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棘豆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结构特征和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豆属植物内含有多种成分,其中的生物碱类成分既是毒性成分,又具有很好的生理活性。综述了从棘豆属植物中分离鉴定的生物碱类成分并首次对其中的喹诺里西啶类和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做了详细的结构特征分析和生理活性总结,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棘豆属植物所含的生物碱类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研究甘肃棘豆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普通硅胶柱色谱对甘肃棘豆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运用超导核磁(NMR)及高分辨质谱(HR-ESI-MS)等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资料的已知化合物波谱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甘肃棘豆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鼠李柠檬素(1)、鼠李柠檬素-3-O-β-D-半乳糖苷(2)、鼠李柠檬素-3-O-β-D-半乳糖-4′-O-β-D-葡萄糖苷(3)、(±)-10-甲氧基美迪紫檀素(4)、7β-羟基-β-谷甾醇(5)、7α-羟基-β-谷甾醇(6〗)、5,11-豆甾二烯-3-醇(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大豆皂醇B(10)、大豆皂苷Ⅰ(11)、大豆皂苷Ⅱ(12)、DL-3-O-甲基-肌醇(13)。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藏民族药镰形棘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使用常压硅胶柱层析法对镰形棘豆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NMR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染料木素(Ⅰ)、7-羟基二氢黄酮(Ⅱ)、苯乙基肉桂酰胺(Ⅲ)、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Ⅳ)。结论化合物Ⅲ为首次从镰形棘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从宁夏有毒植物黄花棘豆的地上部分总生物碱中首次分得4种生物碱单体,经光谱分析并与标准品或文献对照,证实它们同属喹诺里西啶衍生物类,分别鉴定为黄华碱、臭豆碱、白羽扇豆碱和鹰爪豆碱。  相似文献   

5.
棘豆属(Oxytropis DC.)是多年生草本、半灌或灌木豆科植物,全世界约有350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寒带及其干旱和高山地区。在我国棘豆属植物约有150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镰形棘豆O.falcata Bunge是棘豆属的一种药用植物,主要产于我国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生长在海拔2700-4300m的河滩、沙地、沟谷、山坡、灌木林、草甸,资源丰富,藏药称“莪大夏”,是我国青藏高原常用的民间草药之一。据《晶珠本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记载其根及根茎或全草入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藏药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并通过波谱分析技术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藏药镰形棘豆中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甲氧基二氢黄酮(Ⅰ)、7-羟基二氢黄酮(Ⅱ)、(S)-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Ⅲ)、(S)-5,7-二羟基二氢黄酮(Ⅳ)、2′,4′-二羟基双氢查耳酮(Ⅴ)、2′,4′,4-三羟基查耳酮(Ⅵ)、鼠李素(Ⅶ)、臭豆碱(Ⅷ)、β-谷甾醇(Ⅸ)、β-胡萝卜苷(Ⅹ)。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从急弯棘豆Oxytropisdeflexa(Pall)DC.全草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蜂花酸(Ⅰ),β-谷甾醇(Ⅱ),五味酯甲(Ⅲ),山奈酚(Ⅳ),槲皮素(Ⅴ),山奈酚-3-O-6″-乙酸吡喃葡萄糖甙(Ⅵ),紫云英式(Ⅶ),异槲皮甙(Ⅷ),山奈酚-3-O-6″-丙二酰毗喃葡萄糖甙(Ⅸ),上述成分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木脂素Ⅲ和黄酮甙Ⅵ,Ⅸ在豆科棘豆属植物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小花棘豆,又名醉马草,为豆科棘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省区。本研究所用者系采自南疆库车地区。学名为Oxytropis glabra DC。据记载,本植物有毒,并有麻醉、镇静和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关节痛、牙痛、神经衰弱等症。本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均未见报道。国外仅对同科属植物Oxytropis muricata等的化学成分,作了一  相似文献   

9.
蒙药多叶棘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药多叶棘豆是蒙医常用药,具有清热、消肿、止血、伤口愈合等功能。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药用植物,现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探讨棘豆止咳散中多叶棘豆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网络药理机制。方法利用中药数据库(TCMID)搜索多叶棘豆单味蒙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的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关键作用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多叶棘豆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的作用机制,借助Clue Go对关键作用靶点进行基因分析和KEGG富集。结果共得到86个多叶棘豆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的作用靶点,富集分析其生物过程与细胞缺氧反应、炎症反应最为密切,KEGG分析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最为显著,靶点肿瘤坏死因子α与有强烈的结合活性。结论基于中医异病同治理论,预测出棘豆止咳散中多叶棘豆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哮喘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棘豆止咳散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镰形棘豆的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 (250 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4 nm;柱温:30℃.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国家药典委员会)进行分析.结果 构建了镰形棘豆药材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论 该方法准确,快捷,重现性好,可作为镰形棘豆药材的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产自内蒙古地区的16批多叶棘豆蒙药材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建立了以芦丁为对照品,三氯化铝显色后测定吸光度,计算总黄酮含量的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优选提取条件.结果:取药材粉末0.5 g,以25 mL 50%甲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超声提取30 min为多叶棘豆最佳提取条件.在此条件下,测得16批多叶棘豆总黄酮的含量为8.60~36.01 mg/g.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可为多叶棘豆的后续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豆科苦马豆属植物苦马豆Sphaerophysa salsula果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苦马豆果皮中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豆甾—3—酮(5α—stigmast—3—one,Ⅰ),5α—豆甾—3,6—二酮(5α—stigmasta—3,6—dione,Ⅱ),豆甾—4—烯—3—酮(stigmast—4—en—3—one,Ⅲ),3β,6β—豆甾—4—烯—3,6—二醇(3β,6β—stigmast—4—en—3,6—diol,Ⅳ)。结论 化合物Ⅰ—Ⅳ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14.
苦瓜属(Momordica Linn.)隶属葫芦科(Cucurbitaceae),约80种,多数种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我国产4种,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四环三萜及其苷类、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及其苷类,以及甾体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等其他类成分。该属植物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过敏、镇痛、降血压等多种药理活性。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苦瓜属植物的药用价值,现综述1980年以来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镰形棘豆止血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藏药镰形棘豆提取物的止血、促凝血作用.方法 镰形棘豆总提取物给小鼠连续灌胃5 d,测定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溶液部位分别连续灌胃给药5 d,测定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复钙时间(RT).结果 镰形棘豆总提物各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缩短出血时间、凝血时间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的CT、PT、RT缩短率最大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镰形棘豆具有较好的止血、促凝血作用,其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为止血作用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6.
金鸡菊属植物原产北美、非洲南部及夏威夷群岛等地,后被引入我国,该属植物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炔类、苯丙素类、萜类、甾类等化学成分。该属植物具有调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及抗菌等活性,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综述了金鸡菊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金鸡菊属植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野牡丹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30年的文献报道,野牡丹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鞣酸类、甾体类和萜类等,其中黄酮和可水解鞣酸类成分为本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本属中的多种植物作为传统中药广泛被用来治疗痢疾、腹泻、溃疡、支气管炎与及妇科炎症等疾病。文章综述了野牡丹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概况,并按其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此属植物资源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8.
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从镰形棘豆中分离得到的13个黄酮类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黄酮类化合物对SMMC-7721、Hela、A549、MGC-803、MDA-MB-231、LOVO 6种人癌细胞株的影响.结果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人癌细胞株增殖的作用,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 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抗肿瘤药物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藏药镰形棘豆对SMMC-7721人肝癌细胞活性、线粒体膜电位,细胞色素C(Cyt C)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镰形棘豆总黄酮0.05、0.075、0.1g/L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24h后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镰形棘豆总黄酮作用于SMMC-7721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总体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对凋亡相关蛋白Cyt C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镰形棘豆总黄酮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的生长,呈浓度依赖关系;镰形棘豆作用后可观察到凋亡细胞的比例升高;可导致细胞的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降低,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中、高剂量组的细胞中Cyt C及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镰形棘豆总黄酮诱导SMMC-7721细胞的凋亡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并且与影响Cyt C及Caspase-3的表达有关。为镰形棘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鹅掌柴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鹅掌柴属(Schefflera)系五加科(Araliacea)植物,该属植物全球约有200种,广布于两半球的热带地区,部分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我国有38种,2个变种,主要分布在西南经中南之东南部。其中有十余品种在民间作为药用植物。近年来,国内外对鹅掌柴属植物的研究逐渐增多,现就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毒理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1化学成分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类化合物,另外还有甾体化合物、挥发油、长链烯烃、有机酸、偶氮、醌类等成分。1.1三萜类成分[1-6]鹅掌柴属植物中已发现的三萜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