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OTE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经过短暂5年的发展和完善.隧道内镜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本文就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以及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s)等食管胃疾病的指征、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经黏膜下隧道行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术中默契的护理配合,同时术中、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术后出现气胸1例,经闭式胸腔引流5 d后好转;气腹1例,经腹腔穿刺放气及8~9 d的禁食和胃肠减压后好转;纵隔和皮下气肿6例,经保守治疗后吸收;术后发热1例,经抗生素治疗和护理后体温恢复正常.16例患者经严密的术后观察和护理,无一例出现迟发性出血、胸腔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术治疗的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块距肛缘5~15cm,切除标本最大直径1.0~3.5(平均1.8)cm,手术耗时40~70(平均51)min。术中黏膜穿孔1例,予以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术后出现下肢皮下气肿1例,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完全消退。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肠间质瘤1例,增生胶原纤维伴结节变性2例。术后随访6~30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STER技术切除直肠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STER术的2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8-73(平均52.4)岁。23例胃SMT中贲门近胃体侧11例,贲门近胃底侧4例,胃体小弯5例,胃窦大弯侧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14例,深层9例,其中5例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23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所有SMT均完整切除。切除病变直径1.5-3.2(平均2.1)cm:肿瘤切除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30-125(平均54.8)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10例,胃肠间质瘤8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膜瘤2例,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气胸伴皮下气肿3例次,气腹5例次,左侧膈下积液伴继发感染1例次,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感染病例。随访3-18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适宜部位的胃固有肌层SMT安全、有效。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且可以迅速恢复消化道完整性,避免消化道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浅表性肿瘤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 74例食管浅表性肿瘤患者按病灶周径(1/3周,1/3~2/3周,2/3周)分层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36例)和ESTD组(38例),分别行ESD及ESTD治疗,比较各组的剥离面积、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出血、穿孔及术后狭窄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剥离面积无差异(P0.05)。在病灶周径1/3周时,两组的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及2/3周时,ESTD组的手术时间[(50.7±21.3)min及(61.7±29.8)min]明显短于ESD组[(79.8±19.5)min及(119.8±35.4)min](P0.05)、剥离速度[(21.1±5.6)mm~2/min及(28.8±6.1)mm~2/min]明显快于ESD组[(14.5±3.7)mm~2/min及(15.2±5.1)mm2/min](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时,两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无差异(P0.05),在周径2/3周时,ESTD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SD组(P0.05)。ESD组中,术中出血6例,术后迟发性穿孔2例,术后狭窄10例;ESTD组中,术中出血5例,术后狭窄13例,无穿孔发生。结论 ESTD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食管浅表肿瘤,大面积食管肿瘤同传统ESD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治愈性切除率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内镜诊治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e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逐渐在我同开展.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等.患者避免了常规开腹和开胸手术的创伤。但该手术的技术难度大.且内镜所见局限于腔内.故对于消化道壁巨大的或者向腔外生长的SMT,治疗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在食管胃连接部(EGJ)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ES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EGJ处GIST患者20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0例EGJ处GIST均起源于固有肌层,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9~67(平均54.1)岁,病灶直径8-20(平均14.8)mm。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内镜切除手术.其中15例接受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4例接受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1例接受了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15-90(平均47.8)min,术中出血量5-200ml,病灶的完整切除率为100%。术中穿孔4例,气腹3例,气胸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恢复。2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平均13-2)个月的随访,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处GIST的治疗中,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通过隧道技术剥离食管大面积病变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技术与材料,在猪的食管内模拟大面积病变进行标记、远端开口、近端开口、建立隧道直达远端开口、切开两侧,剥离病变等操作。分别记录剥离面积与操作时间。结果 10处病变,直径为8~10cm,切除时间45~100min,平均62min,术中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利用隧道技术剥离食管大面积病变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文献后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5个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共4 673例患者,其中ESD组2 154例,EMR组2 519例。Meta分析显示,ES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EMR组,但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均P<0.05);并发症方面,两组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组的穿孔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低于EMR组(P<0.05)。 结论:ESD治疗EGC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但手术时间长、穿孔率高,但以上结论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阴道NOTES辅助腹腔镜下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应用经阴道NOTES辅助腹腔镜技术行肾切除术5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1(36~63)岁.其中输尿管结石并肾重度积水无功能肾4例,结核肾1例;左侧2例,右侧3例.全麻,截石位,患侧垫高约60.,于左右脐缘置入5 mm和10 mm套管;自阴道后穹窿置入10 mm套管,并由此置入腹腔镜,充分游离患肾后完整切除,装入标本袋自阴道后穹窿切口取出.结果 5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中位手术时间190(150~260)min,术中中位失血量185(150~210)ml.5例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第2天排气并进饮食.腹腔及盆腔引流管引流液少,术后第3天B超检查腹腔及盆腔无积液,先后拔除引流管.术后第7天脐部切口拆线痊愈出院,经窥阴器检查阴道后穹窿切口愈合良好.结论 经阴道NOTES辅助腹腔镜下肾切除术安全可行,较普通腹腔镜和单孔腹腔镜手术创伤更小,美容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食管隧道切口愈合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12月间成功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术后内镜复查资料.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16~58岁,平均38.5岁.术后常规使用抑酸药,分别于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统计钛夹脱落情况及食管隧道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共用232个钛夹,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钛夹脱落率分别为16.8%(39/232)、41.4%(96/232)、65.1%(151/232)及83.2%(193/232).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愈合率分别为20.0%(6/30)、86.7%(26/30)、96.7%(29/30)及100%.结论 POEM术后2周至1个月后食管切口大部分愈合,钛夹完全脱落则需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3.
NOTES技术,即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是目前最为关注的新兴微创技术之一.从开腹胆囊切除术,到现今已经相当成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及目前提出的经自然腔道胆囊切除术,充分说明微创技术已被广泛认可,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NOTES技术的提出将是外科微创手术的一次"新革命".  相似文献   

14.
经阴道入路直肠肿瘤切除术二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2例女性患者经阴道人路进行直肠肿瘤切除术即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的经过和术后情况。2例患者均为直肠肿瘤,先后于2010年6月8日和2010年8月10日实施NOTES直肠肿瘤切除。手术除脐部这一天然皱褶外,在腹部未使用辅助Trocar,术中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术后腹部无可见的瘢痕。病理诊断分别为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直肠浸润型中分化腺癌。目前,2例患者均已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夫妻双方性生活均无不适感。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手术治疗的发展使得早期消化道肿瘤以及息肉手术治疗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痛苦与经济负担.黏膜下注射能有效预防术中穿孔,是内镜黏膜下手术的主要步骤,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普通的生理盐水作为黏膜下注射液虽然安全廉价,但形成的隆起效果差、隆起时间不持久.生物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毒副作用,可以...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在韩国和日本,其适应证不断扩大。本研究旨在评估扩大适应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实施EPTR切除的4例结直肠SM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33。78岁;肿瘤位于上段直肠2例,升结肠1例.降结肠1例。4例EFTR手术均获成功并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24-80(平均48.0)min,切除肿瘤最大径为0.8.2.0(平均1.45)cm。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分别为神经鞘瘤、囊样积气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和黏膜肌层平滑肌轻度增生。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和穿孔,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腹痛、发热,其中1例出现局限性腹膜炎体征,均经禁食、静脉抗炎补液等保守治疗后好转,未行外科干预。术后随访1-30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EPTR治疗结直肠SM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US)诊断GIST的20例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共计2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其中12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4例位于直肠。病变直径0.5—3.2(平均1.6)cm。19例(95.0%)患者的病变全部完整剥离,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ESD手术时间60-150(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3例(15.0%)ESD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裂孔,均未中转开腹手术修补。术后随访期2—12个月,19例病变完整剥离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9.
对38例胆囊疾病患者经自然腔道内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术中转开腹手术;术后住院2.5d出院。提出术前消除患者对新术式的恐惧和抵制心理,做好脐部皮肤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处理疼痛,保持敷料干燥,预防切口感染是其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20.
对38例胆囊疾病患者经自然腔道内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术中转开腹手术;术后住院2.5d出院。提出术前消除患者对新术式的恐惧和抵制心理,做好脐部皮肤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处理疼痛,保持敷料干燥,预防切口感染是其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