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室速临床常见,90%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经射频消融可获根治。但该部位又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患者心脏发育不良三角的顶端部位,故其伴发的室早、室速也能位于该部位。当室早或室速符合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心电图特征时,究竟属特发性还是伴发于ARVC者,Hoffmayer最近提出鉴别两者的心电图积分法。  相似文献   

2.
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特发性室早和室速,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者约60%~80%,凡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及室速多数能经射频消融术根除,且治疗的成功率高。近年来发现部分心电图特征符合右室流出道的室早或室速,  相似文献   

3.
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与单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报道 33例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与单导管消融治疗。 3例仅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发作 ,30例室早与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或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并存。其中室早合并短阵单形室速 17例 ,合并持续单形室速 6例 ,合并多形室速 4例 ,合并快速室速或心室扑动 2例 ,合并室颤 1例。单点穿刺股静脉后 ,行右房或心室造影 ,将单根多枚电极导管按需放置于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 ,行电生理检查、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 :消融成功 30例 ,成功率 91%。靶点电图较体表QRS波始点早 38± 12 .4ms。 12例成功靶点位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9例位于间隔部、5例在游离壁和间隔部作多点片状消融、3例位于肺动脉瓣上、1例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左室间隔部消融成功。操作时间 5 2± 2 2 .2min ,X线透照时间 2 6± 18.0min ,放电时间 373± 111.7s。术中 1例未诱发心律失常 ,未行消融。 3例发生并发症 ,2例终止消融。 1例右室流出道穿孔 ,心包压塞。 1例多形室速 ,消融中室早多次触发室颤。 1例剧烈胸痛 ,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端 5 0 %局限狭窄。随访 14± 4 .5个月 ,无死亡病例 ,3例复发 ,1例消融 3次均复发 ,复发率 10 %。住院总花费人均 9133± 12 0 0元。结论 :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发病形式多种多样 ,单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Hoffmayer心电图积分鉴别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v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和特发f生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3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早/室速患者57例。其中明确诊断为ARVC患者4例,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53例。由两位电生理医生在不知道确切诊断的情况下,依据Hoffmayer心电图积分对上述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计算总积分≥5分,各单项积分诊断ARVC伴发的室早/室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结果Hoffmayer心电图积分≥5分诊断ARVC伴发室早/室速的敏感度75%,特异度96.23%,阳性预测值60%,阴性预测值98%、诊断符合率94.7%。结论Hoffmayer积分≥5可有效鉴别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是ARVC伴发的还是特发性的。应用此项积分具有简单、快速、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的优点,具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女性患者,63岁,因“反复晕厥8年”入院,入院前曾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入院后诊断为长QT综合征。持续心电监护显示非持续性室速,右室流出道起源,给予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进行心源性猝死二级预防,以及行三维立体标测下右室流出道室速射频消融术。现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出现室速、晕厥。  相似文献   

6.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由于室速的起源点位于心脏上部(心底部),因此,体标ECG上常表现为、、aVF导联上高大的R波,电轴右偏或不偏,胸前导联R/S>1移行区常位于V3导联。在临床上行射频消融治疗室速时发现,极少数患者胸前导联QRS波图形不同于右室流出道室速。标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难以标测到有效的消融靶点,室速的起源点可能位于左室流出道。目前国外文献报道左室流出道室速不足20例,国内文献报道仅数例。作者在射频消融术中遇到一例,现报道如下:资料:患者,男,18岁,反复发作心慌四年,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时心慌、胸闷、…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临床疗效。方法 :5 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中 ,3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采用EPT小、中弯大头导管 (或Webstr小弯大头 ) ,在左室行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 ,以P电位较QRS起点提前 2 0ms以上作为消融靶点。 2 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采用Webster加硬导管在右室流出道行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体表 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或最接近处为消融靶点 ,成功标准为放电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且不能诱发。结果 :5 1例患者消融成功 ,成功率 91.1%。 3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中 30例靶点位于左室间隔中下部 ,2例近左室心尖 ,1例左室流出道 ,1例位于间隔高位。 31例消融成功 ,1例失败 ,2例因导管到达间隔处机械刺激终止室速而不能再诱发 ,于终止室速处作为靶点射频消融 ,1例于术后第 2天、另 1例半年后室速复发。 2 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 ,16例位于流出道间隔侧 ,6例位于流出道游离侧壁。 19例起搏标测到与心动过速 12导联QRS形态完全相同靶点 ,1例形态接近 ,消融获成功。 2例未能诱发室速 ,射频消融 1个月心动过速重新出现 ,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射频消融术对特发性室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作为首选治疗。电生理未诱发室速或机械刺激终止室速不宜尝试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性早搏(室早)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速/室早.对478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性别、年龄和临床特点.方法 478例患者,平均年龄(39.8±13.8)岁,在过去的15年里,先后因特发性室速/室早在我院住院治疗,并都接受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这478例患者室速/室早的射频消融靶点均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结果 在478例患者中,女性288例(60.3%),男性190例(39.7%),女性/男性比为1.52.出现症状的年龄女性为(41.2±12.7)岁,男性为(37.6±15.0)岁(P<0.05),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478例患者中,67例(14.2%)曾出现过黑矇症状,13例(2.7%)曾经出现晕厥.263例(55%)患者在接受射频消融术前,接受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不成功.结论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患者女性较男性多,女性出现临床症状的平均年龄较男性大,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慌症状,有的患者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因此对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应当更加积极地治疗.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6岁,主因"阵发性心悸伴胸闷、气短2年"收住入院。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脏彩超示右房右室内径增大,右室流出道内径增宽。心脏核磁共振示右室室壁信号不均匀,呈高、等、低混杂信号改变,心室游离壁及下壁变薄,右室流出道扩张,右室室壁运动减弱,左室如常,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给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58例患者中室速10例,室早48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43例,左室流出道(LVOT)15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Valsalva左冠窦(LSV)12例。5例RVOT室速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的。结果 (1)58例患者中55例成功,3例失败,9例复发。(2)其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3)起源心室流出道的室速和室早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其中Ⅱ、Ⅲ、aVF导联单向R波是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共同特点。(4)V1或V2导联的R波时限指数与R/S波幅指数可作为区别LSV与RVOT室速和室早的有效指标。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非接触标测系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特殊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 8例起源于特殊部位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心电图特征及其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学进行了分析。 8例患者中男 5例、女 3例 ,心动过速史 3~ 2 0年。室速形态呈右束支阻滞者 4例、呈左束支阻滞者 4例 ;电轴右偏 6例、左偏 2例。结果 :8例患者均射频消融成功 ,消融靶点 2例位于左室流出道左冠窦内 ,距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约 1cm ,2例位于左室游离壁 ,2例位于左前分支近心尖部 ,2例位于右室流入道游离壁。结果提示导管射频消融对起源于特殊部位的室速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左室流出道室速 (LVOT VT)的心电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LVOT VT进行射频消融时应避免累及冠状动脉左主干  相似文献   

12.
总结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 5例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体会。电生理检查与RFCA一次完成。激动或 (和 )起搏标测确定靶点后消融。结果 :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速在右室心底部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 (ECG)之QRS波群提前 34ms的起始碎裂电位 ,室速可被隐匿拖带。 1例肥厚型心肌病术中发作 4种形态室速 ,分别于右室游离壁 ,流出道后侧壁、间隔前下及间隔前上标测到较体表ECG的QRS波群提前 40ms以上的碎裂电位 ,分别以此为靶点消融成功。 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室速于左室游离壁标测到较体表QRS波群提前 46ms的局部碎裂电位 ,起搏标测 12导联QRS波群形态与室速时完全一致 ,以此靶点消融成功。 1例扩张型心肌病 ,诱发束支折返性室速 ,消融右束支。 4例均消融成功 ,随访 10个月至 7年无复发。 1例Fallot四联征矫正术后患者有右室流出道室速发作 ,术中未能诱发室速 ,在起搏标测下消融 ,1个月后复发。 5例患者共发作 10种形态室速 ,消融成功 9种 ,复发 1种。平均手术时间 144min ,X线曝光时间 6 5min。结论 :对器质性心脏病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RFCA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速/室早常见的起源部位(约70%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针对有症状的室性早搏高负荷、室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采用导管消融治疗。该治疗手段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少,是目前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旨在学习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电生理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4.
探讨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对 7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 ,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 ,同时对 1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成功消融房室旁道后行主动脉瓣上及瓣下起搏 ,记录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对比分析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QRS波图形特点。结果 :7例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 6例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内 ,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右瓣下方 ,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 10例在主动脉瓣下起搏(其中 6例同时在主动脉瓣上起搏 )获得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共同特点为 :QRS波额面电轴向下 ,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 ,QRS波在V2 或V3 前移行为Rs或R型。结论 :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早、室速发生部位之一 ,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 ,2 4岁 ,1年来常在活动时出现心悸 ,经检查未发现心脏结构异常。电生理检查时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 ,于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的 6区处标测到靶点 ,消融成功后又诱发出另一形态的室速 ,在右室流出道游离壁 4区处标测到靶点并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和评价单导管法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52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早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单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性早搏形态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结果: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4导联之后。成功消融结果显示26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前间隔7例、中间隔5例、后间隔14例,游离壁21例:其中前游离壁6例、后游离壁15例,希氏束附近1例,肺动脉瓣下1例。消融即刻成功率94%(49/52),未成功的3例。手术操作时间30~150 min,X线曝光时间5~29 min。术后随访2~48个月无复发。结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单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安全地消融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主动脉根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或室速患者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确诊为主动脉根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早或室速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的特点.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30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或室速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相关参数,使用...  相似文献   

18.
高鹏  方全 《临床内科杂志》2006,23(7):437-440
在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中,大约10%并没有明显结构性心脏病。也就是常规心脏检查中,如心电图(除Brugada综合征及长QT综合征以外)、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检查正常的患者[1]。无结构性心脏病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几种:从室速起源部位讲有右心室(右室)单形性室早,右室流出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37岁,因反复心悸伴黑矇12年,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而行射频消融术,术中予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后标测到右室流出道游离壁、间隔部双部位室速,起搏标测下成功消融,消融后分级递增起搏、程序期前刺激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均未能诱发心动过速。结论:右室流出道双部位室速不仅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特发性室速中也有一定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ECG形态特征。结果不同起源灶有特征性的ECG形态①左心室流出道心内膜起源的ECG100%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87.5%胸前V6导联出现S波;②左冠状窦起源的100%符合V1或V2导联R/S波幅指数≥30%和R波时限指数≥50%这两个条件;③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下壁导联的R波多有切迹,且V2导联的S波振幅较深,胸前导联移行晚。结论12导联体表ECG特征,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