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非洛地平和依那普利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效应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道华  吴明永  白明 《临床荟萃》1999,14(5):197-198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了29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者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15mg/d)6个月前后左室形态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变化,并与29例应用依那普利(10~20mg/d)治疗者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太均明显下降(P〈0.01),舒张期间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的均明显减少(P〈0.001),E/A比值显著升高(P〈0.00  相似文献   

2.
抵克力得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群英 《新医学》1996,27(11):577-578
TP治疗NVAF80例,并与ASA组78例作对照。结果:TP组近期(1年)及远期(3-5年)脑栓塞、TIA、外周血管栓塞、心梗、心衰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SA组(P均〈0.01-0.005),且LVEF明显高于ASA组(P〈0.01),STI明显低于ASA组(P〈0.01),尤其是远期观察中,TP组脑栓塞年发生率(1.5%)明显低于ASA组(6.5%),P〉0.005,心脏了性病死率明显低于ASA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心室晚电位检查,对9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6个月~3年的随访。结果:在6个月~3年的随访中,前壁再通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短于前壁未通组(P均<0.05);而下壁再通组与未通组LAD、LVED和LVEF无明显差别。再通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通组,再通组的运动耐量明显高于未通组(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对改善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远期心功能疗效显著,对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改善不明显;但静脉溶栓对前壁或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在减少远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强运动耐量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应用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Enalapril)对3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8周后发现:①该药能有效控制血压,治疗前后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01),而并无心率增快的副作用;②能逆转左室肥厚(LVH),减轻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心肌重量指数等指标(P<0.001);③对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如射血分数等没有明显影响(P>0.005);④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而以PE/PA、Ei/Ai最为显著P<0.001。结果提示,应用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短时间内(8周)不仅能有效控制血压,且具有一定逆转LVH和改善左室舒张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血管再通早晚与梗死面积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崔亮  顼志敏 《急诊医学》1997,6(6):334-335
目的:观察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早晚与其心肌梗死面积之关系。方法:选取经溶栓后IRA再灌流患者71例,发病2~3周行^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测定AMI梗死范围指数,二维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57例距发病≤6hIRA再通患者的梗死范围指数低于14例〉6h组(0.326±0.075比0.373±0.071,P〈0.05)2)梗  相似文献   

6.
李文  范洁  刘琼仙  姜玲 《临床荟萃》1999,14(2):55-5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变化及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65例高血压患者伴左室肥厚30例,无左室肥厚35例,30例正常人接爱放免法内皮素含量测定,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重量指数,分为LVH经及NLVH组。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LVH组较NLVH组为高(P〈0.01),ET含量与LVMI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血管内皮产生的E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4例AMI患者接受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为研究对象,再通组14例,未通组10例,于发病后3~4周在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或经皮穿刺冠脉内成形术(PTCA)的同时行X线左心室造影。结果:再通组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未通组(P<0.05);室壁异常活动积分未通组明显高于再通组(P<0.01),其中室壁瘤发生率再通组显著低于未通组,分别为7.14%与30.00%(P<0.05)。结论:监测LVEF及室壁局部运动是判断AMI时溶栓治疗使梗塞区冠脉再通效果的有效指标;AMI后及时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心功能,对改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和放射性免疫测定法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左房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浆心钠素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示:高血压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血浆心钠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血浆心钠素水平与左房功能指标LAV、LAT、LAP、LAF及MAP呈高度线性相关;与LAD、LVMI、LVEF、PFR、A峰、LVD、A/E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81、0.80、0.78、0.76、0.70、0.68,-0.61、0.60、0.67、0.50及0.48,P<0.01~0.001),但与E峰不相关(r=0.16,P>0.05)。随着高血压病程及分期的增加,血浆心钠素水平有增加趋势。结论认为定量测定血浆心钠素将有助于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左房血流动力学及左室功能的异常变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曾群英  麦炜颐 《新医学》1997,28(11):590-591,59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商品名速避凝,Fra)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AMI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加用阿司匹林(ASA),B组加用噻氯匹定(商品名力抗栓,TP),C组加用避凝加力抗栓。结果:住院期间,C组梗死后发生心绞痛(AP)频率、静滴硝酸甘油(NG)剂量、用镇痛药次数明显比A组及B组减少(P〈0.01),且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  相似文献   

10.
古国荣 《临床医学》2000,20(12):7-9
测定64例(初68例治疗中有4例明显不良反应停药)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培为利治疗前后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变化,结果显示。经培哚普利治疗后,收缩压、舒坟、LVID、IVST、LVPWT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培哚普利不仅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也能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内溶栓(ICT)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8月~1996年12月AMI胸痛后45分钟~6小时〔平均(3.4±1.6)小时〕入院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1995年8月前24例行国产尿激酶ICT,1995年8月后28例行直接PTCA,以AMI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为血管再通标准。结果:ICT与直接PTCA2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41.7%和89.3%(P<0.001),再通血管残留狭窄平均为90.4%±6.7%和14.5%±10.3%(P<0.001),血管再通距胸痛发病时间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通存活患者梗塞后早期(起病后30日内)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30.0%(3/10)和4.3%(1/23),P<0.05。结论:在条件和设备允许的医院,可优先考虑直接PTCA治疗AMI,以获彻底可靠的血管再通,ICT可作为PTCA失败后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不同梗塞部位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再通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60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最小幅度(IVSA和LVPWA)、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和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最大速度与E峰最大速度比(A/E)。结果:①溶栓治疗者再通率为58.82%(70/119)。②急性前壁心肌梗塞(AAMI)患者的LAD、EPSS和A/E在溶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1,P<0.01);溶栓再通组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LVPWA溶栓再通组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A/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AAMI+AIMI患者EF在溶栓再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P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在梗塞部位上,前壁优于下壁,AAMI+AIMI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经静脉溶栓治疗的96 例患者AMI后1 个月进行锝99 心肌扫描,计算各项心功能指标。结果:59 例再通者的EF% 、PER和PFR均明显优于37 例未通者(P均< 0.01)。左室扩张者的各类指标与LVEDd 呈负相关(r= - 0.41~- 0.80, P< 0.01)。结论: AMI的溶栓治疗能明显地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及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疗效及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5例)予依那普利5 ̄10mg/日口服,疗程6个月,观察降压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等指标的变化,并设同期间断用药者(45例)为对照。结果:服用依那普利可显著降低血压,有效逆转左室肥厚。对照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组加重(P〈0.001)。结论:依那普利可显著降低血压、有效逆转左室肥厚,长期服用对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动态血压与彩色多普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PBM),并且全部病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心肌重量(LVM)和心肌重量指数(LVMI),将左室壁分为有无肥厚两组。结果发现: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下降率与LVM和LVMI呈显著负相关。更进一步研究说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检出率为43%。左室肥厚者血液动力学改变E峰减低,A峰明显增高,E峰减速度(EDC)减小,检出率81.9%高于非左室肥厚者,P<0.001。收缩功能与LVM、LVMI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对左室肥厚发生和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左室肥厚的有无又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探讨高血压病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超及24h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对98例高血压病(EH)患者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EH患者左室心肌肥厚(LVH)组VA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心肌肥厚组(P<0.01)。且重度LVH组较轻度LVH组VA发生率高(P<0.001)。结论LVH可导致VA的发生,VA的发生可能是LVH出现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刘凌志  黄建群 《急诊医学》2000,9(5):308-3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清丙二醛(MDA)和心肌梗死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成AMI动物模型,检测血浆CGRP和血清MDA的动态变化,并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家兔AMI即刻及AMI后1、3、5、6小时与结扎LAD前相比,血浆CGRP及血清MDA均升高(P〈0.05或P〈0.01)。CGRP峰值与MDA峰值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镇心痛口服液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4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口服镇心痛口服液治疗30天。用电脑超声仪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血液流变学观察全血高、低切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EF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CO、CI升高(P均<0.05),LVESV、LVEDV降低(P均<0.05);全血高切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均非常显著下降(P均<0.01),全血低切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镇心痛口服液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起搏治疗对持久缓慢心律失常伴心脏明显扩大的疗效。方法 对9例持久缓慢心律失常伴心脏明显扩大行永久起搏治疗,并作临床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起搏术后3月心衰症状完全消失。LVEDD术前61±3mm术后6月及12月分别缩小至55±3mm(P〈0.01)及51±4mm(P〈0.05),LVESD术前40±4mm,术后12月缩小至33±5mm(P〈0.05),LVEF无改变。结论 长期缓慢心  相似文献   

20.
血流动力学对能量多普勒显像的影响: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在实验模型中观察血流速度对能量多普勒显像(PDI)的影响。方法:在3mm内径硅胶管中模拟不同血流速度(2.0~33.2cm/sec)的血流。记录PDI血流图,用计算机分析血流的彩色像素面积(CPA)和彩色亮度(CV)。结果:血流速度与PDI血流的CPA和CV呈正相关,其中CPA:r=0.834,P<0.01;CV:r=0.848,P<0.01,尤其在血流速度为8.3cm/sec以下时变化最明显。结论:血流速度对PDI血流的血流面积和亮度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