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及 V P L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细胞内电位及对刺激 V P L的反应。结果:9036% 的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对刺激 V P L产生反应。电刺激隐神经和刺激 V P L在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的诱发反应有相似与不同两种形式。结论:躯体伤害信息到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可能有中间神经元参与,在 V P L与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间或 SⅠ区内神经元间形成环路。 V P L核可能调制躯体伤害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对刺激腹后外侧核的反应张日辉滕国玺(中国医科大学脑研究所神经生理研究室110001)利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和脑立体定位技术,在16只成年健康猫,观察躯体感觉I区(Pri-marySensoryCortexArea,SI)隐神经伤...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生理细胞内记录方法和脑功能定位技术,观察刺激猫后肢神经对大脑皮层体感一区(SⅠ)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发现:皮层中存有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呈现反应的痛相关神经元和不呈现反应的非相关神经元。本课题研究了相关神经元的EPSP和锋电位的性质如对外周反应的潜伏期、反应性质、类型等。为皮层内伤害感受神经元微环路和皮层及丘脑间伤害感受神经元环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应用电生理细胞内记录方法和脑功能定位技术,观察刺激猫后肢神经对大脑皮层体感一区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发现,皮层中存在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呈现反应的痛相关神经元和不呈现反应的非相关神经元。本课题研究了相关神经元的EPSP和锋电位的性质如对外周反就的潜代期,反应性质,类型等。为皮层内伤害感受神经元微环路和皮层及丘脑间伤害感受神经元环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刺激猫后肢腓总神经的方法,观察对皮层体感一区(SⅠ)中伤害感受神经元细胞内电位的影响。共观察SⅠ中20个相关单位,17个不相关单位。研究其细胞内电位幅值、反应类型、反应潜伏期、反应持续时间和细胞内电流注入的影响。结果:相关神经元的反应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s)为主。有些抑制神经元(6/14)具有两个成分(即两个IPSPs),第一个成分潜伏期为(8.75±1.9)ms,第二个成分潜伏期为(60.33±6.62)ms,少数神经元呈现EPSP-IPSP序列。作者认为,刺激后产生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伤害神经元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6.
以刺激猫后肢腓总神经的方法,观察对皮层体感一区中伤害感受神经元细胞内电位的影响,共观察了S1中20个相关单位,17个不相关单位。研究其细胞内电位幅值,反应类型,反应潜伏期,反应持续时间和细胞内电流注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猫左侧扣带回前部内脏伤害与非伤害感受神经元的自发生物电活动,从神经元水平进一步了解大脑皮质内脏伤害感受的特性及机制。方法: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作为内脏痛的实验动物模型,应用在体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结果:根据神经元对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产生诱发反应的特性,将其分为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89.13%)和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10.87%)。两种神经元的自发生物电活动形式、自发放电频率和幅值、以及两者的静息电位无明显差异。但是,有自发放电活动的内脏感受伤害神经元的例数明显高于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中有自发放电活动的神经元的例数。结论:左侧扣带回前部存有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和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前者的兴奋性高于后者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8.
50只大鼠用乌拉坦麻醉,箭毒制动。通过阻断腹主动脉血流以模拟腰段脊髓的局部缺血和再灌流损伤,玻璃微电极记录L2节段脊髓单位放电(SCUDs),观察缺血再灌流时脊髓神经元对腓神经刺激(PNV),内脏大神经刺激(VLNV)及两者同时刺激(SV)的反应。结果在缺血前所记录的133个自发放电单位中,对3种刺激均产生兴奋(E)、抑制(I)及无反应(NR)3种形式的反应,表明大鼠L2节段脊髓存在躯体、内脏和躯体内脏反应性神经元,并有会聚和阻塞现象。在脊髓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对PNV、VLNV、SV也产生E、I、NR3种形式的反应,提示脊髓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对躯体和内脏传入刺激的反应形式不受影响;但缺血时SCUDs对PNV、VLNV产生反应的单位数减少,这表明脊髓缺血损伤时神经元对躯体和内脏传入刺激的反应性减弱,随着缺血损伤加重,脊髓神经元对躯体内脏信号的整合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用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在下丘脑室旁核(PVN)、中缝大核(NRM)埋藏双极刺激电极或不锈钢管,以便刺激、电解损毁或微电泳兴奋剂或激动剂。并暴露脊髓背角,利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刺激坐骨神经的反应,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PVN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其作用时间持续15~25min,刺激PVN后3min抑制作用最强(P<0.01)。电解损毁NRM后,刺激PVN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仍然存在,并符合PVN抑制伤害反应的林点,实验结果提示:PVN参与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的调制过程,其作用可通过内源性镇痛系统(PAG-NRM)途径,但也可通过PVN-脊髓背角间的直接神经投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用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在下丘脑室旁核(PVN)、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埋藏双极刺激电极或不锈钢管,以便刺激、损毁或电泳药物,并暴露脊髓背角,利用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刺激坐骨神经单位反应。实验观察到:(1)电刺激PVN或注射盐酸吗啡可使大鼠痛阈显著升高。微量注射纳络酮可翻转盐酸吗啡的作用,(2)电刺激PVN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其作用持续20min,在刺激后3min作用最显著。(3)电解损毁PAG后,刺激PVN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仍然存在。实验结果表明:PVN是脑内镇痛的主要核团之一,其作用通过PAG实现,也可通过PVN—脊髓背角直接投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50只大鼠用乌拉坦麻醉,箭毒制动。通过阻断腹主动脉血流以及模拟腰段脊髓的局部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玻璃微电极记录L2节段脊髓单位放电(SCUDs)观察缺血再灌流时脊髓神经元对腓神经刺激(PNV)内脏大神经刺激(VLNV)及两者同时刺激(SV)的反应,结果在缺血前所记录的133个自发放电单位中,对3种刺激均产生兴奋(E),抑制(I)及无反应(NR)3种形式的反应,表明大鼠L2节段脊髓存在躯体,内脏和躯体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脑皮层体感Ⅰ区与痛觉以及针刺镇痛作用的关系,以钾离子透入下肢皮肤作为痛刺激,以操作式条件反射作为痛指标,用钨丝微电极记录顶叶皮层体感Ⅰ区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对10只清醒、可以活动的猴子进行了实验观察。在下肢的皮层代表区分离和记录了能对各种传入刺激起反应的神经元215个。有28个神经元可以对皮肤伤害性刺激起反应,其中有25个神经元出现兴奋反应(兴奋型神经元),3个神经元出现抑制反应(抑制型神经元)。对12个伤害性神经元进行了针刺效应的观察。在针刺过程中有6个神经元(4个兴奋型,2个抑制型)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受到抑制。其中有些神经元的抑制可伴有痛阈的升高,但两者并未呈现严格的平行关系。皮层体感Ⅰ区中亦可记录到会聚性神经元,即同一神经元既可接受皮肤机械刺激,亦可接受皮肤伤害性刺激。这种神经元可以对不同感觉类型的刺激出现不同型式的反应。在针刺时,往往只有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而机械刺激引起的反应没有明显变化。以上实验表明,皮层体感Ⅰ区内存在着可以接受皮肤伤害性刺激的神经元。针刺可以使某些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减弱。但是这种效应可能不是发生在皮层本身,而是续发于皮层下结构活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电刺激和微注射吗啡均能显著抑制广动力型(WDR)和特殊伤害感受(NS)神经元的伤害感受性放电。但是对NS神经元放电的抑制明显地大于对WDR神经元。电刺激PAG能完全抑制NS神经元的伤害感受性放电。于PAG微注射吗啡后,NS神经元和WDR神经元的伤害感受性放电均显著减少。但NS神经元受抑制的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慢性微电极实验方法,在5只清醒猕猴上观察了躯体感觉I区(SI)与躯体运动区(MSI)皮层内微刺激对外周皮肤痛阈的影响。结果①在68次SI区皮层内刺激实验中有67次引起对侧相应皮肤感受野痛阈的变化,其中52次痛阈升高;分别刺激左右两侧SI区皮层痛阈变化无明显差异。在不同深度刺激皮层,浅层(0.5mm)和深层(2.5mm)痛阈升高明显,中层(1.5mm)无明显改变。用不同强度刺激皮层,在左SI区0.4和0.8μA引起痛阈明显升高。②在MSI区进行47次皮层内刺激实验,全部引起对侧相应皮肤感受野痛阈变化,其中30次痛阈升高;分别刺激左右MSI区,痛阈改变程度不同。在浅层和深层刺激皮层,痛阈升高更明显。用不同强度分别刺激左右MSI区,痛阈改变亦有差异,而以1.2μA刺激左MSI区皮层痛阈升高最为明显。提示SI和MSI区可能都参与了痛觉的产生和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刺激猫的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在胸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SPNs)上引起的反应。方法:用充灌3mol/LKCl的玻璃微电极在11只麻醉后行人工通气猫的第3胸髓做细胞内记录,电刺激白交通支,逆行鉴定SPNs。结果:共记录了24个SPNs,其静息膜电位为-45~-90mV,逆行动作电位的阈值和潜伏期分别是(2.86±0.37)V和(6.48±0.89)ms。用单个方波(0.2ms,50~300μA)刺激RVLM,在所有SPNs上都引起一组潜伏期为4~47ms的早发快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EPSPs);在11个SPNs上还记录到一组潜伏期为70~140ms的迟发EPSPs(lEPSPs)。多数eEPSPs和一些lEPSPs都具有恒定的潜伏期。结论:RVLM的一些交感兴奋性神经元单突触地投射到胸脊髓SPNs上,RVLM的胸脊髓投射按传导速度可分为两类,即快传导和慢传导纤维,其传导速度分别是5~25和0.78~1.60m/s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细胞单位记录方法观察了电刺激大鼠黑质网状部(SNR)对丘脑腹内侧核(VM)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刺激SNR抑制大多数VM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反应分为单纯抑制和先抑制兴奋两种不同形式,结果提示,在大鼠,SNR-VM传入投射主要通过抑制VM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参与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对28只猫丘脑后核群(Po)中的23个内脏伤害相关感受神经元和17个不相关感受神经元做细胞内电位观察。相关感受神经元兴奋性诱发反应为复合局部电位上双峰或多峰动作电位;抑制性诱发反应为超极化局部电位和超极—除极复合电位。自发性电活动有紧张性、节律性和中时程爆发三种。并对紧张性放电的离子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十几年来丘脑后核群(简称PO)在痛觉感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室自1979年以来工作证明,PO中除有文献报道的躯体伤害感受神经元外也存有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对此神经元放电特性及电刺激躯体感觉神经对其影响开展了研究。在此工作基础上为了阐明脑中与镇痛有关的核团对PO内脏痛伤害感受神经元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针刺抑制内脏痛的机制,开展了本项工作。利用电生理细胞外记录方法与立体定  相似文献   

19.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对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细胞外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VMH)时CA1区神经元的反应。结果发现,刺激VMH时,可在67.8%的CA1神经元记录到场电位,其峰潜伏期为(17.9±8.4)ms,(范围:10~35ms),时程(30.9±12.3)ms,(范围:15~55ms)。约70%的CA1神经元(24/34)的自发放电频率在刺激VMH后发生变化,表现为兴奋,兴奋后抑制及兴奋-抑制-兴奋序列和抑制反应,其余30%(10/34)在刺激前后自发放电频率变化不明显。结果表明,兴奋VMH可影响CA1神经元的电活动,而且影响方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IL1β,IFNγ,TNFα)及细菌内毒素(LPS)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方法:用Griess反应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NO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细胞内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结果:3种细胞因子与LPS单独或任意两种并不刺激肝细胞NO生成。但在上述3种细胞因子共同存在下,LPS剂量依赖性(1~100mg/L)及时间依赖性地(12~48h)增加细胞培养上清NO生成。同样刺激条件下,细胞内cGMP水平亦有显著增加。结论:特异性细胞因子与LPS协同诱导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NO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