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作为脑缺血及梗死的重要原因愈来愈受到重视,及早发现颈动脉病变对降低脑血管的致残率及改善预后具有一定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是颈动脉病变评价的重要手段,但它存在创伤、不能显示管壁改变、难以推测斑块性质及费用较高等不足之处。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 31例患者共62支颈动脉行MSCTA检查,两位研究者独立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进行重组,采用NASCET标准测量与评估血管狭窄程度.计算不同后处理方式研究者本身及研究者间的诊断相关性(r值)及一致性(K值).并对可能影响颈动脉CTA可靠性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结果 ①不同后处理方式均有较高的可靠性(P均<0.01),观察者本身的可靠性优于观察者间;②狭窄处血管腔形态(L/S)对VR观察者间的可靠性有显著影响(P<0.05);测量干扰因子对AVA观察者间的可靠性有显著影响(P<0.01);狭窄处直径测量差值对MIP及MPR观察者本身及观察者间、VR观察者间的可靠性有显著影响(P<0.05);参考点直径测量差值对AVA观察者本身及观察者间、MIP及VR观察者间的可靠性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 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较高.狭窄处直径测量、L/S、测量干扰因子及参考点的选择是影响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判内膜钙化对64层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前循环脑缺血性症状患者106例,CT值≥130Hu定为钙化斑块,同时也将颈内动脉(ICA)的检测结果分为钙化组和非钙化组。以DSA狭窄率的平均值为"金标准",以50%为界,测量CT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ICA狭窄率超过50%时,非钙化斑块组CTA诊断敏感度97.5%、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9%和Kappa值0.977(P<0.01);钙化斑块组CTA诊断敏感度96.4%、特异度87.5%、阳性预测值84.4%、阴性预测值97.2%和Kappa值0.822(P<0.01)。两组间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是可靠的,但它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精确度受到钙化斑块的影响,尚不能代替DSA。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多层CT诊断中国冠心病人群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在主要中文数据库中,检索有关16层及16层以上CT对比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价值的文章,选择适宜效应模型合并研究结果。结果共纳入11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研究对象计7795例,血管节段计63 789段,以血管节段为基础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OR值及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97、238.83和0.9881。结论多层CT在中国冠心病人群的冠状动脉疾病中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其高度的特异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排除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多排螺旋CT表现并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急性阑尾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及阑尾炎并发症的MSCT表现及分型,采用16排CT对全腹部进行多期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观察。结果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及阑尾脓肿12例,发生并发症10例,并发症均发生于阑尾坏疽穿孔或阑尾溶解病例,其中盆腔脓肿4例,腹腔脓肿3例,盆腔、腹腔均见脓肿1例,粘连性肠梗阻4例,腹腔脓肿伴输尿管炎性狭窄1例,阑尾脓肿累及盆腹壁致腹壁瘘、合并肓肠癌1例。术前14例正确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脓肿,CT诊断率达93.3%。但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无穿孔时鉴别困难。结论急性阑尾炎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急性阑尾炎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64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病例,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CT表现.利用原始的容积数据重建薄层图像,在ADW(4.4)4.5工作站上采用MPR、MIP及VR等技术,分析颈动脉体瘤的大小、形态、平扫表现及强化方式、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结果:颈动脉体瘤病例10例,男3例,女7例.CT平扫瘤体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动脉期本组6例强化均匀,其中4例强化不均匀,静脉期本组8例强化减弱、密度均匀,其中2例可见病灶内有片状坏死低密度影,所有病灶的主体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10例均显示颈总动脉分叉处夹角扩大,本组中5例骑跨型,其中3例包绕型,2例介于二者之间,部分包绕颈内外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多发性大动脉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 例经临床确诊为大动脉炎患者的MDCT 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 反应蛋白(CRP)。结果 按照Lupi-Herrea 分类法,Ⅰ型10 例,Ⅱ型9 例,Ⅲ型8 例,Ⅳ型5 例;共累及血管134 支,狭窄- 阻塞型112 支;扩张型8 支;混合型14 支。受累血管管壁最大厚度范围为1.3-8.6 mm(平均3.65±1.58),活动期管壁最大厚度约2.7-8.6 mm(平均5.24±1.59),明显大于非活动期1.3-6.0 mm (平均2.93±0.92)(P<0.05)。增强扫描活动期管壁强化8 例(80.0%),非活动期管壁轻度强化2 例(9.0%),非活动期管壁钙化 7 例(31.8%)。结论 MDCT 能准确判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分型、分期及病变范围,可作为其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Dyna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狭窄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就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两个颈动脉狭窄评估参量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利用血管介入三维成像技术进行颈动脉狭窄率评估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三维CT容积成像探讨牙槽骨缺损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从350例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分别选择60例颈动脉狭窄率<50%的患者为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狭窄率>50%的患者为重度狭窄组,另选择颈部动脉正常者60例为对照组,应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分别观察各组牙槽骨的缺损情况.结果:应用三维CT容积成像技术可以在显示颈部动脉的同时清晰显示牙槽骨的缺损情况.颈动脉狭窄者牙槽骨缺损牙位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牙槽骨缺损牙位数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牙槽骨的缺损与颈动脉狭窄密切相关.三维CT容积成像技术为研究颈动脉疾病与牙周病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CT、PET、PET/CT对肿瘤腹膜转移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CT、PET、PET/CT对腹膜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8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病理学和(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的关于CT、PET、PET/CT诊断腹膜转移的中英文文献.采用SAS 8.0、Meta-DiSc 1.4、STATA 10.0软件,检验异质性,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计算出汇总灵敏度和汇总特异度,以综合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SROC)、曲线下面积(AUC)定性、定量评价该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 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PET对腹膜转移诊断的汇总特异度最高[0.96(0.91~0.98)],PET/CT的汇总灵敏度最高[0.77(0.67~0.85)],PET、PET/CT和CT的AUC和Q~*分别为0.92、0.85,0.99、0.96,0.91、0.84,PET/CT与CT的AU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P<0.05).结论 对肿瘤腹膜转移,PET/CT是一种准确性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CT在肺动脉高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lsevier和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获得相关中、英文文献,采用QUADAS-2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 1.4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随机效应模型,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并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共12篇文献符合要求,纳入其中8篇文献、均以肺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1或≥1作为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纳入对象共计1111例。Deeks漏斗图分析提示各文献间无明显发表偏倚(P=0.501)。汇总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4%(95%可信区间:70%~77%)、81%(95%可信区间:76%~85%),SROC曲线下面积为0.8535。结论 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主动脉直径诊断肺动脉高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动脉造影术(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初诊疑为冠心病患者的256层CTA检查结果,并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术(CCA)结果进行对照.所有患者CTA检查前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结果 32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直径≥2 mm的419个节段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为393个节段(93.79%).393个节段中,256层CTA显示中度以上狭窄(≥50%)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7%、80.70%、98.21%、88.46%、96.77%;显示重度狭窄(≥75%)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9%、75.00%、98.88%、87.10%、97.51%.对于中度以上以及重度狭窄的诊断,256层CTA与CC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前提下,256层CTA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初步筛选和诊断方面,与CCA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能量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双源CT双能量CTA检查8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分析双能量CTA自动减影去骨技术对颈动脉的显示情况,并评价图像质量。分析80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斑块在颈动脉各段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其中有30例患者在2周内选择了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与双能量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双能量自动去骨后颈动脉各段血管满意率用百分比表示,去骨后图像质量评分和血管狭窄程度与DSA结果对照用段数表示,不同类型的斑块在颈动脉各段的分布以斑块数表示,行R×C表χ2检验。结果80例患者经颈动脉双能量自动减影去骨后,显示颈动脉血管总体满意率为86.0%,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血管满意率最高(96.3%)。30例阳性患者颈动脉双能量自动去骨后与DSA对照,狭窄吻合率基本一致,中度以上狭窄吻合率超过90.0%。72例检出斑块,其中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检出率最高;软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段(63/115),硬斑块多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81/132),混合斑块多分布在ICA—E段(54/85),不同类型的斑块在颈动脉各段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7,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颈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分析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为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行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颈动脉图像。结果正常4例,异常30例,共观察颈动脉68支,其中正常血管25支,狭窄血管43支。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绝大部分的颈部血管狭窄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相对颈部血管造影更具有价格低、无创伤的优点。对怀疑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绞窄性肠梗阻CT诊断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研究绞窄性肠梗阻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1990~2011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绞窄性肠梗阻CT诊断的文献,并根据QUADAS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的质量,分析偏倚和变异产生的来源,同时对文献间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对产生阈值效应的异质性和其他异质性原因进行Meta-回归分析,并用定量方法SROC对有阈值效应的数值进行合并,对无阈值效应的数据进行随机效应分析(有异质性)和固定效应(无异质性)分析合并。数据分析采用Metadisc1.4,Ex-cell2007和Stata10.0软件,得到合并的SROC曲线,合并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合并的阳性和阴性似然比。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6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5篇,均为绞窄性肠梗阻的CT诊断准确且质量较高的研究,合并敏感性为0.698(95%CI0.655~0.739),合并特异性0.904(95%CI0.883~0.922),阳性似然比7.418(95%CI4.468~12.316),阴性似然比0.228(95%CI0.129~0.404)。结论肠梗阻的CT检查有较高的特异性,但研究有较多的异质性和偏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做出准确评价.方法对40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结合利用其Inspace及MPR多方位成像技术对胰周血管侵犯的程度做出评价.结果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准确的显示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并对肿瘤的可切除性做出判断,其结果与手术及临床相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的评价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对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前瞻性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临床疑诊为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诊为肺栓塞的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二维或三维重建,所有患者经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和/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SCTA扫描参数取层厚3.0,螺距(pitch)1.5,用SmartPrep软件对比剂智能触发技术获得最佳延迟扫描时间。结果3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中,21例肺栓塞共累及肺动脉105支;SCTA确诊了19例,2例5个亚段肺动脉的栓子漏诊。在11例肺栓塞阴性中,SCTA对10例作出了正确诊断:2例肺癌,4例肺炎,1例夹层动脉瘤,3例未见明显异常;另外1例肺动脉肉瘤,SCTA误诊为肺栓塞。SCTA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90.9%,敏感性90.5%,准确性90.6,阳性预测值95.0%,阴性预测值83.3%。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 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 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超声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查一致性及对斑块定位、定性、狭窄程度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在1周内进行超声和MSCTA检查,分别观察斑块有无、位置、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5例脑梗死患者经超声和MSCTA检查分别发现了76处和78处颅外颈动脉斑块,两者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和MSCTA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8,P=0.087);对不同部位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81);对各处斑块不同狭窄程度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044,P=0.06).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超声、MSCTA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中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7年1月26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26例中结肠恶性肿瘤13例(50%),小肠间质瘤4例(15.3%),小肠套叠2例(7.6%),腹股沟斜疝3例(11.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11.5%),肠系膜血管畸形1例(3.8%),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例肠系膜血管病变还由DSA证实。本组应用64排螺旋CT病变定位准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7%(1例炎性病变定性不清)。结论: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