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导航(MNS)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纳入2012年10月至202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成功实施了MNS指导下导管消融的433例房颤患者(磁导航组),穿刺房间隔后,MNS指导下,盐水灌注MNS消融导管行左心房建模和肺静脉前庭电隔离,隔离后采用“牛眼图”软件确认。同期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手动组)完成传统手动消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手术成功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临床情况。术后12个月内每月随访一次。磁导航组根据入组时间,将最初50例患者作为学习曲线组,后续383例患者按时间分成磁导航1组(190例)和磁导航2组(193例),分析该手术的学习曲线。 结果①磁导航组和手动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手工组相比,磁导航组肺静脉前庭隔离急性成功率略低(98.8%对98.2%,P>0.05),手术操作时间略长[(152.7±27.8)min对(149.7±27.3)min,P>0.05],X线曝光时间明显短[(8.4±4.3)min对(16.8±10.9)min,P<0.05]。②学习曲线组、磁导航1组与磁导航2组间年龄、性别和体重等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学习曲线组比较,磁导航1组与磁导航2组X线曝光时间显著减少[(13.2±7.2)min对(8.0±3.5)min、(7.6±3.3)min,P<0.05];而磁导航1组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围术期磁导航组有2例血胸(锁骨下静脉穿刺所致)和3例腹股沟血肿,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手工组出现1例心脏压塞、1例肺静脉狭窄、1例脑梗死和3例腹股沟血肿。④磁导航组阵发性房颤与非阵发性房颤1年消融成功率均略高于手工组(71.0%对68.9%,P>0.05;57.2%对55.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手动消融相比,MNS指导下的房颤导管消融术中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学习曲线较短,表明MNS指导下的房颤导管消融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将64例典型Ⅰ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随机分为两组行峡部射频消融治疗,一组使用8-mm大头消融导管;另一组使用常规消融导管(4-mm)。若在后峡部及间隔峡部经重复两次线性消融仍不能成功,交换组别后继续进行消融。观察两组消融的成功率及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结果:8-mm大头消融导管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常规消融导管组(93.7%vs 70.59%,P<0.05);8-mm大头消融导管组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消融导管组。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房扑疗效确切,而8-mm大头消融导管在房扑消融中具有更高的手术成功率及较少的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合并图像融合(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用Carto系统治疗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间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连续68例房颤患者,其中单纯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手术患者11例(A组), 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手术患者57例.消融策略先行左房肺静脉电隔离,必要时加行左房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顶部、底部、峡部 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口部消融.结果 A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56.24±13.92 min,平均随访15.08±1.82个月,7例(57.14%)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为60%,2例接受第二次消融后治愈.B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33.32±13.84 min,平均随访8.97±6.28个月,51例(89.47%)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达95.12%;其X线透视时间,总体及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均与A组有明显差异;B组中3例扩张型心肌病和1例肥厚型心肌病房颤消融成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在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房颤能提高手术效率及成功率,进一步减少X线曝光时间.左房肺静脉电隔离 左房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顶部、底部、峡部 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窦口的消融可能通过改良心房基质而提高房颤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磁导航系统遥控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37例腔内电生理证实为AVNRT的患者(女性29例),平均年龄(44±15)岁,应用NiobeⅡ磁导航系统控制HeliosⅡ磁性温控导管,实施慢径改良术,对于反复放电不出现交界性心律或出现"有效消融"仍能诱发出AVNRT者施行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术.结果 37例患者均实现即刻消融成功,其中14例实现慢径消融,余23例达到慢径改良,除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一度房室阻滞以外,余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平均消融次数(2.9±1.6)次,放电时间为(130±33)s,总消融时间为(120±32)min,总X线曝光时间为(5.3±2.7)min,术者X线曝光时间为(2.9±1.1)min.消融前后房室结前传文氏点、AH间期及HV间期等电生理参数无明显改变.后入组的19例患者总消融术时间、总X线曝光时间及磁导航遥控导管X线曝光时间较先入组的18例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术者X线曝光时间无明显改变,反映出应用磁导航系统进行AVNRT消融治疗仅需较短的学习曲线.结论 应用磁导航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实施遥控射频导管消融治疗AVNRT,且学习曲线短,并明显减少术者的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磁导航系统(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MNS)指导下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其优势。方法将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随机分为磁导航系统指导下消融组(13例)和常规消融对照组(14例)。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率,随访复发率(随访8~12个月),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结果磁导航组13例患者均一次消融成功,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复发,磁导航消融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6.25±33.45)分钟,X线曝光时间(1.86±2.81)分钟,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213.69±276.44)m Gy,常规消融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9.44±36.96)分钟,X线曝光时间(3.51±2.68)分钟,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289.58±296.50)m Gy。结论磁导航技术指导下的消融治疗与常规消融治疗均有极高的手术成功率,较少的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磁导航技术指导下的消融能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器质性心脏病伴快速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31例病因包括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左上腔静脉畸形引流(LSVT)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常规先行系统电生理检查,然后进行射频消融。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2例、室性心动过速(VT)3例、心房扑动(AFL)2例。结果 14例AVRT,11例消融成功.3例失败;12例AVNRT及3例VT全部消融成功;2例AFL,失败1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本组病例成功率为87.00%,低于同期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行RFCA的成功率97.68%;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为12.90%;X线曝光时间略长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认真的术前准备,术中采用适当的对策,RFCA治疗器质性心脏病伴快速心律失常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导航指导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方法学、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进行比较。方法 151例房颤患者,按房颤类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n=102)和持续性房颤组(n=49)。两组患者均在磁导航指导下进行左心房建模及双侧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同时行左房顶部和二尖瓣狭部线性消融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从建模到肺静脉隔离时间、X线暴露时间、肺静脉前庭隔离急性成功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3、6个月和1年分别进行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房颤的复发率。结果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肺静脉前庭隔离急性成功率分别为98.04%和97.96%(P=0.974);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从建模到肺静脉隔离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导管消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阵发性房颤组术后发生2例血胸;持续性房颤组1例发生腹股沟处血肿;随访1年,两组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70.6%和57.1%(P=0.102)。结论磁导航指导下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经常规体检、生化检查、X线胸片、心脏彩超、长程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后,入选65例患者,采用温控消融导管以起搏为主的方法进行标测,并对单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97%(63/65),其中2例放弃消融术;随访15~40个月,有3例复发并再次手术,成功2例,总成功率为95%(62/65),无复发。电生理检测和消融时间:(50±27) min;曝光时间:(8.1±3.8) min,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消融相关并发症。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早安全有效,并能减少消融操作及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9.
手动操作进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存在X线曝光时间长、导管贴靠稳定性欠佳、术者易疲劳等不足。近年来,机器人导航系统开始应用于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其安全性、有效性不劣于手动操作,且有利于改善导管贴靠稳定性、缩短X线曝光时间、降低术者疲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机器人导航系统包括磁导航系统、Sensei机器人导航系统、Amigo导管遥控系统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导航指导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在磁导航指导下,对4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双侧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左心房顶部和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术后随访一年,分为房颤复发组(n=21)和房颤未复发组(n=28),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建模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X线暴露时间、肺静脉前庭隔离急性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49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房颤复发率。结果 4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左心房建模、标测和消融;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手术操作时间、建模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消融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肺静脉前庭隔离急性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静脉狭窄、心脏穿孔、心包填塞和猝死等严重并发症。随访一年,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为57.1%;Cox回归分析提示术前房颤发作时间及合并冠心病与术后房颤复发有关。结论磁导航指导下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较好的安全性。术前房颤持续时间及合并冠心病是术后持续性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第三代磁导航系统(MNS)指导导管消融与常规手控导管消融流出道室早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自2014年10月~2017年1月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流出道室早,随机分为磁导航指导导管消融组(33例)及手控导管消融组(3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安全性及其他相关临床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差别,磁导航组即刻成功率93.9%(31/33),手控导管组即刻成功率91.4%(32/3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5±45)min vs.(105±40)min,P0.05。平均放电时间为(270±60)s vs.(240±55)s,P0.05。平均放电功率为(40±10)W vs.(25±5)W,P0.05。总X线曝光时间为(1.2±0.5)min vs.(3.2±1.2)min,P0.05。结论应用MNS系统可安全有效的用于流出道室早的标测和消融,并可有效减少X线曝光时间,消融功率较常规方法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15条犬心室壁内注射乌头碱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后,5条作为对照组,10条行直流电消融术治疗为治疗组.对照组VT持续时间达948.8±420.5s.治疗组中7条VT被终止,有效率为70%,其VT持续时间仅为52.3±10.5s(P<0.001);3条发生室颤,心脏穿孔而死亡.病理检查发现直流电消融能引起心肌组织局灶性出血、坏死.另对4例VT病人进行直流电消融,电击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8.7个月),2例术后4~5个月VT复发,但发作时的心室率较术前明显减慢,发作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表明经导管直流电消融治疗VT有一定疗效.文中还对经导管直流电消融的标测定位和副作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两种疾病常同时存在,且互相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患者心血管事件概率和全因死亡率。房颤导致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受损称为房颤性心肌病,特点是一旦恢复窦性心律(窦律)或正常心室率后,心脏扩大与心衰能够逆转。治疗上,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远期成功率不足50%,且其不良反应较严重。导管消融术可以根治房颤,恢复窦性节律。理论上,房颤性心肌病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其心脏结构和功能、生活质量均应明显改善,但这部分人群隐藏在心衰伴房颤的患者中难于被识别,相关研究甚少。目前多数研究是关于多因素导致心衰伴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治疗,术后短期成功率为60~80%,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提高,但远期复发率超过50%。本文对近年来房颤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导管消融治疗结果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电风暴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电风暴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病、心脏超声指标和B型利钠肽(BNP)等临床资料。出院后定期随访,随访一级终点为电风暴复发,二级终点为心脏性猝死和全因死亡。K-M曲线评估射频消融术后电风暴复发情况;Cox回归计算射频消融术后电风暴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60.53±10.63)岁。13例患者共进行19次标测与消融,单纯行心内膜标测患者11例,心内膜结合心外膜标测患者2例。术中消融所有室性心动过速者共11例,消融临床室性心动过速但能诱发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2例,术后仍能诱发临床室性心动过速1例,消融即刻完全成功率为84.62%,部分成功率为15.38%,失败率为7.69%。13例患者消融后平均随访(30.29±19.07)个月,末次导管消融后远期完全成功率、部分成功率及失败率分别为38.46%(5/13)、15.38%(2/13)及46.15%(6/13)。随访至2020年7月31日,有2例患者因心室颤动电风暴死亡,基础病因分别为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亚组比较扩张型心肌病组和非扩张型心肌病组,两组在消融成功率上无显著差异(P=0.959)。Cox回归发现年龄、BNP、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心功能分级均与射频消融术后电风暴复发无关。结论:射频消融能够显著减少ICD术后电风暴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射频导管消融快速心律失常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原因。方法  1996年 1月至 2 0 0 3年 8月对 63 9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术 ,男性 3 598例、女性 2 792例 ,17例并发急性心脏压塞 ,采用造影剂与X线指示下心包穿刺引流术处理 ,无效时采用外科手术。结果急性心脏压塞发生率为 0 2 7% (17/ 63 90 ) ,男性 4例、女性 13例 ,女性患者占 76 47% (13 / 17) ;女性急性心脏压塞发生率为 0 46% (13 / 2 792 )、男性急性心脏压塞发生率为 0 11% (4/ 3 598) ,P <0 0 1;17例急性心脏压塞中的 10例 (58 82 % )因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消融左侧旁路 (其中 9例是隐匿性旁路 )时导管机械性损伤导致左心室穿孔引起。所有病例均经剑突下途径进行造影剂和X线指示下心包穿刺引流术 ,其中 13例经心包穿刺引流后症状完全缓解 ,无继续出血 ,4例引流后仍继续出血或引流不成功而行外科手术修补成功。急性心脏压塞处理总成功率为 10 0 % (17/ 17) ,病死率为 0。结论  (1)射频导管消融快速心律失常并发急性心脏压塞多见于女性 ;(2 )发生急性心脏压塞患者的快速心律失常机制以左侧隐匿性旁路多见 ,穿孔部位以左心室多见 ;(3 )造影剂和X线指示下心包穿刺引流术是急性心脏压塞快速有效的处理方法 ,可使多数患者  相似文献   

16.
探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NMS)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RVOT VT)的临床使用价值。选择 12例RVOT VT患者在NMS EnSite 3000TM指导下进行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治疗, 经股静脉将 9F64极球囊电极(Array)和普通 7F消融电极送至RVOT采集信号,计算机将采集到的 3 360个点的实时心内膜电图通过逆运算法处理后显示分析RVOT三维立体图上彩色等电势图,确定心动过速时心内膜最早激动点。在脱离X线时,由导航和定位系统实时跟踪导管位置变化,并实施靶点消融。9例能诱发出持续性或非持续性VT, 3例仅能诱发RVOT早搏。与以往传统方法消融的 19例结果相比较,心内膜最早激动时间 (EEAT)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的起点提前(29. 4±12. 3msvs18. 7±8. 1ms,P<0. 01),放电部位减少 ( 5. 7±3. 4vs8. 2±3. 1,P<0. 05 )个,手术时间延长(246. 9±53. 0minvs190. 2±74. 6min,P<0. 05);X线曝光时间(44. 3±17. 5minvs57. 5±20. 1min)、即刻成功率(100% vs84. 2% )、6个月随访成功率(100% vs73. 7% ),没有显著性差异,P均>0. 05。结论:NMS指导消融RV OT VT安全可靠,靶点定位准确,且在提高远期成功率方面有优于传统标测方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artomerge技术联用单根Lasso导管指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8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房颤患者用Cartomerge技术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术中用Carto导管标测和构建左心房和肺静脉的电解剖图,然后与术前心脏CT造影的三维图像进行数据整合形成二者的复合图形(Cartomerge)。在Cartomerge的指导下对房颤患者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射频消融终点为Lasso导管标测证实所有肺静脉均达到电隔离效果。如房颤不终止,依次进一步消融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及三尖瓣峡部线,如上述部位消融后房颤仍未终止,予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mg,不能复律时,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结果40例房颤均达到射频消融终点。手术时间是(255.0±79.45)min,曝光时间是(43.0±19.05)min。未发生心脏穿孔和肺静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其中28例患者经4~14个月随访均维持窦性心律,近期手术成功率为70%。结论联合应用Cartomerge技术和单根Lasso导管指导进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安全有效,可简化操作,提高消融手术的成功率,并且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导航指导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房颤患者穿刺房间隔后,采用盐水灌注磁消融导管行左房建模和左右肺静脉电位隔离,永久性房颤加房顶线和/或峡部线消融。消融温度前壁和后壁均设定为48℃,前壁消融能量40~45 W,后壁消融能量30~35 W,每点消融时间30~60 s或电位幅度下降80%,盐水灌注流量消融和未消融状态下分别为17 ml/min和2 ml/min。肺静脉电位隔离结束后,采用"牛眼图"确认,同时观察和记录手术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X线暴露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22例房颤患者均成功实现肺静脉电位隔离,手术操作时间(153.4±22.8)min,其中建模及肺静脉电位隔离时间(111.3±15.3)min,消融时间(33.1±5.6)min,X线暴露时间(18.2±7.7)min,X线暴露量(665.4±506.7)mGy,未发生心包压塞和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磁导航可成功对房颤患者进行标测和消融,且安全可行,学习曲线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冷冻导管消融与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12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导管消融术的患者,其中冷冻导管消融组56例,采用8 mm冷冻大头消融导管;射频消融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成功率、复发率、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量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器质性心脏病史、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射频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70.00±7.50)min比(66.29±4.72)min,P=0.001]、X线曝光量[(837.52±138.38)m Sv比(674.14±126.12)m Sv,P0.001]显著大于冷冻导管消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8 mm冷冻大头导管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较普通射频消融术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20.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是缺血性心脏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常规标测技术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后VT的成功率很低,而有资料显示应用Carto系统指导消融心肌梗死后VT成功率可以达到77%,复发率10%左右,具有明显的优势[1]。一、心肌梗死后对室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机制心肌梗死后持续单形的VT常常是由于在梗死边缘折返引起,认为VT折返环路被固定的或功能的传导阻滞区域包围。由于心肌细胞的不连续性,这些折返环路大多形成关键峡部,射频消融的目的就是在这些窄的峡部———折返环的关键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