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以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彩色眼底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 )、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的渗出型AMD 56只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 ab 0.5 mg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随访资料。治疗前56只患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为25.1个 ,FFA和(或)ICGA检查均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OCT检查视网膜厚度平均为303.45 μm。Ranibizumab注射治疗次数2~8次,平均治疗次数为3.1次。治疗后随诊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诊时间8.7个月。回顾分析时,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3、6、9、12个月的视力 (ETDRS字母数)、视网膜厚度、CNV病灶渗漏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
56只眼治疗后末次随诊检查时,ETDRS视力表字母数平均为38.5个,字母数较治疗前提高13.4个(t=-3.193,P<0.01)。其中,视力提高≥15个字母数者22只眼,占39.3%;视力下降>15个字母数者2只眼,占3.6% 。 视网膜厚度平均为191.35 μm,较治疗前下降112.1 μm (t=5.193,P<0.01)。 CNV渗漏停止者12只眼,占21.4%;渗漏减少者33只眼,占58.9%;无明显改变者9只眼,占16.1%;新发生病灶1只眼,占1.8%。治疗后5只眼有短暂视物模糊,3只眼有轻度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均在1周内消失。
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安全性高。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60-163)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连续12个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22例渗出型AMD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8.2±9.3)岁.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为便于统计分析,视力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患眼BCVA 0.01~0.9,平均BCVA 0.26±0.22,平均logMAR0.76±0.44;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 182~559 μm,平均CRT值为(302.62±90.18)μm.眼压均正常.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 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12个月.每次治疗后1h和治疗后1d行眼压检查.每一个月均采用首次治疗前的方法和设备行视力、眼压、眼底、OCT检查;3个月行FFA、ICGA检查.22例患者中,完成了12个月随访者13例.13例患者平均logMAR 0.74±0.37,平均CRT值为(305.77±99.69) μm,平均眼压为(12.07±3.93)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治疗过程中视力、CRT变化.结果 所有患眼治疗后1个月,平均logMAR为0.52±0.32,与首次治疗前平均log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8,P<0.05);治疗后3个月,平均logMAR为0.37±0.27,与首次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7,P<0.05).完成12个月随访的13只眼,治疗后1、3、12个月平均logMAR分别为0.51±0.34、0.35±0.26、0.34±0.30,与首次治疗前平均logMA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3,5.438,4.756;P<0.05).治疗后1、3个月平均CRT值分别为(228.85±54.93)、(231.00±38.94) μm,与首次治疗前平均CR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4,3.199;P<0.05);治疗后12个月平均CRT值为(262.92±70.48)μm,与首次治疗前平均CR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8,P>0.05).前3次治疗视力提高最快,6只眼视力从0.1~<0.5提高到0.5及以上;随访第1个月时CRT降低幅度最大.玻璃体注射ranibizumab后1h眼压升高,1d后降至治疗前水平.随访中未见眼内感染等与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每一个月玻璃体腔注射1次ranibizumab可以提高患眼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
方法
经视力、眼压、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或(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21例渗出型AMD 患者的21只眼纳入治疗。 患者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6例6只眼。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686岁。矫正视力:数 指/10 cm~0.9,logMAR视力为0.89±0.21。病程10 d~2年。平均眼压(14.96±2.65 )mm Hg(1 mm Hg=0.133 kPa)。CNV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FFA或(和)ICGA检查均 有明显的荧光素渗漏;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28.45±18.54) μm。PDT治疗按照 PDT治疗AMD(TAP)研究组和维替泊芬PDT治疗(VIP)研究组的方法进行。3 d后在表面麻醉下给予1.5 mg 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后第1、3、6、12个月随访。
结果
末次随访时,矫正视力:数指/10 cm~1.5,logMAR视力为0.42±0.18,与治疗前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视力提高4行以上者6只眼,占 28.57%;提高2~4行者9只眼, 占42.86%;视力稳定或波动在1行以内者6只眼,占28.57% ;无视力下降者。治疗后平均眼压(15.20±2.41)mm Hg,与治疗前平均眼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或(和)ICGA检查CNV完全闭合13只眼,占61.90%;大部分闭合8只眼,占38.10%。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157.67±19.32)μm,与手术前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AMD的CNV疗效较好,能较明显提高视力 ,促使CNV渗漏停止或减轻,促使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安全性高。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64-167) 相似文献
4.
重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在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治疗应用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的应用是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治疗中的重大突破,但作为一种新兴疗法,其疗效持久性、药物副作用、药物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正逐步显现。充分认识该疗法的局限性以及应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加强临床监测,提倡个体化治疗,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IV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效果,分析治疗无效的原因.方法 开放性、单一治疗组的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的17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确诊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行第1次IVB治疗.此后第6、12、24、36、48周分别行第2、3、4、5、6次IVB治疗.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眼底照相、OCT检查,于治疗前及第6、24、52周行FFA和ICGA检查.以末次随访患者BCVA所见字母数增加、不变或减少<5个为治疗有效,字母数减少≥5个为治疗无效;观察其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治疗无效患眼治疗前后OCT测得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病变最大处视网膜厚度( MRT)变化以及FFA和ICGA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 18只眼中,有效12只眼,占66.67%;无效6只眼,占33.33%.无效眼治疗前平均CMT、MRT为506.83、635.33μtm,治疗后平均CMT、MRT为446.17、563.67 μm;治疗后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60.67、71.67 μ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2,-0.943;P=0.116,0.345).FFA及ICGA检查发现,治疗无效的6只眼中,3只眼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区域内,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病灶反复活动,第6次治疗后病灶均出现大片状瘢痕化.另3只眼在第3次治疗后黄斑区病灶面积扩大,荧光渗漏,CNV呈花环样;第6次治疗后,黄斑区荧光渗漏较第3次治疗后减轻,部分病灶瘢痕化.OCT检查发现,治疗无效眼神经上皮脱离减轻,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光带较治疗前光滑,但仍有增厚、隆起,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结论 IVB治疗渗出型AMD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治疗无效的原因可能与CNV活动性强、病灶范围扩大以及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区域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 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患者28例3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典型性为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5只眼,轻微典型性CNV者9只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显示黄斑区视网膜下液(SRF) 11只眼,视网膜内液(IRF) 23只眼.所有患者常规行PDT治疗后3~7 d再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治疗后每1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OCT检查.OCT检查发现SRF和(或)IRF增多,或连续注射2次后,积液较上次随访无明显变化,但视力下降≥1行者行再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若无视网膜积液者,或连续2次复查显示积液较上次随访无明显变化,且视力无下降者停止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患眼的视力变化情况、视网膜厚度变化和bevacizumab注射次数.分析治疗后视力的相关影响因素,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与CNV类型、治疗后视网膜是否有积液之间的关系;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次数与CNV类型、SRF、IRF之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后6个月,患眼平均BCVA (44.9±21.3)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9.4±10.2)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8,P<0.01).患眼平均CRT为(177.1±95.8) μm,较治疗前下降(184.6±214.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0,P<0.01).患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总次数为63次,平均注射次数为(1.9±0.9)次.治疗后6个月的视力仅与治疗前视力相关(r=0.802,P<0.01);与治疗前病灶大小(r=-0.183)、视网膜厚度(r=-0.089)、CNV分型(r=0.053)和OCT积液分型(r=0.139)均无相关性(P>0.05).SRF患眼治疗后BCVA的变化多于IRF患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P=0.035).CNV类型(t=-0.076)、治疗后有无积液(t=l.159)与治疗后BCVA的变化无关(P>0.05).治疗后CRT变化与CNV类型(t=-1.028)、OCT积液分型(t=-0.020)无关(P>0.05).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的次数与CNV类型(Z=-1.505)、OCT积液分型(Z=-0.237)及治疗后视网膜是否有积液(Z=-1.194)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AMD可短期内提高患眼视力,降低患眼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 渗出型AMD患者30例30只眼,分为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每组各15例15只眼.治疗及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治疗随访时间12.5个月.其中,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zb 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注射12个月;自第一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于PDT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剂量ranibizumzb,第2、3个月分别再行相同剂量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于3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内出现重复治疗指征则重复注射1次.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3.7±1.O)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MP-1微视野计检查结果、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第1、3、6、12个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MS)平均提高值分别为1.9、3.8、5.0、5.5 dB,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MS平均提高值为2.0、4.2、3.7、4.8 dB.两组MS提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1、-0.171、1.339、0.785;P=0.943、0.865、0.173、0.898).BCVA、OCT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与BCVA之间为正相关(r=0.660,P=0.037).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内感染、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和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 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均为治疗渗出型AMD的有效方法,但后者能有效减少ranibizumzb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病理性近视CNV患者34例34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量矫正视力,同时行眼压、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治疗前患眼EDTRS视力表视力0~69个字母,平均视力(33.85±14.67)个字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210~543 μm,平均CMT(293.41±79.45) μ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0.05 ml(含ranibizumab 0.5 mg).治疗后每1个月随访1次.随访3~12个月,中位数7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及CMT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眼平均玻璃体腔注射1.68次.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13.50±9.94)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P=0.00);CMT降低(71.14±72.2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P=0.00).随访期间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CNV视力预后较好,病灶水肿消退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及二者联合治疗晚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晚期渗出型AMD的28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15只眼行PDT或抗VEGF药物单一治疗,17只眼行联合治疗.治疗后随访5~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治疗后第1、2周以及每一个月行常规视力、眼压和光相干断层扫描(()CT)检查,每3个月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视力、黄斑渗漏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平均治疗次数的差异.结果32只眼中,视力提高20只眼,占62.5%;不变9只眼,占28.1%;下降3只眼,占9.4%.黄斑渗漏消失17只眼,占53.1%;减少12只眼,占37.5%;增加3只眼,占9.4%.CRT减少23只眼,占71.8%;增厚9只眼,占28.2%.单一治疗组治疗次数2~7次,平均治疗次数(3.4±0.5)次;联合治疗组治疗次数1~4次,平均治疗次数(2.3±0.2)次.联合治疗组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单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5,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PDT、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及二者联合治疗晚期渗出型AMD均可改善患者病情和视力.联合治疗可减少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冈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为渗出型AMD并首次接受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的患者32例(41眼),均进行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彩色眼底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后采用PDT(光辐射率600 mW/cm2,光能量50 J/cm2,光照时间83 s)治疗,48-72 h后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5 mg(0.05 ml),随后根据每个月检查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治疗,重复治疗时单独注射Ranibizumab 0.5 mg,或联合PDT,或单独PD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视力(ETDRS字母数)、视网膜厚度,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情况进行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随诊12-39个月.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9.1个字母(t=-4.1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0±1.1)次/眼,重复PDT治疗(0.2±0.8)次/眼.末次检查时,41眼ETDRS视力表字母数较治疗前平均提高8.9个字母(t=-3.74,P<0.01),重复Ranibizumab注射(2.7±1.2)次/眼,重复PDT治疗(0.3±0.7)次/眼.9眼(22%)CNV渗漏完全停止,27眼(66%)渗漏范围减少,3眼(7%)无明显变化或范围扩大,2眼(5%)有新病灶发生.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19.11μm(t=4.419,P<0.01).并发症与单独Ranibizumab或PDT治疗相比无增加.结论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渗出型AMD可使视力提高,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CN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少,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伴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伴浆液性PED并行IVR治疗的23例患者2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检测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记录;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PED高度、PED容积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77±0.39,平均PED高度为(357.2±171.9) μm,平均PED容积为(0.741±1.012) mm3,平均CFT为(317.9±73.8)μm.治疗方法为手术室无菌条件下常规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每一个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此后根据随访情况按需注射.以末次治疗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BCVA、PED高度、PED容积及CFT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1±0.27,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1,P<0.05).23只眼中,视力提高17只眼,视力稳定4只眼,视力下降2只眼.治疗后患眼平均PED高度为(247.7±171.7)μm,平均PED容积为(0.337±0.498) mm3,平均CFT为(302.5±89.3) 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眼平均PED高度、平均PED容积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2、2.502,P<0.05);平均CFT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眼内炎、葡萄膜炎等眼部不良反应.结论 IVR能安全有效地治疗伴有浆液性PED的渗出型AMD,提高患者视力,降低PED高度,减小PED容积.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诊断治疗是国内外眼底病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进入临床应用之后,不仅促进了AMD治疗研究的进展,同时也推动了AMD诊断和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多个国家和专业学会组织为此制订了临床指南,就AMD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诊断、分型以及诊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范性说明.这些内容多数基于现有较强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AMD循证医学临床实践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制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AMD治疗临床指南,规范和优化临床诊疗实践,提高治疗水平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治疗方法试验比较(CATT)结果显示,倍伐单抗(商品名Avastin)和雷珠单抗按照相同的给药计划给药,临床观察12个月,患者视力效果等同.雷珠单抗按需求给药组在视力上与每一个月给药组等同.倍伐单抗是一个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全长单克隆抗体(MAb),能够对抗VEGF所有有生物活性的亚型,阻止VEGF和受体结合;雷珠单抗是把倍伐单抗和抗原结合部的片段分离出来,在临床上完成了4期Ⅰ/Ⅱ观察的制剂.二者在价格上悬殊巨大,倍伐单抗50美元/支,而雷珠单抗2000美元/支.在如此价格差距下,如果倍伐单抗能够改善视力和黄斑解剖,其临床应用的性价比会优于雷珠单抗.CATT研究结果支持全球继续使用玻璃体腔入路的给药途径使用倍伐单抗作为对雷珠单抗的一种廉价选择.Abstract: Comparison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treatments trials(CATT)reported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year:At 1 year,bevacizumab and ranibizumab had equivalent effects on visual acuity when administered according to the same schedule.Ranibizumab given as needed with monthly evaluation had effects on vision that were equivalent to those of ranibizumab administered monthly.Bevacizumab is a monoclonal antibody(MAb)and full-length anti-VEGF antibody that successfully prevents binding of all the biologically active isoforms of VEGF to the receptor.Ranibizumab is a isolated antigen-binding fragment (Fab)from bevacizumab using recombinant genetic techniques.Ranibizumab has been clinically evaluated in 4 Phase Ⅰ/Ⅱ studies.The cost of Avastin is $50 per dose compared with $ 2000 per dose for Ranibizumab.If Avastin could improve vision and macular anatomy,then it would not only be clinically superior to Ranibizumab.The CATT data support the continued global use of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as an effective.low-cost alternative to ranibizumab,particularly for patients paying all costs out of pocke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