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仲景学说如何进行现代化研究提出个人意见。认为研究有6个方面的重点,即:应保持自身特色,重视六经病证的动态研究,重视向疑难重症的转变、开发和应用,应重视取得经济社会效益,重视多学科结合进行仲景学术研究,重视自身方法论的总结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乃中医学重要典籍 ,前贤今哲阐述颇丰。但在仲景学说研究中 ,也存在着几个思维误区。兹不揣愚蒙 ,辨析如次。1 不重互勘死句下  《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第二》第 2条云 :“太阳病 ,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名曰柔痉。”对于“不恶寒”之语 ,注家多注释为“不怕冷”。笔者认为 ,此等解释甚不妥切 ,乃学者不注重前后互勘 ,以致死句下所致。众所周知 ,《金匮》所云的“痉” ,多因风寒外袭所致 ,其见症与太阳病见症有相似之处 ,故仲景在句首冠以“太阳病”三字。而太阳病无论伤寒、中风 ,病人是均有怕冷感觉的。再者 ,从《…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乃中医学重要典籍,前贤今哲阐述颇丰。但在仲景学说研究中,也存在着几个思维误区。兹不揣愚蒙,辨析如次。  相似文献   

4.
关于仲景学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重要典籍,前贤今哲就仲景学说著述颇丰,对仲景学说刻意阐释多有弘扬,但其中几个问题,似未阐释清楚,兹不揣愚蒙,略述浅见,以抛砖引玉。1“阳复太过”提法欠妥“阳复太过”之语,乃后人注解之词,一直沿袭至今,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6.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张仲景勤求古训,搏采众方,把古来医家之经验通过临证实践,融会贯通,整理总结,创造性地为后世留下这部医著,它是一部具有严谨的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医疗规范,丰富和发展了“辨证施治”的规律,在临床上广泛地运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7.
以医圣张仲景医学名著《伤寒杂(卒)病论》为线索,列举了大量例证,阐述仲景学说对日本传统医学——汉方医学的形成,取到的重要作用;论证仲景学说在日本医学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伤寒杂病论》消渴证辨治特色研讨王恒照郝晋东王艳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30020)中图分类号R255.4《内经》之于斯证有多种称谓,如“消瘅”、“消中”、“善饥”、“善渴”、“苦渴”与“消”。然细审则见其以揭示病因为见长,以寡述对证要方为不足...  相似文献   

9.
最迟至公元219年, <伤寒杂病论>成书.适逢三国鼎立,军阀混战,社会极为动荡不安,该书随之湮没散佚.时隔不久,有高平王叔和氏,搜采旧论,复辑成轶,使仲景之学得以流传后世,造福生民,厥功甚伟,其善至大.整理之后,至北宋林亿奉旨校正之前,其间时长800余年,因各种原因,该书时隐时现,分合反复,而难睹真容.笔者仅据有关史料,作一粗浅梳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精神失常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将对其归纳为11种。即:泻热逐瘀法、破血逐瘀法,清泻胃胆,重镇安神法、温通心阳,镇惊安神祛痰法、泻热通腑法、辛寒清热法、敛阴止汗,重镇固涩法、泻血室瘀热法、润养心肺,凉血安神法、养心安神,补中缓急法和清热养血法。  相似文献   

11.
"方证"是《伤寒杂病论》中特有的概念,文章就"方证"的应用规律,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内容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2.
心中懊憹为自觉症状,指心中烦闷殊甚,难以名状之意,其在临床上多见于心血管、情志类疾病。本症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对其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其散见于《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其共同的病因为邪热内郁,兼有水饮、燥屎、湿邪的不同;治疗以清热为主,兼以逐水、泻下、利湿等法。阐明与本症相关方证的因、机、证、治,有助于临床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柴胡桂枝汤原方出自于《伤寒杂病论》,为小柴胡汤及桂枝汤各用一半的剂量而成,是治疗太阳少阳并病之方,经后世医家临床运用及现代医学研究,已将本方灵活运用于各类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伍炳彩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病,现选取验案3则并加以分析,浅述伍炳彩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4.
细辛作为张仲景常用的一味中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共载与细辛相关方剂20首,方后注中加细辛方3个,总计条文21条.仲景使用细辛之特点是应用广泛、配伍精当、用量颇大,说明仲景用细辛无"不过钱"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之"水气",既为病因,又为病机。疏理《伤寒论》原文398条中水气为患占26条,约占7%;原文对水气为患的论治,不仅适用"伤寒"变证,更可治各科水气为患诸疾,所述证冶方药,均已成为指导临床的有效经方;研究《伤寒论》原文水气为患的证治特点和治法方药,是研究《伤寒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细辛作为张仲景常用的一味中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共载与细辛相关方剂20首,方后注中加细辛方3个,总计条文21条。仲景使用细辛之特点是应用广泛、配伍精当、用量颇大,说明仲景用细辛无“不过钱”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PBL教学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伤寒论》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PBL教学法的引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培养团队精神,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PBL教学法引入传统中医课程,尚存在师资不足、无现成教材以及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眩晕作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常见症状,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眩晕有关的条文,按照病机将眩晕分为风火相煽,三焦饮停,膀胱气化阻遏、水湿停聚,阴阳两虚、清空失养,阳气郁闭过重,阴竭阳脱、阴阳离绝六个类型论述,以探讨张仲景对眩晕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理法方药特点,眩晕病机复杂多变,病性有阴阳虚实之分:实证多是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责之脾肾阳虚、精血亏虚。张仲景对于眩晕一证主要从痰饮立论,采用三焦辨证方法治疗痰饮型眩晕,重视中焦脾胃的运化作用,创立了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多首治疗痰饮型眩晕的经方。  相似文献   

20.
经方特点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之处方。系统分析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主要特点:方证相应、一方多证,配伍严谨、组方缜密,味少效宏、用药巧妙,作用全面、加减灵活。经方由于有诸多优点,成为创制新方的“祖方”,后世在经方的基础上衍化出大量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