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广西壮族与汉族成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18年1~5月的4 166例体检数据,分别计算壮族和汉族的高血压患病率,并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进行分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壮族和汉族人群高血压总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比较,45~54岁壮族高于汉族(P<0.00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比较,45~54岁壮族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段的汉族男女性(P<0.05)。男性、腹型肥胖、高总胆固醇、高三酰甘油、年龄45~90岁、超重和肥胖、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体重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广西壮族及汉族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居于全国中等水平,两族患病率差异主要体现在45~54岁年龄段。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体内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阿司匹林对CHF患者凝血状态的影响。 方法:60例CHF患者为试验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30例,非阿司匹林治疗组(B组)30例,健康对照组(C组)15例。A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75mg/d,B组仅用常规抗心衰治疗。试验第1天和治疗2周后检测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 结果:CHF患者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v-W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心功能越差,这些指标升高越明显。A、B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v-WF水平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A组与B组之间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值相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CHF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阿司匹林并未在改善心衰高凝状态上有优势,提示其应用于CHF患者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体内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阿司匹林对CHF患者凝血状态的影响. 方法60例CHF患者为试验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30例,非阿司匹林治疗组(B组)30例,健康对照组(C组)15例.A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75mg/d,B组仅用常规抗心衰治疗.试验第1天和治疗2周后检测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 结果CHF患者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v-W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心功能越差,这些指标升高越明显.A、B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v-WF水平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A组与B组之间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值相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CHF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阿司匹林并未在改善心衰高凝状态上有优势,提示其应用于CHF患者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5.
因围体外循环(CPB)期血液受到一定的损害,术后易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且诊断其发生的确切原因和机制较困难。因此,积极寻找围CPB期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病因和机制,对于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该文就围CPB期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常温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凝血及纤溶机制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例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社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D-二聚体和血栓弹力图等进行了连续监测和临床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循环下术中及术后当天凝血功能下降,纤溶系统活性显著增高,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术后第一天起机体逐步进入高凝状态瘩同时伴有纤溶。因此,术后应慎用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等促凝物质,以免发生血栓形成和加重纤溶。  相似文献   

7.
妊高征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下简称妊高征)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普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妊高征发生的主要环节,因此引起的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为此,2002年12月至2004年1月,我们对36例妊高征患者的有关凝血及纤溶指标进行了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凝血机制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研究老年心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的特点.方法 行心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术中全血活化凝固时间以及维持正常全血活化凝固时间所需的肝素总用量;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患者静脉血液中的6-酮-前列腺素F1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脱落的内皮细胞计数以及内皮细胞死亡率,在术前、体外循环30 min和1 h及术后32 h的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中全血活化凝固时间均维持在肝素化的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所使用的肝素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的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6-酮-前列腺素F1α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体外循环30 min和1h以及术后32 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内皮细胞计数在术后32 h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老年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对体外循环的耐受性较差,在心脏直视手术实施体外循环时,需要做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李玉才 《山东医药》2010,50(35):45-46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同期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32例(肝硬化组)及一般资料与其匹配的健康查体者45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g).结果 肝硬化组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加重PLT、PCT逐渐降低,而MPV、PDW逐渐升高(P均<0.05);肝硬化组APTT、PT、TT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g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加重APTT、PT、TT逐渐升高,而Fig逐渐降低(P均<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指标均有异常变化,且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此对临床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判断出血倾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先天性心脏病小儿体外循环下凝血指标的变化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确诊为先心病的维吾尔族、汉族患儿各75例。于术前、出室、术后24 h 3个时间点分别采血,观察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的变化,以及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浓缩红细胞用量、血浆用量等一般资料。结果维吾尔族、汉族小儿不同时间点PT、APTT、FIB、TT、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维吾尔族组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32.12±12.23)ml比(89.25±12.15)ml,t=2.521,P=0.015],浓缩红细胞用量[(156.08±17.25)ml比(102.12±12.21)ml,t=1.285,P=0.020]、血浆用量[(180.15±15.13)ml比(110.28±20.25)ml,t=2.214,P=0.038]均大于汉族组小儿。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先天性心脏病小儿体外循环下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浓缩红细胞用量以及血浆用量维吾尔族小儿多于汉族小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壮、汉族老年人体质状况及变化特征。方法按中国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相关测试方法对广西壮、汉族老年人身体形态、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等进行测试对比分析。结果身体形态方面:2005年,壮、汉族男性身高、体重差异显著(P<0.05),女性胸围差异非常显著(P<0.01);2010年,壮、汉族男性身高和皮褶厚度和差异显著(P<0.05);女性身高、体重差异显著(P<0.05,P<0.01)。身体功能方面:2005年,壮、汉族男女安静心率、收缩压、肺活量差异显著(P<0.01);2010年,壮、汉族男性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显著(P<0.01)。身体素质方面:2005年,壮、汉族男性坐位体前屈、握力差异显著(P<0.05,P<0.01),女性反应时差异显著(P<0.05);2010年,壮、汉族女性坐位体前屈差异显著(P<0.01)。结论壮汉族老年人总体体质得到增强,身体形态有向腹型肥胖方向发展趋势,部分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下降,汉族老年人身体功能整体优于壮族。  相似文献   

12.
检测22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ville brand因子(VWF)等凝血指标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C蛋白活性(PC:A)等抗凝指标,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是期胰腺癌患者的PT、APTT明显延长(P〈0.01),Ff、VWF升高(P〈0.01),AT-ⅢA%降低(P〈0.0  相似文献   

13.
谷化剑 《山东医药》2010,50(1):100-100
近年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SAP)时胰腺微循环障碍是关键性早期事件。为进一步了解凝血、纤溶系统在SAP发病中的作用,本文探讨了SAP患者出凝血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复合血凝酶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乌司他丁复合血凝酶组(A组)、乌司他丁组(B组)、血凝酶组(C组)及对照组(D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全身肝素化前(T1)、肝素中和后10min(T2)、术后12h(T3)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数(PLT)和凝血三项(PT、aPTT、Fb),观察术后6h、24h胸腔引流量及总量。结果各组一般资料及肝素化前的PLT、凝血三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T2、T3时PLT和Fb较T1时减少,PT、aPTT较T1时延长;A、B、C三组在T2、T3时的PLT及Fb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T]时A组PLT为(145.7±51.3)×10^9/L,Fb为(3.97±1.1)g/L;B组PLT为(131.4±46.7)×10^9/L,Fb为(3.21±0.13)g/L;C组PLT为(133.1±41.7)×10^9/L,Fb为(3.17±0.15)g/L;对照组PLT为(105.4±65.8)×10^9/L,Fb为(22.58±0.17)g/L],A组增高更明显(P〈0.05);A、B、C三组在T2、T3时PT及aPT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T3时A组PT为(17.7±1.4)s,aPTT为(41±6)s;B组PT为(22.1±1.5)s,aPTT为(48±8)s;C组PT为(23.3±0.8)S,aPTT为(47±3)s;对照组PT为(26.9±1.6)s,aPTT为(57±8)s],A组缩短更明显(P〈0.05);A、B、C组术后6h、24h引流量及总量少于对照组(JP〈0.05)[A组术后引流总量为(573±89)ml,B组为(784±87)ml,C组为(796±89)ml,对照组术后引流总量为(1256±114)ml]。A组引流量及总量少于B、C两组,B组与C组术后6h、24h引流量及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凝血酶对凝血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两者复合使用对凝血功能有更好地保护作用,可减轻术后非外科性出血,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15.
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引起血栓前状态 ,促进血栓形成 ,导致栓塞并发症。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可以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血液指标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以及评价华法林抗凝疗效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 :房颤患者 6 2例 ,男 2 8例 ,女 34例 ,平均年龄 (5 6 2± 10 8)岁。房颤病程≥ 6个月。排除血液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明显影响血液指标的疾病。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 :所用仪器为美国ATL公司Ultramark 9HDI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经食管探头频率为 5MHz。左心房 /左心耳血栓为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AT1)拮抗剂对高血压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 4 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及 2 0例与高血压病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 (Fbg)、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P 选择素、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随后 4 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 2组 ,依那普利组 2 0例 ,10~ 2 0mg ,每日口服 ;氯沙坦组 2 0例 ,5 0~ 10 0mg ,每日口服 ,治疗 8周 ,治疗后测Fbg、vWF、P 选择素、PAI 1。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组治疗前Fbg(P <0 .0 1)、vWF(P <0 .0 0 1)、P 选择素 (P <0 .0 5 )、PAI 1(P <0 .0 5 )显著高于对照组 ,药物治疗后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较用药前Fbg、vWF、P 选择素、PAI 1均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两组间凝血纤溶指标降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 ,依那普利与氯沙坦抗高血压治疗时可改善其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术中不同自体血回收方式对患者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分为A、B两组,均为30例。A组为观察组,全部术野出血用自体血液回收机离心洗涤后于手术结束前回输体内。B组为对照组,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将肝素化后的术野出血直接吸回体外循环系统停机前回输体内,鱼精蛋白拮抗后机器余血打入输血袋,于手术结束前静脉回输。对两组患者麻醉前、体外循环中及术毕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四项指标的测定,记录停机后两组激活凝血时间(ACT)及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和输注异体血用量,并对以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及异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PLT)均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术毕观察组Hb和Hct值较体外循环中明显回升,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仍略低于术前。④两组术毕PLT、PT、APTT和TT均明显低于术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期间自体血回收对患者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不明显,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8.
常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及纤溶机制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例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围术期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α_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D-二聚体和血栓弹力图等进行了连续监测和临床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循环下术中及术后当天凝血功能下降,纤溶系统活性显著增高,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术后第一天起机体逐步进入高凝状态并同时伴有纤溶.因此,术后应慎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促凝物质,以免发生血栓形成和加重纤溶.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小板参数、部分凝血指标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培红  张学芝 《山东医药》2002,42(19):52-52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日益受到临床关注。我们检测了 4 0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血小板参数及部分凝血指标 ,旨在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脑梗死组为 4 0例脑梗死患者 (男 35例 ,女5例 ,平均年龄 6 5岁 ) ,根据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检和 CT检查结果确诊 ,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986年 ) ,且未经任何溶栓治疗。对照组为 30例健康查体者(男 2 2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5 8岁 )。两组均抽取静脉血 ,分别测定血脂、血小板参数及部分凝血指标。表 1 两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x± s) 检测指标 脑梗死组 对…  相似文献   

20.
背景 COVID-19病情严重程度与凝血指标、炎症指标异常等存在一定关系。目的探讨凝血指标、炎症指标与COVID-19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5月收治的COVID-19患者28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预后将其分为存活亚组(n=231)和死亡亚组(n=49)。另选取2020年3—9月本院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存活亚组与死亡亚组一般资料、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凝血指标、炎症指标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PT长于对照组,血浆FIB、D-D水平及血清CRP、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存活亚组年龄小于死亡亚组,冠心病发生率和血浆FIB、D-D及血清CRP、PCT水平低于死亡亚组,PT短于死亡亚组(P <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2.869,95%CI(1.497,5.500)]、冠心病[HR=3.796,95%CI(1.680,8.579)]、PT[HR=2.596,95%CI(1.703,3.957)]、血浆D-D水平[HR=2.289,95%CI(1.473,3.557)]及血清CRP[HR=2.542,95%CI(1.607,4.021)]、PCT[HR=2.596,95%CI(1.724,3.910)]水平是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血浆FIB水平、血浆D-D水平、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诊断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2[95%CI(0.542,0.641)]、0.665[95%CI(0.616,0.711)]、0.680[95%CI(0.631,0.725)]、0.690[95%CI(0.642,0.735)]、0.632[95%CI(0.583,0.680)];PT、血浆D-D水平、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预测COVID-19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536[95%CI(0.479,0.596)]、0.593[95%CI(0.533,0.651)]、0.603[95%CI(0.543,0.660)]、0.637[95%CI(0.577,0.693)]。结论年龄、冠心病、PT、血浆D-D水平及血清CRP、PCT水平是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凝血指标、炎症指标对COVID-19诊断及其预后预测并无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