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应用花生凝集素(PNA)对17例正常大鼠胃粘膜以及MNNG诱发的22例大鼠腺胃胃癌和14例异型增生胃粘膜进行了亲合组织化学研究。正常大鼠胃粘膜表面上皮不结合PNA;胃底腺PNA结合阳性率为89.6%;幽门腺PNA结合阳性率是17.6%,弥漫分布于腺上皮胞浆内;从界嵴循胃底腺至胃窦幽门腺的顺序观察,PNA结合反应显示逐渐减弱趋势;胃底腺颈、体和底部细胞的PNA结合反应也显示逐渐减弱,大鼠腺胃幽门部胃癌及异型增生腺体的PNA阳性率比正常胃粘膜的相应部位高,PNA结合反应主要沿癌变腺体的腔膜面分布或定位子细胞核上区。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鼠正常胃粘膜PNA受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鼠实验性胃癌模型表现有人类胃癌相似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应用纱化菜豆凝集素作为探针,对人体胃癌66例,正常胃粘膜10例,异型增生30例,进行亲合组织化学法研究,同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异型增生及胃癌细胞表面菜豆订素受体含量,结果以平均光密度值MOD表示,研究发现正常胃粘膜PHA受体阴性,PHA受体的分布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及分人程度有关。MOD值按轻增、中增、重增及胃癌的顺序而递增,各级间有显著性差异。图像分析技术有利于异型增生分级及其与胃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大鼠实验性腺胃粘膜癌变过程的组化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和雷尼替丁联合诱发的大鼠腺胃粘膜癌变过程作动态组织学及粘液组化观察,发现:(1)肠上皮化生首先出现于腺颈部,之后向粘膜表面或底部延伸,支持肠化起始于腺腺颈部多潜能干细胞的观点;(2)异型增生有向粘膜表面和底部增殖两种不同的发生方式;(3)腺体囊状扩张及异型囊可能是一种胃癌前期变化;(4)实验性胃癌的组织发生至少有两种方式;异型增生→胃癌和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5)粘液分泌  相似文献   

4.
用MG7-Ag和AgNOR法对30例胃癌,20例胃粘膜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31例肠上皮化生及20例正常胃粘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MG7-Ag阳性率高于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胃癌细胞核内AgNOR形态和计数与良性病变明显不同。以MG7-Ag强阳性表达和细胞核内AgNOR计数明显增多,或大小不等呈团块状分布为阳性指标,MG7-Ag和AgNOR联用,胃癌检出率达90%,显著高于单项使用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228例各种类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病理切片的复查,发现并详细地描述了不同类型异型增生腺管和上皮细胞癌变的初发点(Start point)。其形态有的是从再生腺管的腺颈部或底部以“发芽”形式,向质内浸润并分枝生长;有的是从再生腺管基底膜向侧方的间质浸润。从再生的胃上皮型异型腺管所出现的癌变多为低分化型腺癌;从肠上皮型异型腺管所发生的癌变则为高分化型腺癌。强调了胃粘膜再生性异型增生有些具有癌前性质。  相似文献   

6.
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胃粘膜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病结合模型实验45周的胃粘膜病理改变,将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和肾虚CAG组各15只。CAG造模采用主动免疫和脱氧胆酸钠和阿斯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法,脾虚证造模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肝郁证造模采用夹尾加肾上腺素注射法,肾虚证造模采用MTU饮用法。总造模时间45周。造模结束后取胃粘膜制作石蜡切片,HE、ABpH2.5PAS和中性红染色,光镜观察和形态计量。结果见各实验组胃粘膜均有明显萎缩,主要反映为胃体固有层厚度减少,胃小凹加深,胃体腺腺底厚度减少,囊状腺体增加。胃粘膜萎缩主要是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变性坏死,以及相关的胃体腺腺底厚度减少。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胃体腺的萎缩导致低级细胞和上皮、腺体的增生,包括有胃-十二指肠粘膜移行带上移,胃小凹加深,小凹上皮下侵,胃腺腺颈部粘液细胞增生,胃体部粘膜中性粘液细胞层相对厚度增加,幽门粘膜萎缩不明显或增厚,肠上皮化生,幽门粘膜酸性粘液带上移等。同时,细胞增殖增强,胃小凹酸性粘液细胞层相对厚度增加。胃粘膜萎缩带来粘膜结构的紊乱,主要见于幽门粘膜和胃小凹。各实验组胃粘膜萎缩以脾虚CAG组特别是肾虚证CAG组最为明显。肝郁CAG组可能由于造模时间长,有由实转虚的机理,因此也现胃粘膜萎缩。结果提示各CAG模型组胃粘膜有明显的萎缩表现,不同的证病结合模型有各自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7.
作者应用ABC酶标技术,以凝集素作为探针,对胃良恶性病变108例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其PHA受体检出率88.7%,不典型增生胃粘膜其阳性率为60.9%,和正常胃粘膜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胃粘膜含丰富的UEA受体;高、中、低分化腺癌UEA受体检出率为胃42.9%、粘液癌其阳性率为80.0%,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明确了凝集素受体的变化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正常胃粘膜向胃癌演进过程中对胃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胃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LI)。11例基本正常胃粘膜、32例浅表性胃炎、83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25例异型增生和10例胃癌被纳入本研究。结果 1.从正常胃粘膜、浅表型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异型增生至胃癌,胃粘膜上皮细胞PCNA标记指数进行性地升高,各阶段病变组  相似文献   

9.
采用ABC酶标法,观察了菜豆凝集素(PHA)在胃癌组织中的受体表达和分布,探讨胃癌的组织发生与凝集素受体表达的关系以及凝集素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PHA受体的阳性率为86.5%,明显高于胃良性疾病组(61.2%),和正常胃粘膜(0),PHA受体的分布与胃癌的病理分型和分化有关。提示PHA是一种有价值的胃癌标记物,对PHA受体过表达的患者进行胃镜病理随访,将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大鼠腺胃正常粘膜与异型增生和腺癌的形态定量参数指标,探讨大鼠实验性胃癌与人类胃癌形态变化的异同性。方法:利用HPIAS-1000型图象分析系统对大鼠腺胃正常粘膜与由MNNG诱发粘膜异型增生及腺癌进行形态定量研究。结果:大鼠腺胃粘膜与不典型增生细胞核八项形态定量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其中核面积,核周长,核等效直径,核体积,核长径,核形状因子六项指标(P<0.01);核短径、核长短径比(P>0.05)差异无显著性。大鼠腺胃异型增生与腺癌细胞核八项形态定量指标比较,核面积,核周长,核等效直径,核体积,核长径,核形状因子六项形态定量参数指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大鼠腺胃粘膜癌变与人类胃粘膜癌变有同样的形态学改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5例胃粘膜标本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胃粘膜EGFR均为阴性:EGFR的阳性率中重度异型增生组高于轻度异型增生组(P<0.05).进展期胃癌组高于早期胃癌组(P<0.05)。癌旁异常组织组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组(P<0.05),有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P<8.06);EGFR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结果提示,EGFR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是胃癌前病变的一项有意义的标志物,并有助于判断胃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用MNNG复制Wistar大白鼠腺胃癌。选用31只难性大白鼠,体重为110~120g,给25只大白鼠白山饮服MNNG100 mg/L为实验组,6只大白鼠给饮自来水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于实验后24、44、64、68周处死或自然死亡;对照组于44、64、68周各处死2只。于68周时处死解剖之12只大鼠小,有6只产生腺胃高分化腺癌并伴癌前病变。ConA、PNA受体的标志,发现对照组及无癌形成实验组大鼠腺胃ConA受体呈膜性分布,PNA受体除壁细胞、主细胞外,均呈阴性,于癌灶及不典型增生区显示膜性分布及浆性分布,表示糖基有改变。  相似文献   

13.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皮生长因子和受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兰春慧  吴小翎 《重庆医学》2000,29(3):196-197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癌的表达及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正常胃粘膜(n=5),各组胃粘膜异型增生(轻度n=9,中度n=6,重度n=5),早期胃癌(n=10),进展期胃癌(n=40),癌旁组织(n=27)进行研究。结果 EGF及EGFR在正常胃粘膜中均为阴性,在异型增生病变中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阳性率逐渐升高。EGF在轻、中、重  相似文献   

14.
应用抗c-myc原癌基因蛋白(p62c-myc)的单抗,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正常胃粘膜、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进行标记,发现正常胃粘膜腺体颈部偶见弱阳性表达,而胃粘膜异型增生则有较高的表达率,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的表达率分别为70%、100%及71.4%,三者之间无显著性意义。早期及进展期胃癌的表达率分别为38.9%和73.3%,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p62c-myc可能参与正常胃粘膜的增殖过程,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此基因蛋白的表达有可能作为判断胃粘膜早期癌变及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PCR-SSCP检测胃癌中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5 3基因表达及突变在胃癌发生中的地位。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 (S -P)法与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胃癌p5 3基因表达及突变。结果 p5 3蛋白表达在正常胃粘膜均为阴性 (0 / 2 0 ) ,在不典型增生为 18% (11/ 6 0 ) ,其中轻度全为阴性(0 / 2 0 ) ,中度 2 5 % (5 / 2 0 ) ,重度 30 % (6 / 2 0 ) ,明显低于胃癌的 5 8% (70 / 12 0 ) (P <0 .0 5 ) ,而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 (P <0 .0 5 )。胃癌中p5 3基因第 5外显子突变率高达 2 5 % (5 / 2 0 ) ,显著高于无突变的正常胃粘膜 0 % (0 / 2 0 ) (P <0 .0 5 )。结论 p5 3基因突变可出现于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 ,是胃癌发生的一个早期事件。在胃癌发生中p5 3基因第 5外显子突变频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Na+-K+-2Cl-共转运体(Na+-K+-2Cl-co-transporter,NKCC)的两种亚型在胃不同部位黏膜层的差异性分布及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NKCC不同亚型NKCC1与NKCC2在正常大鼠胃不同部位(胃底、胃体和胃窦)黏膜组织的分布和表达。结果①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NKCC1多分布于胃底、胃窦黏膜底部及胃体黏膜中下部,细胞膜表达最多;而NKCC2则多分布于胃体、胃窦黏膜全层及胃底黏膜上1/3部,细胞质、细胞膜均有表达。②实时定量PCR显示:NKCC1的mRNA在正常大鼠胃体表达最高,NKCC2的mRNA则在胃窦表达最高。结论正常大鼠NKCC1与NKCC2在不同部位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布及表达含量不同,NKCC1多分布在黏膜底部或中下部,NKCC2多分布于黏膜顶部或全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p53在大肠腺瘤—癌序列中的变化,以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DNA断裂原位标记法(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60例大肠腺瘤(腺瘤组)和60例大肠腺癌(腺癌组)的活检组织分别进行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并采用30例正常大肠粘膜作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AI)显著高于腺瘤各组和腺癌组(P<0.01);腺瘤各组均高于腺癌组(P<0.01)。p53在三组中的表达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在腺瘤和腺癌组中,p53阴性者的AI均高于其阳性者(P<0.05或0.01)。结论从正常大肠粘膜到腺瘤、腺癌的过程中细胞凋亡逐渐减少,表明细胞凋亡受抑制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53蛋白的表达在从正常大肠粘膜到腺瘤、腺癌的过程中逐渐增多,提示p53基因突变可能在大肠腺瘤转化为腺癌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粘蛋白MUC2,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O例正常胃黏膜及49例胃癌组织中MUC2,VEGF的表达。结果 MUC2,VEGF在正常胃黏膜中没有表达;MUQ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73.5%;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75.5%.MUQ与胃癌的病理组织分型密切相关,高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81.0%,52.6%,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黏液腺癌的强阳性表达率为77.8%,与另外两种组织学分型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VEGF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48,0.000,0.011),且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的阳性与强阳性表达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VEGF,MUC2是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子。MUC2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中表达不同,黏液腺癌中表达最强。VEGF在胃癌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尤其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MUC2,VEGF的联合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中bcl-2基因表达状况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53例胃癌中bcl-2基因的表达,并采用凋亡细胞原位检测方法对组织切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bcl-2基因在正常胃粘膜及不同胃粘膜病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bcl-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7.36%,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20.00%,25.00%,44.44%,P<0.01);异型增生组织bcl-2 nRNA表达率为75.00%,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萎缩性胃炎(P<0.05).胃癌组织bcl-2蛋白表达率为81.13%,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20.00%,31.25%,52.78%,P<0.01),异型增生组织bcl-2蛋白表达率为75.00%,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萎缩性胃炎(P<0.01).x2检验表明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凋亡细胞原位检测结果显示,bcl-2蛋白表达阳性肠化生和胃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指数显著低于bcl-2蛋白阴性组(P<0.05及P<0.01),bcl-2蛋白表达状态与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结论bcl-2基因对胃癌前组织及胃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性调控作用,细胞凋亡调控异常在胃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