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医》1982,(12)
医古文部分古医籍的通借字问题古医籍中,使用通借字之处颇多,不明通借,遇之必捍格难通或误解其义。清代学者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所以阅读古医籍,要明通借之理。所谓通借字,是指古籍中有一些音同或音  相似文献   

2.
<正>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它是古医籍中常见的一种用字方法。古人在撰文时,放着现成的本字不用,而借用与本字音同或音近,且与本字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古音通假。从事中医药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人员,往往把古今字、通用字、异体字误认作通假字,特别是那些自学中医人员,遇到医古文中的通假字就感到棘手,究其因在于未能  相似文献   

3.
五版《伤寒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将助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鞋者,可与大承气扬;不硬者,不可与之”句中的“微”字,作衍文讲。其理由是,去其句中的微字,“不鞋者,不可与之”,正与“大便鞋者,可与大承气扬’倘文字对勘。此有悻原文旨义。考鞋字,准与硬是古今字,但准与梗尚是通假字。《讲义》所以视“微”字为衍文,是将条文中应读梗音的鞋字,误读成硬字所致。“鞋”字,自古就有二个读音,一读硬(ging),一读梗(geng)。读如梗音时,音义均同使,乃阻塞之义,这在《中华大字典》、《中医字典》、《古医籍词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整理出版的医籍中,分不清通假字。区别字的情况随处可见,臆改通假字和区别字的情况也常发生。一位文史界著名学者尝法问笔者:“你们中医界整理古籍何以多退改原著通假字、区别字?是‘上边’的统一规定还是辨识不出通假字、区别字?”笔者无言以对。今忧于方家之法难,爱诌此文,以商榷于达者。一、通假字的辨识及其处理(-)通假字有关问题申说什么是通假字,如何辨识通假字?不妨引述比较权威和公认的说法:“‘通假’是指古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音近而意义原无关联的字的通用。‘甲’通‘乙’的条件必须是:()甲乙二字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5.
“清”为古医籍的常用术语,如八法之一。其形音义何如?《中医大辞典》和《简明中医辞典》皆作“清”;未标音,其一义是“与浑相对”,知音qing青;义有寒凉、凉药、寒治、谷不化等。《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未专收。今版古今医籍,无不如此。连新《辞海》“清”字下收的诸医词也皆作“清”,并将“清热”之“清”解为“清除”。为了辨识“清”字的形、音、义,首先看古医籍原文。  相似文献   

6.
《本草纲目》,自1596年于金陵刊行以来,儿R出版发行过50多种版本,在国外有日、法、德、俄、英、拉丁文等多种译本,其中仅英译本就名好几种,被世界科学界誉为中国右代的“百科全书”。笔者从(纲目)所用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迭音词、成语典故、时间用语、特殊语序等方面,进行了搜集、整理、注释、解析。深感李时珍不仅是位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位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古医籍中生僻字甚多,比较而言,可能称目》中的生僻字最多。据初步统计,《纲目冲出现,而(简明中医字典》、《中国医籍字典》、《中医难字字典》、《…  相似文献   

7.
《素问》用“俞”,《灵枢》用“输”与“腧”表示腧穴,三字用法基本相同。“俞”源于用船运送,“输”源于用车运送,均引申为转运气血的穴位。“腧”是“俞”的今字,其字形代表的意义最符合中医学中腧穴的含义。应以“腧”作为规范的词语,表示腧穴的各种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文字关主要是中医药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区别字。大学者朱骏声说:“不明通假,不可与读古书。”不明“通古区”,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医籍和与医药卫生有关的经史百家典籍,就无法真正掌握中医药文献语言。 李戎教授积26年之力,撰成50余万字的《中医药通假字字典》(附《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一书为四川省社会科  相似文献   

9.
正引用古籍原文时,虽用字不同,但借用既久,长期沿用而被视为正字而意义相同的通假字,一般应遵照原文。如"矢"字,本义是"箭",由于与"屎"同音,古人常用为"屎"字,如《伤寒论》中"转矢气"之例,应保持原貌。有些字临时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借用字的字义与本字毫无关联,应使用其本字。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高梁之变"的"高梁"是通假字,本字为"膏粱"。"按"通"案",引用原文时可  相似文献   

10.
史朝珍 《河北中医》1982,(4):47-47,43
针灸治疗脏腑的疾病,除了循经选穴治疗外,还有按某脏器所在部位,在胸腹或背腰骶部选取与某脏器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在背腰骶部的穴、叫背俞或俞穴;在胸腹部的穴,叫腹募或募穴。在古代“俞”字与“输”字“募”字与“膜”字通用。输即脏腑气机藉此转输,募即有复盖包裹之义,其含义都是与内脏有密切联系。十二经在背部各有自己的俞穴,其部位都是排列在背部是太阳经的第一侧线上,它们的排列顺序与它相应的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上是一致的。十二经募穴绝大部分位于胸腹,都非常邻近与它们相关的脏腑。因此凡脏出现生理或病理改变时,都要在相应的  相似文献   

11.
高贵  陈继勤 《辽宁中医杂志》1990,14(5):33-34,20
<正> 奇穴即经外穴。指十四经穴以外的经验效穴。经外穴在古医籍中已有记载。后世医家对奇穴又有不断发展,有少数穴位,后来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如风市、膏盲俞等。简言之,奇穴即有穴名,又有明显位置。奇穴对某些病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又从“以痛为输”逐步发展到定位定名,与经络系  相似文献   

12.
正引用古籍原文时,虽用字不同,但借用既久,长期沿用而被视为正字而意义相同的通假字,一般应遵照原文。如"矢"字,本义是"箭",由于与"屎"同音,古人常用为"屎"字,如《伤寒论》中"转矢气"之例,应保持原貌。有些字临时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借用字的字义与本字毫无关联,应使用其本字。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高梁之变"的"高梁"是通假字,本字为"膏粱"。"按"通"案",引用原文时可  相似文献   

13.
鲍良红 《国医论坛》2005,20(3):43-44
通借字无疑是我们阅读古籍时的一个障碍。儒家经典中的通假字大多数已被历代研究者破译,但古代医著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医籍有别于儒经,更注重实用性,古医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接近于当时的口语写就的,其中不少词语本身便是俗语,无从在经典语言文字中取证。记写俗语时使用的通假字,当然亦无法在通行语言类辞书中求证。本文对《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千金要方》(以下简称《要方》)、《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医心方》等古医著的腧穴主治文献中出现的通假字进行辨析,尤其重视那些现有字、辞书中未见收录的字例。  相似文献   

14.
训诂与古医籍的整理工作密不可分,不仅可以运用"因形索义""因音求义""因文定义"等训诂方法解释词义,还可以通过训诂来分析句读进而正确标点,而训诂之理校更可帮助校勘出更佳的版本。把训诂运用到古医籍整理中去,是提高古医籍整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是借用语言中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其音近又包括双声通假(借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叠韵通假(借字与本字的韵母一样)。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为“本无其字,依  相似文献   

16.
崔锡章  陈婷  张宝文 《北京中医药》2010,29(12):909-911
叠音词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汉字组成,共同表意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适合中医学对不同疾病症状的客观描述、脉象细微差异的准确辨识和药物形态性能的生动比况,故在古医籍中频繁使用,并逐渐成为中医古籍语言风格之一.通过比较研究,说明古医籍叠音词义或在常用工具书中缺漏,或与一般常用义有细微差别,已成为阅读古医籍时准确理解意义的障碍,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中青年中医,攻读经典著作,感到最难的,就是文字关。许多人形象地把这些难字比作“拦路虎”,为了解决这方面的实际困难,高等中医院校里,已经开设了《医古文》课程。这对帮助青年中医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无疑地是起了良好作用。可是,目前出版的《医古文》教材,只能示人以范例,若说是真正解决在阅读古医籍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并不是顶大的。许多人常常在攻读古医籍中,为了查找一个字,翻遍目前可以找到的工具书,不得其解,困难之大是中医学者尽人皆知的。因此有人提出要把《医古文》作为中医院校“第一外语”,这种提法绝非过分。中医古籍中的字,一般  相似文献   

18.
古音知识与《素问》释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具双 《河南中医》2000,20(6):68-69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传世医籍中最古的一部著作,它保存了很多秦汉时期古籍的用字特点,比如多古义,多通借字,多讹字俗字等,而对古字古义,我们可以通过查辞书加以解决,但对较生僻的通假字,往往不易识出,造成历代解说不一。利用古音知识,则能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给王念孙的《广雅疏证》作序时指出;“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求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清代学者之所以在训诂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古音这个利器…  相似文献   

19.
音训是一种训诂方法。了解与掌握这种方法,有助手解决阅读古医籍中遇到的许多疑难问题。训诂最基本的功能是解释词义。解释词义的途径可以不同:直接解释词义者谓之“义训”从字形结构的分析来说明词义者谓之“形训”;以字的读音为线索来  相似文献   

20.
通假是古代著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医书亦不例外 ,特别是在《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更是随处可见。产生通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如果抛开形义不管 ,只着眼于“读音”,是产生通假的基础 ;其次 ,古时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书写工具落后 ,常以笔画少的同音或近音字代替笔画繁多的字 ,可以说 ,愈古的作品通假现象愈多 ;三是为了省事或由于笔误 ,仓卒间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后约定俗成而成通假。由此可见 ,通假字的产生和语音有关 ,即借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里所说的是古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