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法(Plama Exchange,PE)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疗法,预防肾移植术后超急排斥和加速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1例第1次肾移植术后因超急排斥反应而摘除移植肾的患者,3例淋巴毒试验(试管法)大于10%的患者,在肾移植术前行PE的同时,加用ALG疗法,然后进行肾移植,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均未发生排斥反应,获得人肾存活,结论:PE加ALG疗法,对于预防肾移术后超急排斥和加速排斥反应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血浆置换在控制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血浆置换控制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可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肾移植前淋巴细胞毒试验阳性患者9例与术后出现排斥反应患者10例11例次行PE治疗,并于PE前后监测sIL-2R、TNF水平。结果9例移植前淋巴细胞毒试验阳性者PE后全部转阴在利行肾移植手术,术后排斥反应低,只有1例次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体内存在抗体的受者 ,用血浆置换 (PE)治疗减少肾移植后严重排斥反应疗效。方法 :选择 30例肾移植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阳性 ,强度≥ 30 %患者作肾移植和 36例 (PRA)阳性 ,强度≥ 30 %患者 ,先作血浆置换后才作肾移植 ,比较二组患者术后短期内 (4周 )严重排斥反应情况 ,二组血型 ,HL A配型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基本相同。结果 :36例患者作PE治疗 2~ 4次 ,每次置换血浆 2 5 0 0~ 30 0 0ml,后 PRA从 30~ 88%下降至 <1 0 %或阴性 ,肾移植后严重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2 .2 % (8/36 ) ,30例未作 PE治疗 ,肾移植后严重排斥…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的观察护理空军天津464医院刘晓东,李丽敏,王向杰临床资料病例:10例患者均为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8~48岁,平均每人置换1~3次,每次置换3小时左右。本组病人均采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材料:采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自1994年12月~1995年5月,我们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DFPP)技术,在肾移植中去致敏抗体和抗排斥治疗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  治疗患者共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338例,分4组观察。  A组:15例高敏患者(PRA>40%)术前去致敏抗体;  B组:39例患者血管性排斥;  C组:3例2次移植,术前准备;  D组:3例慢性排斥。  DFPP方法:采用3只单泵简易技术,GambroBP1和YT21血泵;血浆滤过器采用YT50PP(宁波亚泰),血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方法对12例肾移植术后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采用抗胸腺球蛋白(ATG,100mg/d&#215;5d)、血浆置换(PP,1~3次)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每周1.0g/kg,分2~3次静脉滴注)联合治疗。结果12例患者排斥反应均逆转。1例患者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抗排斥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感染性并发症。随访12~38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16个月因慢性排斥反应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结论ATG联合PP—WIG能有效逆转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单纯血浆置换对比,双重滤过血浆置换仅需少量白蛋白即可以对致病性抗体进行清除,包括高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方法选择在309医院拟行肾移植手术高PRA患者13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合并高PRA患者3例,进行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152例次,每例患者治疗前后检验PRA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PRA(56.72±4.53)%相比,治疗后PRA(<10%)显著下降(P<0.05),7例高PRA患者接受肾移植手术未出现急性排异,3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合并高PRA患者脱离透析。结论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能降低高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减少肾移植术前及术后急性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耐激素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对34例尸体肾移植术后3d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期间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以及手术3d后发生耐激素排斥反应的患者采用ATG治疗。结果:其中32例排斥反应得以逆转,肾功能恢复正常,其治愈率为94.1%。2例虽然控制排斥反应,但其肾功能未能恢复,未行移植肾切除。结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早期耐激素排斥反应的效果显著,可以使有耐激素排斥反应的肾移植患者获得良好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血浆置换(PE)对肾移植致敏受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25例血清群体反应抗体(PRA) >10% (10% ~82% )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PRA的变化,以及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 结果 25例PE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均有明显下降(P<0. 01)。有20例经1~3次PE后PRA下降至10%以下,肾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5例,发生率25%; 5例PE治疗后PRA仍大于10%,暂未行肾移植术。 结论 对于高PRA患者,肾移植前PE能有效降低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熟练操作,专人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在肾移植中的意义及对高群体反应性抗体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监测544例次肾移植受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并对PRA值≥40%的14例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116例(21.3%),其中PRA≥40%26例;PP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5.0%)高于PRA阴性组(4.9%),术后PRA水平升高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血浆置换组与未行血浆置换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PRA的水平是评价受者致敏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对其动态监测有助于筛选合适供者和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浆置换法处理高致敏状态,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成功的肾移植能完全恢复肾功能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我院 2 0 0 0年 5月至今共行异体肾移植术 3例 ,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3例 ,均为男性 ,年龄 2 4~ 37岁。均为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 ,病史 2~ 3年 ,正规血液透析 2~ 3年。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手术顺利 ,结果 1例于术后一直无尿出现急性排斥反应 ,术后第 10 d因肾移植破裂被迫行移植肾切除、术后第 12 d口腔、泌尿系、消化道多系统并发霉菌感染、绿脓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刘华  高菊林  蒋红利  王瑜 《西部医学》2018,30(10):1447-1450
【摘要】 目的 探讨单膜/双膜血浆置换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2017年6月期间选择性应用单膜/双膜血浆置换治疗患者19例,每例进行1~8次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表达水平,测定并记录不同疾病的特异性抗体表达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伴发肾功能不全或移植排斥反应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尿量恢复情况等.结果 单膜血浆置换12例次,双膜血浆置换58例次,治疗前后I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M、IgA未见显著差异(P>005)。不同疾病预后:SLE合并继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血小板最低12×109/L,抗核抗体(+),经5次单膜血浆置换配合内科治疗,意识好转,血小板恢复正常,抗核抗体( );急进性肾炎患者11例,配合药物治疗后抗 KSZ抗体平均水平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 GBM呈显著性下降(P<005);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7例患者行双膜血浆置换,总体PRA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膜/双膜血浆置换技术能迅速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G、抗 GBM抗体的表达水平,临床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夹心化学发光法检测17例首次肾移植患者术前1d、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1周、2周和3个月血BNP浓度。17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前1d血BNP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肾移植术后血BNP浓度呈下降趋势(χ^2=14.25,P=0.027)。13例没有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血BNP浓度术后1周和3个月与肾移植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当天的血BNP浓度显著增高,加强抗排斥治疗后很快下降。结论:肾移植成功后可以降低血BNP水平,但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BNP浓度显著增高。因此,血BNP浓度可作为早期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高的免疫吸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患者进行肾移植,术后常发生超急性(HAR)或急性排斥(AR)反应,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方法:18例PRA高的患者行免疫吸附(IA)治疗前血液透析1~6年。8例第2次肾移植,3例第3次肾移植。PRA2例>70%,5例>50%,5例>30%,6例>20%。采用日本plasauto-IQ免疫吸附系统机进行免疫吸附治疗。结果:18例PRA高的患者行IA治疗3—8次后,复查PRA,9例为0,6例<5%,3例<10%,都达到了治疗效果。结论:PRA的检测对提高肾移植成功率和存活宰具有实际意义,移植后未发生HAR和AR,为患者解决了因PRA高而不能肾移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11例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及淋巴毒(CDC)增高的患者进行PE治疗。结果:11例患者经PE治疗后PRA及CDC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9例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结论:对肾移植术前PRA及CDC增高的患者予以PE治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肾移植。方法:将12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内、外科基础治疗,治疗组术前、术后在基础治疗之上,多次行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对比两纽患者肾移植相关指标及免疫排斥情况。结果:治疗组LPS、TNF、IL-1、IL-2、IL-6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肾移植手术前积极应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能降低手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手术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尸体肾移植术后加速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尸体肾移植术后加速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治疗。方法 对7例临床上诊断为加速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给予强有力的抗排斥治疗。结果 自1996年5月至1999年5月所行的300例尸体肾移植患者中,7例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3%,经强有力的抗排斥治疗后6例完全逆转,排斥逆转率85.5%,目前6例均健康存活,带肾存活率最长已达3年半;1例治疗无效切除移植肾。结论 加速性排斥反应的防治重点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切除术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7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因严重排斥反应而行移植肾切除的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分别采取日间缓慢连续性超滤(SCUF)、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治疗(CAVHDF),每天治疗8小时,治疗前后查血肌酐、尿素氮、观察24小时尿量。结果:17例中11例痊愈(64.71%),3例显效(17.65%),2例无效(11.76%),1例恶化(5.88%)。结论:使用CRRT辅助性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切除术后患者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致敏肾移植受者7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 ( PRA)对肾移植术后的影响。方法 :对 79例 PRA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资料进行分析并跟踪观察。结果 :中、重度致敏肾移植患者比轻度致敏患者更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术前进行血浆置换可有效减低抗体水平。术前及术后及时使用单抗和 OKT3等药物 ,可有效控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论 :致敏患者术后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术前及术后采取有效措施 ,可有效控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排斥反应时的大鼠血浆中NO^—2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前研究已证实,肝脏,心脏和小肠等器官移植排斥仅应时的大鼠血浆中NO^-2明显升高,本研究旨在运用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采用示波极谱法及动态测定肾移植术后大鼠血浆中NO^-2的含量,从而说明NO^-2的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大鼠异系肾移植术后4天起,各组移植肾均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而异系肾移植主后2d起,大鼠血浆中NO^-2的含量较对照缚明显升高(P〈0.05),说明了大鼠肾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