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205例胺碘酮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胺碘酮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登录万方数据库和维普资讯网搜索相关期刊文章,收集胺碘酮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胺碘酮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紊乱、肺纤维化和过敏反应等。结论胺碘酮临床应用时进行必要地监测,有助于提高胺碘酮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正>胺碘酮(Amiodarone,乙胺碘呋酮)是Ⅲ类长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又兼有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疗效确切,临床安全性较高。由于对多种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且对冠心病无影响,被临床广泛使用[1]。但是多年的临床应用发现该药存在多种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本文收集了2008—2013年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的不良反应情况,探讨如何进一步规范使用胺碘酮。方法统计并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事件的种类、发生例数、服药后出现时间。结果不良反应排在前四位的为肺毒性(100例/100%)、甲状腺功能障碍(61例/38.13%)、胃肠道功能紊乱(38/23.75%)、静脉炎(37例/23.13%)。结论胺碘酮的临床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几乎涉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因此,对于需长期服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注意预防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胺碘酮在临床应用中少见不良反应的特点,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362例,比较胺碘酮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构成比。结果胺碘酮的少见不良反应占16.3%,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少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33.3%,以神经系统症状多发。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尤其是高龄老人,应严密观察,加强监测,早期发现不良反应,积极处理,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吕亚青 《中国药业》2007,16(9):57-58
综述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方面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血管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肺毒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眼睛损害、紫癜、感光性皮炎等,以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5岁,主因间断心悸2年,加重20h,于2008年7月30日9:30入院。入院查体:T36.2℃、P148次/min、R20次/min、BP100/70mm 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叩心界不大,心占可,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  相似文献   

7.
9例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胺碘酮 (amiodarone)静脉注射对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 ,具有起效快、安全性大等优点。有关胺碘酮静脉制剂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多 ,现就我院近几年来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资料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 收集 1 996年 1 2月至 2 0 0 0年 1 2月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及急诊病房患者资料 ,包括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发作性、持续时间 >3 0 s或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或室颤 )或有潜在生命危险性心律失常 ,应用胺碘酮静脉注射的患者共 5 6例 (男3 9例 ,女 1 7例 ) ,年龄 (6 2 .5± 7.8) y。原发病 :冠心病心律失常 1 0例 ,急性…  相似文献   

8.
189例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筛选有效ADR报告表,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胺碘酮给药方式、剂量对胺碘酮所致ADR严重程度的影响,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ADR的临床表现,同时分析对ADR的处理情况和预后转归。结果共收集ADR报告189例,其中男性116例,平均年龄(67±15)岁;女性73例,平均年龄(60±15)岁。原患疾病主要为循环系统疾病174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肿瘤4例,外科疾病2例,其他5例。给药方式包括负荷给药37例,无负荷给药152例。严重不良反应共30例,肝损害最多,占74.19%,其次为过敏性休克和血压下降,分别占6.45%,尖端扭转型室速、肾功能不全、心悸、神经系统损害分别占3.23%。对ADR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减量、停用、积极临床治疗。共对183例进行随访(6例未能随访),其中67例治愈,106例好转,7例有后遗症,3例死亡(原有疾病死亡)。静脉应用胺碘酮的严重ADR比例为15.87%, ADR的发生与性别(P=0.061,〉0.05)、年龄(P=0.140,〉0.05)、剂量(P=0.857,〉0.05)、有无使用负荷剂量(P=0.572,〉0.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胺碘酮在临床应用中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但其ADR多样,但经及早对症处理,均获得良好转归,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临床医生对药品ADR的重视,注意个体化应用,严密监测ADR情况,减少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青  刘琳 《医药导报》2000,19(3):294-294
胺碘酮为一强效、长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近几年来该药临床应用日趋广泛,由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亦不断有报道。本文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述。1 房室传导阻滞吕宣才,李扬馥[1]报道1例男患者,因呼吸困难、口唇发绀、面色苍白2d入院,入院前已服用地高辛0.25mg×2片。体检R50次min,BP12.68.5kPa,HR124次min,心律不整。曾长期服胺碘酮0.1~0.6gd。入院后即给予地高辛0.25mg,胺碘酮0.2g,tid,以及吸氧利尿,抗感染等治疗。第2天下午HR减为48次min,律齐,查EKG:Ⅲ度AVB,即停用胺碘酮和地高辛。给予药物对症治疗,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胺碘酮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8~2011年国内医学期刊中应用胺碘酮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胺碘酮不良反应大多为长期用药后发生,发生在24 h内的不良反应以休克或过敏反应为多见;长期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以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为多见,占总例次的25.37%,其次为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不良反应。97.01%的患者痊愈或好转,2.99%的患者死亡。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胺碘酮,重视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到的231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31例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138例,占总数的59.74%。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共218例,占总数的94.37%。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33例,占总数的57.58%,其次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收集的87份ADR报告,就患者基本情况、ADR的临床表现与涉及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38例(占33.33%),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的较多,共42例(占35.6%)。结论医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不同专业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不同专业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自愿报告情况及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及其报告制度的认知情况。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中医务人员的报告数据,导入ACCESS软件,用EXCEL统计分析报告情况及质量。结果本组资料中,来自医师的报告占总报告数的65.87%,高于药师(26.13%)和护士(8.0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质量分级标准,医务人员ADR报告的级别99%以上达到3级,但报告的基本信息存在缺失,如病历号缺失率高于10%、联系方式高于5%。2006年,医师、药师、护士上报的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为3.54%、4.20%、5.85%,2007年分别为5.55%、6.33%和12.28%。关联性评价中,护士的评价与市中心的评价一致比例最高。结论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关注的角度和报告技术要点的掌握并不一致,要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效率,必须调动和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14.
15例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生产厂家修改药品说明书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8月收到的15例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筑,但没有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损害的报道。结论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应引起药品监管部门、生产厂家和临床医生的重视,通过药品监管部门不断提高药品上市标准、生产企业及时完善药品说明书内容和临床医生的合理使用,达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2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医院2005年7月-2006年12月收集的26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有11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静脉用药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的55.6%。结论:上报的ADR例数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谨慎用药,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甲苯咪唑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为甲苯咪唑的临床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1994~2004年国内外医药文献中甲苯咪唑引发的不良反应资料,应用流行病学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结果:甲苯咪唑ADR分布广泛,涉及多个系统器官,儿童、中老年是主要受害者,潜伏期长短取决于ADR的种类,ADR类型多样化。结论:甲苯咪唑存在一定的药物安全性隐患。因此需加强甲苯咪唑的规范化用药及上市后再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328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检索,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剂型、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8例报告中,女性居多,涉及药物128种,发生ADR主要由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其次是中药制剂。ADR表现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用药剂型主要是注射剂。结论:应重视对抗病原微生物药、中药注射剂及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的监测,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生儿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药物的合理、安全使用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5—2018年收集的668份新生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生时间、给药途径、剂型、累及系统-器官、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8例新生儿药品不良反应中,男女比例为1.03∶1,平均年龄为6.5±0.11d;新生儿患者ADR发生时间最多的在用药后1~7 d内(248例,占37.13%);单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43.41%),共涉及药物类别12种,其中引起ADR排名前三位的药物类别分别是抗菌药物(56.89%)、中成药(13.17%)、呼吸系统类药物(7.63%);668例ADR共累及多个系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373例次(55.84%),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194例(29.04%),心血管系统损害36例次(5.39%)。结论:应对新生儿用药风险多加防范,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新生儿合理、安全用药,尽量减少和避免新生儿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头孢曲松的不良反应(ADR)及用药安全性。方法:查阅清华同方CHKD期刊全文库1994年~2005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对有关头孢曲松不良反应的报道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共计101例,皮肤过敏反应最严重,占20.79%;其次为过敏性休克,各占19.80%。结论:应重视头孢曲松的合理用药,注意临床应用中可能因本品的药物相互作用诱发严重ADR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