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任高治疗膜性肾病型肾病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义斌 《中医杂志》2001,42(8):461-462
叶任高是中山医科大学内科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业医40余载,治疗膜性肾病(MN)型肾病综合征(NS),疗效确切,副反应少。笔者有幸随诊,现结合典型病例,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以平治疗IgA肾病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以平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著名的中医肾脏病专家,积累了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对肾脏病的治疗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到的用药规律,笔者有幸侍诊左右,亲聆教诲,收益非浅,现将陈老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以平中药治疗IgA肾病经验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陈以平教授对 Ig A肾病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将 Ig A肾病分为急性期、慢性期两个阶段 ,急性期有风热上扰型和下焦湿热型 ;慢性期有气虚挟瘀型和阴虚挟瘀型。对于大多数病程较长的患者 ,常以慢性期两种分型为多见 ,故“祛瘀止血”是关键的治疗方法。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在急性期给予清热解毒或芳香化湿、清利湿热的方剂 ,可迅速控制感染 ,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朱琴  陈刚毅 《北京中医药》2018,37(7):646-648
洪钦国教授认为,原发性膜性肾病(PMN)多缠绵难愈,病机多变,前期以脾肾气虚、精关不固为主,后期以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为主。治疗上,从脾肾亏虚入手,中西结合,分期论治,前期以健脾固肾为主,后期以温阳利水为主,并注重滋阴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及咽炎的防治,为中医药治疗PMN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雀  张坤  宋立群 《河北中医》2020,42(7):1001-1005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祛风除湿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脾肾亏虚夹风湿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IMN脾肾亏虚夹风湿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8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健脾益肾祛风除湿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29%(25/28),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14/2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05)。2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更明显(P <0.05),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更明显(P <0.05)。2组治疗前后BUN、Cr、e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李明权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膜性肾病是难治性肾小球疾病的一种,是肾病综合征常见临床病理表现之一。李教授认为,膜性肾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上以病-证-症结合的思想为指导,以补脾肾之虚为主,兼清热毒、利湿毒、消风毒、祛瘀毒,获得显效。  相似文献   

7.
余仁欢教授根据肾病三因学说——主因、素因及诱因,提出从控制诱因、寻求素因、健脾为先、补肾活血等方面治疗膜性肾病的中医思路。强调在治疗肾病时,注重以当下病机为先,首先控制诱发因素,使疾病的发展趋势迅速得到控制;对于无明显诱因的患者,则仔细寻求患者体质因素和/或致病因素,重点辨别病位,见肾不治"肾";对于无明显素因和诱因的患者,强调治疗以脾胃为重点,脾肾同治,健脾为先;对于临床无症可辨的患者,则从该病脾肾亏虚的核心病机出发,并兼顾活血化瘀和祛风除湿的治法。  相似文献   

8.
占永立 《中医杂志》2005,46(9):687-689
1 病历摘要 张某某,女,64岁.主因"双下肢浮肿1年余",于2004年3月20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未引起重视,亦未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何灵芝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承于国家级名老中医李学铭主任。从事中西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见解独到,中西医结合治疗膜性肾病疗效显著。笔者跟随何主任学习多年,现将主任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是一种针对正常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细胞)膜上的抗原成分产生的自身抗体介导的肾小球损害,免疫复合物由上皮细胞膜上脱落到基底膜的上皮细胞,形成典型的免疫复合物沉着。沉着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  相似文献   

10.
陈以平教授分期论治膜性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陈以平教授将其分为早期、中后期进行分期论治,分别采用清热膜肾方和补肾膜肾方。将辨证与辨病、中药与西药相结合,将益气活血法贯穿治疗始终。并举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中医药治疗在临床中效果显著。兹就IMN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并阐述现阶段尚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此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陈以平教授治疗膜性肾炎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例验案,介绍陈以平教授治疗膜性肾炎的学术思想及治则方药;膜性肾炎属中医学“水肿”,“虚劳”范畴,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病初多为湿热内蕴,脾失健运,邪实正虚,治宜清热利湿,健脾活血,祛邪扶正,久则能两虚,气滞血瘀,治宜补肾养阴,活血化瘀,西药强的松宜逐渐减量至停用。  相似文献   

13.
陈以平教授治疗尿酸性肾病经验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酸性肾病(uric acid nephropathy,UAN)是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肾引起肾病变,其肾损害是除关节炎外的重要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原因尚未阐明;继发性可由肾脏病、血液病等引起。既往认为本病在我国罕见,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变化及医药卫生状态的改善,其发病率已逐年增加,而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尿酸性肾病(uricacidnephropathy,UAN)是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肾引起肾病变,其肾损害是除关节炎外的重要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原因尚未阐明;继发性可由肾脏病、血液病等引起。既往认为本病在我国罕见,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变化及医药卫生状态的改善,其发病率已逐年增加,而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在祖国医学中没有统括尿酸性肾病的某个中医病名,但朱丹溪明确提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  相似文献   

15.
膜性肾病为一病理诊断学名词,因其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增厚而得名,是成年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膜性肾病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两类,国外报道其中特发性约占膜性肾病的80%,继发性者多由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药物等引起。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21-422
马建伟认为脾肾两虚为膜性肾病发病之根本,湿热毒邪、瘀阻肾络、风邪外袭为膜性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特点。在治疗中应以益肾健脾为本;清热利湿解毒当先;强调祛风除邪;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始终;谨守病机,守方治疗,随证辨治,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7.
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虽有自愈倾向,但仍有35%的患者会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赵玉庸教授认为"肾络瘀阻"为膜性肾病的核心病机,并据此总结出"三位一体"之观点."一体"指本病病机本源为脾肾两虚、肾络瘀阻,"三位"指健脾益气、化瘀搜络、化浊解毒等治疗三法....  相似文献   

18.
膜性肾病是临床常见肾病类型之一,赵玉庸教授认为,膜性肾病多见于本虚标实证,一方面由于脾肾两虚,气血不行;另一方面由于湿热、浊毒等阻滞肾络。针对"浊毒伏肾、肾络瘀阻"等膜性肾病共有病机,采用健脾补肾、化瘀解毒治疗膜性肾病早中期患者,补气养阴、化瘀解毒法治疗膜性肾病中后期患者。在选方用药时,善用虫类药物,疗效显著,附典型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19.
陈楠  曾勤  闫蕾 《北京中医药》2021,40(2):125-127
膜性肾病合并银屑病在临床并不少见,二者均为疑难病,治疗十分棘手.余仁欢教授认为,膜性肾病和银屑病在《金匮要略》分属“水气病”和“痂癞”,二者虽表现不同,但有共同的病机,在内为脾肾气虚,在外为风邪外袭.不同者,膜性肾病常伴水湿,银屑病多见湿毒.在膜性肾病合并银屑病的治疗上抓住“虚”“风”“湿”“毒”关键病机,治疗以健脾益...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丹  史伟 《河北中医》2011,33(12):1892-1895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是较常见的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以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1]。典型病理特点为肾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增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