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一个人体内有数十兆个细胞,其中约1/3的细胞有变成癌细胞的可能性。癌细胞由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机理是正常体细胞遗传基因发生了变化。一个细胞中有数以万计的基因,其中可能有数十个是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这些基因大多数结构和产生蛋白质的结构机能都已搞清,包括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参与信息传递的因子,蛋白磷酸化酶、DNA 信息翻译、参与复制 DNA 的蛋白质,甚至细胞分裂的调整等。由于这些基因的变化,使致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灭活。这些基因变化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放大、基因缺损等。大多数人类的癌中,这样的基因变化合并发生。在结肠癌、肺癌等,正常细胞中有十个左右的基因发生变化,最早转变成恶性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上发现癌,其直径至少需达到5mm,这样大小的癌至少由10~8个以上的细胞组成。一个细胞发展成这种癌至少需反复进行近30次的分裂。在此期间正是“阶段性的”癌化过程。因此,弄清癌变的最初阶段,是正确理解癌本身和制癌的重要步骤。为阐明癌发生的初期机制,目前已建立了几种体外癌化细胞系。作为癌化细胞定量系统,只有叙利亚倉鼠胎儿(SHE)细胞和小鼠C_3H10T1/2细胞两个系统受到确认。前者是正常细胞,后者是已获得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虽使用细胞不同,但两者都是伴有癌化的正常纤维母细胞,都以丧失严格的接触增殖抑制能  相似文献   

3.
亚洲分子生物学组织于81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以《核酸研究的未来》为题的会议,中心内容是对基因的本质DNA的讨论。会议发表了许多癌和细胞免疫的研究论文。威古拉博士从人的膀胱癌细胞中提取了推测为膀胱癌的基因,虽尚未明确这种DNA的作用,但将为在基因水平研究癌症打开缺口。动物致癌常常是在正常细胞中潜伏着致癌基因,由于某种机会开始癌变。目前对人类癌症的研究也将以基因为对象。当然,不能认为癌症是遗传病。  相似文献   

4.
一、从结肠腺癌到癌的移行和癌抑制基因一般认为结肠癌的发生有二种情况,一是从腺瘤发展为癌,二是从最初发生的微小癌发展而来.先天性接受癌变启动信号的家族性结肠腺瘤病人,结肠上有多发性腺瘤而且绝大多数进展为癌,因此它是分析从腺瘤进展至癌过程的重要疾病模型。它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同腺瘤发生有关的隐性基因变异是以异接合型方式遗传。1987年根据家谱分析,该病基因FAP(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或者是APC(结肠多发性息肉)连锁在染色体5q21-22的多型性标记Cllpll上。用从同一染色体区域分离的多型性标记YN5·48等分析发现,无论是来自FAP病人还是一般人群的结肠癌细胞染色体5q21-22区异接合性消失的发生率都高达60%,而且因为FAP病人的肿瘤细胞缺少正常细胞带有的等位基因,因此FAP基因是癌抑制基因之一。但  相似文献   

5.
由于应用了遗传工程技术,关于癌的发病机制正在分子水平,特别是在癌的基因上取得惊人的进展。所谓癌遗传因子是指“某种基因形成固有蛋白,由于这种蛋白的作用,使细胞癌变并维持癌的性质者”(根据57年癌学会总会专题讨论会上东大医科研、丰岛久真男提出的定义)。就是说致癌基因不但能引起细胞癌变,而且与其后维持癌细胞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癌化学预防(cancer chemoprevention)就是利用天然化学物质和合成化学物质,开展抑制或延迟从正常细胞发展到进行期癌的癌变过程。为找到有用的化学物质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①从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有预防作用的物质着手探索的方法;②对多种未试验的化学物质进行筛选的方法;③依据癌症发病机制开展的方法。不论上述那种方法筛选出的物质,均需相继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体外抑癌效果实验和在致癌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p53 RB途径的重要性由于近来有关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研究的进步 ,对于致癌机制中枢的理解终于获得澄清。其中值得注目的是抑癌基因p53和成视网膜细胞瘤基因RB。p53基因是约半数恶性肿瘤表现灭活的代表性抑癌基因 ,其先天性灭活者则为所谓Li Fraumeni综合征即家族内多发各种恶性肿瘤的癌症家系 ,所发恶性肿瘤包括脑肿瘤、肺癌、白血病、骨肉瘤、乳腺癌以及胰腺癌等等 ,多属难治性癌瘤。众所周知 ,p53基因具有抑制细胞生长性能 ,其作用机制尚多未明之处。在最近几年里 ,有关p53的研究颇有进展 ,阐明它作为转录因子具有对形形色色的基因…  相似文献   

8.
关于肺癌的基因异常最近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体许多肿瘤的发生已逐渐被认为是由于致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发生变化所致.本文拟就肺癌领域的最新发现加以概述.癌基因系指由于获得了某种功能而诱发癌的基因.myc基因家族主要是由于基因的扩增而被激活.但在不伴有...  相似文献   

9.
癌休眠疗法     
刘雨桃 《日本医学介绍》2001,22(11):513-513
癌在不停止地持续增殖 ,当其大小超过某种程度时人就会死亡。换句话说 ,“如果癌不增大 ,人就不会死亡。”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治疗中的疗法 ,即癌休眠疗法 (tumordormancytherapy)。就是说 ,不以杀死癌肿而使之缩小为目标 ,而是抑制癌的增殖 ,以使之休眠为目标的癌治疗战略 ,这种大的变换 ,即所谓的“癌治疗的地动说”。因此 ,现在认为正是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癌的本质 ,同时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本世纪人们认识到癌是一种基因疾病。人体的正常细胞是精子和卵子受精后 ,经过多次的反复分裂 ,当达到六十兆个细胞时 ,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据一九八五年五月八日日刊《工业新闻》报道:大阪大学蛋白质研究所的堀田武一教授、助手宫崎香等研究组,从人的血液中发现了阻止癌细胞增殖的蛋白质。目前,这种蛋白质的精制正在进行。最近,正准备着手弄清它的结构和详细的作用等。该组发现的这种蛋白质与目前所知的有抑癌效果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间介素—2等蛋白质是不同的,期望它的抑癌作用能与过去的抑癌物质相媲美。癌的研究是从致癌遗传基因和蛋白质的变异等各种角度来  相似文献   

11.
血液疾病     
血液学的进展很快,涉及范围又广。作者仅限目前众所关心的领域,重点论述一年来的血液学动向。一、白血病及其类似疾病和基因1.肿瘤基因肿瘤基因(oncogene)或称癌基因、致癌基因。引起动物各种肉瘤的有RNA病毒,而通过逆转录酶可以复制出与RNA病毒相辅的DNA。在细胞里发现了同此DNA结构相同的DNA,称为细胞肿瘤基因(c—onc)。在人染色体上已发现有17种以上的c—onc位点,并与造血系统肿瘤有关。已确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中有  相似文献   

12.
癌变过程中有生长因子参与。癌细胞自身产生生长因子,并存在受体应答的自体分泌(autocrine)机构。目前发现,人类肿瘤细胞存在以上皮生长因子(EGF)和变异生长因子(TGF)为主的各种物质。但这些物质并非癌细胞所特有。1.上皮生长因子(EGF) EGF 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为6045。有促进上皮细胞、间叶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人体 EGF(β-尿抑胃素)能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促进胃肠粘膜上皮增殖。人体分泌 EGF 的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EGF 主要存在于血(血小板)、尿、唾液、胰腺、脊髓液和母乳中。  相似文献   

13.
根据以往传说,松果提取液对癌有效。昭和大学医学部绀野邦夫教授的研究组,从松果中发现了新的分化诱导物质(除癌物质)及抑癌物质。材料取自长崎县产的五叶松松果。于100℃沸水中煮4小时制成浓■液,并将溶于酒精的成分与不溶于酒精的成分分开。不溶于酒精的液体中有分化诱导物质,分子量是200,000左右。同人的血液癌即骨髓性白血病细胞反应时,其除癌率达90%,作用是使正常细胞变成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样细胞。这种分化诱导活性物质耐热性强,不溶于有机溶媒剂,被视为全新的物质。还有,从溶于酒精的成分中见到了抑癌物质。正如小鼠腹腔癌延长寿命效果试验所证明的,投予这种物质,小鼠可延长寿命达150~170%。  相似文献   

14.
一、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1.TNF 受体的性质;TNF 对某种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而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影响。TNF 对肿瘤细胞的这种特异作用,认为是肿瘤细胞具有TNF 特异性受体,而正常细胞则没有这种受体的结果。笔者等用人基因重组型TNF 对敏感细胞(小鼠L929细胞)和不敏感细胞(人FS—4细胞)的结合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细胞均有与TNF 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结合后,TNF 进入细胞内,在溶酶体内分解,再释放到培养液中,两种细胞并无差异。而且各种人肿  相似文献   

15.
一、p53-RB途径的重要性 由于近来有关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研究的进步,对于致癌机制中枢的理解终于获得澄清.其中值得注目的是抑癌基因p53和成视网膜细胞瘤基因RB.p53基因是约半数恶性肿瘤表现灭活的代表性抑癌基因,其先天性灭活者则为所谓Li-Fraumeni综合征即家族内多发各种恶性肿瘤的癌症家系,所发恶性肿瘤包括脑肿瘤、肺癌、白血病、骨肉瘤、乳腺癌以及胰腺癌等等,多属难治性癌瘤.  相似文献   

16.
翻译练习(12)     
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石本秋稔副教授等人组成的科研小组利用遗传工程手段,对无癌基因的病毒进入人体或其他动物体内致癌的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病毒基因的两端对癌变起着主要的作用。这种病毒基因的两端致癌说将推翻以往的病毒基因的中部致病  相似文献   

17.
正常妊娠分娩后大部分绒毛滋养细胞排出体外,仅有一小部分残留于体内,这些未恶变的残留细胞通过免疫排斥或其他原因,不久即在体内完全消失,而葡萄胎与正常妊娠的滋养细胞不同,常由于免疫选择的机制,滋养细胞免受排斥,容易残留于宿主体内。因此葡萄胎后发生癌变的机会较正常产后多。如果能使葡萄胎后易发生癌变的母细胞(即滋养细胞)不遗留于体内,则可预防绒癌的发生。葡萄胎后绒癌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一般为3~5%,如Bagshawe等报道280例中有2例(0.7%),Brewer报道161例中13例(8.1%),其后该氏对502例应用放射免疫测定  相似文献   

18.
癌易变状态是指癌变较易启动 ,或启动细胞已受促发 ,基因易发生改变且容易蓄积的组织状态。人慢性肝炎就是这一状态的代表。癌易变状态的改善与预防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 ,已从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得到证明。在多阶段肝炎诱导的肝癌中 ,并非仅仅是基因的蓄积 ,重要的是突变的顺序。而在癌基因突变中 ,理应有伴随炎症介导肝癌过程中发生的 ,也有多数对癌的发生是无意义的。有趣的是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结肠癌时 ,APC基因突变少 ,而通常的结肠癌中 ,APC基因突变较多 ,形成鲜明对照。即慢性炎症所致的细胞动态的变化转移了结肠炎介导的癌的守…  相似文献   

19.
一、应用碱草中所含查耳酮类进行防癌碱草是一种写作“明日叶”的野生芹科植物 ,以今日采摘其叶 ,明日犹能成活而形容其生命力之强韧。折其叶茎即可溢出黄色乳状液 ,已从中分离出 4羟基德里辛 (4 hydroxyderricin :4 HD)及黄色当归醇 (xanthoangelol:XAL)等查耳酮 (chalcone) ,作者研究室分离出名谓明日叶查耳酮 (ashitabachalcone)。根据 4 HD及XAL的抑癌研究阐明 ,它能抑制促癌剂TPA对培养细胞的磷脂代谢亢进影响。又在小鼠二步致癌试验上 ,同对照组最终平均肿瘤数之 4 60相比 ,4 HD及XAL投予实验组分别为 0 40和 0 66,即均呈明…  相似文献   

20.
长寿细胞     
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生化学部的大桥望彦部长等,成功地用外来遗传基因导入人的正常细胞,极大地延长了细胞分裂寿命。实验使用的是人正常2倍体纤维母细胞。用基因重组法将 SV40(DNA 病毒遗传基因)的一部分与来自大肠菌的抗新霉素遗传基因联结植入正常细胞。经过细胞培养,出现了抗新霉素细胞。再将 SV40病毒的遗传基因的一部份植入抗新霉素菌,则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