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AF)已被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管理指南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证明。与射频消融相比,冷冻球囊消融具有学习曲线短、操作时间短、患者痛苦少等特点,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膈神经麻痹作为常见手术并发症,值得学习及积极预防。以下就冷冻球囊消融治疗AF并发膈神经麻痹的认识做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第一代冷冻球囊与第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关于两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疗效及安全对比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对两代球囊关于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膈神经麻痹发生率、手术时间、曝光时间、3月及1年无复发率等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209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代冷冻球囊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RR=0.99,95%CI:0.99~1.00,P=0.03),手术时间、曝光时间、3月及1年无复发率优于第一代冷冻球囊,而膈神经麻痹发生率却高于第一代球囊(RR=0.57,95%CI:0.41~0.80,P0.05)。结论第二代球囊能带来更好的手术疗效,而膈神经麻痹却高于第一代球囊。  相似文献   

3.
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1、59岁,在行冷冻球囊消融术中出现膈神经损伤。1例患者3个月左右膈肌活动开始逐渐恢复,症状基本消失,5个月左右膈肌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另1例患者术后72 h膈肌活动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肺静脉隔离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经冷冻球囊导管行肺静脉隔离(PV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获得了临床研究证实;目前国内外指南都已将冷冻球囊消融作为房颤消融PVI的标准疗法。冷冻球囊消融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短暂性膈神经麻痹、食道损伤等;消融术后出现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首先考虑与消融后肺静脉狭窄相关,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认识的提高,静脉狭窄目前已很少发生;消融术后肺动脉高压亦是左房僵硬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一种经射频导管消融术后较为罕见的并发症,目前尚未见冷冻球囊消融后该并发症的报道,我们在此报道一例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出现左房僵硬综合征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的患者,指南推荐导管消融为首选治疗方案【1-3】。对于PAF以及持续性心房颤动(persistent AF)的患者行导管消融时,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为治疗的基础【4-5】。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导管消融为逐点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CA)。RFCA通过组织加热损伤达到肺静脉隔离的效果,虽然应用广泛,但是逐点消融很难对肺静脉进行连续性环状透壁损伤,即使对于大中心有经验的术者来讲仍旧是一项挑战。 1978年Gallagher报道了第一例使用冷冻消融治疗药物无效的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6】;2010年,第一代冷冻球囊系统(Arctic Front)应用于临床;2012年,第二代冷冻球囊系统(Arctic Front Advance)开始于临床应用。冷冻球囊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 CBA)技术学习曲线短,易于被电生理医生掌握。2016年发表的FIRE AND ICE试验证实了与盐水灌注大头射频消融相比,CBA在PAF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发面不劣于RFCA【7】。CBA作为一项新兴的房颤治疗技术引起了电生理医生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6.
【】 目的 评价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入选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冷冻球囊技术进行房颤消融治疗。结果 房颤消融手术平均时间(125.5±38.2)min,平均透视时间(27.4±13.0)min,平均冷冻消融时间(36.9±12.8)min,导管消融即时成功率92.7%,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次数2~6(4. 0±1.2)次/根,各肺静脉即时成功率:左上肺静脉95.3%,左下肺静脉92.5%,右上肺静脉93.2%,右下肺静脉89.7%;术中行右上肺静脉消融时,并发膈神经麻痹1例,发生率2.6%;术后回访1例患者12个月内复发,复发率3%。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术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已经成为一线治疗方案。冷冻球囊消融术作为心房颤动治疗的新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通常,在单次冷冻后就可以取得满意的肺静脉电隔离效果,相对于传统的基于逐点消融的射频消融术有着巨大优势。但冷冻球囊消融术投入临床使用时间较短,目前仍有一些并发症存在。现总结其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策略及近期结果。方法: 对2013年12月~2014年1月在本院开展的5例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房颤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手术时间100~210(153±44) min,X线曝光时间为33~72(51±15) min。每根肺静脉平均冷冻消融时间为29~300(209±75) s ,温度-27℃~-61(-44±9)℃,每根肺静脉冷冻次数2~6(3.0±1.3)次/根。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肺静脉狭窄、血栓栓塞、膈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术中1例患者未达到完全肺静脉隔离,用普通射频导管补点消融成功。术后3例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24 h内逐渐缓解。术后随访1~2个月,均无房颤发作,无相关并发症。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操作相对简单、无需三维标测、学习曲线可能较短;但早期X光曝光时间较长,有待进一步缩短。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相关就诊和住院中为主要病因,与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心功能以及总生存率的下降密切相关。药物及射频消融是当前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方式。近几年大量临床研究及实践表明冷冻球囊消融能安全有效隔离肺静脉,从而治疗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常规检查、术后一般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出院指导及随访等。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行心房颤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其中6例消融即刻转为窦性心律,2例肺静脉电隔离后心房颤动未终止,予同步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术后3~5天好转出院。3~6个月随访期间8例患者均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等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结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目前已成为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一种新的消融方式,然而,其主要并发症——膈神经麻痹的发生率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目前临床上用于预防膈神经麻痹的方法主要有膈神经起搏、透视和触诊、心内超声心动图和胎心监护仪、膈肌复合动作电位、机械阻隔膈神经与消融导管和定位膈神经位置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CBCA)行初次肺静脉电隔离( PVI)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由单一术者利用CBCA行初次PVI治疗的连续20例房颤患者的资料。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观察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变化。并将病例分为2组(前10例:A组,后10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即刻PVI的成功率的差异。结果20例患者[男12例,平均年龄(55.4±11.6)岁,阵发性房颤19例、持续性房颤1例)房颤病程的中位数为24个月。 A、B两组平均冷冻次数[(10.5±2.1)次对(9.3±1.7)次,P=0.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组平均冷冻时间[(46.5±11.4)min 对(36.7±4.4)min, P=0.021]、手术时间[(150.0±27.6)min对(123.4±19.8)min, P=0.023]及X线透视时间[(62.5±15.7)min对(47.2±9.7)min, P=0.018]均减少。单纯行CBCA治疗,B组在患者水平及肺静脉水平上达到即刻PVI的成功率较A组高( P<0.05)。围术期出现1例(5%)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 PNP)。结论应用CBCA行PVI治疗房颤具有近期安全性和即刻有效性。术者可以通过较少病例很快完成学习曲线。 PNP作为主要并发症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Achieve环状标测导管在心房颤动(AF)冷冻球囊消融(CBA)过程中,实时监测肺静脉隔离(PVI)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月,在瑞金医院使用28mm冷冻球囊(CB)进行消融的61例阵发性AF患者。房间隔穿刺后,将带有Achieve环状标测导管的CB置于左房(LA)内,进行肺静脉电位(PVP)的标测和消融。结果 61例患者的244根肺静脉中有240根(98.4%)达到成功PVI,其中196根肺静脉(80.3%)可于消融中实时监测PVI(91.8%LSPV,82.0%LIPV,86.9%RSPV,60.7%RIPV)。在可实时监测PVI的196根静脉中,按照术中LA-PV传导恢复情况分为早期传导恢复(LAPVR)组和传导未恢复(nLAPVR)组。LAPVR组的平均PVI时间为(89±39.3)s,显著长于nLAPVR组(41±17.9)s,P0.01。且LAPVR组最低冷冻温度为(-42±4.3)℃,显著高于nLAPVR组(-48±13.3)℃,P0.05。预测术中持续PVI最佳界值为53s(灵敏度83%,特异度75%,曲线下面积0.894,P0.05)。结论新型Achieve环状标测导管不仅可用于判断PVI;还可以通过实时记录PVI时间,预测术中LA-PV早期传导是否容易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比较冷冻球囊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经药物治疗失败或效果不理想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BA组和RFCA组各40例。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冷冻最低温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静脉PVI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CBA组各支静脉手术时间及消融世间均短于RFCA组,冷冻所需的最低温度低于RFCA组(均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脑血管意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结论 CBA与RFCA用于治疗心房颤动的PVI效果并无太大差异,但CBA的优势在于缩短了手术时间及消融时间,因此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恢复,有较高的安全性。虽然CBA临床操作难度与RFCA较低,但临床上还应根据患者情况、医院条件等选择采用CBA还是RFCA。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术(CBA)和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并分析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房颤患者共124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CBA组(n=69),RFCA组(n=55)。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3个月空白期之后体表心电图记录到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或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出现超过30 s的房颤、房扑或房速均被视为术后复发,比较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比较两组特征,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术后共有119例患者完成随访,完成随访的67例CBA组患者中25例(37.3%)在术后3个月复发;52例RFCA组患者中18例(34.6%)复发,两组间无差异(P=0.761)。②并发症方面,CBA组中有1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出现一过性膈神经麻痹;RFCA组有4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1例出现动静脉瘘,2例出现心包压塞;两组均未发生心房食管瘘、膈神经损伤、严重肺静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③复发组左房内径(LAD)大于无复发组[(43.10±5.78)mm vs (40.49±5.09)mm,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AD为房颤消融术后病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090,95%CI 1.008~1.178,P<0.05)。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不劣于射频消融术;LAD是房颤消融术后预测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单中心长期随访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接受CBA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术前经胸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术后3个月后出现的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判定为CBA治疗失败。结果199例房颤接受CBA治疗,术中并发膈神经麻痹3例(1.5%),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5%),均自行缓解。在平均(23±14)个月随访中15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5例(42.8%)治疗成功,失败患者中75例(86.2%)为术后12个月内复发。失败患者年龄较大[(62±7)比(52±10),P=0.0379]、LAD较大[(47±7)mm比(43±6)mm,P<0.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成功率(29.5%)明显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48.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1.000,1.076),P=0.0488]和LAD[OR=0.896(0.842,0.953),P=0.005]能独立预测初次CBA治疗效果。结论 CBA治疗房颤安全有效,长期随访效果较好。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12个月内。年龄和LAD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CBA)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CBA的259例房颤患者术中83例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方法。结果连续完成的259例房颤CBA患者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83例,发生率32.0%。其中5例发生在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SPV)冷冻过程中,73例发生在LSPV冷冻复温过程中,5例发生在左下肺静脉(lef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LIPV)冷冻复温过程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心率慢(65次/min)、低体质量(60 kg)、术中出现较明显疼痛表现是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迷走神经反射发生后,经加快静脉补液速度或静脉注射过程中,冷冻消融左侧肺静脉、基础心率慢(65次/min)、低体质量(60 kg)、术中出现较明显疼痛表现的患者,需严密监测,备好右心室起搏,必要时提前注射阿托品以预防或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冷冻球囊消融术可成功实现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但其手术的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急性成功率的因素有球囊大小、封堵情况、鞘同轴、冷冻低温、二代球囊等;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有患者基线特征、复温时间、冷冻次数、观察时间、迷走神经反应亢进、空白期复发等。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了解有助于作出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0.
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两例,应用冷冻球囊技术成功完成肺静脉隔离房颤消融手术,手术顺利,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在2小时内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