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皮下注射 ,连续 5d ;或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PBSC悬液 5 0ml,采集后干细胞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 (IRA)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PBSC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 (球囊封堵所致 )、窦停或Ⅲ°AVB(球囊刺激支架近端引起严重的冠脉痉挛所致 )、室颤 ,可出现低血压等。结果 在PBSC的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为 30例 ,其中PBSC动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共入选AMI患者 4 5例 ,其中 6个月随访 13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d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PBSC悬液 5 7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 (IRA)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IRA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IRA。在PBSC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体PBSC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心室颤动 ,可出现低血压等。术前、术后 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全心功能及局部心肌节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外周血干细胞 (PBSC)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 (CHF)的可行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共入选CHF患者 14例 ,CHF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用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 5 7ml,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未做任何处理 ,常规经皮经腔导管技术建立 1支或多支狭窄动脉通道 ,利用OVERTHEWIRE球囊封闭缺血相关动脉通道 ,并将分离的PBSC经OVERTHEWIRE导管中心腔注入缺血相关动脉远端。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 ,乏力 ,皮疹 ,发热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 ;在PBSC分离及采集过程中观察有无低钙性口周麻木、抽搐 ,迷走神经反应性面色苍白、晕厥 ,低血容量性面色苍白、晕厥 ,心绞痛发作 ,心衰加重等 ;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回输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 ,如 :窦性心动过缓、窦停或Ⅲ°AVB、室颤 ,可出现低血压等。术前及术后 3、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功能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白体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6-04至2007-08人选18例AMI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年龄<75岁,为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连用5 d,在第6天分离PBSC,经处理后将采集到的干细胞悬液部分经over-the-wire球囊中心腔注入到已行血运重建的罪犯血管远端.在PBSC动员、采集及经冠脉回输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选用同期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冠脉造影显示梗死部位及罪犯血管与移植组相匹配的接受标准常规治疗的患者18例,为对照组.3~6个月随访,包括临床、实验室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距离(6 MWT).结果 移植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减小,(42.22±8.43)mm与(39.67±8.06)mm,P<0.0l;LVEF明显提高,(41.44±4.27)%与(46.22±4.39)%,P<0.01;6 MWT明显提高,(225.06±38.13)m与(288.12±34.54)m,P<0.01.对照组介入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较,LVES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1、0.052);6 MWT有明显提高,(226.67±47.38)m与(264.56±28.67)m,P<0.01;不良反应:在PBSC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过程中总的不良反应共3例次.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治疗AMI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恶性实体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恶性实体瘤的可行性及疗效并了解干细胞动员、采集时机、骨髓恢复时间等问题。方法 :16例经病理确诊的高危乳腺癌、淋巴瘤及小细胞肺癌等在经不同程度的化疗后 ,进行了大剂量化疗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移植。结果 :全部病人均获造血重建 ,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1)造血重建中位时间 14 (10~ 2 1)d ,血小板 (>2 0× 10 9·L-1)造血重建中位时间约 16 (12~ 2 5 )d。本组中 10例 (6 2 .5 % )病人随访中位时间 4 8月 (2~ 84月 )无病存活 ,6 (37.5 % )例复发。结论 :大剂量化疗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恶性实体瘤疗效好 ,且较安全 ,而骨髓恢复的快慢似和回输的单个核细胞的量有关 ,和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6.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自愿接受自体PBSC移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2 6例。累及双下肢病变 2 1例 ,其中 1例于移植前已行一侧肢体截肢术 ,单肢病变 5例 ;2 6例中发生足部溃疡或坏疽 17例。全部患者均给予rhG CSF 4 5 0~ 6 0 0 μg/d,皮下注射 ,进行PBSC动员 5天 ,第 6天用COBE 6 .1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 (MNC) ,总量 82~ 118ml,MNC数量 (718.2~ 2 2 4 .6 )× 10 9/L。将MNC悬液按 3cm× 3cm间距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 ,定期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 PBSC移植后 3~ 2 1天 2 3例 (88.5 % )疼痛缓解 ,2~ 2 8天 2 4例 (92 .3% )患肢冷感明显改善 ,4~ 12周 4例溃疡明显好转、8例足趾坏疽未再进展 ,3个月 3例行截肢术 ,创面愈合良好 ,2例无效 ,总有效率 92 .3%。踝肱指数 (ABI) 6例患者较移植前有所改善。2 6例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PBSC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尤其对下肢动脉没有流出道的患者有特殊意义 ,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应用G 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 我院 2 0 0 3年 11月至 2 0 0 4年 8月收治的 4 5例AMI患者 ,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 (药物与介入治疗 )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 CSF ,30 0~ 6 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并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心绞痛或心衰加重等并发症发生 ,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 :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 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 3~ 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 (8.4 2± 2 .5 9)× 10 9 L、(31.2 8± 8.34)× 10 9 L、(35 .2 4± 9.38)× 10 9 L、(37.0 3± 13.0 7)× 10 9 L、(35 .34± 14 .6 8)× 10 9 L、(2 0 .35± 9.2 2 )× 10 9 L ;CD34+ 量分别为 (14 .89± 11.4 6 )× 10 6 、(6 7.78± 5 0 .88)× 10 6 、(12 4 .79± 136 .13)× 10 6 、(2 0 8.92± 2 0 6 .97)× 10 6 、(2 0 6 .10± 184 .5 7)× 10 6 、(6 6 .6 3± 5 6 .5 6 )× 10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重组人IL 2体外激活G CSF动员的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 ( peripheralbloodstemcell,PBSC)移植物的抗白血病细胞毒作用 ,以及rhIL 2处理对PBSC移植物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细胞培养条件下 ,PBSC移植物与不同浓度rhIL 2 ( 10 0 0 ,50 0和 2 50U /ml)共培养 2 4及 72h ,采用乳酸脱氢酶 (LDH)释放法测定激活的PBSC移植物细胞毒作用 ,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变化 ;采用集落形成试验测定PBSC移植物形成CFU GM、BFU E的能力。结果 :经rhIL 2体外处理的PBSC移植物 ,其细胞毒作用显著增强 ,不同rhIL 2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 ,培养 2 4及72h则有显著差异。rhIL 2体外处理对PBSC移植物形成CFU GM、BFU E能力无抑制作用 ,且有一定的促进。结论 :提示在临床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前 ,体外以rhIL 2处理移植物 ,可显著增强其抗白血病细胞毒作用 ;有可能在输入体内后诱导和 (或 )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和移植物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rhSCF)或rhSC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 7 0Gyγ射线照射猴的治疗效果。方法  15只猕猴分成照射对照、rhSCF和rhSCF rhG CSF 3组。rhSCF 5 0 μg·kg- 1 ·d- 1 每天 1次 ,连续 8d皮下注射 ;单独注射rhSCF 3d后每天 1次皮下注射rhG CSF 10 μg·kg- 1 ·d- 1 ,给药 5d ;照射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照射前 4h收集外周血干细胞 (PBSC) ,7 0Gyγ射线照射后 2~ 3h回输PBSC ,观察其造血恢复情况。结果 单纯rhSCF动员的PBSC可促进照射猴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的恢复 ,但不如rhSCF rhG CSF联合动员组。单用rhSCF动员组各系集落数与照射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rhSCF rhG CSF组的照后 30d的CFU GM、CFU Mix和CFU MK数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照射对照组骨髓病理切片主要为脂肪细胞 ,而另两组骨髓腔内都可见到丰富的造血细胞 ,三系造血活跃。结论 rhSCF和rhSCF rhG CSF动员的PBSC可促进 7 0Gyγ射线照射猴的造血功能恢复 ,两因子联用组的效果优于单因子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MRI评价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猪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s)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方法 8月龄中华小型猪14只[(27±3)kg],平均分成移植组与对照组.胶圈套扎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分叉以远90 min后松开,建成AMI模型.心肌梗死后1周进行细胞移植,将干细胞悬液(移植组:1×106/ml × 10 ml)或无血清培养液(DMEM)(对照组10 ml)经微导管注入前降支.AMI术后1周(基线)和MSCs移植后6周(终点)各行1次MR扫描,评价移植前后心脏形态、功能、心肌灌注及延迟增强.第2次MR扫描后立即处死动物,分别行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和电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在移植6周后左心室整体功能较前明显改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平均射血分数(EF)值从(42.7±7.5)%升至(50.1±10.1)%(P<0.01),左心室节段运动异常数平均减少4个(P<0.01)、梗死面积减少3.2 cm2(P<0.01),心脏重量指数增加4.1 g/m2(P<0.05).病理证实移植组梗死区和梗死周边的病变情况显著轻于对照组,有大量存活心肌,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并且可见核大、边集,胞质丰富的幼稚细胞;在梗死区和梗死周边区组织的冰冻切片上可见4-6-二脒基二苯基吲哚(DAPI)阳性的移植细胞存活.免疫荧光检测进一步表明大部分DAPI阳性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troponin T),并且表达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部分DAPI阳性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移植组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7±2.0)、(4.9±1.3)个/高倍镜](P<0.01).结论 MRI可作为猪BM-MSCs在体移植前后评价其治疗效果的可靠影像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方法 A组予以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结果 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 3、4、5、6天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和WBC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在应用两组不同的动员剂后 ,外周血中WBC计数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 5天 ;在A组CD34+ 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高峰为第五天 ,但在B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显示CD34+ 细胞数量在 3~ 4d内呈急剧升高趋势 ,但在第 5天后升幅明显减缓 ;显示B组动员后外周血中干细胞下降较慢 ;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计数变化呈正相关 (r=0 .835 ) ,与性别、体重、年龄及AMI发生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在AMI患者中应用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2.
AMI患者直接与择期PTCA术后心肌活性及左室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直接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患者心肌活性及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 ,分别对 2 4例经直接PTCA治疗 (直接PTCA组 )和 2 2例经择期PTCA治疗 (择期PTCA组 )的AMI患者于PTCA术后 10~ 2 0d进行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 ,并在 1周内完成心肌1 8F 脱氧葡萄糖 (FDG)符合线路显像。将MIBI摄取明显减低或无摄取而FDG摄取明显改善的心肌节段判定为存活心肌。结果 直接PTCA组与择期PTCA组的心肌灌注减低节段分别为 16 .2 % (35 2 16个 )和 2 8.3% (5 6 198个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8.8,P <0 .0 1) ;存活心肌节段分别为 77.1% (2 7 35个 )和 5 3.6 % (30 5 6个 ) ,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χ2 =18.4 ,P <0 .0 0 1) ;左室射血分数 (LVEF)分别为 (6 5 .4± 9.8) %和 (5 1.2±10 .3)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2 .5 ,P <0 .0 5 )。结论 直接PTCA能更有效地增加心肌血流灌注 ,并可更多地挽救AMI患者的存活心肌和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自体血输血的重要性已被大家广泛认识 ,它可以避免输同种血的合并症。同种血的合并症临床上存在以下问题 :(1)感染肝炎和艾滋病 ;(2 )同种免疫疾病 ;(3)输血后GVHD(移植片对宿主病 ) ;(4)输血后免疫抑制。我院自1994年对脊柱 85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自体血输血疗法 ,在采血、储血、回输各阶段护理中 ,无 1例事故差错发生。1 临床资料自体血输血法 85例 ,男性 49例 ,女性 36例 ,年龄 7~6 8岁 ,其中 2 0岁以下 14例 (16 47% ) ,2 0~ 39岁 2 9例(34 12 % ) ,40~ 5 9岁 38例 (44 71% ) ,6 0岁以上者 4例(4 70 % )。脊柱侧弯矫形术占 47…  相似文献   

14.
880例DSA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 880例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结果 ,重点探讨冠心病的CAG和左心室造影表现及其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内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SA选择性CAG证实的病变≥ 5 0 %直径狭窄病例 65 2例 ,依病变狭窄程度 ,累及冠状动脉部位、数目、形态 ,冠状动脉优势状况 ,侧支循环及心肌梗死病例左室壁运动情况和射血分数 (EF)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 5 0 %狭窄或闭塞 65 2例 ( 74.1%) ,冠状动脉右优势型5 91例 ( 67.2 %) ,左优势型 10 5例 ( 11.9%) ,均衡型 184例 ( 2 0 .9%) ,单支病变 2 47例 ( 3 7.9%) ,2支病变 184例 ( 2 8.2 %) ,3支病变 2 2 1例 ( 3 3 .9%) ,受累血管 10 75支 14 77处 ,重度狭窄及闭塞 63 5处 (占 47.9%)。 13 3例 ( 2 0 .4%)有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形成 ,42 1例做了左心室造影射血分数 (LVEF)及室壁运动缩率分析 ,EF≥ 5 0 %的 2 86例 ( 67.9%) ,EF 40 %~ 5 0 %的 10 1例 ( 2 4%) ,<40 %者 3 4例 ( 8.1%) ,经统计分析 ,严重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合并室壁瘤者与单纯狭窄病变LVEF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冠状动脉循环与分布多数为右优势型 ;冠状动脉病变多累及前降支 (LAD) ,其次为右冠状动脉(RCA)及左回旋支 (LCF) ;病变程  相似文献   

15.
20 0 0年 10月~ 2 0 0 2年 5月 ,在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生命垂危时 ,我们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治疗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 4例 ,挽救了病人生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6 0~ 76岁。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2例 ,急性下壁、侧壁心肌梗死 1例 ,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1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3例 ,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交界区心律 ) 2例 ,并发窦性停搏 1例。1 2 抢救方法 入院后均按急性心肌梗死内科常规抗凝、扩冠、止痛、镇静及对症、抗休克、纠正心律失常等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或rhG CSF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rhSC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 (PBSC)自身移植对 7 0Gyγ射线照射猴的治疗效果。方法  15只正常成年猕猴分成照射对照、rhG CSF和rhG CSF +rhSCF 3组。rhG CSF 10 μg/(kg·d) (μKD)连续 5天皮下注射 ,rhSCF 2 0 μKD连续 8天皮下注射 ,后 5天与rhG CSF联用。照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照射当天收集PBSC ,7 0Gyγ射线照射后 3~4h做自体PBSC移植 ,观察其造血恢复情况。结果 在移植后恢复期rhG CSF +rhSCF组白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rhG CSF组。rhG CSF+rhSCF和rhG CSF组外周血小板数的恢复优于照射对照组 ,骨髓CFU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 ,rhG CSF组骨髓腔内造血细胞数量超过照射对照组 ,但比rhG CSF +rhSCF组少。结论 rhG CSF或rhG CSF +rhSCF组动员后自体PBSC移植可明显促进急性放射病猴的造血功能恢复 ,两因子联用组的效果优于单因子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脏Q-T间期的影响,并对移植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急性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AMI+NS),急性心肌梗死+iPSc组(AMI+iPSc),急性心肌梗死+成纤维细胞组(AMI+Fb),每组...  相似文献   

18.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细胞学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自体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与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骨髓重建造血功能的规律与差异。方法:观察了两组13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后骨髓造血重建的细胞学特点,其中,APBSCT6例,allPBSCT7例,结果:两组人在移植后在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下降与回升有一定规律,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建造血的速度与输入单个细胞(MNC)数有一定相关性,移植时病人状态及适时的对症支持治疗也是决定重建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淮南市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n=24)和B组(n=36)。A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给予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80 mg替格瑞洛片;B组在A组基础上,即刻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入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比较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及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A、B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0级、1级、2级、3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0级1例(4.2%)、1级3例(12.5%)、2级12例(50.0%)、3级8例(33.3%),B组患者0级0例(0)、1级1例(2.8%)、2级8例(22.2%)、3级27例(75.0%),两组TIMI血流分级0级、1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3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B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均较治疗前减小,且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25.0%比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溉,延缓心肌受损速度,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减少慢血流和无复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肌存活性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  87例首次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 3组 :A组 :无心绞痛史 30例。B组 :梗死前 4 8h内有心绞痛史 39例。C组 :仅在梗死前 >4 8h有心绞痛史 1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行直接PCI术。术后 1周、4周行99m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SPECT)测定心肌存活性 ;术后 2周行99m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MB同功酶 (CK MB)峰值显著低于A组 (P <0 .0 1)。②B组放射性缺损面积 (MIA)小于A组 (P <0 .0 5 ) ;AMI后 4周与 1周比较 ,B组MIA显著缩小 (P <0 .0 1) ,病变区放射性计数显著增加 (P <0 .0 1)。C组和A组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③心功能 :B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高于A组 (P <0 .0 1) ;左室收缩同步性 :B组左室相角程(LPS)低于A组 (P <0 .0 5 )。以上各参数 ,C组和A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首次AMI前 4 8h内心绞痛发作可导致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的产生 ,并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保护心功能。②直接PCI可显著提高有IP的AMI患者的近期心肌存活性和心室收缩同步性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