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确定臀上神经最下支(most inferior branch,MIB)的体表投影从而确定一个手术安全区域,依据这一解剖结果对Hardinge入路进行改良,并在临床中探讨改良入路的优势.[方法]解剖50具尸体双侧臀部(共计100侧),确定MIB的体表投影和手术安全区域.依据结果对Hardinge入路进行改良,并在3具尸体双侧臀部(共计6侧)上经改良Hardinge入路模拟手术,从而验证其安全性,然后应用于临床.[结果]MIB在体表的弧形投影线与股骨大转子外侧最凸点形成一解剖区域,内无重要血管神经分布,为手术安全区.依据安全区所改良的Hardinge入路模拟手术后,解剖均未发现MIB及其他明显神经血管损伤.临床应用26例,经10~28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术后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和外展肌力减弱的现象.[结论]MIB在体表的弧形投影线与股骨大转子外侧最凸点构成了一个手术安全区域,改良Hardinge入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均未超出此安全区域,不会损伤到MIB及其他重要神经血管,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Hardinge小切口双极股骨头置换术(BFHR)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Hardinge小切口BFHR治疗老年股骨颈头下型、头颈型和经颈型骨折27例。[结果]切口平均长度为8.2cm,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出血量180ml,无输血者。平均随访16个月,髋部和大腿疼痛的发生率为7.4%,无切口感染、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平均4.5周可弃拐行走。[结论]改良Hardinge小切口BFHR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微创、出血少、康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严格手术适应证和完善小切口操作技能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侧前方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03年2月~2003年12月,采用前外侧小切口对53例58个髋关节行全髋置换术,其中5例为双侧同时手术, 6例全髋关节翻修手术, 4例关节完全强直的置换术。改良要点:平卧位,患侧半边臀部略悬空于手术床边,使臀大肌自然下垂,患侧下肢内收10°,使大粗隆突出部份充分暴露;股骨颈及大粗隆暴露后,先截骨,再脱位取出股骨头。 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7~12cm,平均8 5cm。手术时间70 ~140min,平均88min。出血量250~660ml,平均470ml。无严重并发症。术后6~14d部分负重行走。全部病例获得4~40周随访,平均28周,Harris评分优37例,良12例,中4例,优良率达92 .5% (49 /53)。 结论 侧前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其应用范围可扩展到人工髋关节翻修、髋关节强直、髋关节先天脱位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外侧斜行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采用改良外侧斜行小切口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38 例,其中30 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 例患者行单纯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7~10 cm,平均9 cm;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150~350 mL,平均250 mL,术后引流量80~240 mL,平均140 mL,术后3~11 d部分负重行走.切口愈合时间12~14 d,无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6~34个月,平均17.4个月.Harris评分优33 例,良4 例,中1 例,优良率达98%.结论 改良外侧斜行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切口愈合快、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本院自2005-01—2015-09采用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46例(688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切口长度是否10 cm分为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组(A组)与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切口长度10 cm),将A组分为2个亚组,分别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组(A1组切口长度≤10 cm)、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组(A2组),将B组分为2个亚组: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组(B1组)、常规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2组)。结果 A1组在切口长度(t=-47.153,P=0.002)、术中出血量(t=-2.537,P=0.014)、手术时间(t=-1.543,P=0.047)、输血量(t=-2.423,P=0.009)、住院时间(t=-1.744,P=0.041)方面均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引流量(t=-0.647,P=0.5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在切口长度(t=-20.427,P=0.013)、术中出血量(t=-1.849,P=0.021)、术后输血量(t=-2.253,P=0.003)方面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引流量(t=0.239,P=0.810)和住院时间(t=-0.620,P=0.5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相关功能均得到提升。结论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在患者具有手术指征、实行相应术式的适应证、相同的基础条件的前提基础下,较之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前者具有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输血较少、术后恢复较快等特点。在术者手术操作娴熟的前提下,若患者条件符合,小切口髋关节置换可以作为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改良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2年6月~2005年1月,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人工THR,临床应用59例,切口长度为6.5~12.0 cm,平均(9.2±0.8)cm。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下顺利完成,术中无需对周围组织过分牵拉。术后所有患者术后获得6~25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内外翻出现;除1例术后出现切口轻度脂肪液化经治疗痊愈外,其他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2.5分提高至术后的平均91分。结论在术前准备充分、解剖入路熟悉的前提下,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人工THR确实可行,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在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总结近10年笔者开展应用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患者69例。结果手术切口长度10~15cm,平均13cm;单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150~300ml,平均230ml;术后出血量200~500ml,平均320ml。手术时间38~70min,平均55min。切口愈合时间10~12d。结论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切口愈合快、手术适应证广、并发症少、高龄患者均可耐受该手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改良Hardinge入路在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改良Hardinge入路行全髋置换进行评价。方法:对经改良Hardinge入路行非骨水泥全髋置换(THR-CL)术并获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的32例病人进行总结。结果:优良28例(88%),很好4例(12%),其中轻度跛行6例(19%),下肢不等长>2cm1例(3%),改良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3例(10%)。结论:此入路创伤小,暴露好,利于假体定位,易于控制下肢长度,术后外展肌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与标准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2005年12月,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16例资料。小切口组53例,切口长度≤10cm;对照组(标准切口)63例,切口长度11~17cm。记录患者身高、体重、年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髋臼假体外展角、股骨柄假体角度,分别测量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结果两组资料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诊断及HH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平均体重指数小切口组小于对照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小切口组小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输血量及术后HH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髋臼假体及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技术熟练的手术者,应用小切口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安全、有效。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比较,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外,单纯小切口在术后早期未能表现出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Hardinge改良入路与Watson-Jones改良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疾患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其中A组患者经Watson-Jones改良入路,B组患者经Hardinge改良入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Barthel指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患者切口长度[(8.5±1.8)cm]较短,术中出血量[(284.5±121.2) ml]较少,手术时间[(95.5±22.5) min]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以及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同时术后3、6个月A组患者Barthel指数以及Harris评分3个月(74.8±6.4)分,(78.5±6.2)分;6个月(86.2±4.2)分,(83.2±3.8)分均高于B组的3个月(62.5±4.7)分,(65.2±7.4)分;6个月(77.5±6.2)分,(73.5±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出现髋关节脱位、伤口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Watson-Jones改良入路与Hardinge改良入路在对THA的治疗上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Watson-Jones改良入路恢复效果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改良Hardinge入路全髋置换在双下肢等长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行改良Hardinge入路全髋置换及术中用自创等长测量方法进行双下肢等长控制并获1年以上随访的100例患者进行总结,采用Harris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10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60(26±2.1)个月。Harris评分:优92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9%。下肢等长95例,下肢不等长在0.3~0.5 cm之间3例,相差0.6cm1例,相差0.8 cm 1例。结论该入路暴露好,假体安装定位好,因术中下肢基本处于标准侧卧位,易于控制下肢长度,特别适用自创的术中精确测量调控双下肢等长的手术方法,可减少因体位原因导致的误差,术后外展肌恢复快,总体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小切口运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报告小切口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自2001年9月~2004年5月,运用小切口对74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结果 切口长6.5~8.5cm。全髋置换平均手术时间80min,平均术中失血280mL,12h平均引流150mL;股骨头置换术平均手术时间40min,平均术中失血150mL,术后平均引流100mL。术后平均8d出院,平均住院14d。术后未发现并发症。随访1-32个月,复查X线片未见人工关节松脱,患者可负重行走。结论 小切口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损伤组织少、感染机会低、医源性损伤少、人工关节稳定性强、患者恢复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改良髋直接外侧入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髋直接外侧入路(改良Bauer入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改良Bauer入路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43例。结果 术中显露满意,患肢功能恢复快,疗效优良率达96.97%,未发现髋外展肌力减退及臀上神经损伤。结论 改良Bauer入路安全有效,可推荐用于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中不同软组织结构松解对髋关节伸直位张力的影响.方法 新鲜冰冻尸体5具10个髋关节,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显露.在骨盆髂前上棘位置垂直于床面固定一枚克氏针,在股骨干侧方固定另一枚克氏针.测量不同软组织松解操作前后两枚克氏针之间的位移变化.结果 单纯进行牵引、外旋肌切断、后关节囊切开和臀大肌止点切断等操作前后,位移没有明显变化.股骨头切除、阔筋膜髂胫束切断、关节囊全部切除和髂腰肌腱切断后,两枚克氏针距离平均延长1.5mm(1~3mm)、8.0mm(2~19mm)、5.5mm(1~13mm)、1.8mm(1~3mm).同时切断关节囊和阔筋膜髂胫束前后位移变化最大,测量距离平均延长13.5 mm(11~20mm).结论 前关节囊、阔筋膜髂胫束和髂腰肌腱的松解可以降低髋关节伸直位的软组织张力,其中前关节囊和阔筋膜髂胫束的作用最大.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对张力的影响相互制约,单一松解其中一种结构不能获得满意的松解效果.阔筋膜和髂胫束的紧张度可以帮助判断肢体的延长情况.  相似文献   

15.
前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前路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方法将2002年8月至2004年2月施行THA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小切口和传统后路切口,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切口长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12~30个月)。小切口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2min,传统切口组为69min(P>0.05);小切口组的平均切口长度为7.9cm,传统切口组为16.3cm(P<0.01);小切口组出血量平均为350ml,传统切口组650ml(P<0.01);小切口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d,传统切口组为13.5d(P<0.05)。小切口组术后X线片髋臼前倾角平均为24°,传统切口组为19°;小切口组外展角平均为47°,传统切口组为45°。术后3个月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为91.4分,传统切口组为78.5分(P<0.05);末次随访时,小切口组的平均Harris评分为95.1分,传统切口组为95.6分(P>0.05),但两组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0.0±3.2)°和(90.0±2.9)°(P<0.05)。两组患者都未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小切口组有1例术中摄片发现髋臼前倾角偏大,立即将髋臼取出重新安放,术后无不良反应。传统切口组2例症状性DVT,1例出现嗜睡,CT示脑基底节小梗塞灶。结论前路小切口TH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美观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与改良Harding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行THA治疗且获得随访的9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行微创THA(A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2±8.0)岁.病因: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头坏死9例等.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THA(B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平均年龄(69.1±9.2)岁.病因: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头坏死6例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临床评估包括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等,放射学评估包括髋臼外展角,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0.9±10.1)个月随访.A组患者切口长度较B组短,失血量较B组少,术后3d内下床例数较B组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髋臼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A组患者Harris评分[(82.4±3.3)分]及Barthel指数(85.4±3.8)均高于B组患者[(72.3±3.7)分、77.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末出现伤口感染、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Watson-Jones入路与改良Hardinge入路均能满意应用于THA,但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THA术后前3个月内功能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Mini invasive incisions in THA and femoral hip prostheses tend to minimise healing and recovery time. We have used a very posterior approach with technical modifications and precise skin landmarks to decrease surgical complexity, and we describe this experience here.

Methods

From 2010 to 2012, 140 patients aged 79 years (range 53–93 years) were operated upon by the same surgeon in a continuous series using the same minimally invasive skin incision and six different types of implants. The incision was very posterior in the hip allowing direct visualisation of the acetabulum in the hip flexion position and visualisation of the femoral shaft extremity in a leg flexion position.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ng time was 100 minutes (range 75–110 min). Estimated blood loss was 385 cc (20–585 cc). Twenty-six patients had blood transfusion. The mean hospital stay was 6.8 days (5–20 days) including the time waiting for a rehabilitation centre. No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technique were recorded. On the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 the femoral stem was aligned with the femoral axis within 3° in all patients. The mean acetabular angle to the ground plane was 40° (35–48°). No patient had a leg length discrepancy of more than four millimetres. The mean skin incision length was seven centimetres (six to eight centimetres). All patients were seen at the clinic after six weeks and the data were unchanged at this time point.

Conclusion

The method and skin landmarks we describe appear to be a safe way to perform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replacem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比基尼(Bikini)入路和前外侧小切口(OCM)入路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临床效果,对两种手术入路进行分析评价。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80例(80髋)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排除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和既往髋关节手术史患者。其中行经Bikini切口的前入路40例,OCM入路4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66±10)岁。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术后输血率、切口长度、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住院天数、围手术期Harris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股四头肌和髋关节外展肌肌力恢复时间、血清股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量、影像学表现及手术并发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效果。 结果80例患者平均随访(6.5±2.3)个月。与OCM组相比,Bikini组患者的髋关节外展肌肌力恢复时间略短,术后血清CK、CRP变化量少。而在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术后输血率、手术切口长度、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住院时间、围手术期Harris评分和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时间及影像学表现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但是Bikini组和OCM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方面均出现了前10例患者与后30例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 结论Bikini入路与OCM入路均能取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Bikini入路对肌肉损伤小,炎症反应弱,外展肌肌力恢复快。两种手术入路均存在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