3]、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lC,HbAlC)、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等临床化学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年龄、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的脊椎骨密度值、髋部骨密度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量减少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r、FBG、HbAlC和β—CTX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质疏松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r、ALP、FBG、HbAlC、PINP、β—CTX、PTH结果均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25(OH)D,均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INP、β—CTX与大转子、股骨全部的骨密度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联合检测能更早反映糖尿病患?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189名患者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方法对189名年龄在20~50岁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查。结果AS组骨密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脊柱功能正常的AS患者腰椎、股骨颈、三角、粗隆的BMD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晚期AS患者中腰椎BMD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股骨颈、三角、粗隆的BMD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在AS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严重影响了本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纯音测听指标,并与正常人对照,观察其听觉损害特征,寻找可能的干预方法。 方法:选择2001-04/2005-04沈阳医学院附属沈州医院及鞍钢铁东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8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5例。听力学检查时间在治疗前1周内,对照组检查时间选择与体检同期进行。受试者坐在标准测听室内,由专业技师检查气、骨导纯音听阈。 结果:强直性脊柱炎组48例和对照组55例全部完成各项检查。进入结果分析。①4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6耳)检出听力减退29例(57耳),患病率为59.4%,对照组检出10例(19耳),患病率为17.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6.742,P〈0.001)。②强直性脊柱炎组语言频率为4kHz和8kHZ的纯音测听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拉2、139-3.254,P均〈0.05-0.01)。③按临床表现累及范围分组后,强直性脊柱炎病变范围大组(22例,〉3.4种)的语音频率,4kHz频率和8kHZ双侧纯音测听指标均明显高于范围小组(26例,〈3.4种)(t=2.255-3.128,P均〈0.05-0.01)。④按病情活动性评分分组后,活动明显组(17例,≥5.6分)的各个频率双侧纯音测听多数指标(4kHz频率左侧除外)均显著高于活动不明显组(31例,〈5.6分)(t=2.250~3.243,P均〈0.05-0.01)。⑤按病情程度分组后,病情重组(美国风湿协会强直性脊柱炎分期3-4期,19例)的各个频率双侧纯音测听指标均明显高于病情轻组(1~2期,29例)(t=2.288-3.290,P均〈0.05-0.01)。⑥按Fries功能障碍指数分组后,功能差组(Fries指数≥14.9,17例)的多数频率纯音测听指标(语言和8kHZ频率右侧除外)均明显高于功能佳组(Fries指数〈14.9;31例)(t=2.176-3.295,P均〈0.05-0.01)。 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很高的听力减退患病率,与病变范围、病情活动性、分期和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对于这一群体应注意监测听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体内过氧化脂质水平的明显升高,而自由基增多可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骨康为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验方,观察糖骨康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方法:①对象及分组:选择2003-03/2006-03在邯郸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和涉县中医院骨科收治的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1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年龄60-82岁),对照组65例(年龄60~85岁)。另设健康体检人员为正常组40名。上述人员对所用的治疗及检测指标均知情同意。③用药:治疗组服用中药糖骨康汤剂(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锁阳、龟板、丹参、川芎组成,采用自动煎药机水煎包装);对照组服用盖天力片(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厂生产),两组同时口服西药常规降糖药,30d为1疗程。④评估: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比较正常组与两组患者治疗前骨密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的差异。 结果:①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骨密度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治疗组在升高骨密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的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在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降低丙二醛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④正常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骨密度、超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补肾舒脊颗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补肾舒脊颗粒、尪痹冲剂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80.0%(P〈0.05)。其中治疗组在改善疼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中医症候积分、晨僵时间、脊柱活动度、ESR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舒脊颗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症状、体征和检验指标,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39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用柳氮磺胺吡啶、甲氨喋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常规单纯应用西药柳氮磺胺吡啶和甲氨喋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对照组6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鹿瓜多肽注射液(cervus and cucumis polypeptid einjection,CCPI)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并进行为期3周的临床观察,以评价其对AS病情的改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住院治疗的AS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CCPI治疗,疗程共3周,观察腰背痛、腰背晨僵时间、巴斯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巴斯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ESR和CRP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周与入组时比较,腰背痛发生率明显下降,腰背部晨僵时间显著减短,BASDAI和BASFI评分明显改善,炎性指标ESR和CRP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周两组间比较,腰背痛发生率、腰背部晨僵时间、BASDAI、BASFI、ESR和CRP,实验组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以胃肠道反应为主,有个别皮疹发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CPI用于治疗AS有病情改善作用,且不良反应较轻,可作为AS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0.
老年男性增龄与骨密度、钙调节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增龄与骨密度(BMD)和钙调节激素的关系。方法85名老年男性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60-69岁)32例、B组(〉70岁)53例。常规测定L2-L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区的骨密度,静脉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紊(CT)骨钙素(BGP)和血清钙(Ca)磷(P)。结果随着增龄,BMD逐渐下降,B组的BMD较A组明显减低(P〈0.05),Ward’s的BMD下降最明显(P〈0.01),两组腰椎L2-L4的BMD值无显著变化。血钙调激素:B组与A组比较PTH明显升高(P〈0.05)。BGP明显减低(P〈0.05),CT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老年男性随着增龄,BMD下降,PTH增高,BGP和CT下降。提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与年龄和钙调激素的异常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