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衰合剂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肾衰舍剂对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对CAPD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6例脾肾气(阳)虚型的CAP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腹膜透析对照组,及加服中药肾衰合剂治疗组。治疗6个月,比较残余肾KT/V、残余肾CCr的变化及下降速率。结果:在维持总体透析效能的前提下,治疗组残余肾KT/V、残余肾CCr下降速度较对照组明显缓慢。结论:肾衰合荆能有效延缓PD患者的RRF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血脂对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残余肾功能(RRF)的作用。方法:定期监测共72例CAPD患者血脂成分及残余肾功能,根据血脂的变化将患者分为胆固醇(TC)增高组、三酰甘油(TG)增高组及二者均增高组与TC、TG正常组,比较各组残余肾功能变化。结果:CAPD治疗初期残余肾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第12月时,TC增高组RRF较同组透析初月时下降(P〈0.05)。TG增高组及TC、TG均增高组的RRF分别与透析初月时同组RRF比较显著下降(P〈0.001)。第18月时3个血脂增高组RRF与TC、TG组比较均有下降(P〈0.05)。RRF下降数值与TC(r=0.234,P〈0.05)、TG(r=0.528,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CAPD患者的RRF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高血脂与RRF改变值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l(PGE1)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溶质转的影响。方法 对正在进行CAPD的尿毒症患者,静脉滴注PGEl治疗;通过腹膜平衡试验观察肌酐D/P值,腹透液中葡萄糖、蛋白质的变化,并测定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结果 PGEl治疗后,患者肌酐D/P值明显提高,透析液的葡萄糖浓度明显降低而蛋白质丢失无明显差异;同时,患者透析KT/V和残余肾KT/V也明显改善。结论 静脉滴注PGE1有助于改善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溶质转运功能,同时对残余肾功能增加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颗粒在延缓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RRF)丢失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75例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治疗组、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定期检测3组的RR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Kt/V、肌酐清除率(Ccr)、血钾,并记录尿量、血压情况.结果:研究结束时,3组患者RRF、尿量均显著下降,联合用药组较对照组及替米沙坦组RRF丢失延缓,尿量保持更好(P〈0.05),且联合用药组较对照组及替米沙坦组hsCRP显著下降(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尿毒清颗粒能更好地延缓腹膜透析患者RRF的丢失,并改善其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长期腹透患者临床转归,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1994年1月至2003年8月腹透龄超过3年以上的58例腹透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继续腹透组、转向移植组、转向血透组及死亡组。比较各组间近期营养指标(半年以内血清白蛋白水平)、近期透析充分性指标(Kt/V、Ccr)、水清除指标及残肾功能等临床特点。对死亡组同时做回顾性前后自身对照研究(死亡前半年以内与死亡前1年资料比较)。对继续腹透组回顾性分析比较1年前资料,并前瞻性追踪随访1年。结果死亡组总Kt/V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总Ccr显著低于继续腹透组(P〈0.01)。继续腹透组、移植组及血透组3组间总Kt/V、总Cer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透组水清除指标显著低于继续腹透组及移植组;继续腹透组水清除指标稍高于死亡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死亡组近期总Kt/V显著低于死亡前1年总Kt/V(P〈0.05);近期总Ccr显著低于死亡前1年总Ccr(P〈0.01)。继续腹透组近期总Kt/V及总Ccr与1年前及1年后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残肾Kt/V或残肾Ccr随时间推移而显著下降(P〈0.05)。继续腹透组残肾Kt/V或残肾Ccr显著高于死亡组及血透组(P〈0.05)。死亡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余3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13例中有7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结论腹透3年以上患者大部分仍可继续腹透。透析不充分是长期腹透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死亡的病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残肾功能可影响长期腹透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腹膜通透性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014年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45例,根据腹膜平衡试验(PET)分为两组:腹膜高通透性组和腹膜低通透性组。随访1年,监测患者生化指标、KT/V,采用心脏超声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并根据Reichek公式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腹膜透析患者随访12月后LVMI与CRP及腹膜通透性呈正相关(P〈0.05),与Hb、Alb、RRF、KT/V呈负相关(P〈0.05);(2)与腹膜低通透性的患者比较,腹膜高通透性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RRF、KT/V明显降低(P〈0.05),CRP、LVMI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通透性的腹膜透析患者LVMI高于低通透性的腹膜透析患者,可能与营养不良、微炎症、透析不充分、残余肾功能下降有关系,提示我们应该对腹膜高通透性患者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膜溶质转运特性对腹膜透析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按照腹膜平衡试验(PET)计算结果。将68例稳定的连续性不卧床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分为高转运组(37例)和低转运组(31例)。检测患者血浆和腹透选出液中的总蛋白、白蛋白及氨基酸量,同步计算蛋白质摄入量(DPI)和蛋白质分解率(nPCR)。比较两组营养状态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的残余肾功能、CAPD治疗时间、每日透析液剂量、超滤量、葡萄糖吸收量、血糖、尿素氯(BUN)、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清除指数(K1/V)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高转运组每日经腹透透出液丢失的总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量显著高于低转运组(均P<0.05);各项营养指标均低于低转运组;两组体重及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每日经腹透波丢失的Alb量和TAA与D/PIScr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 腹膜透析高转运患者营养指标较低转运者差,应加强对高转运惠者的营养护理和指导;每日透析液量及超滤量能达到TCcr与DPI平衡即可.不宜盲目增加腹透液的剂量、浓度和存留时间.导致过度透析.引起蛋白质和氨基酸经腹透液大量丢失及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加重患者蛋白质缺乏性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营养不良是尿毒症腹膜透析的重要并发症,它可以显著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和尿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本文回顾性分析腹膜透析(腹透)患者残余肾功能、Kt/V、腹膜转运系数、腹透剂量、腹透蛋白丢失量与血清白蛋白的相关性,以探讨它们在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压对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RRF)、透析充分性、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分组,血压控制130~140/80~90 mmHg者纳入A组(n=52),血压控制为120~130/70~80 mmHg者纳入B组(n=56)。比较两组透析前、透析6个月的RR指标,包括尿素清除指数(KT/V)、残肾KT/V、总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残肾Ccr。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以及Cr峰值浓度、BUN峰值浓度、每周尿素氮清除量。记录两组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总KT/V、残肾KT/V、总Ccr、残肾Ccr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但B组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r、BUN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B组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每周尿素氮清除量显著高于A组(P0.05)。B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36%,显著低于A组的17.31%(P0.05)。结论:将血压控制为120~130/70~80 mmHg,对腹膜透析患者RRF有保护作用,可提升透析充分性,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腹膜透析微炎症状态和超滤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稳定的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20例,采用双盲交叉对照设计,患者随机腹透液内分别加入HGF或生理盐水治疗3个月,再经1个月的洗脱期后交换处理因素,分别观察患者的腹膜微炎症状态、腹膜通透性和超滤量的变化。结果:与处理前和生理盐水处理后相比,HGF可降低透析液CRP、IL-6、TNF-α和TGF-β的水平(P〈0.05),降低透析液肌酐/血肌酐(D/PCr)比值,降低透析液尿素/血尿素(D/Purea)比值以及透析液白蛋白/血白蛋白比率。HGF可增加4h、0h透析液葡萄糖比率(D4/D0 glucose)及24h超滤量(P〈0.05),患者周总KT/V和总Ccr/ml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D患者腹透液内使用HGF可改善腹腔微炎症状态,降低腹膜对小分子通透性,增加腹膜的超滤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