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防治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CAD发病率、住院率和院前死亡率持续攀升,目前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CAD,1998至2008年间我国男性CAD发病率增加26.1%,女性CAD发病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抑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而且增加这些患者的死亡率,而对这些患者进行干预,能改善预后,现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炎性标志物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1 047例患者,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患者分为冠心病及非冠心病组,在冠心病组中将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并以四分位数法将冠心病组按RDW值分为Q1~Q4四组。结果:本研究共入选1 047例患者,冠心病组RDW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中,ACS组患者RDW值较SA组明显升高,而炎性标志物水平仅有升高趋势。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RDW值较单支病变患者有升高趋势。冠心病组中,Q4组患者hs-CRP水平较Q1组显著升高,RDW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121,P=0.025)。结论:冠心病患者RDW值升高,其中ACS组患者较SA组进一步升高,并且冠心病患者RDW值与炎性标志物水平相关(r=0.142,P=0.009)。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葛根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来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合观察组,每组28例,治疗前后首先测定两组患者的一氧化氮与血清内皮素等指标的含量,并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两组患者的心肌耗氧指数和心肌缺血总负荷,通过以上指标的比较来确定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内皮细胞以及心急功能的影响。结果应用葛根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之后,观察组患者的一氧化氮含量大幅上升,血清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一氧化氮与血清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到的观察组患者的心肌耗氧指数心肌缺血总负荷均大幅下降,并且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能够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形成,降低患者体内LDL的含量,调节人体血脂含量,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的功瞻性,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葛根素有着稳定粥样斑块、抑制斑块内血脂的形成、防止血栓等效用。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起到扩张患者冠状动脉的作用,患者缺血区的血流情况会得到明显改善,心肌耗氧量就会降低,β受体的形成就会受到阻滞,进而抑制肾上腺素的激活作用,减小患者左心室的压力。葛根素与辛伐他汀联合起来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临床效果较好,患者血管的内皮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保护患者的心肌不受损伤,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抑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两者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增加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然而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行为方式、基因、免疫调节紊乱、凝血机制紊乱、内皮功能受损、多不饱和脂肪酸缺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选择冠脉造影检查正常者21例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血尿酸、肌酐、尿素氮及血脂水平,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10.59±81.83)μmol/L比(289.95±42.30)μmol/L,(94.62±32.91)mmol/L比(74.76±6.32)mmol/L,(5.75±1.57)μmol/L比(4.82±0.9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亚组间,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依次升高[(311.68±78.85)μmol/L、(420.09±85.70)μmol/L和(476.65±68.65)μmol/L,(80.66±13.67)mmol/L、(92.35±16.90)mmol/L和(109.71±45.32)mmol/L,(4.95±1.35)μmol/L、(5.89±1.26)μmol/L和(7.27±1.80)μmol/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与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s=0.239、0.367、0.213,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s=-0.347,P<0.05),而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无明显相关性(rs=-0.33,0.139,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且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其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对冠心病患者病情及预后起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众多,对于已明确的可控因素,应积极干预,对新的危险因素的探讨,有利于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干预治疗。该文对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是否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萌芽状态早在胎儿发育期已经开始。胚胎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并对成人冠心病的预防和发生起着关键作用。在众多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因素中,胎儿宫内生长情况及遗传因素受到了广泛关注。胎儿生长受限可造成重要器官营养缺乏,同时扩血管因子功能失调将损伤心血管系统,进而造成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可能进一步打破后天机体的代谢平衡,最终导致中老年期冠心病的发生。然而,遗传因素作为独立的风险因子,贯穿了人类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包括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以及与之伴随的家族史,对冠心病的程序性发生起着主导作用。现从胚胎期冠状动脉各种形式的异常发育、子宫内因素对胚胎发育及后天生长的影响,以及冠心病多种易感位点的遗传因素等方面共同阐述胚胎发育与成人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脂联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新近发现的脂联素是脂肪组织中表达最丰富的产物.研究表明脂联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将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晚期慢性肾脏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1.73 m2)]。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较高,预后较差。因警惕对比剂肾病风险,此类患者很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来评估病变,且关于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研究通常将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排除在外,导致此类患者最佳治疗方案尚无定论。现回顾冠心病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相关临床研究,总结目前对于该类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在冠心病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血运重建治疗优于内科保守治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无统一定论,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对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首选内科保守治疗。临床中仍需权衡利弊,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个体化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炎性细胞的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0例),并设5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种白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缈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CS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中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2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比例高于1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炎性细胞的变化在冠心病中有不同的意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升高和淋巴细胞的降低,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同时,在评价冠心病炎症情况时,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冠心病危险分层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指引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欧美国家的心血管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但仍然约每34秒就有1例美国人发生冠脉事件,并且每60秒就有1例美国人因此死亡[1].我国的冠心病发生率目前依然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抵抗不仅导致胰岛素在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方面受损,而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发病前后出现了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治疗过程中降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水平能够改善其预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胰岛素抵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可能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自1972年病理学家Kerr等首先提出细胞凋亡的概念以来,人们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深入到生物医学的多个领域,对细胞凋亡的认识也由形态学和生物化学逐渐深入到分子机制和基因调控水平。其中,对凋亡相关因子(Fas)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及其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Fas在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Fas的性质、结构、作用机制、F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的心肌细胞凋亡及冠心病治疗的关系进行综述,加深人们对冠心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性别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多重危险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对CHD的致病风险。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8028例,女性2894例,男性5134例;同时连续入选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CH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336例),女性129例,男性207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分别建立不同性别CHD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年龄55岁、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均为CH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但各因素对女性与男性CHD的致病风险不同。女性5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CHD患病风险增加2.597倍,而男性则增加1.424倍(P0.05);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导致女性患CHD的风险(OR)分别为3.297、1.484、3.187、3.714倍(均P0.05),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现症吸烟,导致男性患CHD的风险(OR)分别为1.398、1.800、2.303、5.642倍(均P0.05)。女性患者以冠心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致病危险最高,尤其冠心病家族史最显著;而男性以现症吸烟、高血压病导致男性CHD的发病风险最高,现症吸烟尤为显著。结论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患者导致CHD的危险不同,在CHD的一级与二级预防中应予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体会。方法 将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作为入院时间,将80例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提升,同时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预测模型是美国、英国等国的科学家希望通过的一种简单测算方法,实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患病可能性进行预估,从而为患者设计下一步的诊疗方案。其分为建立及验证评价两方面,选用疾病的高危因素作为预测模型的因子来建立,以区分度、校准度来评价,以评分表、列线图和手机应用软件等形式来表达,已被写入临床指南。  相似文献   

18.
既往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抗炎治疗一直是冠心病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发现秋水仙碱可预防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但同时秋水仙碱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诸多争议.现就秋水仙碱在冠心病防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争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发展至药物洗脱支架时代,使血管再狭窄率降至10%以下,由于金属支架在体内长期留存可能会引发晚期不良反应。生物及金属可降解支架在置入早期对血管壁起到支撑作用,之后逐渐降解至消失,使血管的完整性和功能得以恢复,此类支架是未来支架的发展方向。现将重点阐述生物可降解支架及金属可吸收支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何德全  综述  徐新  审校 《心脏杂志》2010,22(6):947-949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是指踝部动脉收缩压(通常取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和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已被证实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简单、有效、无创的方法。而近年来,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其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的程度及病情预后亦密切相关,现对其主要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