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组胺是引起炎症和过敏性疾病的一类物质,是速发型过敏反应(临床最常见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重要的化学介质之一。因而,在过去的70多年中,抗组胺药物出现了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二代的改良品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非处方药方面,该类药常与其他药物,如解热镇痛剂、去鼻塞剂等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发热等,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现对抗组胺药物(以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为主)的研发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抗心律失常药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可能在近期也可能在远期存在,有的症状可因连续用药而消退,但更多的是必须中断药物治疗才能消失。药物的吸入可能加重已存在的皮肤不良反应,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程度不同,有轻度的和瞬时的,也有导致严重的全射疾病以致引起生命危险的。因为病例报告很零散,故准确评价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困难。本文根据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概述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1910年Mac Glashan等[1]首先从霉菌麦角中取得组胺从而证实了它的存在,以后逐渐认识到组胺是引起变态反应,尤其是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物质之一,它存在于组织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通过其4种组胺受体( H1、H2、H3和H4)产生效应,临床上许多变应性疾病的发生都和组胺的释放有关。抗组胺药主要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临床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线用药,被广泛用于治疗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反应性疾病。从1937年意大利的Bovet等在巴斯德研究所合成了第1个抗组胺药至今,抗组胺药的品种日见增多,疗效不断提高,不良反应也在不断地改善[2]。  相似文献   

4.
组胺与抗组胺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十几年来,组胺与抗组胺药物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一批疗效高、副作用少的抗组胺药用于临床之后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对抗组胺药的研制人员鼓舞极大。现将组胺与抗组胺药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对组胺受体的研究组胺是人体内分布广、作用强的生物  相似文献   

5.
6.
第2代抗组胺药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珽  吴逢波  杨梅  唐尧 《中国药房》2007,18(35):2776-2778
目的:分析第2代抗组胺药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1986~2006年国内文献库收载的第2代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资料,得到符合标准的病例128例,并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的不良反应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研究。结果:128例ADR报告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不良反应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最多(38例,占29.69%),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6例,占28.13%)和全身性损害(20例,占15.63%);不良反应预后较好。结论:患者的性别、体质、合并用药等因素均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临床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7.
8.
9.
H1抗组胺药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鞠月迎 《世界临床药物》2005,26(4):232-236,243
目前世界上有40多种H1抗组胺药,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这些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上有何相似之处和差异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给您详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0.
抗组胺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抗组胺药物和其他临床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第一、二代抗组胺药易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致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第三代抗组胺药联用时不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抗组胺药作为临床和OTC常用抗过敏药,应对其药物相互作用及产生的不良反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12.
过敏性疾病是临床较常见疾病之一,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发病率很高。由于抗过敏药物种类较多,应用起来较难把握,引起的不良反应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为了正确使用抗过敏药物,本文结合临床实践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马鞍山皮肤病防治所口服抗组胺药5年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找出抗组胺药临床应用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合理选用。方法:就马鞍山皮肤病防治所近5年口服抗组胺药的消耗量以DDDs.d^-1为单位进行比较,计算各药消耗占口服抗组胺药总金额的百分比。结果:特非那丁,酮替芬的临床应用农年上升,以特非那丁上升幅度最大;特非那丁,阿司咪唑,西替利嗪等第2代H1受体抗剂消耗金额较多。  相似文献   

14.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胺H1受体拮抗药是抗过敏药,虽然这类药物在抗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5.
组胺是自体活性物质之一,在体内由L-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而成,组织中的组胺是以无活性的结合型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颗粒中,皮肤、支气管黏膜、肠黏膜和神经系统中含量较多。机体受到理化刺激或发生过敏反应时,可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组胺与受体结合产生多种生物效应[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组胺药在我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应用频度分析法对我院2005~2007年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年来我院抗组胺药DDDs和消耗金额逐年稳定增长。DDDs排序稳居前3名的药品为西替利嗪片、左西替利嗪片和氯雷他定片,3种药品的DDDs之和占全部抗组胺药DDDs的90%以上。结论:第2代和第3代抗组胺药物是医院治疗过敏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儿童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集中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儿童使用抗精神病药的不反应概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对象与方法:采用医院集中监测的方法,对81例住院儿童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监测期共有55名患儿发生了185例次不良反应症状,其发生率为67.9%;A型、B型不良反应分别占178和7例次,轻、重度不良反应症状分别占123和62例次;用药种类、性别以及疾病种类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显著性相关。结论:应重视儿  相似文献   

18.
新型抗组胺药——咪唑斯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忠实  朱珠 《中国新药杂志》2001,10(11):857-860
咪唑斯汀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其特点是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而且还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脏的不良反应较少,较少经CYP3A4代谢;作用迅速、持久、适用于变态反应性鼻炎和荨麻疹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药学进展》2007,31(10):474-474
UCB制药公司的盐酸左西替利嗪(商品名:优泽,Xyzal)为一口服有效的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化学名为(R)-[2-[4-[(4-氯苯基)苯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二盐酸盐。体外结合特性研究发现,左西替利嗪对H1受体的亲合性是西替利嗪的2倍。Xyzal可有效缓解成年及6岁以上儿童患者过敏性鼻  相似文献   

20.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目前被认为是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这些药物在安全性和药效方面类似,但在化学结构、毒副作用、半衰期、组织分布、代谢和抗炎作用程度等方面却各不相同。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类药物可能是有用的治疗哮喘的辅助药物。从安全角度来看,第二代抗组胺药也具有心脏毒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等。而且,一些第二代抗组胺药确定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嗜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