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等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大川芎复方释药系统等的实践研究,结合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并界定其概念,同时阐明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架体系、基本类型、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客观地提出了研究难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药物释药系统产品市场与中药复方释药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作者从世界药物释药系统市场和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概况出发,提出了中药复方释药系统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期采用制剂技术,将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和作用通过改变复方中效用组分的不同释药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  相似文献   

3.
杨明  郑琴  万娜 《世界科学技术》2007,9(5):12-15,24
复方释药系统是当今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一般是以精制的提取物入药,设计成同步释放、均衡释放、两步定位释放或pH梯度释放,以期达到药物的协同配伍或延长效用等目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应从方剂中寻找设计依据,通过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的变化以适应不同征候、不同治疗时期的用药为目的.运用现代制剂手段使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和作用通过改变复方中效用组分的不同释药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充分表达原中药复方的组方意图和功效.  相似文献   

4.
从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现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方释药系统是当今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一般是以精制的提取物入药,设计成同步释放、均衡释放、两步定位释放或pH梯度释放,以期达到药物的协同配伍或延长效用等目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应从方剂中寻找设计依据,通过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的变化以适应不同征候、不同治疗时期的用药为目的。运用现代制剂手段使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和作用通过改变复方中效用组分的不同释药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充分表达原中药复方的组方意图和功效。  相似文献   

5.
愈肠宁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药复方释药系统是在借鉴西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依附现代医药理论研究清楚的复方物质基础,将其按复方配伍原则组合成不同释药单元,在体内完成释药过程,从而充分发挥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治疗理念。作者从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概况出发,以愈肠宁为模型药物,初步提出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并客观地指出目前中药复方释药系统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中药多成分复杂性、物质基础不明确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中药现代剂型研究系统思路。现代中药制剂必然要考虑中药多组分的性质和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作者提出针对中药组分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采用多元化的制剂技术和层次化的释药方式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该文深入阐述了中药多元释药系统构建思路、理论依据、制备技术和评价体系以及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构建以提高中药组分生物利用度为核心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理论与技术平台,为中药制剂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郁丹红  黄洋  贾晓斌  朱静  刘丹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889-2893
目的:建立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释药特性评价方法.方法:考察紫外分光光度法与HPLC测定各释药单元溶出曲线的相似性;HPLC评价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单个释药单元以及形成多元释药系统后的体外释药特性,同时评价各释药单元体外释放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的葛根黄酮微丸、丹酚酸微丸、川芎酚酸微丸、丹参酮微丸4种释药单元的溶出度曲线具有相似性;HPLC测定多元释药系统的各释药特性表明各单元无相互影响.结论:可利用HPLC测定的单一指标成分来表示组分的释放,初步构建的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改善了难溶性组分的溶出,整体上表现出速释和缓释结合的特征,符合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工牛黄对中药复方HY凝胶剂直肠给药体外释药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直肠立式扩散池法,以总多糖、总生物碱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直肠和直肠黏膜两种模型,考察不加人工牛黄、加不同浓度人工牛黄对中药复方凝胶剂体外释药的影响,并对释药数据进行不同方程的拟合。结果中药复方凝胶剂在8 h基本完全释药,所有样品中多糖和生物碱释放规律均符合Higuchi方程。单位面积累积释放量:4%人工牛黄中药复方凝胶剂2%人工牛黄中药复方凝胶剂不加人工牛黄中药复方凝胶剂。结论人工牛黄具有良好的促透作用,加4%人工牛黄中药复方凝胶剂直肠给药体外累积释药量显著高于不加人工牛黄中药复方凝胶剂,且具有缓慢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9.
应答式释药系统能在特定时间、位点并根据生物节律变化释放药物,有效克服了机体耐药性,具有保护药物、局部靶向、抑制酶活性及记忆与表达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多个化药制剂品种上市。该文主要综述了该释药系统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同时考虑复杂中药(复方)中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尝试提出了基于中药组分应答式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以期"抛砖引玉",为该递药系统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评价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制剂的疗效。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4周造模成功后,将存活的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扶正化瘀原方浸膏组(以下简称"原方组",34.52 g/kg,相当于体60kg正常成人每天的用量)、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39.218 g/kg组(等同于扶正化瘀原方剂量)、19.609 g/kg组、9.805g/kg组、模型组。4周后处死,通过检测生化指标(肝功能和肝组织羟脯氨酸)、肝脏病理等变化,对照原方评价该制剂的疗效。结果:较模型组相比,原方组与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19.609 g/kg组各组肝组织羟脯氨酸(215.69±13.05 vs167.38±17.38、161.95±6.20)、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1.67±13.42 vs 76.03±8.08、75.90±6.16)、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50.36±19.55vs 123.35±7.29、117.23±5.39)均有明显降低;较模型组相比,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19.609 g/kg组肝组织血清白蛋白(26.81±1.5632.24±0.54)、血清总胆红素(11.57±2.93 vs 7.33±0.31)有显著改变,原方组有明显改变,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39.218g/kg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也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变;对大鼠肝纤维化胶原沉积半定量Ridit分析则仅有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19.609g/kg组有显著意义;图像分析则以原方组(14.43%)、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39.218g/kg组(13.28%)、19.609g/kg组(10.23)、9.805g/kg组(25.63)和模型组(23.124%)均有显著意义。结论:19.609 g/kg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制剂治疗DMN大鼠肝纤维化疗效明确,并且所含生药量约是扶正化瘀原方的一半,虽然临床上从未发生过患者因服用扶正化瘀复方出现中毒的事件,但提示潜在的氢氰酸毒性较扶正化瘀原方大为减少,并且有增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一种茶碱时辰给药系统释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一种用于哮喘的夜间治疗的具有"慢速-快速"双相释药特征的茶碱时辰给药系统,并考察其释药机制。方法分别以磷酸钠和氯化钠为内外层渗透推动剂,制备双层片片芯(tablet-in-tablet core),并包以半透膜组成给药系统。考察包衣膜厚度对茶碱释放的影响及溶出过程中系统内微环境的变化过程。结果包衣膜在溶出过程中维持完整,包衣增重不影响系统双相释药的特征,增重范围控制在15~22mg·片-1时该给药系统具有理想的释药曲线。释药过程中系统内部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中,系统内渗透压由11000降低至4000mmol·L-1,系统内pH值由7.0上升至11.2以上。结论本试验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慢速-快速"双相释药特征的茶碱时辰给药系统,其释药受系统内微环境的渗透压及pH值调节。快速释药阶段系统微环境pH值升高,茶碱溶解度在此pH条件下增大,渗透压及增大的溶解度同时作用加速了茶碱释放。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化学、生物学及药学等领域日新月异的进步,相关现代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中药单体的药效和药代研究的进展,为中药走向国际提供了基础。如何获得目的中药单体成为目前研发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中药单体的筛选方法、不同筛选类型原理、局限性及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治疗慢性胆囊炎中药小复方为例,探讨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有机结合实施处方剂量配比和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文以特征性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初步判定处方组成,进而利用正交设计对均匀设计优化结果进行取舍与确定。并依据不同因素自身及相互间交互作用F检验结果及各药性味主治理论,对复方内部的配伍关系加以科学诠释,对组方配伍结果做出合理判定。结果: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及比例为赤芍15g、X17g、枳壳13g、槟榔13g、当归1.8g。结论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相结合,可以克服两者单独为用筛选处方时各自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最佳的筛选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治疗慢性胆囊炎中药小复方为例,探讨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有机结合实施处方剂量配比和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文以特征性药效学指标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初步判定处方组成,进而利用正交设计对均匀设计优化结果进行取舍与确定。并依据不同因素自身及相互间交互作用F检验结果及各药性味主治理论,对复方内部的配伍关系加以科学诠释,对组方配伍结果做出合理判定。结果: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及比例为赤芍15g、X17g、枳壳13g、槟榔13g、当归1.8g。结论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相结合,可以克服两者单独为用筛选处方时各自存在的不足,从而获得最佳的筛选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发提供思路。方法:系统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注册和审批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新药注册、专利和文献,进行信息学统计;分析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若干关键技术领域的进展。结果:中药缓控释制剂论文、专利和药品注册等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加强,针对成型技术、释放度、吸收动力学和体内药动学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进展,但在研究方法学上存在重要缺陷,多局限于单组分评价和套用化学药缓控释制剂评价方法,亟待建立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中药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方法。结论: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取得明显进步,但需要加强新药研发和注册,其评价理论亟待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合适的释放介质,用于魔芋胶为载体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体外评价。方法采用压制包衣法制备魔芋胶包衣片;制备含大鼠盲、结肠内容物,内容物降解酶和β-甘露聚糖酶的3种体外释放介质;通过测定不同pH、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比较魔芋胶包衣片在不同介质中的药物释放及衣膜溶蚀情况,筛选合适的体外释放介质。结果酶的活性研究表明,在体外释放37℃,pH 6.8介质条件下,内容物降解酶和β-甘露聚糖酶可保持较高活性(为最大酶活性的80%~90%);体外药物释放及衣膜溶蚀研究表明,在含酶介质中,魔芋胶包衣片的药物释放及衣膜溶蚀随酶浓度增加而加快(P<0.05),具有结肠定位释放特性;在含0.1 g·L-1(酶活性6.27 U·mL-1)β-甘露聚糖酶、1.0 g·L-1(酶活性7.32 U·mL-1)盲结肠内容物降解酶、50 g·L-1大鼠盲结肠内容物的3种介质中,包衣片药物释放及衣膜溶蚀情况相似。结论含0.1 g·L-1(酶活性6.27 U·mL-1)β-甘露聚糖酶的pH 6.8磷酸盐缓冲液可有效模拟体内结肠环境,用于魔芋胶为载体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体外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药物溶出/吸收仿生系统(DDASS)研究雷公藤双层片的体外释放和跨膜透过特征,并考察其与该制剂在Beagle犬体内过程特征的体内外相关性。 方法: 以雷公藤定碱为指标成分,考察雷公藤片及雷公藤双层片在转篮法中的释药特征,研究其在DDASS模型体外连续、动态、实时的释放和跨膜透过特征;考察2种制剂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相应的体内外相关性。 结果: 雷公藤双层片中雷公藤定碱在转篮法和DDASS中释药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呈溶蚀释放机制。与雷公藤片相比,雷公藤双层片中雷公藤定碱在Beagle犬体内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相对生物利用度174.88%。在DDASS模型释放/跨膜透过特征与Beagle犬体内吸收特征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优于转篮法溶出特征与Beagle犬体内吸收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论: DDASS模型可有效评价雷公藤双层片中雷公藤定碱的体外释放及体内吸收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早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终止妊娠前后配合中药口服,对照组未服用中药。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全部完全流产,流产率达100%,对照组流产率为83.3%,2组流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药物流产终止早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分析比较目前中药名翻译常用的各种方法,从音译的多重优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弘扬等方面探讨中药名音译的必要性,并通过国内外对中药名音译的接受度的统计分析论述这一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