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凝治疗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50例),普通肝素组(50例)和介入溶栓组(50例,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介入溶栓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98.0%比82.0%比72.0%),P0.05或0.01;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比较,介入溶栓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3±0.3)分、(1.6±0.4)分比(1.0±0.2)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6.0%、18.0%比4.0%)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效果优于普通肝素,但是单纯的抗凝治疗并不能使病情完全缓解,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评价了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肝素抗凝治疗和血管内溶栓治疗的方法、药物剂量、用药时间、联合治疗及其与血管再通、临床预后和副作用的关系。重点评价了血管内机械碎栓的效果,并强调了联合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肝素的使用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肝素的使用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对于符合ST段抬高的AMI溶栓标准的病例(63例)给予尿激酶1.5×106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于30min内静脉输注溶栓。治疗组(31例)于溶栓后即刻给予普通肝素1000U/h持续静脉输注48h。对照组(32例)于溶栓后12h后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结果治疗组尿激酶溶栓2h再通率80.0%,对照组溶栓后2h再通率54.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后即刻静脉输注肝素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改善病人预后,且未见严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无条件做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发病3h内符合溶栓条件的104例AMI患者实施瑞替普酶(Reteplase)溶栓治疗。溶栓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给予吸氧、镇静、止痛、心电监护。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300mg,静脉推注肝素5000IU,然后2min内静脉推注瑞替普酶10MU,间隔30min再静脉推注10MU。第1次静脉推注肝素1h后开始静脉点滴肝素700-1000IU/h,持续24-48h。结果104例AMI患者中有94例溶栓后符合冠状动脉再通指标,可判断为再通,再通率为90.4%。住院死亡7例(6.7%),脑出血1例(0.96%),消化道出血3例(2.9%),牙龈出血17例(16.3%)。结论基层医院对AMI患者在无条件做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肺动脉栓塞(PE)合并矛盾性栓塞(PDE)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探讨PE合并PDE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7年1月我院6例PE合并PDE的临床资料。对急性期合并脑PDE采用脱水治疗、加用或不加用溶栓抗凝治疗;对合并脑以外PDE急诊采用选择性溶栓、抗凝或拉栓治疗。对卵圆孔未闭(PFO)或房间隔缺损(ASD)采用手术或介入伞堵封闭。结果:1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及PFO缝闭术,3例行PFO介入封堵,1例行ASD介入封堵,1例PFO未治疗。4例PE经手术或溶栓治愈,2例长期抗凝治疗缓解。随访3个月至7年,1例PFO未治疗的患者于2年后再发脑PDE,另5例未再发PDE,随访检查PFO或ASD封堵器无移位,无右向左分流。心功能Ⅰ级4例,Ⅱ级1例,Ⅲ级1例。结论:1.急性期对脑以外PDE应行急诊溶栓、抗凝或拉栓治疗;对脑PDE应行脱水加用或不加用溶栓抗凝治疗。2.手术或介入治疗闭合心内外右向左分流是根治PDE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的影响,我们观察了45例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22例尿激酶溶栓治疗和21例心肌梗塞常规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其结果为: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血栓自溶率为42.2%,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脉再通率为68.2%,常规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再通率为14.3%.三组间有显著差异(X~2=12.78,P<0.01).结论是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能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提高梗塞相关冠脉再通率,但血栓自溶缓慢,冠脉再通延迟,对挽救梗塞区域心肌坏死作用不大.然而,对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心肌缺血区域的供血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左心导管术后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患儿进行溶栓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9年1月至2009年4月,对左心导管术后并发股动脉血栓形成的16例患儿(男5例,女11例)进行溶栓治疗.首先经外周静脉途径溶栓,无效后再采用经对侧股动脉插管途径进行溶栓治疗.给予肝素100 U/kg,随后予尿激酶30 000~180 000 U冲击剂量后,以10 000~50 000 U/h静脉泵入维持至足背动脉恢复搏动.结果 16例患儿的年龄为(2.6±1.9)岁,身高(85.3±13.1)cm,体重(11.2 ±3.8)kg.同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15例,明显减弱1例.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例,非紫绀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4例,其中12例接受介入治疗.所有患儿经抗凝溶栓治疗后下肢缺血症状均恢复,其中3例患儿经对侧股动脉插管溶栓后成功,11例经外周静脉溶栓成功,另2例患儿给予肝素及解痉药物后恢复.术中所用肝素(950 ±682)U,尿激酶(295 357±198 770)U.溶栓起效时间(7.25 ±5.31)h.2例患儿溶栓后髂外动脉存在轻度残余狭窄,余患儿应用股动脉血管超声随访2周均提示管腔通畅.结论 采用尿激酶对左心导管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患儿进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当经外周静脉途径溶栓无效时,应尽早采用经对侧股动脉插管途径进行溶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用尿激酶(UK)脑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检测44 例急性脑梗塞( 发病6h 内) 患者溶栓前及溶栓治疗后30min、8h 、24h、72h、7d、14d、21d 静脉血中血浆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 、D- 二聚体(D- Dimer)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UK 治疗后,机体凝血及纤溶系统均明显活跃,但纤溶系统增强持续时间长于文献报道的静脉溶栓纤溶系统活跃持续时间。结论 脑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期间,不论闭塞血管是否立即再通,均应在2~3 周内给予抗凝、降纤等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尿激酶溶栓和皮下注射国产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82例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即大剂量尿激酶溶栓组11例、小剂量尿激酶溶栓组73例、低分子肝素钙组98例.结果大剂量尿激酶溶栓组14 d基本治愈率,有效率比较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小剂量尿激酶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14 d基本治愈率、有效率相近.结论早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的影响,我们观察了45例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22例尿激酶溶栓治疗和21例心肌梗塞常规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其结果为: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血栓自溶率为42.2%,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脉再通率为68.2%,常规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再通率为14.3%。三组间有显著差异(X^2=1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窦内尿激酶溶栓与单纯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的CVST住院患者.收集其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其中主要的治疗方法分为窦内尿激酶溶栓和单纯肝素抗凝.根据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转归,mRS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结果 共纳入CVST 36例,其中18例窦内尿激酶溶栓,18例接受单纯肝素抗凝治疗;21例转归良好,15例转归不良.窦内尿激酶溶栓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94.4%对66.7%;x2=3.850,P=0.041)和6个月时转归良好率(72.2%对44.4%;x2=3.827,P=0.046)显著高于单纯肝素抗凝组.转归良好组接受窦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显著性高于单纯肝素抗凝组(60.0%对18.2%;x2 =5.360,P =0.02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窦内尿激酶溶栓治疗为CVST患者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1.085,95%可信区间1.024 ~1.361;P =0.023),而高凝状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85,95%可信区间0.049 ~0.611;P =0.004).窦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组无一例患者发生有症状脑出血.结论 血管内局部尿激酶溶栓可改善CVST患者转归,优于单纯肝素抗凝.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失败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补救性静脉溶栓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失败的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失败病人8例,立即给予50 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行静脉补救性溶栓治疗。结果 8例病人中有6例在溶栓后(2.6±0.8)h出现再灌注,实现临床再通。临床再通与造影显示再通完全符合。结论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未能及时开通罪犯血管的病人,可以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补救性溶栓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疾病。通过静脉溶栓治疗等血运重建手段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以挽救濒死心肌和降低死亡率。但在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后常规应用普通肝素维持静滴剂量达到25μkat/h,但患者的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仍然<50秒,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提示该患者存在明显的肝素抵抗现象[1]。最终导致冠状动脉再次闭塞,溶栓失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1例AMI溶栓后应用普通肝素抗凝过程中出现肝素抵抗的原因及如何避免出现肝素抵抗,对指导溶栓治疗具有一定价值。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3年1月~2006年2月我院AMI住院…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肺栓塞(A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由于起病急、临床变化范围大,极易误诊,病死率高。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来确诊为APE患者溶栓前后心电图变化的特征,探讨心电图在诊断APE的价值及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自2001年10月~2005年2月,我院确诊为APE并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35~85(平均68)岁。发病到溶栓的时间2h~21(平均5·4)d不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溶栓17例,100mg溶栓11例,尿激酶150万单位溶栓5例。同时配合肝素抗凝治疗。用同步12导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进一步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 4例符合溶栓标准的 AMI超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应用重组链激酶 (r SK) :15 0万 U用 10 ml生理盐水溶解 ,再加入 10 0 ml 5 %葡萄糖液体中 ,60 min内静脉滴入。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指征执行 1996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溶栓后 90 min及溶栓治疗 3周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比较相关闭塞血管开通情况。结果 在 3 4例溶栓治疗患者中 ,2 7例达临床再通指标 ,其余 7例在 2 4h内延迟再通。 2 7例再通者中 ,2 1例做冠状动脉造影 ,其中 19例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 (TIMI)血流 3级以上。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患者及时做出诊断 ,尽早开始溶栓治疗 ,可明显提高相关闭塞血管的开通率  相似文献   

16.
比较31例尿激酶(UK)及14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辅以阿斯匹林及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t-PA组与UK组相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8.6%与58.1%(P>0.05);脑、消化道及呼吸道出血并发症在t-PA组稍多,而UK组以局部皮肤出血较多.血管再通组心力衰竭、严重性心律失常、室壁瘤及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率较低,但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再通组病人心脏破裂的发生明显低于未再通组(0与17.6%P<0.05).本研究提示静脉t-PA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UK,有条件者可以首选t-PA.溶栓再通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室壁瘤、心梗后再缺血的发生,特别是心脏破裂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抗凝疗法对超早期脑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接受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抗凝组37例,溶栓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40例;两组均于溶栓后24h口服拜阿司匹林,随访1个月.结果 抗凝组溶栓后血管再闭塞3例,发生率为8.1%,且发生血管再闭塞的时间晚,均发生于溶栓7d后;对照组溶栓后血管再闭塞9例,发生率为22.5%,其中7例发生于24h内,2例介于24~72 h.结论 超早期脑梗死溶栓后6h给予抗凝治疗能降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率,在监测各项凝血指标情况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31例肺栓塞误诊原因及不同治疗方法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肺栓塞诊断方法及误诊、误治后果 ,观察肺栓塞溶栓和 或抗凝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据首发症状、初步诊断、辅助检查等分析误诊原因 ,31例肺栓塞分别采用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及对症治疗。结果 :9例用尿激酶溶栓 +抗凝治疗者治愈 2例 ,显效 2例 ,好转 4例 ,无效 1例 ,总有效率 88 9% ;8例单纯抗凝治疗者治愈 1例 ,显效 1例 ,好转 4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 75 % ;对症治疗组 14例 ,仅好转 3例 ,无效 11例 ,总有效率为 2 1 4%。溶栓及抗凝治疗中未见严重出血及其他副作用。结论 :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延误诊断与病死率呈正相关。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以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观察溶栓抗凝治疗对急性肺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9例肺栓塞患根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同位素肺灌注扫描或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对其中3例行静脉溶栓加抗凝治疗,6例行肝素抗凝治疗,以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或胸部X线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3例均痊愈,抗凝组3例有效,3例死亡。结论:应提高对肺栓塞的警惕性,减少误诊率;尿激酶溶栓治疗优于肝素抗凝治疗,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对有溶栓适应症应首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为介入组与溶栓组,每组中74例。介入组患者给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组患者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时LVESV、LVEDV、LVD、FS及EF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介入组患者的LVESV、LVEDV、LVD、FS及EF与溶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在治疗的第2周与第4周的LVESV、LVEDV、L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与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患者在治疗的第2周与第4周的LVESV、LVEDV、L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与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显著的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