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岛,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太平洋岛屿和广东省大陆,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为了解江门各口岸伊蚊的分布情况,江门卫生检疫局于1998年5~10月对江门各口岸登革热传播媒介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1.1 种群调查 分别于江门、新会、开  相似文献   

2.
1978年5~11月广东省佛山地区发生一次登革热爆发流行,波及附近南海、顺德、三水、四会、广州、江门六县市。自8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在疫区进行病毒分离,共分离得三株病毒,经鉴定均属虫媒病毒黄病毒(Flavivirus)组登革Ⅳ型。本文现将这些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登革病毒及其媒介伊蚊已遍布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变暖、全球化、国际旅行和病毒变异等,是导致登革热流行不断扩张的主要因素。现在,登革热已经遍布全球六大世界卫生组织区域,125多个国家成为登革热地方性流行疫区。迄今为止,全球每年登革热的发病率估计波动在0.5亿到2亿之间,制图法评估发病率则接近4亿。为防控境外输入性登革热传入内陆口岸,总体防控措施为:一是对前往登革热疫区的出境人员提供准确的登革热疫情评估通告,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登革热防护的健康教育,降低个人感染机会;二是建立输入性登革热疫情预警监测机制,监测和评估登革热疫情对中国的输入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莆田市登革热疫情现状及流行特征,为莆田口岸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莆田市登革热疫情情况及病例个案和口岸媒介监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共报告登革热113例,疫情涉及1区6个乡镇和街道;病例基本集中在8~10月份,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结论莆田市登革热疫情具有季节性、地方性、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等特征。加强监测力度,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加强口岸查验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加大对居民的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登革热防控意识,是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虫传播给人类。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可分为Ⅰ、Ⅱ、Ⅲ、Ⅳ型)。全球每年约5 000万登革热病例,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域。近年登革热渐趋活跃,影响全球各地,在东南亚登革热已成为部分国家地方性流行病,我国有输入病例或局部暴发疫情出现。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广东省登革热最主要媒介是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主要孳生于室内室外的各种积水容器,大多数栖息于孳生地周围的绿化带等阴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莆田市登革热疫情现状及流行特征,为莆田152岸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莆田市登革热疫情情况及病例个案和152岸媒介监测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病例共报告登革热113例,疫情涉及1区6个乡镇或街道;病例基本集中在8~10月份,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结论莆田市登革热疫情显季节性、地方性、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等特征。加强监测力度,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加强口岸查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加大对居民的的健康教育,让居民自觉投入到防控登革热的运动中,是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蚊传病毒病,发生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数患者的症状与流感类似。目前,重症登革热正困扰着一些亚洲和拉美国家,该病是导致这些区域儿童住院和死亡的首要因素。媒介蚊虫控制是登革热控制的唯一有效途径。该病的发生特点是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登革热媒介伊蚊,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员交流和货物流通频繁,气候变暖,加之周边国家登革热高发等原因,处于登革热发生高峰期。在登革热疫情处置中,各地都积累了自己的疫情处置经验、对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登革热媒介控制经验的收集和整理,结合多年疫情处置的实践与思考,在登革热流行特点、媒介伊蚊控制技术、杀虫剂使用情况、抗药性产生现状、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和国内外的防控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供登革热疫情处置及其媒介伊蚊的预防控制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城镇和城郊地区,登革热病毒是导致相当数量人患病的虫媒病毒。在西太平洋、东南亚和南美洲许多国家由于登革热的高地方流行性,该疾病在这些国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热不是中国台湾的地方流行病,然而由于与东南亚邻国密切的经济往来和航空旅行,登革热病毒的不断输入导致了中国台湾本地登革热的爆发。至今夏季和秋季登革热频繁的本地爆发每次都是由单一一种输入性登革热病毒引起的,而且每次爆发后该病毒都消失了。  相似文献   

9.
登革热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蚊媒传染病。研究显示近几十年登革热的感染率和报告地区在增多,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性增加等因素促进了登革热的传播。泉州市经济活跃,又是重要的侨乡,与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登革热重疫区交流频繁,且地处亚热带,温度、湿度、年均降雨量等条件均适合登革热传播媒介的孳生,大大增加了登革热发生和传播的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医务人员对登革热诊断和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市民对登革热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评价培训工作及宣传工作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登革热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广州市区选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各3家以上,对每家医院选取当天在内科和急诊科坐诊的医生3~5名;市民则选取广州市同一个区内100名以上常住居民或暂住超过3周的外来人员。采取匿名自填和入户面对面的方法分别对医务人员和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医务人员问卷主要是有关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知识、临床知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市民问卷主要是登革热发病时的一般症状、登革热传播媒介的种类及其孳生环境等的认知情况,以及家庭、个人的防护措施。结果广州市共调查54名医务人员,100%的医务人员能正确描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98.1%的医务人员3年内接受过登革热培训及看过登革热诊疗手册,并正确描述疑似登革热病例的表现,88.9%的医务人员对怀疑登革热的病例建议同时检测血常规和登革热抗体,但只有70.4%的医务人员能正确描述登革热病例血常规情况。136位市民中有79.4%的市民知道登革热有发热症状,87.5%市民知道登革热是由蚊子传播的,60.3%的家庭有防蚊措施。结论广州市医务人员和居民对登革热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仍需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及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汕尾口岸出入境人员中登革热、疟疾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汕尾口岸2007年至2009年382名出入境人员进行登革热、疟疾监测。结果在汕尾口岸未发现登革热、疟疾感染阳性者。结论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中高危人群登革热、疟疾的监测,是预防与控制登革热、疟疾传入传出较为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人体临床表现类型多样,包括常见的登革热到高病死率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目前,登革热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病毒病,由于人口数量和流动性增加及缺乏有效疫苗,登革热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该文就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诊断技术和预防控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登革热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登革热在全球流行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是一种流行热带和亚热带的虫媒病毒病。登革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本文结合国内的病例综述了登革热的临床特点。并详细地分析了东南亚和美洲等地区近年来登革热的流行趋势及引起登革热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口岸卫生控制》2005,10(6):42-42
哥斯达黎加卫生部门2005年12月5日公布的统计显示,截至11月底,该国今年登革热的患病人数已达3.5万多人,较去年同期增长3.1倍,为历史最高纪录。该国51名出血性登革热患者中,已有2人死亡。这是哥斯这黎加自1999年以来首次报告登革热死亡病例。哥卫生部门认为,防治措施采取较晚是导致今年登革热患病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哥斯达黎加历史上的登革热发病高峰出现在1997年。当时该国登革热的患病人数为1.4万多人。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症状为突发高热伴随畏寒、关节和头部剧痛。这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气候温热地区,一般分普通登革热和出血性登革热两种,后者易致人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加强对来自登革热疫区归国人员的传染病监测。方法对2015年12月16日从入境的劳务人员检出的登革热感染者进行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根据登革热核酸检测结果,诊断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结论泰安是山东最大的劳务输出地区,每年都有一万多名劳务人员输出,遍布非洲,东南亚等疟疾、登革热高发地,归国劳务人员的登革热监测是一项重要工作,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传染病检测水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人群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近期,广州市登革热处于高发季,已出现多区域持续多发病状态。针对登革热防控,国家卫计委发布《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本刊特选登部分内容,提醒广大读者科学防控登革热。  相似文献   

17.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登革热病毒分为4种血清型(DV-1、DV-2、DV-3、DV-4),在我国登革热疫情中4种血清型均有流行,但以DV-1流行为主。自1978年以来,我国几乎每年都有登革热疫情报道,尤其是广东省成为登革热的重灾区。2014年广东省有登革热感染者达4万多人,这一疫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公众对登革热认识不足,影响了公共卫生防治措施的效果,现针对这一现象,从该流行病分布规律、病毒病原学特征、相关疾病临床特点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要:目的 分析2005-2013年中国大陆登革热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基于2005-2013年中国大陆各区县登革热病例数据,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导入Excel和Arcgis 10.0软件,开展统计及制图分析,掌握登革热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2005-2013年中国大陆共报告8107例登革热病例;每年各省登革热本地病例(≥ 10例)纳入统计,本地病例为6 693例;输入性病例1 196例。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生位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和河南6省,病例大多集中在云南和广东。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在国内分布是由东南沿海、南部区县向中部、华北区县扩张的,输入性病例数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云南边界区县;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来源国是由东南亚,向非洲、美洲扩张的,主要位于缅甸、老挝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结论 中国大陆登革热疫情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和云南边境,疫情较严重是广东和云南;输入性病例主要来源是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输入性病例影响登革热本地流行。  相似文献   

19.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历史上许多热带、亚热带国家曾暴发流行过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本文就登革热的流行现状及国际旅行者应如何防止感染登革热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登革热风险指数及应对体系,为深圳市登革热疫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深圳市2005—2015年登革热媒介监测、病例监测数据,分析有关登革热和风险评估资料,确定风险评估指标及指标评判的内容与依据。结果根据深圳市登革热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在布雷图指数、诱蚊诱卵指数及登革热新发病例数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深圳市Ⅰ~Ⅳ级登革热风险指数等级,登革热风险指数分级预警信息划分为4个等级:感染风险非常高(Ⅰ级)、感染风险高(Ⅱ级)、感染风险中等(Ⅲ级)和感染风险低(Ⅳ级)。结论深圳市登革热风险指数及应对体系在预防控制登革热疫情暴发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