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NMDA受体拮抗剂和NOS抑制剂对吗啡依赖大鼠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 RT-PCR方法检测m1-5mRNA水平.结果吗啡依赖大鼠脊髓注射纳洛酮1h后脊髓m1、m2、m3 和m4及脑干m1表达较依赖组减少,MK801(0.125 mg*kg-1)处理后脊髓m2 、m3和m5 以及脑干m2 和m5表达增加,脊髓和脑干m1 和m4表达减少;NOS抑制剂 L-NAME(10 mg*kg-1)处理后脊髓和脑干m1、m3 、m5受体表达减少.结论 NMDA受体拮抗剂以及NOS抑制剂对M 受体亚型基因调控是控制戒断症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检测了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一氧化氮(NO)以及CGMP含量。结果显示吗啡依赖大鼠脊髓NOS活力、NO和cGMP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脑干中NOS活力轻度降低,而NO和CGMP含量降低。纳洛酮激发戒断症状后大鼠脊髓和脑干的NOS活力、NO以及。cGMP含量急剧升高。NOS抑制剂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处理可以抑制大鼠吗啡戒断反应,同时减少脊髓和脑干NO含量。结果表明吗啡戒断反应与脊髓和脑干的NO-cGMP途径的兴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对吗啡依赖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海马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依赖组、NaHS组和HA组,Morris水迷宫观察H2S对依赖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Western-blotting测定大鼠海马NMDA受体表达。结果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依赖组和HA组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搜索距离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延长(〈0.05),NaHS组较依赖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短(〈0.05),NaHS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0.05);在Western-blotting实验中,依赖组和HA组大鼠海马NMDA受体NR1亚基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多(〈0.05),NaHS组大鼠海马NMDA受体NR1亚基蛋白表达较依赖组减少(〈0.05)。结论外源性H2S可减少NMDA受体NR1亚基蛋白表达,改善吗啡依赖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剂量强啡肽 A( 1 - 1 7) (dynorphin,Dyn)以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对脊髓NMDA受体功能和 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 3H- MK80 1为配基 ,采用放射配基法测定 NMDA受体结合活性 ;以精氨酸转化法测定脊髓组织胞浆相 NOS活性。结果 给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 Dyn A( 1 - 1 7)0 .5 h后 ,脊髓腹侧组织的 3H- MK80 1结合活性以及 c NOS活性即显著升高 ,且持续 48h;i NOS在给药后 4h升高。脊髓背侧 3H- MK80 1结合活性在给药后 4h开始下降 ,48h恢复正常 ,背侧 c NOS活性无明显变化。预先蛛网膜下腔注射 ne NOS抑制剂 7-硝基吲哚和 i NOS抑制剂氨基胍可对抗 Dyn的致瘫作用 ,同时对抗脊髓腹侧 NMDA受体结合活性及 c NOS、i NOS活性的升高。结论 脊髓腹侧 NMDA受体功能和 NOS活性增高可能与 Dyn致瘫作用有关。NOS抑制剂可对抗 Dyn的致瘫作用 ,并且与 Dyn协同下调脊髓背侧 NMDA- NOS通路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毒蕈碱受体拮抗剂减轻吗啡耐受和依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毒蕈碱受体亚型在吗啡耐受和依赖中的作用。方法热板反应测定SD大鼠(n=63)吗啡镇痛,纳洛酮激发作为SD大鼠(n=77)吗啡依赖模型,腹腔或脊髓鞘内注射选择性M1受体拮抗剂哌拉唑嗪和M2受体拮抗剂美索四氨,观察对吗啡耐受和依赖的影响。结果吗啡耐受大鼠腹腔注射美索四氨(0.25mg/kg)6天后,对吗啡的敏感性恢复,对照组和哌拉唑嗪组动物仍处于耐受状态。鞘内注射6天后,哌拉唑嗪呈剂量依赖方式减轻吗啡耐受,美索四氨可轻度减轻吗啡耐受。美索四氨或哌拉唑嗪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激发的戒断症状。仅大剂量美索四氨可抑制戒断症状。结论毒蕈碱受体在外周以M2受体,在脊髓水平以M1受体为主参与吗啡耐受和依赖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CCI)后小剂量吗啡(5 mg·kg-1)连续腹腔注射对大鼠痛敏的影响,以脊髓后角C-fos及TrkA受体表达的改变为观测指标,探讨吗啡耐受可能的脊髓机制.方法选择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B组CCI组,Cd组CCI+生理盐水组,D组CCI+吗啡组(5 mg·kg-1·d-1×14 d),分别于术前2 d,术后7 d、14 d给予热痛阈测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fos及TrkA受体的表达.结果①A组术后术侧热痛阈轻度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术后术侧呈现不同程度热痛阈下降,术后14 d降至最低点,B组、C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D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CCI术后14 d脊髓C-fos、TrkA受体的表达较术后7 d明显增加,C-fos的表达主要集中于脊髓背角表层Ⅰ~Ⅱ、Ⅲ~Ⅳ层的中间内侧部,TrkA受体分布于Ⅱ~Ⅴ层.C-fos、TrkA受体的表达在B、C、D三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连续小剂量吗啡腹腔注射不能有效的减少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大鼠热痛觉过敏程度及脊髓C-fos、TrkA受体的表达,与CCI组(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吗啡(5 mg·kg-1)连续腹腔注射不能有效抑制坐骨神经损伤后热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C-fos、TrkA受体的表达,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使用吗啡导致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进一步升高,发生中枢可塑性改变,以及脊髓背角神经元μ-阿片受体脱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MK801)对大鼠急性吗啡依赖戒断性情绪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条件性位置厌恶(CPA)实验建立急性吗啡依赖大鼠戒断性情绪反应模型,观察大鼠训练前后在"纳络酮匹配侧"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 吗啡(5.6mg.kg-1)纳络酮(0.5 mg.kg-1)间隔4h皮下注射,进行2轮纳络酮匹配训练,能建立稳定的急性吗啡依赖戒断诱发的CPA模型;注射纳络酮前30min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MK801(0.05 mg.kg-1;0.1 mg.kg-1),3组大鼠在"纳络酮匹配侧"停留时间训练前、后分别是[(447.25±47.99)s vs(238.00±20.56)s];[(454.63±44.04)s vs(395.38±55.95)s];[(450.38±51.37)s vs(419.63±52.88)s],Post Hoc Tests表明只有空白对照组的训练前后差异显著,而MK801干预的2组训练前后并无显著差异.对急性吗啡依赖和未接触吗啡的大鼠注射MK801,4组大鼠在"处理侧"停留时间训练前后组间和组内均无显著差异,即该剂量的MK801不具有奖赏效应.结论 MK801阻断了CPA的获得可能是直接抑制戒断时厌恶性情绪反应而非其本身具有奖赏效应,提示谷氨酸NMDA受体是介导急性吗啡依赖戒断性情绪反应的部分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刘海林  张跃  郑国龙 《重庆医学》2011,40(23):2335-2337,2394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NOS抑制剂对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反应、脊髓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和戒断模型,SD大鼠72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L-NAME组,每组18只大鼠。采用行为学(n=8)、免疫组织化学(n=6)和Western blot(n=4)方法观察鞘内注射L-NAME对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反应、脊髓p-CREB表达的影响。结果 (1)鞘内注射L-NAME、可明显减轻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戒断组戒断症状评分为28.60±4.89,L-NAME组22.10±4.52(P<0.05);戒断组TEA评分为13.50±2.55,L-NAME组9.80±3.11(P<0.05)。(2)鞘内注射L-NAME可明显减少戒断大鼠脊髓背角p-CREB阳性神经元的数目(380±71),L-NAME组(283±47)低于戒断组(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鞘内注射L-NAME明显抑制吗啡戒断期间脊髓p-CREB表达的增加。结论鞘内注射NOS抑制剂能明显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脊髓神经元p-CREB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观察吗啡依赖或戒断时大鼠脊髓,脑干和皮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ial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以及受体GDNFR-α和GDNFR-β基因的表达以及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Ach)、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或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处理后对它们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mRNA作为内标检测GDNF,GDN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氯胺酮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 ,观察氯胺酮对点燃的抑制作用 ,并通过联合用药探讨其抗点燃的可能机制。结果 氯胺酮 10 .0~ 30 .0mg·kg- 1 ip可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 ,缩短后放电时程 (P <0 .0 5 ) ,降低Racine’s发作级别 (P <0 .0 5 ) ;氯胺酮 5 .0mg·kg- 1 ip和尼卡地平 2 .0mg·kg- 1 ip合用能缩短点燃大鼠的后放电时程 (P <0 .0 5 ) ,降低Racine’s发作级别 (P <0 .0 5 )。结论 氯胺酮能抑制杏仁核点燃发作 ,与尼卡地平有协同效应 ,其机制可能与拮抗NMDA受体介导的Ca2 + 内流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纳美芬静脉给药对术后硬膜外单次吗啡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方法剖宫产患者90例, ASAⅠ~Ⅱ级,经L2~L3硬膜外腔穿刺置管麻醉,术毕硬膜外导管单次推注吗啡2mg(5ml)后随机分为3组,Ⅰ组静脉注射0.25μg/kg纳洛酮(5ml);Ⅱ组静脉注射0.1μg/kg纳美芬(5ml);Ⅲ组静脉注射0.2μg/kg纳美芬(5ml)。观察3组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下肢麻木、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结果与Ⅰ组相比,Ⅱ、Ⅲ组的疼痛评分、下肢麻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在6、12、24h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Ⅰ组,在3h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Ⅱ、Ⅲ组之间在任何时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比小剂量纳洛酮,纳美芬静脉给药可更长时间降低硬膜外吗啡单次镇痛引起的不良反应,镇痛方法可靠而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吗啡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的延迟性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即对照组、吗啡组、纳络酮组、格列本脲组、吗啡 纳络酮组和吗啡 格列本脲组。腹腔注射给药24h后,建立离体工作心脏模型,4℃St.Thom asⅡ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30min,复灌45min。观察心脏缺血再灌注前后血流动力学恢复率、心肌酶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吗啡组的心排出量(CO)恢复率、左室发展压(LVDP)恢复率、左室压力微分(±dp/dtmax)恢复率及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30min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纳络酮和格列本脲可以完全阻断吗啡的作用,而单独使用纳络酮或格列本脲对大鼠心脏不产生影响。结论吗啡预处理对缺血心肌可以产生延迟性保护作用,其作用与阿片受体和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通道)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13.
路海  胡景霞  陈京  白波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4(4):229-231,235
目的 吗啡持续刺激对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培养过程中给予吗啡刺激,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水平的变化.结果 吗啡干预各组树突状细胞中细胞因子IL-12分泌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吗啡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研究高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易感性大鼠内侧前额皮质区(mPFC)的多巴胺D2受体(D2R)和多巴胺转运体(DAT)表达差异,以探讨吗啡精神依赖易感性差异的D2R和DAT机制.方法 1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30只和对照组30只.建立大鼠吗啡CPP动物模型,根据吗啡处理后CPP值将大鼠分为高、中、低偏爱组.其中高、低偏爱组大鼠进入以下研究.分别于末次注射后3h,72h和第14天各处死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和对照组各8只,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PFC脑区D2RmRNA和DAT mRNA的表达.结果 ①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和对照组的CPP预测试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CPP训练后,末次注射后3h、72h和第14天,高偏爱组的CPP值与预测试的差值均高于低偏爱组(P<0.01).②mPFC的D2R mRNA灰度值:末次用药后3 h、72h和第14天,高偏爱组[(125.43±2.90)~(142.92±3.32)]、低偏爱组[(122.25±2.20)~(136.67±5.39)],两两比较高偏爱组的D2R mRNA灰度值均高于低偏爱组(P<0.01);③DAT mRNA灰度值:末次注射后3h,高偏爱组灰度值(157.00±3.55)高于低偏爱组(150.69±3.12),差异有显著性(t=7.564,P:0.000);在末次注射后72 h,高偏爱组灰度值(145.15±3.69)高于低偏爱组灰度值(138.84±3.99),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末次注射后第14天,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及对照组的mPFC区DAT mRNA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PFC的D2R mRNA表达低下可能与吗啡高易感性有关;mPFC的DAT mRNA表达低下可能与吗啡高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褪黑激素对小鼠吗啡戒断反应及血清单胺类递质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Qiu Y  Kang L  Qiu X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9):704-706
目的观察褪黑激素对小鼠吗啡戒断反应及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影响。方法皮下注射定量吗啡,建立小鼠吗啡依赖模型;腹腔注射纳络酮催瘾。根据小鼠戒断反应中出现跳跃反应的潜伏期和跳跃次数评定戒断反应的强度。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检测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结果4种不同剂量(25、50、100、200mg/kg)的褪黑激素对小鼠吗啡戒断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很好的量效关系。100mg/kg的褪黑激素可抑制吗啡戒断反应引起的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浓度的升高。结论褪黑激素可抑制小鼠吗啡戒断反应,并抑制戒断反应引起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髓水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5(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5,ERK5)信号通路在吗啡依赖大鼠戒断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96只,体质量200~ 250 g,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n=24):对照组(A组)、戒断组(B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C组)、MK801组(D组).采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以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第6天上午经腹腔注射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出现,即建立吗啡戒断模型.采用行为药理学方法结合western blot技术,鞘内注射NMDAR抑制剂MK801,观察其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行为、戒断所致痛觉过敏及脊髓p-ERK5表达的影响.结果 A组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后并未出现戒断症状及痛觉过敏.与A组相比,B组大鼠戒断症状评分[(45.2±7.3)分]、痛觉过敏评分[(14.4±3.7)分],C组大鼠戒断症状评分[(44.7±6.2)分]、痛觉过敏评分[(13.2±2.7)分],D组大鼠戒断症状评分[(28.3±1.6)分]、痛觉过敏评分[(5.9±11)分]明显增加(P<0.05);与C组相比,D组大鼠鞘内注射MK801后戒断症状评分[(28.3±1.6)分]、痛觉过敏评分[(5.9±1.1)分]明显降低(P<0.05).与A组相比,B组大鼠脊髓水平p-ERK5(12 848±621)、C组大鼠脊髓水平p-ERK5(12 579±396)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C组大鼠脊髓水平p-ERK5(12 579±396)相比,D组大鼠鞘内注射MK801后脊髓水平p-ERK5(5123±546)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脊髓水平NMDAR-ERK5信号通路参与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和吗啡对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上结合鞘内置管技术,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定大鼠疼痛行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和吗啡对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 手术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及吗啡均可明显降低手术切口引起的累积疼痛评分升高,各用药组间无明显差别。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Fos-LI神经元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1)。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吗啡、新斯的明和吗啡分别可使切口疼痛引起的Fos-LI减少69%和48%,76%和55%,术前和术后两用药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新斯的明两用药组的Fos-LI表达均未见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和吗啡可减少术后疼痛大鼠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尤以术前用药为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与吗啡联合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选择100例剖宫产手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吗啡组(A组)和氟比洛芬酯-吗啡组(B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在缝皮结束后,将2.0 mg吗啡+4.5 mL生理盐水注入硬膜外腔;B组患者于麻醉前将1.0 mg/kg氟比洛芬酯+500 mL复方乳酸钠林格液在20 min通过静脉注入体内,同时在缝皮结束后于硬膜外腔处以同样方法注入与A组相同剂量的吗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术后4、8、16、20、24、28、32和36 h时间点的镇痛效果,同时记录镇痛持续时间以及镇痛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B组患者在术后20、24、28、32 h的评分VAS低于A组(P〈0.05)。B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显著长于A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与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联合用于术后镇痛具有协同作用。与单独应用吗啡相比,可延长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降低疼痛的评分。二者联合应用,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新斯的明复合耐乐品剖宫产术后PCEA剂量效应及相关副作用,以期寻找一个合理的镇痛配方。方法36例择期行剖宫产病人,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分为三组,分别用新斯的明2mg、3mg或吗啡4mg加耐乐品150mg,稀释到100ml,用一次性自控输液泵行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术后6h、12h、24h、48h的VAS评分,血压、心率变化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相关副作用。结果术后24h内新斯的明3mg组的VAS评分与吗啡4mg组无显著性差别,新斯的明2mg组24h的VAS评分比吗啡4mg组的高。吗啡全身瘙痒发生率约为41.7%。三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无显著性差别。术后血压和心率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新斯的明3mg加耐乐品150mg PCEA中的镇痛效应相当于吗啡4mg加耐乐品150mg,而无吗啡的全身瘙痒副作用,可作为PCEA的一个较好的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