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左室肥厚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1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测得24h平均血压、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结果患者被分为血压1、2、3级三组(46例、41例、38例)和无左室肥厚(74例)、左室肥厚(51例)两亚组,比较各组患者的TO和TS值.结果:TO值:高血压3级组TO值显著大于高血压2级及1级组[(-0.87±1.14)%比(-1.86±1.19)%比(-2.48±1.75)%],且高血压2级组显著大于高血压1级组(P<0.05~<0.01);左室肥厚组较无左室肥厚组TO值[(1.08±1.19)%比(-0.15±0.45)%]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值:高血压3级组TS值显著小于高血压2级及1级组[(1.55±1.06) ms/RR间期比(2.33±1.48) ms/RR间期比(3.76±1.87) ms/RR间期],且高血压2级组显著小于高血压1级组(P<0.05~<0.01);左室肥厚组较无左室肥厚组TS值[(3.02±1.08)ms/RR间期比(4.76±1.75)ms/RR间期]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心率震荡异常越显著,合并左室肥厚者较无左室肥厚者心率震荡异常显著;心率震荡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及坎地沙坦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2级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治疗(8-16 mg坎地沙坦,每日1次)前后及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O升高,TS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TO降低,TS升高(P〈0.01或〈0.05)。结论高血压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提示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坎地沙坦可有效降压,并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并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震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设置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设置为对照组,采用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24 h动态血压检测仪对其进行双动态监测,比较其心率震荡指标、血压昼夜节律指标。根据Lown氏分级法将疾病组分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亚组、不良室性心律失常亚组,比较组间心率震荡指标。根据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将疾病组分为杓型亚组、非杓型亚组,比较组间心率震荡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心率震荡、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的窦性心律震荡初始值(turbulence onset,TO)、动态心率震荡(turbulence dynamics,TD)均高于对照组,其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室性心律失常亚组的TO、TD均高于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亚组,其TS低于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亚组的TO高于杓型亚组,其TS、TD低于杓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率震荡指标中的TO(r=0.725,P=0.001)、TD(r=0.704,P=0.003)、血压昼夜节律指标与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TS(r=-0.713,P=0.002)与室性心律失常呈负相关。结论心率震荡、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将窦性心率震荡、TD、血压昼夜节律作为判断高血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及其多因素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86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心率变异(SDNN)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参数,并进行TO、TS与年龄、LVEF、LVEDD、SDNN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TO明显升高,TS明显降低(P〈0.01);AMI组中,TO、TS与年龄、LVEF、LVEDD、SDNN相关。结论AMI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以成为评价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室性期前收缩(PVs)后窦性心率震荡(HRT)进行检测分析,并与心率变异(HRV)、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探讨HR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AMI患者分死亡组8例,存活组28例,检测分析HRT、LVEF及HRV指标。HRT:震荡初始(TO)即PVS后窦性心率加速现象,中性值为0,TO〉0异常;震荡斜率(偈)即PVS后窦性心率减速现象,TS值〉2.5ms/RR,TS〈2.5ms/RR为异常;HRV:24h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及LVEF等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TO〉06例;TS〈2.5ms/RR4例;存活组TO〉07例;TS〈2.5ms/RR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DNN、LVEF死亡组较存活组降低,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先加速后减速现象消失是AMI患者独立的高危指标。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窦性心律震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 1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室肥厚组及单纯高血压组,46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HRT和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并分析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与LVMI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左室肥厚组及单纯高血压组均显示TO升高、TS降低,左室肥厚组变化明显(P均〈0.05)。TO与LVMI呈负相关(r=-0.387,P=0.015),TS与LVMI呈正相关(r=0.626,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损害参与了高血压的左室重构机制,且其损害程度可能伴随左室重构过程而加重。  相似文献   

7.
窦性心率震荡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室性期前收缩(PVS)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基础心率这些多因素的常规变量,对窦性心率震N(HRT)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有PVS者297例。分别计算HRT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并将TO、TS与年龄、性别,基础心率,病史这些常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及组间比较。结果年龄对TO、TS均有影响(P值〈0.01)。病史对TO、TS均有影响(P值〈0.01及〈0.05)。两性之间TO、TS无差异(P值〉0.01及〉0.05)。无心脏病史者,性别和心率与TO、TS均有相关性(P值〈0.01)。有心脏病史者,性别和年龄与TO、TS无相关性(P值〉0.05)。结论年龄对TO、TS均有影响。器质性心脏病史者TO高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TS低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旨在评价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人选冠心病患者60例(观察组),同期体检者排除器质性心脏病60例(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人选者均接受BETHUNE十八导联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进行处理后测量计算窦性心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两项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观察组)HRT明显消失或减弱,TO明显升高,TO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Ts明显下降,偈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TO、TS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有相关性(P〈0.05);观察组TO、TS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O.05)。结论冠心病患者HRT明显消失或减弱。HRT可能成为评价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其危险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伴室性早搏的糖尿病、冠心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07例,计算其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O值明显升高,TS值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冠心病组比较,TO、TS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率震荡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室性期前收缩(PVS)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伴PVS的高血压者(A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PVS者(B组)各70例,记录其24h动态心电图(DCG)。分别计算HRT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T0明显高于B组(P〈0.01),偈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弱,提示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1.
吸烟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吸烟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现象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45例吸烟患者及39例非吸烟患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窦性心率震荡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 吸烟患者中TO较非吸烟患者明显升高(P〈0.05),TS明显降低(P〈0.05)。结论 吸烟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2.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律震荡(HRT)的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早的患者187例,选择同期有室早而无器质性心脏病100例作对照组,分别检测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TO)和窦性心率震荡的斜率(TS):将窦性心率震荡分类为HRT1(TO〈0且TS〉2.5ms/RR间期)、HRT2(TO≥0或TS≤2.5ms/RR间期)、HRT3(TO≥0且TS≤2.5ms/RR间期),分别对不同心功能分级,存活组及死亡组进行分析。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与对照组比较TO、T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05)。在心功能Ⅲ级与Ⅳ级时HRT2,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同分级心功能的窦性心率震荡分类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窦性心率震荡分类亦有显著性差异(HRT1p〈0.01,HRT2p〈0.05,HRT3p〈0.01)。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室早后窦性心率震荡减弱或消失现象,窦性心率震荡对其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有完整资料的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期前收缩(PVS)者(A组)93例。另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有PVS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90例做对照组(B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心脏超声及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计算HRT指标: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值及窦性心搏R—R间距的标准差(SDNN)。应用SPSS10.10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TO为0.97±1.90%,TS为3.35±2.76mm/RR,SDNN为81.03±22.51ms,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33.40±7.49%,左室舒张末径(LVEDD)为60.30±7.01mm,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TO与LVEF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3,(P〈0.05);TO与SDNN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5,(P〈0.05)。TS与LVEF、SDN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6及0.246,(P〈0.01)。TS与LVEF、LVEDD、SDNN的回归方程为:TS=-0.639+0.02388EF+0.01934LVEDD+0.01085SDNN,P=0.023(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或消失,此值可能成为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率震荡(HRT)的新指标-动态心率震荡(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HRT各指标与传统高危预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5例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和32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动态心率震荡(TD)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平均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心衰组与对照组HRT各指标的差异,及其与传统高危预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心衰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TS和TD低于对照组(p〈0.05);心衰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平均心率与TO正相关,与TS负相关;TO与SDNN、LVEF呈负相关,TS与SDNN、LVEF呈正相关(p〈0.05);TO与TS负相关(p=0.004);TD与平均心率、SDNN、LVEF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心衰组HRT明显减弱,尤以TD和TS变化显著;新指标TD在测量时不受平均心率等因素影响,提示与TO、TS相比,TD可提供更客观预测价值,HRT可作为慢性心衰患者预后评估又一项新的高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学指标-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心率变异性时阈指标(SDNN)、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关系,从而探讨其对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2例,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计算TO、TS与SDNN、LVEF、LVED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CM组T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3.384±5.45)%VS(-6.08±3.76)%,P〈0.05;DCM组T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5.76±5.33)ms/RR间期VS(12.68±5.84)ms/RR间期,P〈0.05。DCM患者中TO与SDNN、LVEF、LVEDD间有明显相关性。结论DCM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减弱,HRT可能成为评价DCM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一个新指标,可用来预测DCM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冠心病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冠心病者60例(A组),有室性期前收缩(PVS)无器质性心脏病者160例(B组)。分别计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TO阳性率大于B组(λ^2=10.703,P〈0.001),A组TS阳性率大于B组(X^2=21.716,P〈0.0001)。A组TO值大于B组(0.244与-2.086,P〈0.0001);TS值小于B组(7.337与15.514,P〈0.0001)。B组TO、TS与性别均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均有相关性(P〈0.05、P〈0.01)。A组TO、TS与年龄、性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者HRT明显消失或减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伴有室性早搏的老年DM合并CHD患者46例(DM+CHD组)、老年DM非CHD患者52例(DM组)和老年健康人56例(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和DM+CHD组TO值明显升高[(0.43±2.11)比(1.64±2.79)比(3.72±3.32)],TS值明显下降[(11.33±1.29)比(9.26±2.05)比(6.96±2.62)],P均〈0.05;多支病变较单支病变有TO上升,TS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窦性心率震荡可作为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窦性心率震荡指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对63例确诊为UAP的患者(UAP组)和49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其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根据GRACE评分UAP患者被进一步分为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比较各分组间HRT指标的差异和HRT异常的发生率。结果:UAP组震荡初始(TO)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30±1.53)%∶(0.08±1.79)%,P〈0.01];震荡斜率(T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90±0.56)∶(4.22±3.77),P=0.001]。UAP组不同危险分层亚组中,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有TO增大、TS减小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高危组TO则显著增大[(0.55±1.61)%∶(2.05±1.21)%,P〈0.01]、TS显著减小[(2.20±0.59)∶(1.71±0.44),P〈0.01]。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HRT2异常率有升高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x2=2.385,P=0.063),高危组HRT2异常率显著升高(x2=9.227,P=0.01)。结论:结果提示窦性心率震荡指标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高危分层的一项新的心电学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MH)及白大衣性高血压(WCH)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2例(EH组)、MH患者26例(MH组)、WCH患者29例(WCH组)、正常血压者30例(NT组)。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计算各组HRT的两个参数初始震荡(TO)与震荡斜率(TS),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EH组、MH组及WCH组较NT组TO增大、TS降低(P均<0.01),TO、TS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P均<0.01);而EH组、MH组及WCH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H、WCH、EH患者的HRT均明显减弱,提示MH、WCH与EH患者一样存在自主神经损害,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期前收缩(PVS)患者47例为A组,有PVS但无器质性心脏病者45例为B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心脏超声及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计算HRT指标: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值及窦性心搏R—R间距的标准差(SDNN)。结果:A组的TO、LVEDD明显大于B组[(0.96±0.18)%:(-2.81±3.12)%,(60.31±0.72)mm:(47.66±2.62)min];TS,SDNN,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B组[(3.36±2.75)mm/RR:(9.18土6.16)mm/RR,(81.03±22.51)ms:(123.26±20.33)ms,(33.42±7.08)%:(63.88±4.89)%,P均〈0.001]。TO与LVEF呈负相关(r=-0.174,P〈0.05),TS与LVEF呈正相关(r=0.246,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起始升高,震荡斜率下降,它可能成为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