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放射配体分析法,研究长时间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变化并检测磷酯酶A2(PLA2)变化。结果显示:休克2小时后,GR的最大结合容量(R0)开始下降,并随休克时间延长而继续下降,于8小时后,GR的的R0仅为对照组的21%。对糖皮质激素(GC)的亲和力也下降。同时肾脏PLA2上升,与GR的R0下降呈负相关(r=-0.71,P〈0.05)。说明GR功能下降所致受体水平GC功能不全长  相似文献   

2.
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复苏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复苏后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改变的意义,早期使用磷脂酶A2(PLA2)阻断剂、抗氧化剂对CGRP的影响及其与PLA2激活、氧自由基产生的关系。家兔失血性休克维持60分钟后回输自体血液及平衡盐液,血浆中CGRP逐渐升高,复苏后6小时达顶点,同出血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LA2阻断剂氯喹及ME8101、抗氧化剂黄芪酮于失血后复苏前使用可明显抑制复苏后血浆中CGRP的增高;同时,复苏后家兔平均动脉压(MAP)和血pH值逐渐下降,与CGRP变化没有明显相关(r=0.0040和r=0.0435);假手术造成血浆CGRP水平复苏后逐渐上升,同术前比较差异同样显著(P<0.05),但并不伴随MAP和pH值的下降,氯喹、ME8101及黄芪酮纠正酸中毒、维持血压稳定的作用与抑制CGRP并无明显相关。结果提示:家兔失血性休克后再灌注复苏过程中血浆CGRP水平的上升可能不是pH值和MAP下降的重要因素;PLA2阻断剂和抗氧化剂并非通过抑制CGRP上升而产生抗酸中毒及稳定循环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复方红景天和参芪花粉合剂防治高原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索藏药复方红景天(RCO)和复方参芪花粉合剂(ACO)对高原急性肺损伤(ALI)早期的防治作用。方法:24只兔和120只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CG)、盲肠结扎穿孔(CLP)致伤组(IG),ACO防治组(ACOG)、RCO防治组(RCOG)。致伤前后按时测定体、肺血流动力学,血气和血、组织匀浆中的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各指标参数。结果:各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在致伤前已出现差异,RCOG和NCG及IG比较,P均<0.05。术后4小时、8小时各组PaO2、TXB2、6ketoPGF1α变化更明显,ACOG、RCOG与NCG及IG比较,P<0.05或P<0.01。术后12小时,ACOG和RCOG的平均体动脉压(MAP)仍保持NCG水平,与IG比较,P均<0.01。结论:藏药RCO和ACO在防治高原ALI中可能起到重要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梅冰  杨瑞和 《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2):707-709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8(PMN CD18)、中性粒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PMN GR)在大鼠创伤性休克早期的动态变化。方法 动物模型采用软组织损伤加颈动脉放血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PMN CD18、PMN GR的表达值。结果 休克组休克45min PMN CD18表达值明显增高,随后逐渐下降,至休克7.5h与基础表达值仍相差非常显著(P〈0.01);PMN GR随休  相似文献   

5.
全反式维甲酸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了口服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临床药代动力学。4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首次服用ATRA80mg,药物在血浆中达到高峰浓度时间(Tpeak)为1.6~2.8小时,峰浓度(Cpmax)为158~300ng/ml;血浆清除半衰期(t_(1/2)β)为1.1~1.8小时。4名正常志愿者口服ATRA50mg,Tpeak1.5~2.1小时,Cpamx88~163ng/ml,t_(1/2)β为1.0~1.6小时。APL患者口服ATRA的药代动力学与正常人大致相同。长期口服ATRA者,发现药物在血浆中的Cpmax及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明显下降,清除率显著升高。APL患者及其它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的内源性维甲酸在正常范围内(P<0.05)。本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并提示临床ATRA的抗药性与其药代动力学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将模拟在4000m高原停留24小时的山羊2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高渗盐水治疗组(HS)和维生素C治疗组(VC)。在模拟高原环境下经股动脉放血至血压为5.33±0.67kPa(1kPa=7.5mmHg),并维持60分钟。分别经静脉注入0.9%NaCl、7.5%NaCl和维生素C,30分钟后,回输血液行容量复苏。结果:①HS组和VC组动物再灌注后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12小时存活率显著提高。②NS组失血后出现明显酸中毒并逐渐加重,由代偿转为失代偿,HS组和VC组再灌注后2小时酸中毒得到改善,pH恢复至平原正常范围。③NS组在休克期及再灌注后血浆溶酶体酸性磷酸酶(AP)、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活性显著升高,并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而HS组和VC组再灌注后2小时血浆AP和βG活性趋于稳定,且HS组AP、βG活性及其增量ΔAP、ΔβG和VC组AP、ΔAP和ΔβG均显著低于NS组。相关分析显示,AP与βG活性及ΔAP与ΔβG均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提示:溶酶体膜稳定性增强、水解酶释放减少是7.5%NaCl、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高原失血性休克的细胞学基础。推测可能与改善酸中毒和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脓毒性休克时大鼠全身氧供给与氧消耗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时全身氧供给(DO2)与氧消耗(VO2)关系的变化。方法:以改良的盲肠结扎穿孔(CLP)方法制备大鼠脓毒性休克模型,观察大鼠休克过程中DO2、VO2、氧摄取率(ERO2)等变化。结果:CLP后5小时已出现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P<0.05)。在休克早期,DO2即进行性下降,ERO2出现代偿性升高,VO2维持相对不变,呈非氧供依赖关系;当DO2降至34.60ml·kg-1/min后,VO2随DO2线性降低(r=0.733,P<0.01),即呈病理性氧供依赖关系。结论:脓毒性休克时DO2与VO2间呈双相变化关系,病理性氧供依赖的出现与组织氧摄取和氧利用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慢性肾衰(CRF)早期脂质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Wistar鼠5/6肾切除CRF条件形成后,分别在10,20,40天各时相点同时测定主动脉弓组织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h)、总磷脂(T-PL)的动态水平,并在10、20、30、40天时相点动态观察了血浆中TG、T-Ch、T-PL及红细胞膜T-Ch、T-PL的水平。结果主动脉弓组织中的三种脂质水平从10天时相点开始稍高于同时相点对照组,在20天TG首先明显增高(P<0.05),在40天T-Ch和TG增高非常显著(P<0.001),T-PL明显增高(P<0.05)。血浆中的TG、T-Ch水平与主动脉组织不同程度的升高,两者显著相关。红细胞膜T-Ch升高,T-PL下降导致红细胞刚性增强,变形能力下降。结论揭示CRF早期就存在脂质代谢异常的同时伴随着主动脉脂质沉积和红细胞膜脂质成分的改变。提示CRF早期已经具备了合并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CRF心血管病合并症的早期预防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彭仲生  梁湛聪 《内镜》1996,13(2):82-85
本文用放免方法和受体放射配体基单点饱和结合分析法分别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醇和胃窦粘膜组织胞浆糖皮质激素受体(GCR)。正常人组和十二指肠溃疡(DU)组各10例。结果显示DU组血浆ACTH.8Am,0Am血清皮质醇及胃窦粘膜组织胞浆GCR明显低于正常人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4pm血清皮质醇虽低于正常人组,但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D  相似文献   

10.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了3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血清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其中25例作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后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APL患者治疗前血清G-CSF检出率为11.43%(4/35),18例正常人对照均未能检出G-CSF。25例APL患者ATRA治疗后第6天血清G-CSF检出率即明显升高,直至12天(P<0.05),15天后逐渐下降。外周血WBC出现高峰时血清G-CSF的检出率高达83.33%(15/18)。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血清G-CSF水平与外周血WBC、早幼粒或中幼以后粒系细胞绝对数呈相关性(P均<0.05)。并初步分析了血清G-CSF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组织细胞受体水平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脏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致严重创伤模型,动态观察伤后8h大鼠肝组织GR、HSP70、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肝脏病理等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GR、HSP70含量,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单纯股骨骨折伤后,肝组织GR含量于伤后1h即开始下降,6h降至最低,8h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创伤合并休克后,GR下降更加明显。HSP70在单纯股骨骨折伤后迅速增加,6h达到峰值,8h仍持续在较高水平;创伤合并休克后,HSP70升高更加显著。单纯股骨骨折伤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和白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但创伤合并休克后4h和2h血清ALT和TB分别开始明显增高(P均d〈0.01),白蛋白则均下降(P均〈0.01)。创伤合并休克后6h肝脏镜下肝窦内即出现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GR不足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脏继发性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P70可能参与了肝组织细胞抗损伤机制的启动。  相似文献   

12.
肌内皮缝隙连接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肌内皮缝隙连接(MEGJ)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方法 5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去甲肾上腺素(NE)组和杨梅黄酮组;NE组分为正常对照以及休克0、0.5、1和2h5个亚组;杨梅黄酮组分为正常对照以及休克0、0.5、1、2、3和4h7个亚组。各组取其肠系膜上动脉(SMA)制成血管环,分别测量在18α-甘草次酸(18α-GA)作用前后血管环对NE和杨梅黄酮反应性的变化。结果 SMA血管环对NE的反应性表现为:休克0h和0.5h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其他休克时间点组,休克1h和2h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休克0h和0.5h组;18α-GA对NE诱导的SMA血管环收缩反应性无明显影响。SMA血管环对杨梅黄酮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休克0、0.5、1和2h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于休克2h达最高点;休克3h和4h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运用18α-GA阻断MEGJ后,各组血管环的收缩反应性较18α-GA作用前明显下降,其中以休克1、2和3h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他组。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早期,内皮依赖和非依赖性的血管收缩反应均有不同程度代偿性增加,休克1h和2h表现为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反应下降,休克3h和4h表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反应明显降低;MEGJ在休克后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反应的变化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核因子-κB(NF-κB)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组织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其对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健康Wistar大鼠96只,采用双侧股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创伤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创伤休克组30只,GR阻断伴创伤休克组30只,NF-κB抑制伴创伤休克组30只.动态观察伤后0.5、2、4、6、8 h大鼠肝组织GR、NF-κB,肝脏病理,肝功能,血清TNF -α、IL-6等变化.GR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蛋白含量,NF-κB采用EMSA法测定结合活性,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肝组织GR的蛋白含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2 h即开始下降,4 h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6 h降至最低,8 h仍显著低于正常(P<0.01);NF-κB的活性伤后迅速升高,伤后6 h达到高峰(P<0.01).光镜下伤后4~8 h肝窦内少许淤血,有散在炎性细胞浸润;血清TNF-α、IL-6、ALT、TB伤后4 h 开始增高.GR阻断后再致伤,NF-κB在伤后各个时相点的表达均较未阻断有明显增高,光镜下伤后2 h肝窦内即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血清TNF-α、IL-6、ALT、TB在伤后2 h即有明显升高(P<0.01).抑制NF-κB再致伤后,GR在伤后肝组织中的表达增强,TNF-α、IL-6伤后各个时相点均迅速回落,光镜下伤后4~8 h肝细胞变性明显好转,肝窦内见淤血减轻,仅见少许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伤后4 h,血清ALT、TB即明显下降.结论 GR、NF-κB参与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肝损伤的发生,阻断GR使NF-κB的表达增强,肝损害程度加重;抑制NF-κB使GR表达增加,肝损害程度减轻.提示GR及NF-κB在严重创伤休克后肝组织细胞损伤过程中关系密切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大鼠失血性休克及再灌注过程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大鼠失血性休克前、后及再灌注24小时内分别行2DUS、彩色血流速度图(CVl)检查,脉冲多普勒(PW)测量肾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N);肾静脉流速。结果:休克后肾皮质回声增强,肾内血流分布减少,皮质血流消失;肾动静脉流速降低,肾动脉RI、PI升高。再灌注后肾内血流增多,皮质出现血流信号,肾血流速度升高,RI、PI下降。结论:超声监测能准确反映大鼠休克过程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作为无创性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15.
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全身氧动力学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全身氧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按4ml/kg,每隔0.5分次从静脉放血,观察大鼠休克过程中全身氧供给(DO2),氧消耗(VO2)和氧摄取率(ExtO2)的变化。结果:失血后1.5小时血红蛋白浓度开始显著降低,心率明显加快,失血2.0小时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此时DO2亦开始进行性下降,由于ExtO2出现代偿升高,VO2维持相对不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条件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不同条件预处理(失血预处理及吡哪地尔预处理)对由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在体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收缩反应性的影响。结果5%~10%失血预处理对休克大鼠存活率无显著改善,而吡哪地尔可明显改善休克后120min的大鼠存活率。5%失血预处理30min可上调大鼠休克后0min使用NE前后的股动脉压变化,而预处理24h可降低大鼠休克前股动脉压变化,但对休克后使用NE前后的股动脉压变化无明显影响;吡哪地尔预处理1h可降低大鼠休克前使用NE前后的股动脉压变化,而预处理24h对大鼠休克后的股动脉压变化均无影响。5%失血预处理24h可改善休克后120min大鼠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使用NE后的管径变化显著增加(P〈0.01);吡哪地尔预处理1h和24h可明显降低大鼠休克前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使用NE后的管径变化显著降低(P均〈0.05),但吡哪地尔预处理(1h和24h)均可改善休克后120min大鼠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使用NE后的管径变化显著增加(P均〈0.05);而格列苯脲可部分取消吡哪地尔的这一作用。结论吡哪地尔预处理24h可降低休克前大鼠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并可改善休克后120min大鼠SMA对NE的收缩反应性,且使休克大鼠存活率明显提高。吡哪地尔预处理24h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 1993— 2 0 0 3年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心绞痛住院、并出现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 2 4 h内是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标准 ,比较其住院期间病死率 ;并采用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 ,评估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72例患者中 ,5 1例 ( 30 % )于 2 4 h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90 % ( 4 6 / 5 1例 )和 5 6 % ( 6 8/ 12 1例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对危险度 ( OR) =6 .7,95 %可信区间为 2 .5~ 18.0 ,P<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 ,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相关 ,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休克后不同的组织器官循环和代谢存在一定的差异,损伤后反映也不一致,但其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肠组织与心肌、骨骼肌等肠外组织在休克及复苏后组织损伤的差异性.设计随机分组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骨科和第三军医大学完成,研究对象为健康Wistar大鼠48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98±32)g,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采用大鼠休克复苏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和一磷酸腺苷(AMP)含量;生化及比色法测定黄嘌呤氧化酶(X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水平.主要观察指标休克及复苏后ATP,ADP,AMP,XO,MDA和SOD水平.结果休克后肠组织、心肌和骨骼肌AT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的26.3%,30.7%和62.8%;复苏后,心肌,骨骼肌ATP含量明显高于休克组,肠组织ATP含量则略高于休克组.休克及复苏后,肠组织XO活化及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OD活力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其脂质过氧化程度较心肌和骨骼肌严重.结论休克及复苏后不同组织能量代谢变化及组织损伤程度存在差异性,肠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及损伤程度重于心肌、骨骼肌等肠外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