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激素补充治疗与乳腺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里所谈的激素补充治疗 (hormonereplacementtherapy,HRT) ,指的是女性激素 (雌、孕激素 )补充治疗。HRT对维护绝经妇女的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同时有增加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发生的风险。由于存在风险 ,使许多妇女 ,甚或医生对HRT存有疑虑。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对凡存有子宫的妇女均配伍孕激素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不断进展 ,结果表明 ,每个周期使用孕激素达 1 2~ 1 4d ,可将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到一般人群的水平 ,基本消除了这方面的顾虑。HRT与乳腺癌的关系复杂 ,经历了 5 0余年的…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妇女性激素补充治疗过程中的子宫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性激素补充治疗 (HRT)与子宫内膜癌1975年以来 ,许多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已肯定有子宫而曾用单一雌激素治疗 (ERT)的绝经后妇女 ,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平均增加 4 4倍 ,长期应用则平均增加 8 4倍 ,停药后这种作用仍可持续数年 ,但致死率不增加。复习了1985~ 1995年间 6篇ERT的研究 ,发现疗程 1年者子宫内膜增生率为 2 0 % ;2年者为 5 0 % ;3年者为 6 2 % ,说明与雌激素的疗程成正比。为防止子宫内膜癌变 ,有子宫的妇女行ERT时必须加用孕激素。已知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有 2 3%癌变 ;单纯及复合增生的癌变率仅 1 6 %。因此 ,…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1位,在我国占第3位,在很多国家其发病率已超过宫颈癌,发生呈上升趋势.另外,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也将增多.本文讨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分期.  相似文献   

4.
不规范的性激素补充治疗发生子宫内膜癌二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素补充治疗 (HRT)能有效地缓解更年期症状 ,但使用不当可发生子宫内膜增生 ,甚至子宫内膜癌。现报告 2例绝经后妇女应用HRT发生子宫内膜癌。一、临床资料例 1  5 7岁 ,已婚 ,因绝经 8年 ,HRT 5年 ,阴道少量出血 4个月 ,宫腔镜下行诊断性刮宫 (诊刮 )病理检查提示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后 1个月 ,于 2 0 0 0年 11月 14日入院。患者于绝经后 3年因骨折 3次 ,外院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而开始接受HRT。自述服药前曾行妇科及腹部B超检查 ,均无异常 ,激素水平符合绝经后改变。曾先后服尼尔雌醇 1mg/2周共 1年 ,未加用安宫黄体酮 ;7 甲…  相似文献   

5.
性激素替代疗法1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绝经或卵巢切除后 ,因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 ,可致泌尿生殖系统、冠心病、骨质疏松性骨折及老年性痴呆等发病率明显升高。性激素替代疗法 (hermenalreplacementtherapy,HRT)是以补充雌激素为中心 ,以解决与雌激素不足有关的健康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1] 。HRT能明显缓解围绝经期症状 ,提高广大妇女生活质量 ,近年广泛用于临床 ,效果显著。 1997年至 2 0 0 1年 6月我们应用HRT治疗了绝经前期及后期与双侧卵巢切除术后的 134例患者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无内分泌疾病 ,1年内无性…  相似文献   

6.
激素替代治疗与妇科恶性肿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激素替代治疗 (hormonereplacementtherapy ,HRT)应用于围绝经期妇女及绝经后妇女可以改善围绝经期症状 ,减少骨质疏松、防止心血管疾病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其应用日益广泛。目前 ,关于HRT是否能够诱发妇科恶性肿瘤以及治疗后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能否应用HRT ,观点不一。1 HRT与乳腺增生、乳腺癌的关系1 1 HRT与乳腺增生、乳腺癌的发生应用HRT可以增加乳腺增生、乳腺癌发生的机会 ,使用时间越长 ,危险性越大 ,因此不少学者提出对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禁用HRT[1,2 ] 。但近年来 ,有文献提…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老年妇女,好发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占到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1],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根据发病原因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在基因和转录水平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正>子宫内膜癌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目前已接近新发妇科恶性肿瘤的50%,2015年美国子宫内膜癌的新发病例54870例,死亡病例10170例[1]。近二十年,英国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上升1.5倍,美国同期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升高1.1%和0.3%。在日本,近二十年来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的比例由1∶9现已接近1∶1,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恶性肿瘤总数的6%[1],在欧美地区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2].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性激素的广泛应用等因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在全世界有200000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并导致50000例患者死亡,是女性常见肿瘤,在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对其病因学的研究为深入认识疾病和提供治疗的理论依据有重要意义.胰岛素作为一种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其通过促有丝分裂作用、抗凋亡作用及改变性激素环境,介导子宫内膜癌的形成.现就胰岛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尽管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绝经后年老妇女,但随着全球范围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增加,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约1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绝经前妇女,5%的患者为40岁以下妇女。不少年轻患者渴望保留卵巢功能,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可否保留卵巢日益成为妇科肿瘤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对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能否保留卵巢,虽尚无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但一些研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本文就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保留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妇女性激素变化及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免疫法对 4 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性激素水平测定。结果 绝经后阴道出血妇女血清E2 水平远高于正常绝经后妇女血清E2 值 ,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FSH、LH与正常绝经后妇女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5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的患者雌激素水平增高者分别占 71 4 %和 5 7 1 %。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最新发布的《CA CANCER J CLIN》报道称,2019年美国有70余万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超过5万的新发病例。子宫内膜癌已成为美国发病率排名第二的妇科肿瘤,仅次于乳腺癌[1]。随着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年龄延迟,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据最新一期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2015年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前10位,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3.88%,这一数据也较2014年的3.79%有所上升。城市地区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1.35/10万,高于农村地区;在上海,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已超过子宫颈癌[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14.
正子宫内膜癌作为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呈升高趋势。据报道,2018年全球预计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数为382069例,新增死亡例数为89929例[1]。美国作为子宫内膜癌高发病率地区,2018年预计新发病例为63230例,新增死亡例数为11350例[2]。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治中,高危、复发及转移性子宫内膜癌一直是诊治的难点及重点。目前,国际权威子宫内膜癌指南有3个: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有上升倾向。根据国际癌瘤联合中心的汇编,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差异很大。在美国的发病亦受种族因素的影响。子宫内膜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50~60岁。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7岁,75%发生在绝经后。有人认为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但机理不清。病人的类脂醇生成、激素排泄及前趋病变正在广泛研究中。当体内男性素前身和雄甾烯二酮增加,或外源性性激素快速芳香化和转化为雌酮,均被认为是发展成子宫内膜腺癌的危象。这可说明子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关于子宫内膜癌分子水平的致癌机制研究日益深入,如癌基因、抑癌基因、DNA错配修复基因、雌激素代谢酶相关基因、甾体激素受体基因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综述目前研究热点——抑癌基因的进展,为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临床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关于子宫内膜癌分子水平的致癌机制研究日益深入,如癌基因、抑癌基因、DNA错配修复基因、雌激素代谢酶相关基因、甾体激素受体基因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综述目前研究热点——抑癌基因的进展,为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5%发生在40岁以下的妇女,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生育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症状(月经异常)出现早,多为早期、分化程度好、且多数为性激素依赖型,预后较好。现已有早期子宫内膜癌采用保守手术及激素(通常为孕激素)治疗成功且保留生育功能、成功分娩的报道,现就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生殖道肿瘤的25% ~ 30%,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40岁以下)多为Ⅰ型子宫内膜癌,占子宫内膜癌的2%~14%,且多伴有月经不调、无排卵、不孕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提示内源性雌激素代谢紊乱与年轻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最新发布的《CA CANCER J CLIN》报道称,2019年美国有70余万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超过5万的新发病例。子宫内膜癌已成为美国发病率排名第二的妇科肿瘤,仅次于乳腺癌[1]。随着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年龄延迟,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据最新一期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2015年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前10位,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3.88%,这一数据也较2014年的3.79%有所上升。城市地区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11.35/10万,高于农村地区;在上海,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已超过子宫颈癌[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