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脑梗死组织上清液对脂肪干细胞(ADSCs)向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腹膜后脂肪组织进行ADSCs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技术鉴定ADSCs;用正常脑组织上清液、脑梗死组织上清液对ADSCs进行诱导,未干预组作对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经诱导后的细胞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的mRNA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标志物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阳性情况。结果ADSCs表面阳性抗原呈高表达CD90(96.7%)、CD29(84.4%)、CD44(98.900),而阴性抗原呈较低表达CD45(6.5%)、CD34(7.4%)、CD31(3.6%);与未干预组和正常脑组织组比较,脑梗死组诱导后细胞表达vWF、α—sMA、SM—MHC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显著提高(F=5.962、6.756、6.144,P=0.001、0.004、0.003);免疫荧光显示脑梗死组诱导后的细胞阳性表达vWF和α-SMA、SM-MHC高于未干预组和正常脑组织组。结论ADSCs在脑梗死组织上清液的诱导下高表达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标志物,具有向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培养和分离方法。方法取脑胶质瘤手术标本,制成单细胞悬液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进行诱导分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巢蛋白(Nestin)和胶质原性纤维酸蛋白(GFAP);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进行细胞分离,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化前后CD133阳性细胞的比率。结果培养出悬浮生长的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球,Nestin表达呈阳性,分化后GFAP表达呈阳性;分离前CDm阳性细胞百分比为4.66%±0.55%,分离后为87.21%±6.17%,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法、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可成功培养和分离人脑胶质瘤干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正常大脑、脑梗死对侧及梗死侧大脑脑组织上清液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腹膜后脂肪组织进行ADSCs分离培养;用正常脑组织上清液、脑组织梗死侧及对侧脑组织上清液对ADSCs进行诱导,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细胞标志物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阳性率.结果 (1)脑梗死侧组诱导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率均高于其他组(P<0.05).(2)脑梗死对侧组及正常对照组诱导组NSE、MAP-2、GFAP表达率均高于未干预组(P<0.05).结论 脑梗死侧及脑梗死对侧组织上清液均能诱导大鼠AD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达神经细胞标志物,但前者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甲酸、锌联合胎肠培养基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及分化前后肠神经相关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传代至第6代,进行神经诱导分化。先以bFGF(10ng/ml)预诱导24h,然后以维甲酸(Retinoic acid,RA)、锌在胎肠培养基(FGCM)条件下诱导10d。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元标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RT-PCR法检测胶质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检测BMSC高表达CD90(99,7%),而CD45表达阴性。诱导10d后,部分细胞在形态上表现出神经元样改变,免疫荧光染色神经元标志NSE和NF阳性,而胶质细胞标志GFAP阴性。RT-PCR检测发现,BMSC诱导前低表达神经营养因子NGF和GDNF mRNA,而诱导后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结论维甲酸、锌联合胎肠培养基不仅能在体外诱导B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而且能促进肠神经相关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显著上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内皮分化和形成管腔的能力。方法以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U87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再用免疫磁珠法结合"悬浮克隆球形成法"分离胶质瘤干细胞,先行形态学观察,然后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D133、Nestin和GFAP表达,鉴定胶质瘤干细胞。将分离所得的胶质瘤干细胞在添加20μ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μg/ml FGF和2μ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10%DMEM培养基中诱导培养,分别取培养3 d和7 d的细胞进行Western印迹检测内皮特定蛋白的表达。同时将诱导培养7 d的细胞接种于涂有Matrigel的24孔板中,12 h和24 h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采集图像。结果免疫磁珠法结合"悬浮克隆球形成法"分离出的胶质瘤细胞团呈现明显的CD133和Nestin免疫荧光染色,但GFAP未显示荧光染色;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被诱导的胶质瘤干细胞随着时间延长,CD133的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CD31和v WF表达由弱到强;Matrigel结果显示被诱导7 d的胶质瘤干细胞明显形成了完整的管腔。结论胶质瘤干细胞在内皮细胞生长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皮样细胞并且具有形成管腔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UBC-MNCs)体外向神经干细胞(NSCs)的诱导分化机制及NSCs中Foxg1基因表达的意义。方法从脐血中分离出UBC—MNCs,用含hEGF、bFGF和B27因子的Neurobasa1培养基联合诱导其向NSCs方向分化,观察NSCs形态学及增殖分化特点;免疫组化法检测培养细胞中神经细胞标志抗原Nestin、NSE、GFAP的表达情况,BrdU标记靶细胞;RT-PCR法检测分离后、培养3、6、9、12d细胞中Foxg1基因的表达。结果UBC—MNCs可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estin、NSE、GFAP标记抗原。Foxg1 mRNA在诱导前细胞中低表达,诱导后逐渐升高(P〈0.05),6d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P〈0.05)。结论体外定向诱导培养可获得UBC-MNCs源性NSCs,Foxg1基因是NSCs增殖分化关键调控因子,脐血可成为NSCs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鉴定及神经样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培养、纯化、扩增的实验体系,并进行细胞表面抗原的鉴定及定向诱导分化检测。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s;观察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90、CD29、CD34和CD45表达;分别使用β-巯基乙醇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诱导后神经标志蛋白[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果培养至第3代的BMSCs,CD90、CD29表达阳性,CD34和CD45表达阴性;经诱导后,神经标志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可分离、培养得到高纯度、具备相关生物学特性的BMSCs,且经诱导可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8.
仲健  赵辉  谢姜  王继明  韩忠朝 《山东医药》2009,49(20):48-49
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MSC)表达神经细胞标记情况,以分析其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发现脐带源MSC表达多种神经细胞标记,包括神经干细胞标记Nestin、神经元标记Tubulin以及神经胶质细胞标记GFAP,在蛋白和分子水平提示脐带源MSC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不同诱导条件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探讨最佳诱导方法。方法取第3代脐血MSCs进行诱导,分为化学诱导剂组、生长因子诱导组、丹参素联合生长因子诱导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元特异性标志小鼠抗神经元核抗原(NeuN)、兔抗微管蛋白(β-TubulinⅢ)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 MSCs经3种方法诱导后出现类似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改变,伸出长突起。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方法鉴定显示,诱导后的细胞能特异性表达NeuN和β-TubulinⅢ,而GFAP阳性细胞较少。丹参素联合生长因子诱导组β-TubulinⅢ及NeuN的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高于生长因子诱导组和化学诱导剂组,而GFAP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生长因子诱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素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可定向诱导人脐血MSCs分化为神经元,诱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模拟体内微环境,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脑组织匀浆诱导下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程度。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hUC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CD29、CD44、CD45、CD105、CD34、HLA-DR;制备大鼠脑组织匀浆与hUCMSCs共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共培养3 d后细胞内神经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脑组织匀浆培养hUCMSCs后,细胞表达nestin、NSE及GFAP,而正常培养的hUCMSCs不表达。结论脑组织匀浆可以诱导hUC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SCs细胞,用MesencultTM培养基和贴壁培养法培养、纯化和扩增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29和CD90分子表达率。采用20 ng/ml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 ng/ml新型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和20 g/L二甲基亚砜(DMSO)、5 mmol/Lβ-巯基乙醇(BME)分别诱导BM-MSCs;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表达情况。结果BM-MSCs细胞增殖迅速,3周可传代培养;BM-MSCs传十代扩增1-2×10^3倍。分离和扩增BM-MSCs CD29、CD90强表达率分别为95.02%、93.81%。药物诱导后的BM-MSCs发生轴突等神经元样细胞变化,阳性表达NSE、GFAP、VIM分子。结论人BM-MSCs能体外培养和扩增,并能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一种在体外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扩增CD56^+淋巴细胞的方法。方法以干细胞培养基(SCGM)为基础培养基,设计IL-2/抗IL-2抗体(IL-2/抗IL-2抗体质量比为1/20)实验组以及IL-2+IL-15、相应因子浓度的IL-2和抗IL-2抗体三个对照组,从PBMC中诱导扩增CD56^+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第7、10天CD3/CD56表达率,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CD56^+细胞对肿瘤细胞株K562的杀伤活性。结果培养第7、10天时,CD56^+细胞分别扩增了(24.67±3.14)和(31.63±5.01)倍,其中CD3^+CD56^+和CD3^-CD56^+细胞分别扩增(110.93±19.10)、(7.8±1.17)和(157.60±46.31)、(12.03±1.64)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扩增倍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10天,效/靶比10:1时,实验组CD56^+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为(83.46±1.56)%,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更强细胞毒性作用(P〈0.05)。结论在SCGM为基础培养基条件下,IL-2/抗IL-2抗体复合物能更有效地扩增CD56^+细胞毒性免疫效应细胞,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扩增外周血CD56^+淋巴细胞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更为高效的NOD鼠体外胰岛素分泌细胞诱导体系. 方法 化学因子分步加入培养基,将大鼠胰岛细胞以半透膜相隔与NOD鼠源性诱导性多能干细胞(NOD-iPSCs)共培养约20 d,检测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相关功能,并与纯化学因子诱导方法进行对比. 结果 诱导后成团生长,双硫腙染色呈棕红色,RT-PCR显示胰十二脂肠同源异型盒基因1(PDX-1)从第8天起开始表达,并逐渐增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表达胰岛素及C-P,联合组及纯化学因子组诱导培养每隔4d检测至20 d,高糖刺激后两组胰岛素分泌均呈逐渐升高趋势. 结论 NOD-iPSCs能够在体外诱导生成胰岛素分泌细胞.联合培养体系提供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因子可加速分化,提高效率,可能为一种更高效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将1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脑创伤模型组(TBI组)、EPO治疗组(T+E组)、G-CSF治疗组(T+G组)、EPO和G-CSF联合治疗组(T+E+G组),然后再按照1、3、5、7、14 d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用Feeney法制备脑创伤模型,各治疗组大鼠均于造模后立即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共3 d。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5、7、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单标及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新生增殖细胞数量及其分化方向。各组大鼠mNSS评分、血液学指标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 (1)各治疗组在用药后5、7、14 d时mNSS评分明显低于TBI组(P0.05),T+E+G组mNSS评分又明显低于单独治疗组。(2)T+E+G组从第3天开始创伤周围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于7 d时达高峰;对比各组7 d时脑组织BrdU/NeuN和BrdU/GFAP双阳性细胞数,T+E+G组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两单独治疗组也明显高于Sham组和TBI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EPO和G-CSF能明显改善TBI后大鼠神经功能症状,促进创伤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再生,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皮质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和神经元素l(neurogeninl,Ngnl)的影响。方法64只健康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mal,N)±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PBS组、正常对照+BMSC组和MCAO+BMSC组,每组16只。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体外培养BMSC,在模型制作后24h进行脑内移植。采用MRI活体检测脑梗死体积,NeuN/DAPI和Ngn1/DAPI免疫荧光双标法以及蛋白印迹法检测缺血周围脑组织NeuN和Ngnl表达。结果移植后14d,MCAO组大鼠T1和T2加权成像均可见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存在异常信号区,MCAO+BMSC组脑梗死体积显著性小于MCAO+PBS组(32.5%±4.2%对47.9%±7.9%;P〈0.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MCAO±PBS组NeuN^+/DAPI^+[(976.2±87.5)个/mm^2对(1908.3±127.8)个/mm^2;P〈0.01]和Ngn1^+/DAPI^+[(251.6±23.1)个/mm^2对(285.1±25.2)个/mm^3;P〈0.01]细胞数量均显著性少于N±PBS组,但MCAO±BMSC组NeuN’/DAPI^+[(1439.9±101.7)个/mm^2;P〈0.01]和Ngn1^+/DAPI^+[(356.3±35.6)个/mm^2;P〈0.01]显著性多于MCAO±PBS组。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MCAO±PBS组NeuN(0.69±0.06对0.91±0.09;P〈0.01)和Ngn1(0.53±0.05对0.62±0.07;P〈0.0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性低于N+PBS组,但MCAO±BMSC组NeuN(0.82±0.07;P〈0.01)和Ngn1(0.77±0.09;P〈0.0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性高于MCAO+PBS组。结论BMSC移植可促进NeuN和Ngnl表达,减轻MCAO脑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对B16F10黑素瘤小鼠CD4+CD25+Foxp3+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观察ESA对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将传代培养的B16F10黑素瘤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右腋窝皮下,建立荷瘤动物模型。采用ESA腹腔注射进行干预,将实验小鼠分为4组:PBS组、B16F10组、PBS+ESA组、B16F10+ESA组,分别于ESA干预后2、4、6d取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CD4+CD25+Foxp3+T细胞和NK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WST-8法检测各组小鼠CD4+CD25+T细胞对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功能;LDH法检测NK细胞杀伤B16F10功能;观测荷瘤鼠肿瘤体积动态变化。结果 ESA干预4、6d后,荷瘤鼠脾脏CD4+CD25+Foxp3+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65±0.18)%和(1.56±0.17)%,与荷瘤对照组[分别为(2.47±0.10)%和(2.82±0.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SA干预可使CD4+CD25+T细胞对CD4+CD25-T细胞的抑制功能下降。抑制作用以干预后4、6d较明显,抑制率分别为50.03%和50.00%,低于荷瘤对照组的75.03%和78.14%(P均〈0.05);荷瘤鼠脾脏NK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3.58±0.07)%]在ESA干预后6d显著高于荷瘤对照组的(2.61±0.13)%(P〈0.05)。同时NK细胞杀伤B16F10细胞功能也增强,不同效靶细胞比(5∶1、10∶1、20∶1)下分别为26.51%、35.25%、60.19%,明显高于荷瘤对照组的16.81%、24.63%、45.62%(P均〈0.05);ESA干预后,瘤体出现延缓生长,平均出瘤时间较对照组延迟6d,实验终点荷瘤第35天ESA干预组瘤体体积[(6208.34±443.64)mm3]明显小于荷瘤对照组[(9027.46±1362.01)mm3](P〈0.05)。结论弓形虫ESA可通过下调荷瘤鼠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并抑制其功能和上调NK细胞比例并增强其杀伤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35例AITP患儿(AITP组)和3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Tr)细胞数量及占CD4^+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7水平。结果AITP组和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细胞/CD;细胞分别为0.11±0.04、0.15±0.02,IL-7分别为(2.32±0.53)、(0.44±0.80)pg/ml,P均〈0.05;AITP组外周血IL-7水平与CD4^+CD25^+Foxp3^+Tr细胞/CD;细胞呈负相关(r=0.71,P〈0.05)。结论CD4^+CD25^+Foxp3^+Tr细胞数量减少、IL-7水平升高可能在AITP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机制为降低有效免疫抑制作用,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激活增多、凋亡减少,促进血小板破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婴幼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三色荧光染色法,对20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婴幼儿及29例宫内感染免疫成功婴幼儿进行外周血髓源性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免疫成功组外周血MDC的百分比为(0.30±0.12)%,绝对数为(20.28±6.82)×106/L;PDC百分比为(0.28±0.12)%,绝对数为(18.01±5.58)×106/L;CD4+百分比(39.55±8.80)%,CD8+百分比(24.62±7.23)%,CD4+/CD8+为1.66±0.51。免疫失败组外周血MDC的百分比为(0.18±0.08)%,绝对数为(12.94±5.97)×106/L;PDC百分比为(0.16±0.09)%,绝对数为(11.75±7.36)×106/L;CD4+百分比(32.94±7.58)%,CD8+百分比(29.61±7.08)%,CD4+/CD8+为1.13±0.50。免疫失败组婴幼儿外周血2种DC的百分比、绝对数、CD4+百分比、CD8+百分比、CD4+/CD8+与免疫成...  相似文献   

19.
CD4+CD25+Treg细胞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免疫无能性和免疫抑制性,是外周免疫耐受形成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表达细胞表面分子(CTLA-4、GITR等)及Foxp3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功能及数量存在异常,这可能是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之一。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影响CD4+CD25+Treg的状态起到抑制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体外研究利拉鲁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并在体内进一步观察IPCs移植对1型糖尿病(T1DM)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1)体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差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BM-MSCs,进一步分为未诱导组、高糖+尼克酰胺诱导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诱导组和利拉鲁肽诱导组;(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巢蛋白(Nestin)、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葡萄糖激酶(GK)、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基因,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蛋白;(3)将180 ~ 220 g的30只雄性SD大鼠以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T1DM模型,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T1DM组,n=8)、未诱导的BM-MSCs移植组(BM-MSCs组,n=9)和经利拉鲁肽诱导的BM-MSCs移植组(LIRA+ BM-MSCs组,n=9),给予相应干预8周,待血糖基本稳定后,选取4只正常、同龄、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行腹腔注射的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进一步观察移植后细胞对高糖刺激的反应性.结果 (1)利拉鲁肽诱导后BM-MSCs形态逐渐变圆,呈明显的聚集性生长状态,双硫腙染色为阳性;与高糖+尼克酰胺诱导组比较,利拉鲁肽诱导组细胞Nestin mRNA表达下调(0.003 8±0.000 4比0.007 5±0.003 0,P<0.05),胰岛素(0.000 20±0.000 03比0.000 08±0.000 02)和胰高血糖素(0.001 1±0.0004比0.000 7±0.000 1)等mRNA表达上调(F=7.26、10.06、4.92,均P<0.05),PDX-1、Glut-2、GK mRNA表达亦上调;利拉鲁肽诱导组和GLP-1诱导组细胞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蛋白表达均呈阳性.(2)体内实验示,与T1DM组比较,LIRA+ BM-MSCs组和BM-MSCs组大鼠8周末血糖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8.0±1.2)、(8.9±1.1)、(14.5±0.9)mmol/L,F=719.61,均P<0.05];IPGTT提示移植IPCs后的大鼠血糖在30 min时升至峰值,150 min时降至空腹水平,血糖变化曲线与正常组类似.结论 体外利拉鲁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BM-MSCs分化成为IPCs,且移植后的IPCs能够在体内进一步发挥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