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鳞癌p53和nm23蛋白联合表达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收集山东省立医院病理科1987~1992年间手术切除的85例原发性食管鳞癌石蜡标本,男性66例,女性19例,年龄30~76岁(平均56岁),肿瘤直径0.5~8.0cm(平均4.1cm)。分化程度:Ⅰ级18例,Ⅱ级46例,Ⅲ级21例。TNM分期:Ⅰ+Ⅱa期36例,Ⅱb+Ⅲ期36例,Ⅳ期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并有完整的随访记录。2-方法:做4μm厚连续切片,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DO7)和兔抗人nm23多克隆抗体分别为DAKO…  相似文献   

2.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53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胃癌组织P^53蛋白染色阳性率为36.5%,肿瘤大于5cm组,有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及Ⅲ、Ⅳ期胃癌组织P^53蛋白染色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肿瘤小于5cm、无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及Ⅰ、Ⅱ期胃癌组。  相似文献   

3.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 ̄(53)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胃癌组织P ̄(53)蛋白染色阳性率为36.5%,肿瘤大于5cm组、有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及Ⅲ、Ⅳ期胃癌组织P ̄(53)蛋白染色阳性率分别显著高干肿瘤小于5cm、无淋巴结转移和浆膜侵犯及Ⅰ、Ⅱ期胃癌组(P<0.01)。P ̄(53)染色阳性者5年存活率为21.1%,染色阴性者为50.0%,两组5年存活率差非常显著(P<0.01)。以上结果提示检测胃癌组织P ̄(53)蛋白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激光扫描技术,对Ⅰ期4例,Ⅱ期12例,Ⅲ期18例,Ⅳ期4例的卵巢癌组织及6例正常卵巢组织的DNA作C-myc基因扩增检测,分析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C-myc基因扩增率之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视黄酸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分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糜漫天  余琦 《现代免疫学》1995,15(6):340-343
本实验采用分子杂交及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研究了视黄酸(retinoicacid,RA)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分子表达和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剂量(2.5×10-4mol/L)RA处理PHA活化48h淋巴细胞,其CD25mRNA含量、CD25阳性细胞百分率和膜表面CD25分子数量均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大部分受阻于G0/G1期,G2+M期细胞仅占7.6%。而适量(2.5×10-6~2.5×10-7mol/L)RA作用后CD25分子表达和G2+M期细胞明显增加。该研究提示RA对CD25分子表达和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在自制的8株烯醇化酶(NSE)McAb中,经方阵排列滴定筛选出无交叉反应且效价较高的2株McAb,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标记物,建立了NSE-McAb双位点夹心ELISA。经直线回归方程、取代试验、阻断试验检验,该标准曲线近似直线关系,可测定标本中NSE的范围为5~50μg/L。对23例小细胞肺癌(SCLC)(Ⅰ和Ⅱ期4例、Ⅲ期7例、Ⅳ期12例).3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22例肺良性疾病(BPD)和3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SE进行了测定,SCLC的阳性率为82.6%(19/23),其中Ⅰ和Ⅱ期为50%(2/4);Ⅲ期为85.7%(6/7),Ⅳ期为91.7%(11/12);NSCLC的阳性率为3.1%(1/32),BPD阳性率为4.5%(1/22)。SCLC的显著高于NSCLC和BPD(P<0.01);SCLC的Ⅳ和Ⅲ期显著高于Ⅰ和Ⅱ期(P<0.01)。23例SCLC经综合治疗后,完全缓解组和部份缓解组血清NSE水平非常显著低于进展组和无改变组(P<0.01)。本文研究结果证明,NSEMcAb双位点夹心ELISA具有灵敏、特异和简便快速的特点,对SCLC的血清学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SC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4岁。因无诱因发热,体温37.8℃~38.5℃之间,伴咳嗽、胸痛、左颈部淋巴结肿大1个月,于1998年4月9日入院。体检:左颈部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块状,约5cm×5cm×4cm大小。X线胸片示:两肺上、中、下野见散在分布小点状、小结节状及小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密度不均。其内隐见虫蚀状小空洞影。超声影像检查:(1)肝损伤,肝肿大(左叶前后径6.4cm,右叶上下径13.3cm),脾肿大(前后径5.6cm,上下径15.4cm),少量腹水。(2)肝门区淋巴结肿大。取肿大淋巴结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580例脑脊髓液标本的病毒病原学检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对1990~1997年粤东地区5所医院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和无名热(FUO)等患者580例脑兴髓液(Csf)标本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方法 用Hep-2和BHK-21细胞进行病毒培养。结果 从113例Csf中分离出5种21个型病毒病原,检出率为19.5%。患者感染的病毒型别分布及构成比分别为:脊髓灰质炎(Polio)病毒11例(0.0973),其中Ⅰ型1例、Ⅱ型8例和Ⅲ型2例;柯萨奇(Cox)病毒54例(0.4779),其中A24型11例、B1型10例、B4型2例和B5型31例;埃可(ECHO)病毒15例(0.1327),其中24型4例、7型3例、12型2例和3、11、14、15、27、32型各1例;肠道病毒(EV)25例(0.2213),其中70型14例和71型11例;腺病毒(Adv)8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p53、EGFR和Ki-67抗原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21例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存档资料作染色观察。结果:p53、EGFR和Ki-67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9%、61.9%和71.4%。临床分期Ⅱ~Ⅳ期肿瘤(10/12)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肿瘤(3/9)(P<0.05)、肿瘤癌性成分Ⅱ级的p53阳性表达高于Ⅰ期(P<0.05)。6例在1年内死亡的病例,其中5例p53阳性染色,而5例生存2年以上的肿瘤p53免疫染色全部阴性,两组比较(P<0.05)。肉瘤成分Ⅲ级的EGFR阳性率高于Ⅱ级(P<0.05),除此而外,EGFR和Ki-67的表达和肿瘤分期、预后均无相关性。结论:肿瘤的p53表达具有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组织中内分泌细胞及其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竹林  李永国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6):341-343,T068
42例胰腺癌嗜银和亲银染色发现19例45.2%含内分泌细胞(EC),其中EC阳性率≥50%4例;高分化腺癌EC阳性率(5/20例,25%)低于中、低分化腺癌(12/19例,63.2%)和粘液癌(2/2例,100%),组织学分级I级病例EC阳性率(5/18例,27.8%)低于Ⅲ级病例(7/8例,87.5%);EC阳性病例间质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EC阴性病例;发生转移病例EC阳性率(8/14例,57.1  相似文献   

11.
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学分级与其他预后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Xu W  Zhu X  Zhang T  Tu X  Shi D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5):331-333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学分级与分型以及cerbB2 蛋白、p53 蛋白、MIB1 、雌激素受体(ER) 表达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判断潜在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参数。方法 参照Van Nuys 分类方法,对32 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按核的分级、有无坏死进行组织学分级,并将标本行cerbB2 蛋白、p53 蛋白、MIB1、ER的枸橼酸微波ABC免疫组化法染色。结果 Ⅰ级(分化好)12 例(37.5% ) ,Ⅱ级(中度分化)9 例(28.1% ) ,Ⅲ级11 例(34.4% )。Ⅲ级患者中,9 例为粉刺型,1 例为微乳头状型,1 例为实体型,Ⅲ级的cerbB2、p53 和MIB1 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高于Ⅱ级和Ⅰ级,并与Ⅰ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ER阳性率低于Ⅱ级和Ⅰ级。结论 乳腺导管原位癌Van Nuys 组织学分级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2.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组织学类型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浸润性小叶癌(ILC)的各种组织类型特点。方法:对753侵浸润性乳腺癌存档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53例浸润性乳腺癌中ILC43例(占5.71%),复查前后对ILC诊断误差率为93.02%,该组ILC平均年龄51.2岁,肿瘤平均直径3.5cm,有腋下淋巴结转移者25例(58.13%),按ILC组织形态可分出10个亚型:经典型13例(30.23%),腺泡型6例(13.95%),多形型4例  相似文献   

13.
1材料和方法87例食管鳞癌组织,其中组织学分级:Ⅰ级12例、Ⅱ级57例、Ⅲ级18例。TNM分期:T1期0例,T2期65例,T3期13例,T4期9例;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2例。44例获随访。另取10例食管镜活检的正常粘膜和1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4.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in X  Li C  Ding C  Chu Q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3):194-196
目的 了解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8例ALCL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及随访6-25个月。结果 8例ALCL占同期淋巴瘤的4.1%。平均年龄40岁,男性和女性各4例。皮肤型2例,全身型6例。临床分为Ⅰ期2例,Ⅱ期1例,Ⅲ期5例。  相似文献   

15.
输血后丙型肝炎与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献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丙型肝炎病毒(HCV)5’-非编码区(5’-NCR)和C区具有型特异性的引物建立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了25例丙型肝炎(HC)和26例抗-HCV阳性献血员的HCV RNA及基因型。结果25例HC患者HCV RNA阳性率为100.0%,26例抗-HCV阳性献血员HCV RNA阳性率为84.5%,(22/26)。25例HC中I、Ⅱ和混合型(I+Ⅱ、Ⅱ+Ⅲ、I+Ⅲ、I+Ⅱ+Ⅲ)分别占8.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单克隆抗体(MCP-1-meAb)或Losartan 拮抗血管紧张素Ⅱ(AugⅡ)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与迁移效应的可能性,为防治动脉硬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检测 VSMCs的迁移效应;以 MTT法、~3H-TaR掺入法、~3H-脯氨酸标记法和VSMCs计数评价VSMCs的增殖效应。将培养VSMCs分为 5组; 2%胎牛血清( 2%FCS)组、 AugⅡ组(其浓度为 10-10~10-6mol/L)、Losartan组(其浓度为 10-7~10-5mol/L)、MCP-lmcAb组(终浓度为 10μg/ml)和阳性对照组(含5%的酵母多糖活化血清)。结果(1) AugⅡ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促进 VSMCs的增殖与迁移效应;(2) MCP-1mcAb或 Losar-tan能有效地拮抗AugⅡ介导的VSMCs增殖与迁移效应。结论 MCP-1mcAb或Losartan对动脉硬化性疾病可能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p27表达和DNA倍体在软骨肉瘤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软骨肉瘤是常见的骨恶性肿瘤之一。其形态多变、生物学行为复杂,对软骨瘤和高分化软骨肉瘤,只凭病理组织学特征鉴别它们通常是很困难的,并且软骨肉瘤组织学分级与其生物学行为时常不一致。因此,需要更为客观可靠的指标来协助诊断,指导软骨肉瘤的分级和估计软骨肉瘤的预后。肿瘤细胞周期的研究是当前肿瘤研究热点之一,肿瘤细胞周期受一系列细胞周期调节因子控制,包括G1期细胞周期素(cyclins)和相应的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s,CDKs),CDKs活性又受一系列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物(cyclin-dependentkinaseinhibitors,CDKIs)控制。p27是新近发现的CDKIs家族之一,在细胞周期增殖和分化调控中起非常重要作用。p27蛋白主要抑制G1期cyclinE-CDK2复合物及cy-clinD-CDK4/6复合物活性,它过度表达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中期。软骨肉瘤p27表达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检测软骨肉瘤中p27表达,从而探讨p27表达与软骨肉瘤组织分级和DNA倍体的关系及其对软骨肉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十分必要。方法:36例经典软骨肉瘤未脱钙  相似文献   

18.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异常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40例原发性胃癌标本选自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普外科1998年5月~10月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组织。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1~82岁,中位年龄60.1岁。按国际统一的TNM分期法,Ⅰ期8例,Ⅱ期8例,Ⅲ期21例,Ⅳ期3例。2.免疫组化:采用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微波抗原修复,切片经多聚赖氨酸(Sigma公司)预处理以防脱片。即用型SABC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试剂公司,兔抗人p16多抗、兔抗人Rb多抗为SantaCruz公司产品,即用型鼠抗人细胞…  相似文献   

19.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对50例乳腺癌冰冻组织进行转铁蛋白受体与间质个核细胞亚群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显示:(1)乳腺癌间质浸润的MNC各亚群T细胞最多;(2)TrfR阳性组,导管浸润癌或组织学Ⅰ-Ⅱ级乳腺癌间质MNC较单纯癌,不典型髓样癌或组织学Ⅲ级为多,而在TrfR阴性组,组织学Ⅱ级乳腺癌的T细胞,巨噬细胞及NK细胞数多于组织学Ⅰ级病例;(3)TrfR阴性乳腺癌中,LeuB^+1细胞在瘤体≤2c  相似文献   

20.
伯基特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及其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Li P  Cui Q  Wang Z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4):258-261
目的 了解柏基特淋巴瘤和EB病毒的关系及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方法 采用PCR、原位PCR及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了28例伯基特淋巴瘤石蜡包埋的组织块。结果 发现8例EB病毒DNA阳性,阳性率为28.5%,8例阳性病例做了原位杂交,其中3例为阳性。27例做了p53和bcl-2免疫组化检测,生病例各为12例(44.4%)和13例(48.1%)。Ⅰ ̄Ⅱ期和Ⅲ ̄Ⅳ期p53和bcl-2阳性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