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一直是耳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一大难题,原因之一就是耳蜗毛细胞损伤常伴有螺旋神经元(spiral ganglionneurons,sGNs)的继发性、渐进性变性及坏死。近年来大量实验证明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in-3,NT-3)对螺旋神经元的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就NT-3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感音神经性聋是困扰人类健康最常见的问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种情况越加严重.多数感音神经性聋是由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损伤或退化造成的.因此,恢复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对提高听力有决定性意义.利用干细胞移植来补充损失的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不仅能够恢复内耳的生物学基础结构,而且植入的干细胞可分泌营养因子,对内耳组织有营养和保护作用,是治疗耳聋的理想选择[1].  相似文献   

3.
神经营养因子是影响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发生、存活、增生的分子。已证实大多数神经营养因子的mRNA表达于新生大鼠及成年大鼠的内耳。它们对内耳正常发育起重要作用,并维持听神经的存活,发挥对耳蜗前庭神经的保护和增生作用。对噪音、耳毒性药物、缺血等条件下的毛细胞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创伤修复作用。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寻求其在内耳功能障碍防治中的最佳配伍及最佳给药途径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神经营养因子对内耳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感音神经性聋是耳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是内耳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减少或缺失所致,目前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研究中细胞移植已成为热点,特别是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发现为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与内耳移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种因素引起的内耳毛细胞及与之相连螺旋神经元的受损死亡,产生感音神经性聋。在目前有关治疗的研究中,能否通过细胞移植方法在所需部位定向产生内耳细胞,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本文从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在内耳感音神经性聋治疗中的基础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本文从毛细胞的再生,内耳的解剖特点,神经营养因子作用及其借助于载体在内耳表达状况,基因导入途径等几方面探讨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自我更新及多潜能分化等特性。此外,神经干细胞可转染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等目的基因,并能整合于宿主细胞,长期稳定表达外源性基因。因此,神经干细胞可以作为内耳基因治疗的一个理想载体,通过转染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并移植于耳蜗,在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毛细胞损伤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诱导产生新生的有功能的毛细胞是恢复听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对哺乳动物毛细胞再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本文旨在对哺乳动物内耳毛细胞再生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由毛细胞损伤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诱导产生新生的有功能的毛细胞是恢复听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对哺乳动物毛细胞再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本文旨在对哺乳动物内耳毛细胞再生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哺乳动物耳蜗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时期这些因子的表达和失活最终形成正常的耳蜗.这些调节基因在维持细胞周期和调节毛细胞、支持细胞前体的分化中,在维持有丝分裂后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状态及存活发挥重要作用.哺乳动物毛细胞的损伤不会自发的恢复再生,会引起永久的感音神经性聋.因此,在哺乳动物中控制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11.
内耳毛细胞为机械刺激感受器,将声音和体位变化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对于维持听觉和位置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疾病、噪声、耳毒性药物、感染、中毒以及年龄等因素引起的内耳疾病均可使内耳毛细胞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感音神经性聋或平衡障碍.感音神经性聋目前在临床上尚无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感音神经性聋概述 由于耳蜗毛细胞、听神经、听觉通路或各级听中枢神经元受损害,致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者,称感音性聋或神经性聋.其中毛细胞病变引起者称感音性聋(耳蜗性聋或终器性聋),病变位于听神经及听觉通路者称神经性聋(蜗后性聋),病变发生于听觉中枢核团或大脑皮层听中枢者称中枢性聋.  相似文献   

13.
由于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传导径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致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称感音性或神经性聋。临床上用常规测听法未能将两者区分时可合称感音神经性聋。单侧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profound unilateral  相似文献   

14.
绝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聋是由于耳蜗感觉上皮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导致的,通过于细胞移植来补充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是治疗聋病的理想选择之一.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给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就干细胞内耳移植与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修复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内耳道内神经解剖和内耳结构,本文介绍蜗神经的胚胎学、解剖学、MRI的扫描方法、蜗神经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及病因,讨论蜗神经高分辨率MRI在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研究表明哺乳类动物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在出生后无再生能力,因此治疗感音神经性聋成了耳科学上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内耳疾病的细胞疗法极为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基因治疗技术已成为某些难治性疾病极有希望的治疗策略,尤其是在感音神经性聋治疗与康复研究方面,基因治疗技术已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手段。到目前为止,人类内耳毛细胞和神经元在死亡后仍无法实现有效的再生。促使病变的毛细胞和神经元存活,是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耳聋是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约有7千万的耳聋患者。在成年患者中,感音神经聋约占80%。对于重度一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唯一的治疗手段是通过电子耳蜗植入来刺激残存的初级听觉神经元。人工耳蜗植入所作用的靶细胞是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s),在耳蜗的感觉上皮受损后,SGNs将发生继发性退变并呈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动物实验表明进行性的SGNs退变可降低电子耳蜗植入的效果,因此可以推测挽救变性的SGNs能够提高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外周听觉系统病变常导致程度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聋 ,一向被认为是耳科的难治之症。由于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其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使得治疗上难以获得确实有效的方案。近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已开始出现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展 ,为最终解决这类问题带来了希望。近 10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对于多肽类营养因子与听觉神经系统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factors,NTF)对外周听觉系统作用的研究已证实其不仅是听觉上皮、听觉…  相似文献   

20.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是目前发现的活性最强的运动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之一 ,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和部分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已经在试验中得到了证实 ,随着GDNF在内耳研究的逐步进展 ,了解其在内耳中的作用将为神经营养因子在内耳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